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明帝国的崛起-第1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昭昨天晚上和众将士宴饮,并没有喝多,而是很节制。这倒非他装逼,而是醉酒的滋味不好受啊!
    当此之时,新军卫上下所有的人都可以享受胜利、荣誉、假期,唯独他不能!
    危机往往就在繁花似锦的局面之后啊!他率军从西北归来,拥有着巨大的声望、影响力。但是,有没有人觊觎着新军卫?恐怕未必没有!
    他作为新军卫的指挥使,要对所有的士卒负责。
    对此此刻涌来的各种赞誉之词,各种结交之人,都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判断。
    新军卫未来如何去走,亦是他要思考的问题。而和弘治皇帝的见面,将决定新军卫的未来。
    “在下这就去。”

第两百七十二章 面圣(上)
    弘治皇帝极其的关注张昭的行程。曾经一日数问。会极门处收奏章的都是司礼监的太监,得了张昭的奏章自然是第一时间送到弘治皇帝的案头。
    而弘治皇帝第二天清晨参加完早朝后,立即就派人去叫张昭到宫中觐见。
    三月初,宫中充满着春天的气息。西暖阁中春风徐徐。
    张皇后挑起门帘从里头走出来,一袭水蓝色的宫装,美妇风情,婷婷袅袅,笑吟吟的道:“陛下何必这么急啊?张昭一会不就来了吗?”
    弘治皇帝穿着红色的龙袍常服,白胖胖的,三十出头的中年人。正在西暖阁中缓缓踱步。太监们都在暖阁外侍立着。他笑着道:“朕这不是想问问韦州大捷的详情吗?”
    乾清宫的布局,相信去过故宫的人都知道。从乾清门进来,穿过庭院,中间是大殿,两侧是东西暖阁。而暖阁中又分割为数间。
    弘治皇帝留张皇后住在西暖阁是常有的事。他今天清晨去早朝,这才回来不过清晨七点多,正好张皇后梳洗完毕,从里间出来。
    夫妻俩在暖阁的厅中交谈。弘治皇帝常常在这里召见重臣,处理国事。
    这倒并非他懒惰,直接在住处的客厅里见大臣,这实际上是给大臣的一种荣耀、体面,表示亲近的意思。
    看,你是我的心腹。所以,治国时给我卖点力气吧。
    弘治皇帝仁厚确实仁厚,这些收买人心的手段,他自然也是懂的。
    张皇后掩嘴娇笑,眼中的秋波盈盈,三十多岁的美妇风情无端,“咯咯,陛下何必欺瞒臣妾?韦州大捷都过去这么久,臣妾不信你还不知道详情。
    陛下是欣慰张昭大胜,打出国威。陛下想要见他当面酬功吧?”
    弘治皇帝微微沉醉于张皇后的美丽,有点后悔今天早上去早朝,挽着张皇后的手,微笑着道:“皇后知道朕的心思啊。”
    其实,酬功只是一方面。张昭是他一手提起来的,张昭打出大胜,他脸面上有光啊。小王子、火筛自他登基以来,屡次犯境。这下被打老实了。
    自去年闰七月份以来,连续治之功不敢自比皇明诸先帝,亦有些许可取之处。但武功之上,却屡屡受挫。先有哈密国,后有鞑靼。
    至你率兵而出,方有韦州大捷!
    张爱卿欲为朕之长剑,仅仅靠新军卫一卫军马可不够。朕和诸位先生都商议过,将新军卫提升为新军营,如团营旧制,下辖一万五千人。你以伯爵之身领军。依旧单独成军。给养由兵部供给。”
    张昭利索的再拜谢,“臣谢陛下圣恩。”
    心里松口气。其实,这事李东阳在书信里给他暗示过。但如今皇帝亲口宣布,他心里算是松口气。
    新军卫四个团,还是太少啊!
    现在扩编成九个团,一个军,那征战时,回旋的余地就大很多。不至于出现韦州大战时兵力捉襟见肘的情形。
    弘治皇帝满意的笑一笑。保国公他们告状,说张昭在军中异常跋扈。保国公的话他是不打算听的。但还是有些风言风语从其他途径传到他耳朵里。
    那么,现在如何?张昭哪里跋扈了?
    “国泰商行的事情办的不错。再接再厉。”
    张昭道:“臣遵旨!”
    张昭自己的知行商行,仅仅是运作二锅头、五粮液,一年就有两万多两的银子进账。何况国泰商行垄断经营的玻璃产业?
    张昭昨晚和董朗见过面,虽然没听太仔细,亦知道去年大半年的经营,利润足有三十万两。
    这于个人而言是一大笔财富,于天子而言,那真的是要再接再厉!
    当日,张昭和弘治皇帝约定好,五五分成。国泰商行五成的利润,要给新军卫养兵。
    这也是新军卫待遇高的原因。而多余的钱,自然是要投到新武器制造当中去。
    弘治皇帝温声道:“此事你尽力去做,不要有压力。有这么一笔银子,朕手头也宽裕些。”
    明朝皇帝一年的金花银也就一百万两。所以,明朝皇帝赏赐时,经常赏赐盐引,用以充当货币。把盐法搞的尽坏。
    张昭这十五万两银子交上来,经不住弘治皇帝几次赏赐。但蚊子腿再小也是肉。
    “臣定当不负圣恩。”
    弘治皇帝再笑,“好了。国泰商行是私事。朕还要问你国事。你以为现在大明该如何对待北虏?”
    明帝国的崛起

第两百七十三章 面圣(中)
    张昭和弘治皇帝说话时,西暖阁中陈宽、萧敬带着几个小太监侍奉着。
    听到天子如此直言不讳的问策于张昭。两人心中都禁不住感叹。
    陈宽眼皮子低垂,保持着雕塑的状态。
    这真是圣眷正浓啊!
    今天宫里这一幕传出去,不知道多少人要傻眼。
    他算是看出来,天子对张昭的看法,不仅仅是他所提拔的名将,不仅仅是张昭能献上金银,而多多少少有点长辈看晚辈的意思。这是其圣眷的根基。
    要知道,有这种感情因素在,张昭未来稳如磐石。
    外朝和勋贵中很多人只怕要失望啊!有些人还不着调的指望着天子猜忌手握精兵的张昭。
    萧敬站在房间内书案边。他一样如同一个雕塑,不影响天子和张昭说话。
    心里却是感慨。他是真没看错人。
    张昭一经磨练,立即就绽放出夺目的光彩,取得韦州大捷。张生才调更无伦啊!现在连天子都要问国策。
    这倒不是出于什么政z盟友之类的考量,而是张昭能为皇爷解决问题,有益于国家。
    …
    …
    打赢西北战役之后,明朝该对鞑靼采取何种策略?这件事张昭在行军的路上一直都在考虑中。
    很简单,张昭虽然有志于改造大明朝,但很明显他目前的话语权主要集中在军事领域。就像废除卫所,转募兵制这样的事情,都在他建议的范畴内。
    而对鞑靼人的策略,是重中之重。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都以为明朝都只是明末才有人造反。其实不然。比如,弘治年间的都掌蛮叛乱,南海叛乱,正德年间的白莲教起义,江西府盗贼群起。
    而明朝的惯例是,对北作战是重心,用的宿将。而南边的平叛,基本都是采用文臣任总督来平定。
    换言之,张昭掌握着对鞑靼的战略制定的建议权,实际上是处在整个明朝军事决策机构的最顶端。
    他脑子又没进水,一路上当然会思考这个问题。
    张昭躬身行礼,从容不迫的道:“陛下,臣前年初遇长宁伯时,提出平北虏三策,后在院试时提出战略三阶段。是以,臣要先说一说当前的形势。”
    弘治皇帝走到书案边,喝着茶,颔首道:“嗯。”
    张昭道:“陛下,臣在西北斩首一万六千余人,这对他们造成非常大的震慑,动摇了小王子,也就是鞑靼人所宣称的达延汗在草原上的权威。
    因而,敌我双方的态势,亦有战略防御阶段,转变成为战略相持阶段。
    而我们大明当前的国力并足以支持大军出塞,横扫漠北。所以,臣当日提出的平北虏策中的上策,此时还不能用。而使用下策,则等于拱手让出韦州大战打出来的优势。”
    弘治皇帝放下细腻的汝窑茶杯,“张爱卿的意思是选取中策?”
    司礼监掌印太监陈宽,司礼监秉笔太监萧敬这会儿都没再装雕塑,而是看向张昭,竖起耳朵听。
    对鞑靼人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是战还是和,朝廷中为此纷争不已。而边境没有大战,双方亦没有通使,天子有意延后再论,此次风波才得以平息下来。
    没想到,张昭归来之后,会给出一个折中的意见!
    折中的意见,朝廷中两千京官,当然有人提出来,但问题就在于张昭刚刚说的:战,皇明没有国力出塞。和,则是拱手放弃当前的优势。
    折中之策,其实本质上是延缓当前打出的优势流失的时间而已。因而不能服众。
    换言之,就算要和鞑靼人“和谈”,也得保住当前的战略相持优势!否则,这和卖国有什么区别?
    届时,朝廷的御史都是吃干饭的不成?
    难点就在这里。
    张昭给出“折中”的意见,弘治皇帝,陈宽,萧敬当然要竖着耳朵听。以张昭此时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应该会有点东西吧?
    张昭当日流传甚广的平北虏三策,其中中策是:战而后抚。先打赢局部战争,再开互市,用经济手段削弱鞑靼人。
    张昭沉稳的道:“正是。臣斗胆请陛下允许臣介绍一下鞑靼内部的情况。”
    弘治皇帝微微诧异,“哦?你说说看。”
    张昭道:“陛下,鞑靼人划分为六个万户部,分左右翼。其中,小王子自己统帅左翼三个万户部,汗旗在察哈尔部。这是他的基本盘。臣在韦州大战中,所斩杀的基本都是察哈尔部骑兵。”
    弘治皇帝眼睛顿时一亮。搞政z的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期待的看着张昭。
    张昭接着道:“而右翼的三个万户,其中火筛能掌控土默特部,即大同镇所面对的鞑靼人。鄂尔多斯部、永谢布部的军事贵族们对小王子并不服气。
    所以,鉴于以上形势,臣认为应当在宣府和榆林开互市,我大明提供茶叶、铁锅、丝绸、美酒、盐,用来交换战马、奴隶。同时,铁器、弓箭甚至燧发枪都可以偷偷的卖,不断的补充小王子的反对者们的力量。
    这只是中策的一部分,羁绊鞑靼人一段时间,并削弱他们。最关键和本质上,还是要大明能在此期间积蓄国力,为战略进攻阶段做最后的准备。”
    张昭最后一段话说的弘治皇帝连连点头。确实,最重要的是办好自己的事情。
    但同时有点不明所以,问道:“牵制鞑靼人,令他们内斗,这是可行的。而削弱,这如何削弱?大明的丝绸、茶叶虽然好,但鞑靼人的战马也会不断的生产出来,并不会断绝。”
    燧发枪的事情,张昭早就上奏章解释过。否则,西北那边要放开给民间购买,朝堂诸公如何会同意?是以,弘治皇帝此时不奇怪张昭的说辞。而是直接问他关心的问题。
    张昭说的口都有干。这涉及到经济方面的一些常识,说起来要累死人。但是,为了让弘治皇帝支持他的策略,他还得说。想一想,组织语言道:“
    陛下,大明和鞑靼,双方每一年各自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可以统计出一个数字的。历年的数字加起来,再扣除每年的消耗,得出的就是一国的财富。
    在大明而言,就是太仓里的银子、粮食、布匹。
    那么,双方现在互市,进行贸易。在这个做生意的过程中,则必然是有一方赚钱,有一方亏钱。我们用茶叶、丝绸等奢侈品去换战马,以大明商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