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帝国的崛起-第1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相公!”
不管张昭做出什么决定,只要他作出决定,指挥所这里的气氛陡然一松。庞泰、李逍遥两人赶紧去传令。
…
…
“哗…”
新军卫的营寨大门在用秦腔喊话数次后打开,这就像是洪峰时开了一个泄水的闸门。老人、妇孺、青壮奋力的往前冲。刚才强调的秩序就像是放屁了一样。
其中,不久前骂骂咧咧的几个青壮冲的最猛。
“他么的,什么保护百姓,不都是他娘的骗人的。”几人顺着营中的大道冲进来,感觉到身边的人变少,也感觉到身后的“危险”被解除,呼呼的喘着气。
新军卫的营门前是一条笔直的大道,直通韦州城门。左右分别是一团和二团的防区。陈康奉命维护秩序,他让人士卒们站成人墙,将人流限定的往城中而去。
而他本人,等在这条大道中,距离营门一百米。刚冲进来的几个青壮骂人时正好在他面前。
“抓起来。”
几个青壮刚要叫嚷,随即被捆起来,带到陈康面前。
陈康看起来颇为年轻,但是这几个月行军,招募,训练新兵,晒的黑瘦。同时身上的气质发生变化。此时,他扎着腰带,穿着土布军装,显得英姿勃勃,
陈康看着这几个青壮,四个人,一个年轻些,约二十出头。另外三人都是二十七八岁。这几人被放进来还对新军卫心怀怨恨。他的眼神有点冷,问道:“你们愿意打鞑子吗?”
“不愿意。军爷,咱们只是平头百姓,打鞑子是去送死!”领头一人说道。其嚣张的气势稍微低了一些。
陈康点点头。机会给过了,那就不要怪他!这几人在面对危险时将妇孺挤开,先进来。而要他们去贡献一份杀敌的力量时又一口回绝。这样的人,还留着做什么?
“把他们砍了。以儆效尤!”
几名青壮的惨叫声和人头让汹涌而来的百姓为之一顿,然后不断的有不守秩序者被斩杀,人潮终于恢复秩序。缓慢的往营寨后面划定好的区域而去。
…
…
庞泰传令之后,没有返回指挥所,而是径直到一团去见他父亲。
因为,营门打开,新军卫一团这里所面临的压力变小。除开箭雨和骑兵呼喝、驱赶,迫使数千百姓惊恐外,局面正在表面上变得可控。
“爹,情况怎么样?”庞泰在营地中找到父亲庞大郎,将带来的水囊和一块用油纸包着烤熟、抹了盐的羊肉递给父亲。指挥所那里的条件要好一些,有熟食。
庞大郎坐在一个装满土的麻袋上,略显疲倦。他四十多岁的人,站一整天还是有些累,吃着儿子奉上的羊肉,又喝口清水解渴,道:“喏,你看到的这样。鞑子不安好心啊。至少能驱赶两千百姓进来。今天两千,明天会是几千?少爷,唉…”
他其实不赞同放这些百姓进来。不说奸细的事,这会拖垮新军卫。但是作为张昭委以重任的心腹,他肯定会坚决执行张昭的任何决定。不理解也会执行。
庞泰抿抿嘴,看着营寨外远处正进行抛射的鞑靼步弓手,忽而灵机一动,道:“爹,让二营他们用燧发枪试着把抛射,看看能不能打的远一些。”
庞大郎一愣,琢磨一下,道:“可以试试。”叫来传令兵,传达命令。
吴臣升任副千户后,以他的出身自然是在庞大郎麾下任职。他是张昭管家吴春时的幼子。新军卫这里多少还是有些划圈子的痕迹的。这是人类的特性之一。
吴臣正在营寨的第一线保护营地,接到庞大郎的命令后,想一想,夸奖道:“小泰可以啊!很有天赋。”他之前跟着张昭参加过燧发枪的试射,知道技术参数。
其中就有关于射程的测试。燧发枪把枪口调整角度,一样是可以进行抛射的。距离会增加,当然命中率不高。
但是,现在这种情况使用,只要有些许的压制效果,鞑靼骑兵和步弓手就不敢如此嚣张。这就足以减轻营门那边应纳百姓的压力。
“让四连、五连、六连,一齐打四轮试试!”
吴臣的军事技能非常过硬。他之前在卢沟巡检司中当大头兵,接受过军事训练,而到新军卫之后,汲取大量的知识,成长的非常快。他的小旗、总旗向来就是新军卫的模板!
现在,虽然新军卫进行了大整编,他的老部队早被打散,但此刻他麾下的士卒依旧精锐。能在短时间内(一分钟)打出四发弹药。
“砰!砰!砰!”
硝烟弥漫,被压制了一下午的新军卫突然开枪。弹如雨下。虽然命中率感人,但是成片的弹药落下还是具备一定的威胁。
正在新军卫营寨前奔驰、驱使的鞑靼骑兵被打的落马,还有其步弓方阵都出现少量的伤亡。
稍后,二团同样开枪。将鞑靼骑兵和步弓手压制住。
小王子随后下达了撤退命令。号角声响起。他本来的目的就是驱赶百姓进新军卫的营地。既然新军卫愿意接纳,他也没有必要让部下继续损失。
这可全是他察哈尔部的家底。
夜幕终于再次落下。苦水河上幽深一片。第一天的对持就此趋于结束。新军卫看似解决一个难题,但局势其实更加的危险!
明天的情况会如何呢?
第两百一十八章 林同的情报
“通知总旗以上的军官于今晚八点到游击将军府开会。令庞大郎做好营地的防御工作。令陈康看好百姓营地。”
古代的生活节奏缓慢,通常使用十二时辰来计时。张昭来自现代,按照习惯是用二十四小时来计时。以他在新军卫的地位,随口说几次后新军卫上下都已经适应,并开始使用这种计时方式。
张昭的命令传递下去后,他到韦州城的城墙上独自徘徊着。李逍遥缀后跟着。庞泰和赵辰都被安排在做“方案”。
感受着闰七月的秋意,张昭眺望韦州城外弧线的鞑靼军营,灯火连片,思考着。
被掠来的百姓收都收下来,再多想已经无用。他得考虑明日出战的事情了。
第一,他虽然是个战场菜鸟,但换个角色,他也知道如何对付新军卫。继续驱赶大批的百姓前来,填到韦州城中。新军卫的崩溃只在眼前。
第二,百姓里的探子甄别工作陈康在做。但是肯定无法杜绝。照张昭看过的谍战片来说,投降的人总是存在的。未必能甄别的出来。这个隐患不知道会何时爆发。
如果选着明日出战,新军卫面临着两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对新军卫威胁最大的是鞑靼步弓方阵、投石机。若能占据射程,新军卫至少在防御作战时是保持着绝对优势。那么,如何解决他们?
第二,小王子都当众发誓要把新军卫干掉。决战的意图还是很明显的。但是如果新军卫被骑兵放风筝,那麻烦就大了。
八里桥时,为何八国联军不怕我大清放风筝战术?因为火炮!谁风筝谁还两说。还有,洋鬼子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攻占京城。我大清的骑兵能怎么办?
当然,我大清那傻逼的骑兵将领也是有问题的。
张昭回想着战例,那是国耻之战。可惜啊,他穿早了一百年,十六世纪地球上强大的是西班牙帝国,英国还是个弟弟。晚一百年的话,他一定会带兵去一趟伦敦!把他们曾经对我们国家做过事,重新做一遍。
“逍遥,林同回来了吗?”
张昭忽而想起一件事来,回头问道。
李逍遥走过来道:“相公,林哥昨天下午出去就没回来。韩伯圭带的骑兵连都只剩下二十骑。”
战争的节奏非常快。昨天上午军议,下午派出斥候,务必要查清楚小盐池方向的军情。然而,傍晚时就有鞑靼精骑五千前来。今天早上又是鞑靼主力兵围韦州城。
这个时候,用基本逻辑就可以判断出来,小盐池方向的三座城堡都已经陷落。根本无需斥候汇报。
李逍遥看着城外远处鞑靼人的军营,道:“相公,我觉得明日出战有出战的好处!不必太过于担忧。你不是说过我们新军卫一个团,只要不就是和鞑靼十万大军决战,就能成建制的活下来。现在的问题只是不知道小王子到底带了多少人围困我们。”
张昭轻轻的点头。出战有出战的困难,当然新军卫也有优势:那就是火器密度非常强。
就在这时,苦水河东岸距离韦州城数里的河岸边,忽而升起信号弹。
…
…
林同自十一日的下午带着一名同伴(助手)骑着四匹马离开韦州城。随后,他们泅渡苦水河。往小盐池方向侦察。
林同经验丰富,避开了鞑靼骑兵的主力。但还是和鞑靼斥候相遇。同伴战死。他往萌城方向的山沟里钻,才算摆脱追兵,得以活命。在山地里,他是主场。
在野外休息一晚后,十二日他再次往小盐池方向前行。因为小王子率主力开始渡苦水河。这一次,林同顺利的抵达小盐池附近。亲眼看到小盐池城、惠安堡、熙宁堡上插着鞑靼的旗帜。
如果仅仅是做到这个程度,只侦测到小盐池陷落,林同还当不得陈康当日招募他时的称赞。
他并没有选择返回韦州城报讯,而是在小盐池附近杀掉一个鞑子,换上他的衣服,并将发髻给改了。其实这都是表面的伪装而已,真要遇到盘查,还是会露馅。
中国和鞑靼人的面貌差别很大。再者就是林同现在还不懂鞑靼语。一问话就要露馅。
但,他也仅仅只是要表面的伪装。换装之后,林同佯装做信使,携带马匹,在淡淡的暮色中抵达小王子的军营外,凭借着他过人的观察力,大致估算出小王子现在的军力。
然后再回到苦水河的东岸发出信号弹。他并不打算回韦州城内,而是留在野外继续侦查情报。
河滩上,林同仰躺着,看着几支信号弹升起。他嘴里叼着草根,有着完成任务后的轻松。其实叼草根,这是跟着他的好友李逍遥学的。
希望他带来的军情能对卫里有帮助吧!
而此时,他更想念在城中的闻娘子。想着昨日出城时她泪流满面的脸,想着她嘶喊着说出来的话。定定的出神。娶她啊!在这一刻,战争所带的紧迫感仿佛远去,他连日的疲劳都消失。
月光照在林同的脸上。
…
…
先有一只红色的信号弹。跟着是一只白色的。然后,三支红色的信号弹,一只绿色的信号弹,在天空中绽放。韦州城内外,鞑靼人的营地中都看到。
其实,所谓的信号弹就是烟花。这种东西在宋朝时工艺就很完善。明朝时更不用说。想要什么样的烟花都能做的出来。
张昭自然不知道新军卫的信号弹的密码是什么。他不管一线的工作。而李逍遥当过卫中的斥候,很快解读出来。
“相公,肯定是林同。他带来的最新消息。小盐池那边的城池已经陷落。现在鞑靼人的兵里是三万五千人。”
李逍遥“嘿”的一声,轻轻的拍着城墙。鞑靼人的兵力被侦查清楚,这对于明日的“决战”是非常大的利好消息。
张昭仰望着天空,自语道:“三万五千人!三万五千人!走,逍遥,我们回去开会!”
在这一刻,他内心中作出决定。
第两百一十九章 与子同袍(上)
张昭步履稳稳的往城楼下走去。星光、月光、河水、城楼在他身后构筑成一幅静谧的秋夜画。
明朝的历史,原本会是什么样的?明弘治十四年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