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南明大唐王-第2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虽然吴三桂多次暗中遣使李定国,表明已经与大明商讨反正,但是李定国却是丝毫不为所动,对其部的进攻,从来就没有松懈过。
对于李定国而言,隆武二年吴三桂与豪格和兵进攻四川,与满清一样,都是害死张献忠的侩子手,如今既然狭路相逢,那必然要讨一个说法出来。
别说吴三桂只是在与大明商讨反正的可能,并没有真正反正,就算真的已经打出反旗站在大明这边,只要没有收到绍武朝廷的明确命令,他依旧可以装作不知道,先行灭了吴三桂再说。
广元城的城防如今是岌岌可危,小小的广元城驻扎不了太多军队,而面对着数量惊人的西营两个多月的围攻,已经渐渐露出败相。
更令吴三桂暴跳如雷的是,一个月前,他派去增援夏国相部近两万人,竟然在朝天关遭到西营的埋伏,一番激战之后,夏国相狼狈逃回,所部十不存一。
从这方面可以看的出来,李定国对于广元城的攻击,并不是真的久攻不下,而是在围点打援,之后先后数批增援军队,都是还没看到广元城,就被优势兵力的西营直接在半路击退。
不过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在有了夏国相的教训后,吴军再也没有中过伏,就算打不过,却也还是可以保存实力而退回汉中的。
在连续受挫之后,所有人都明白,李定国这次倾师而来,除非远在西安的吴三桂能够亲率主力而来,否则是不可能挡的住西营的进攻,只要援军迟迟不到,在李定国确定清军不会再来送死后,广元城必然会在短时间内陷落。
当广元陷落后,西营就能直接进入汉中,依靠夏国相在汉中的数万派系林立的军队,是根本挡不住西营的不断突进的。
但是吴三桂却是根本没有大举进兵与西营决战的意思,深知有兵才是草头王的吴三桂,显然是没有拿自己所有本钱,去替满清当个忠臣孝子的心情的。
绍武三年十月二十六,李定国在确认清军已经明白自己围点打援的企图后,广元城当日便即陷落,在此接受完一批补给之后,西营于十一月初十,开始大举进入汉中府。
但此时的李定国,遇到的便是与吴军增援部队一样的难题,那便是狭窄的山路,与无处不在可能的埋伏,以及当道而立的无数的堡垒阻拦!
不过这些当道而立的堡垒都是些简易的土木结构,若换在之前的时代也许足以将人耗死,但是在这个时代却是脆弱的不堪一击。
因为如今有了火器,特别是极为重视造炮技术绍武朝廷,曾经拨给给西营一批火炮的情况下,这些堡垒更是不堪一击。
虽然需要不断的派出军队来侦察伏兵,西营的脚步自然不可能太过于快速,但是堡垒却是并没有起到多大的迟滞效果,至少没有做到夏国相所想的那般在这山川林立的汉中耗死西营。
在没有强大的军队做为支撑的情况下,想要阻挡士气如虹的西营的攻伐,根本就是不一个不现实的情况。
沔县。
一路横冲直撞的西营,在这里终于停了下来,过了沔县,前方就是汉中府的平原地带,再无险可守。
但是这里不同于之前的堡垒,这是一座城池雄关,整个沔县内外,驻扎的清军数量已经超过两万,是一个极其难啃的骨头。
西营被阻挡在些已经有半个多月,无论西营上下如何勇猛,面对着地形上占据绝对优势的清军,西营的兵力依旧是难以展开,甚至都没有一次攻上过城头。
单单只是清扫城外据险而守的清军,就花了李定国七八日的时间,并且付出的代价也极为的高昂。
随着攻势的不断进行,清军所承担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绍武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清军汉八旗与汉中绿营所驻守的镇川镇被李定国重点兵力围攻之下,先行告破,镇川镇一破,整个沔县的防御就立即产生了严重动摇。
在源源不断的西营自镇川镇涌出,大举向新街口镇进攻之后,在后路已经被事实威胁到之后,沔县守军不得不选择放弃坚固的城防,开始大踏步后退。
但是任何当面撤退的军事行动,都是有极高的风险的,更别说是当着李定国这种名将的面进行撤退行为,更是一项风险高的吓人的事情。
擅用伏兵的李定国,再次在周家山镇,以铁一般的事实告诉这些清军,你们最好的办法不是撤退,而是死战。
一万余清军于此战或死或降,能够透过伏兵逃回南郑的寥寥可数,就连清军统军将领李本深也被生擒活捉,所部大军十不存一。
对于逃入山岭间的残兵败将,李定国没有丝毫追杀的想法,在沔县短暂的休整后,全军再次挺进,向着汉中治府南郑浩浩荡荡而来。
而此时的南郑城,战退两派已经吵的不可开交,汉八旗统领李之纲等人坚持主战,想要死守南郑城,等待援军到来。绿营将领张勇、马进宝等绿营将领中立不言,而吴三桂麾下将领,却是打着撤退的主意。
毕竟汉中并没有受到小冰河时代的影响,这里土地肥沃粮草充盈,就算依城坚守个年余也不会有任何的物资短缺,根本不是远道而来,粮道千里碾转而来的西营所能够长久停留的。
就算是耗,也能将西营这十数万大军活活耗死在这汉中平原之上。
但是反对派却是理由很简单,全军猬集于城,那就是将广袤的汉中平原拱手让给对方,对方只要咬牙坚持过数月时间,那汉中平原所产,就能让对方就地取食,清军反而成为瓮中之鳖。
双方相互争执不下,谁也不肯退让,但是夏国相却是明白,主战派并非是真的想死战,而是想消耗吴军的实力,毕竟在这汉中南郑城,如今兵力最多的便是他夏国相所带的近三万吴军嫡系。
而其他汉八旗与绿营兵,只有数千而已。
深深明白吴三桂所想的夏国相,压根就没有与西营死磕的想法,因此撤退派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
在李定国大军滚滚而来之前,夏国相就先一步烧毁了汉中的粮仓,然后毫不理踩暴跳如雷的汉八旗将领的威胁,直接带着大军便即向陕西方向撤退而去。
写了一章这才发现,居然只是保存,并没有发布,也真是佩服自己这马虎劲,好吧,两章一起发了,我再写一章就去睡觉了。
第412章 会师
夏国相的撤兵,也代表着汉中府彻底的光复。
没有费多大力气,李定国便即将原本还盘居在褒城镇的汉八旗给击破,并且穷追其军于光明村一带,若非地形过于险峻,直接就能将汉八旗余部留在汉中府。
在拿下整个汉中之后,李定国并没有以汉中为据点,越过莽莽秦岭而进攻陕西,而是留下冯双礼,马宝等悍将率兵五万镇守汉中,堵死陕西来犯之敌的道路。
绍武三年十二月十九,经过半个多月的休整,李定国率领主力沿汉江东进,所过之地,汉中平原各城镇无不开城纳降。
绍武三年底,李定国部大军入安康城,开始最后一次长时间的休整,然后便要借道湖广郧阳府,进入河南境内,自河南府进攻陕西。
短短数月间,李定国部便即转战数省,陆续收复四川、汉中,兵锋所指,概无所阻,西营的名头也因为李定国的战无不胜的消息,快速的向着华夏大地席卷而去。
在李定国高歌猛进之时,远在山东的绍武皇帝朱聿鐭,也终于等到了郑成功的消息。
不同于历史上的郑成功,这个时代的郑成功并没有历史上时处处受挫,心中积郁成疾最后沧然而浙的境地。
虽然其族在北京被满清尽灭,但是这个时代的郑成功却是取得了历史上的他所没有的成就,正是意气风发之时,国仇家恨没有将他击倒,反而让他在度过最初的悲愤后,更加坚定了对满清复仇的想法。
在收到朱聿鐭要其镇守山东,并且清理山东地方投降派的旨意后,郑成功病情好转之后,便即马不停蹄的渡海而来,他确实需要一场杀戮,来平息他内心的伤痛。
而对于之前将他坑个半死的山东士绅,郑成功动起手来,更是没有丝毫的心理障碍。
在收到郑成功无恙的消息后,朱聿鐭在松了口气的同时,却也没有立即出兵与阿济格决战。
毕竟这些天收到的情报来看,明军在各条战线上进展都极为顺利,尤其是闯营与金声恒部已经荡平河南府与凤阳府后,大军已经北上的消息传来后,朱聿鐭就更加的耐的住性子了。
主力不断的汇聚而来,时间是站在朱聿鐭这一边的,他完全有时间和阿济格所率领的主力对峙下去,静待压倒骆驼的两大巨山的到来。
只要明军三路大军会师,兵力数十万的明军,只要不自己作死,哪怕阿济格所带的这些军队个个以一挡十,朱聿鐭也有信心,将对方的兵力全部留在这里!
不过阿济格显然不是一个坐以待毙之人,在闯营与金部北上之时,阿济格的数万骑兵便即南下,试图来一个各个击破。
但是这并不是萨尔浒,他阿济格也不是当年的努尔哈赤,明军更不是杨镐那个蠢货在统领,而且每一路大军都不是区区数万骑兵能够快速击破的。
南下的清军骑兵,很快接触到了滚滚而来的明军,但是清军的骑兵先锋,却是在看到那无边无际闯营大军的队伍后,便即沉默的远远观望,根本没有上前一战的心思。
在清军骑兵主力到达后,同样有些无从下手的感觉,铺天盖地而来的闯军阵列前,数万骑兵尽管已经是比较骇人的存在了,但相比于他们,却又有些微不足道。
谁也不知道数万骑兵真个冲入闯营之中,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也许是势如破竹,也许就是深陷其中,再也无可脱身。
而闯营侧翼,则是数量足有近两万的骑兵,虽然这些闯营骑兵看起来并不象是精锐的样子,但数量却是摆在那里,只要还要战斗的勇气,清军就不可能一战而拿下。
若是再与骑兵纠缠之时,被步兵一个反卷,那清军最后的家底,就会彻底交待在了这里。
观察良久之后,阿济格依旧是选择了后退,与巴哈纳的心思差不多,阿济格也不会拿着宝贵的满八旗主力,与闯营这种流寇军拼个两败俱伤。
因为就算一战打赢了闯营,只要对方老营跑了,他们所付出的一切努力和伤亡,就会变得毫无意义,要不了多长时间,闯营就会重新卷土重来,通过一次次的消耗战,让清军慢慢的被消耗殆尽。
对付闯营,只有一个办法,正面击破他们,然后全力追杀围剿,不给他们东山再起的机会,否则就会如同崇祯皇帝那般,只能无奈的看着闯营一次比一次强大,一次次的浴火重生。
当然,若是崇祯不改变他的官僚体系和税收政策,就无法从根本上瓦解闯军的基础,没了李自成,必然还会有王自成,张自成,刘自成等等,最终的下场依旧是国破家亡,自己挂在树上。
阿济格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不准备与闯营拼个你死我活,因为这根本没有任何意义,更要命的是,他还不能离开大营太长时间,否则被各个击破的就不是明军,而是清军了。
在明军占据绝对的兵力优势面前,阿济格只能悻悻的选择后退,在运动之中另寻战机,大清的本钱如今已经不多了,分散在各个战场上的兵力必须全面集中起来,与明军来一战真正的大决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