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南明大唐王-第1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符坚当时,却是一路将诸多强力对手一一削平,甚至其中的一些势力,完全不比他弱,双方之间通关的难度完全不可以相提并论。
  而江南一系列对大明战争的失败,却是让满八旗无敌的神话被打的幻灭。让多尔衮在痛心之余,也终于明白了他的重大失误,那便是忽视了在江南作战时,水师的重要作用。
  之前大明水师完全无用,并不是水师无用,而是大明当时的水师已经烂到骨子里了,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但现在明军的势头再一次起来,士兵有了充足的粮饷,有了通畅的上升渠道,再加上被武装起来的水师,就成了一个可怕的而且完全绕不过去的天堑。
  更令人沮丧的是,如今残破的北方远没有恢复过来,在收不上来多少赋税的情况下,多尔衮还无法效仿历史上的北方政权,慢慢积蓄力量发展水师,在大明绝对优势的水师重点攻击下,他们连水师船只都造不出来。
  甚至更可怕的是,如今的大清在钱粮吃紧的情况下,也只能优先供应陆军,若是北地数十万军队一旦没有了饷银,天知道这些军队会弄出什么事端来。
  而若是在北方再次横征暴敛,那崇祯皇帝就是他们的前车之鉴,当然如果抱着临走时捞一笔的想法,这倒是一个极好的办法。
  多尔衮心中叹息,若是他身体能好一些,还能够带兵出征,那大清或许还有的救。
  只要能够在短时间内和明军决战,凭借着如今还依旧强大的满八旗,再加自己的指挥能力,和无需担心掣肘的情况下,与刚刚有所恢复,内部如今矛盾重重,二五仔极多的明军来一场大决战,多尔衮自信还是可以将之战而胜之。
  只是他如今也只能想想而已,他的身体根本撑不起这般艰巨的任务。
  在两白旗留京将领陆续到来之际,多尔衮也勉强振奋了一下精神,努力让自己在锦椅上坐的端正一些。
  “众将听令!朕身体有恙,需要安心养病。自今日起,英亲王阿济格便代朕行摄政王事,诸般大小事皆先报于英亲王,由英亲王自决。”
  看着堂下济济的将领,个个顶盔带甲,多尔衮精神似乎被这种杀气给刺激到了,整个人精气神一下子重新回到他的身上,再次顾目四盼之时,没了之前的虚弱,重新变得犀利了起来。
  听到众人齐声应命,多尔衮的目光却是再次虚弱下来,嘴唇哆嗦着,却是半个字也无法说出口,口鼻处更是不断溢出血来,在众人惊骇的目光,软软倒在了软蹋之上……


第297章 告急
  这事来的极其突然,也似乎在意料之中。
  当多尔衮病亡的消息传出后,整个京城无论是对他恨的牙痒痒的孝庄母子俩,还是视其为神明一般的两白旗上下,都是觉得撑天之柱倒蹋了一般,个个心中空落落的,不知身在何处。
  当多尔衮死去的消息还没有被众人从心底接受时,又一个劲爆的消息传了出来,多尔衮临死前曾上过折子,推举和硕英亲王阿济格为摄政王!
  更是在临死前,将摄政大印连同两白旗当众一并交于了阿济格!这个消息确凿无疑,是多尔衮当着两白旗所有将领之面完成的,根本没有任何可以置疑的。
  对于阿济格上位,两白旗上下基本上没有什么异议,在多铎、多尔衮两位两白旗大佬先后离世之后,出身镶白旗,为多尔衮兄长的阿济格掌控两白旗,完全就是顺理成章之事。
  唯一觉得惶恐的是孝庄母子,以及他们一系的死党,相比于大局观极强的多尔衮,阿济格就是一个不折不扣,完全凭心情办事的莽夫,这种人上位,对他们的威胁自然可想而知。
  不过他们却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毕竟这是多尔衮亲自指定的,除非他们愿意跟两白旗直接翻脸开打,否则就不得不承认阿济格统领两白旗的既定事实。
  既然惹不起如今实力雄厚,在京城之中全无对手的阿济格,那批准阿济格为新的摄政王,便也只能捏着鼻子给予了认可。
  不仅仅如此,孝庄更是咬牙切齿的写就一封圣旨,追尊多尔衮为大清成祖,并且葬礼按照皇帝规格来操办,更是可以灵柩葬入皇陵之中。
  不过煎熬之中睡不着觉的孝庄,也没有完全放任阿济格彻底稳定住局势,同样以八百里加急送去一道圣旨,以为多尔衮奔丧的名义,诏令济尔哈朗立即撤兵回京,以免时间再拖下去,让阿济格直接给自己娘俩也来一场暴病而亡。
  多尔衮的丧事办理的可谓极尽哀荣,一应皇帝才有的行头,他一样不落的全部享用了一遍,甚至连小皇帝,都不得不在灵前磕头,为他的皇父摄政王送行。
  城中文武百官的心怀是最为复杂的,眼见多尔衮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小皇帝的时代马上就要开始了,却不想杀出了阿济格这一匹黑马,让形势再次变得扑朔迷离起来,令他们都不知道该如何站队才能确保安全了。
  济尔哈朗的撤军是极为迅速的,在收到多尔衮暴病而亡,阿济格突然上位的消息,他是一刻也不敢多待,接到圣旨之时便即直接下令全军放弃所有辎重,立即班师回京。
  作为一个满清的四朝元老(加上多尔衮这一朝),济尔哈朗当然明白如今的小皇帝处境可谓是极为危险,没有强有力的制约在侧,一个弄不好,他就要为小皇帝也奔一次丧。
  清军放弃了包括火炮在内的所有笨重辎重,大踏步的后退,大沽口中实力不济的任良朋,虽然明白肯定是出了极大的变故,但受限于自身实力,却是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从容离去,不敢轻易派兵追击。
  当清军已经退走一天后,任良朋打扫完战场,再次带着千余骑兵直趋天津,这才在城外抓到的清军口中得知,满清第一王,小皇帝的皇父摄政王已经在三日前死了。
  多尔衮的死去的消息,传递到江南,已经十数日之后了,虽然消息延滞的时间极久,但是朱聿鐭却并没有什么不爽的,毕竟好事不怕消息来的晚。
  没有了多尔衮的满清,就如同一个强健之人失去了中枢大脑,再没了统一的指挥。
  而多尔衮的接任者阿济格,无论人格魄力还是御下手段,都与多尔衮相差极远,更兼脾气暴燥,难以容人。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阿济格这里表现的极为形象,他不顾还在多尔衮丧期之内,便即大肆提拔自己的旧部心腹,让他们快速的占领一个个要害部门,担任要职。
  这种策略本是应有之意,阿济格上位速度太快,手下班底几乎全是多尔衮留下的,他用着自然不太顺手和放心,唯一错误的是,委实太过于性急了些。
  毕竟这些位置基本上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来了你阿济格的心腹,就会让另一个将领去了职,这些原本风光无限的家伙们,又哪里会没有怨恨之心?
  几天时间内,阿济格就已经将原本铁板一块的两白旗整的人心零散,许多失了势的人,开始转而投向小皇帝一派。
  这些人虽然明面上失了势,但在军中的关系却不可能随着一纸调令而消失,依旧是影响极深,这些人自然受到了孝庄太后的接纳,并且着意笼拢以给更多心怀怨恨的人以榜样,分阿济格之势。
  在济尔哈朗匆忙带兵回返京城之后,孝庄终于彻底放下心来,有两黄旗在后撑腰,再加上两白旗内部已经不稳,还有两红旗占在自己这边后,双方力量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平衡。
  在力量对比达到平衡后,不担心随时会有覆没危险之后,她自信有的是办法收拾这个莽夫。
  只是她不知道或者不愿意深想的是,力量达到平衡也就意味着短时间难以分出胜负,若是没有外部势力的情况下,自然是她可以笑到最后,但一旦满清内部形成对峙局面,便只会便宜了外人。
  而如今又一次舒舒服服坐在天津城中的任良朋,就是这样想的,而且还是这样做的。
  在探骑四处侦察,确认满清京城出现重大变故,而且济尔哈朗已经一去不回头之后,失去了约束的明军便再一次开始四处浪了起来。
  没有多少守军的天津城,在满清大军撤退,明军又一次兵临城下之时,十分痛快的选择了投降。
  在以天津为中心点,明军开始再次向四面八方出击而去,河间府,保定府二府再次受到明军的二次蹂躏,不同于上一次只是在乡间收割,这一次底气十足的明军开始不断的攻城掠地,只要态度不投降的城池,一率全部拿下,并且将城中官吏士绅全部洗劫一空。
  短短十数日间,面对明军如此猖獗的攻击,两府告急的文书便如雪花一般的向着京城而去……


第298章 靠不住
  大沽口一战,满清十万大军无法奈何区区不足万的明军分毫,经月时间不得寸进,也让北方各个实力派都看清了满清真正的实力。
  而随即传来在京畿腹地,都已经被明军四处肆虐的消息传开后,整个北方已经开始了大地震。
  谁也没有想到,如日中天横行天下的满清,竟然是如此一个空架子,一场大败之后,竟然连京畿地区都能任人蹂躏,而无可奈何。
  虽然大明如今还只是略略翻身,还远没有能够壮大到足够北伐的程度,但是北方的实力派们心中,已经开始打起了小九九。
  以南代北,向来便是困难重重,是少数开挂者所专用的,无论南北朝之初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还是今世大明太祖朱元璋,都是一等一的狠人。
  唯一想不到的是,以南伐北竟然成了老朱家的专利,眼看着大明就要咽下最后一口气了,谁知道一个唐王一番折腾之后,竟然让大明重新翻身,或许也可以称之谓回光返照了。
  毕竟唐王在江南干的事,可是已经传遍整个北方了,如今北方各地的士绅,对于唐王的敌意,那绝对是在满清之上。
  唐王虽然干的起劲,但显然是已经失了北方‘民心’,这必定会让其在北伐之时,经历更多的困难和阻挠。
  但满清威严开始下降之时,各地实力派虽然还没几个产生鼎似可问的错觉,但骑墙观望与藩镇一方的想法的,却大有人在。
  比如还在陕西的吴三桂,就已经开始萌生这种想法了,甚至因为满清将陕、山二地的绿营精锐征调大半之后,更是完全按捺不住这种想法了。
  趁着明清双方胶着之时,吴三桂已经开始打着防范湖广贼寇的名义,慢慢将自己的势力向汉中、四川渗透而去。
  以残破的陕西作为根据地,那显然不是理想之地,虽然是精兵之地,但自李唐后,关中已经变得越来越贫瘠,单靠陕西的赋税,已经支撑不起来养军的需要了。
  而四川就不一样了,向来便是大明的粮仓之一,若是能够拿下四川与陕西,封住潼关,他已经便成了当年的强秦,可以坐看关东乱局,窥机而动。
  对于吴三桂来说,唯一麻烦的便是身边的孙思克,还有孙思克所带领的近万汉八旗,以及刚刚败退回陕西,正在陕西征兵操练的赵良栋,张勇,王进宝等满清铁杆绿营将领们。
  当然吴三桂并不是怕了这些人,而是因为这些人的存在,会让他极为束手束脚,稍微动作大一点,就会引来这些人的注意,从而将满八旗给招了过来。
  说实话,镇守辽西走廊多年,与满清交战多年的吴三桂,对于满八旗的敬畏,可谓是深入骨髓,若不是将他逼到绝境,他是绝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