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在大明养生百年-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察合台汗国最巅峰的时候,吞并了窝阔台汗国大部,因为处于丝绸之路重要交通要道,商旅发达,其河中地区,自唐代起就多出名商大贾,盛产宝石,金银,玉石等。

    而如今的察合台汗国,大汗秃黑鲁帖木儿已死,内部为了争夺大汗宝座发生了严重动乱,大汗的儿子,妻弟,侄子,还有权臣互相之间攻伐不断,争夺大位杀了十几年,尚未决出大汗之位。

    所以,几部都想方设法,在外部搞钱,搞人,筹备军火武器,好继续火并。

    另外汗国内部的回部商人,纷纷外逃,害怕被波及。

    正好,大明和北元打的不可开交,急需军马粮草,马料等。

    只要将这些东西运到大明边疆,便不愁商路,利润翻许多倍。

    察合台汗国几支势力,都不约而同的和大明九边,做起了买卖。

    那兵部侍郎又道:“此外,吐蕃佛头使银钱买通我卫所百户达琐南癿等十三人谋叛,皆已伏诛!”

    朱标点了点头。

    他看向朱元璋,以眼神询问了一下朱元璋,得到朱元璋首肯后,朱标道:“我大明早已颁布会典,愿娶我汉女,习我中华习俗的,都视为中华子民,此等回商,不通我华夏习俗,又勾结外谍之回民,着实可恶。”

    “晓谕九边,陕甘等地,有勾结外谍又不习中华习俗之回部商民,悉数遣返撒马尔罕!”

    “是!”

    那兵部侍郎退下。

    这时,李文忠又上前来,禀报云贵川军事。

    比起西北边疆,刚刚收复的云贵川,情况更加复杂,这里的土司头人十分不服管教,而且民风彪悍,老百姓骁勇斗狠,一言不合就拔刀相向。

    “父皇,这建昌卫十分重要,俞通渊在建昌卫建立大明皇家银行后,周遭夷民屡次劫掠,俞通渊上奏,请派骁勇善战之人守护。”

    朱标对朱元璋道。

    朱元璋点了点头。

    “即派故元平章月鲁帖木儿,为建昌卫指挥使,另,命天下卫所,凡逃军既获者,谪戍云南!”

    这故元平章月鲁帖木儿,本来是北方元人,骁勇善战,被俘后投降,正好派遣去西南戍边。

    朱元璋说完这句话,又看向一边跟在勋贵身后的申国公邓镇,眸子冷了冷。

    “诏延安侯唐胜宗、长兴侯耿炳文,巡视陕西河南城池,督军屯田均田土改事宜。”

    唐宗胜,耿炳文闻言心中一惊,连忙点头称是。

    而申国公邓镇,则是心中暗暗叫苦。

    倒是李善长,嘴角勾起一丝笑意……

    ……

    李景隆身材不高。

    他面貌雄伟,短髯英武,虽然年轻,但有老成相。

    大明开国二代勋贵里,他和徐辉祖都是常年跟随父亲四处征战,不夸张的说,大明光复华夏的大小战役,尤其是北方战役,他基本上都参加了,而且长期为父亲处理军情要务,掌管大明和西番诸部的茶马贸易。

    此刻,李景隆和常茂两人,端坐在朱雄英面前。

    “皇孙殿下,这些便是我军情司最近所得情报。”

    李景隆恭敬地将手中的情报递给朱雄英。

    朱雄英吩咐郑和拿过。

    而常茂也将他所收集的国安司情报递上。

    朱雄英翻看了一番,皱眉道:“景隆大哥,大舅,我大明如今军屯田均田土改,你们可遇到阻力?”

    李景隆和常茂对视一眼。

    李景隆犹豫了一下。

    “景隆大哥,你不妨直说。”

    朱雄英道。

    李景隆苦笑一番,道:“如今难就难在,北地边番各卫所军屯田不可轻易均,北地战事频繁,若动了北方卫所那些军头的田地,怕是要引起动乱,故而晋王,秦王,燕王,都反对在北地均田。”

    “至于福建两广,福建等地叛乱不止,这些时日,南雄侯赵庸和东莞伯一文一武,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将广东等地叛乱压下,倒是推行了不少田地土改,云贵川陕,土改难度极大,只能先在南直隶推行,可是南直隶,地主多是我淮西权贵……”

    朱雄英眼睛眯了眯。

    他端过枸杞水喝了一口,沉思道:“景隆大哥,那南直隶的土改,方式方法就得灵活一些,譬如说南直隶被勋贵们侵占了的军田,你在收回的时候,也不要太过于武断,可以考虑朝廷赎买,给予田地补贴,另外,就是将云贵川等地的矿产,盐井等开采权,让利一部分给被占了田地的勋贵。”

    “哦?”

    李景隆眼睛一亮。

    朱雄英道:“景隆大哥,你看,这些勋贵追随皇爷爷抛头颅洒热血,占了一些良田,虽有罪,但他们也有功,手段不可过于偏激。”

    “昨日,我和皇爷爷一起睡,已经跟他聊过,对于被大明皇家占了股份,分了军屯田的勋贵,富户,奢民,我大明境内的盐井,矿产,都可以开放给他们,拉他们一起入股经商。”

    “不过,这些盐井矿产,你对外宣传时,要多往云贵川引,不说别的,就说这川盐,自贡自古多盐井,我听国安司的谍子探明说,自贡的盐井地主,多是寺庙里的和尚,还有前元的大喇嘛,据说自贡盐井最大的地主,乃是当年唐僧玄奘法师剃度出家的大慈寺,这些和尚喇嘛强吃多占,又广有财货,咱们卖国债搞皇私合营,可不能错过他们。”

    “回头,景隆大哥你要以理服人,多和这些和尚讲道理。”

    “还有就是,江西和荆楚等地的移民分地,许多地本来无主,偏生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些主人,一查,都是前元的地主,这种事情要严厉打击,他们既然在前元时就是地主,却隐匿田锲,不交赋税,均田土改均到地头了,却说这地是他们的?”

    朱雄英说道这里,抿了口枸杞水。

    李景隆是政务军事两手抓,能文能武之辈,自然知道朱雄英意思。

    他笑道:“明白,我皇明一向以理服人。”

    朱雄英又看向常茂道:“舅舅,这些日子多谢你帮我打熬筋骨,过一段时间,就别来小院儿找我了。”

    “嗯?”

    常茂和李景隆不由一惊。

    朱雄英撇着嘴,无奈道:“咱南京紫禁城的皇宫,是填湖建造的,湿气寒气太重,皇奶奶身子虚,不耐寒气,我跟皇爷爷禀明后,皇爷爷同意我们在旁边紫金山琵琶湖旁香林寺小住,就在皇城出去北安门门口,日后您就来琵琶湖旁找我。”

    “我在那里请御用监的匠人修了一座汗蒸台,用来给皇奶奶药浴,艾灸熏蒸,先为她调理脾胃,而且那边风景挺好,依山傍水,虽说和宫里只有一墙之隔,但出去之后心情都会好许多。”

    “而且,香林寺的大和尚,医术确实也还行,您知道,咱皇奶奶对御医的话不太信,对我的话也不太信,但是对菩萨座下大和尚的话就很信……”

    朱雄英也是有些无语。

    马皇后笃信佛教,也是十分虔诚。

    自己让她吃药用药,她老是偷懒不吃,自己是想尽了办法。

    道德绑架大法,撒泼耍赖大法都用了。

    而且朱元璋和朱标请御医给她诊治,她也不甚放在心上。

    反倒是皇家寺庙里的和尚,给她诊治,她更信一些……

    既然如此,皇奶奶每日在宫里受潮受寒,还不如和朱雄英一道,住在宫门口的琵琶湖边去,那里更加僻静,周围全都是大明御林军,上直卫的官兵卫所,巡逻将卒众多,十分安全。

    想要进宫,两步路就可以到皇城。

    常茂犹豫道:“可是,住在香林寺那边,安全么?”

    “安全你们倒是不用怕,我大明的御林军,皇爷爷的上直卫,将官所都在附近,想要入宫,也不过几步路。”

    朱雄英道。

    “而且,咱宫里有许多前元皇帝的宫女内侍,皇爷爷还收了一大堆元顺帝,陈友谅,陈友定,明玉珍的妻妾,要说皇宫里安全还是外边儿安全,咱倒是觉得,外边儿更安全些……”这句话朱雄英一直在心里没说。

    李景隆点了点头。

    他犹豫了一下,还是说道:“皇孙殿下,还有件事……”

    “太子殿下将继妃吕氏带入宫中的吕氏老人,无论宫女,内侍,御厨,全都遣散赶走,我听太子殿下言语,会让朱允炆搬出宫去,住在皇城,接受儒臣教诲,不再居于东宫。”

    朱雄英哦了一声。

    “太子妃有何反应?”

    李景隆又和常茂对视一眼。

    他小声道:“太子妃并无任何反应,只说想为朱允炆殿下遍请大儒名师。”

    朱雄英撇了撇嘴,眼神闪烁,抿了一口枸杞水,道:“好事呀,不仅要给允炆请大儒,还要教他知军事。”

    “别说允炆,我也要悉心接受当世大儒教授的。”

    “啊?”

    李景隆,常茂大吃一惊。

    就连郑和与周宽也都是瞪大了眼眸。

    朱雄英咧嘴露出洁白牙齿:“不过,不是在现在,起码也得等我十岁之后,太早上学可不好,我还小……”

    朱雄英眸子闪烁。

    “还有两年,再给我两年……”

    ……

    时光荏苒,光阴如梭。

    一晃,两年时间匆匆而过。

    洪武十七年,五月。

    黄渤海,狗爬礁。

    此处地理十分险要,距离高丽国不远,常有倭寇侵扰。

    大明在此岛礁,驻扎有一旗卫所军士,只有六十人,平日里在岛礁上屯田耕种,放羊种菜,拱卫海疆。

    一个身材修长健硕,眉目俊秀的兵士,正在灶台前烧火做饭,一边做饭,一边对身边明显是护卫他的卫兵谈笑:“铁铉,你说我大侄子即将封王了,他会被封什么王?”

    那卫兵,正是太学生,奉大明军部命令,前来大明边军卫所实习的铁铉。

    如今,铁铉已经成长为一个壮硕沉凝的军汉,他身材魁梧健硕,眸子明亮,听到面前那眉目俊秀兵士所说,铁铉一丝不苟地道:“鲁王殿下,学生不知。”

    正在做饭的兵士,正是大明鲁王殿下,朱檀。

    如今已经十四岁的他,还有一年就要就藩,朱元璋命他前往凤阳祭祖,体察民情之后,前来齐鲁之地,寻了一个最艰苦的卫所驻扎,体察士卒不易。

    朱檀撇嘴不满道:“你们这些太学的学生,怎么个个这般死板。”

    他眼中带着笑,哈哈笑道:“不过,说起来,我那大侄子连饭菜都不会做吧。”

    “咱就不一样了,咱如今不仅成了这狗爬礁的伙头兵伍长,做的饭菜,每次巡逻路过的海军士卒,个个都是赞不绝口!”

    铁铉瞧了他一眼,心说,那还不是因为登州水师那些海军士卒,知道你是个应天来的大明勋贵,害怕得罪你,所以可劲夸,你做的那个饭菜……

    饶是铁铉心志坚定,也忍不住苦着脸打了个寒颤。

    这两年,鲁王朱檀沉稳了许多,虽说还是喜欢和朱雄英较劲。

    但是在某些方面,他的确长大了。

    作为一个藩王,能够亲自来到黄渤海所在的一个小岛礁,常驻一个多月,为过往的海军兵士做饭修船,为他们看病抓药,这已经远远超过了大部分的藩王。

    朱檀本来用手中锅铲搅合着锅,在煮面鱼儿,突然像是想起了什么,拍了拍手道:“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