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在大明养生百年-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雄英面色肃穆,抿着嘴很是认真。

    朱元璋凝重地眸子为之一松,嘴角难得勾起笑意。

    而朱标宽润圆脸,也露出诧异神色,上下打量自己这之前满口养生的逆子。

    “皇爷爷,父亲,孙儿不装了。”

    “其实,我是一个遗落凡尘的谪仙,本在天庭之中有屋又有田,生活乐无边。”

    “谁知那,暴元,它蛮横不讲理,欺我百姓夺民田,民怨恨无边!”

    “故而我从天而降,转世人间,不为成仙,只为解救万民水火间……”

    “要是皇爷爷和父亲有空的话,听孙儿我一言……”

    “啪!”

    “哎哟!”

    话音未落,朱标一个重重地脑锛儿敲打在了朱雄英头上,哭笑不得地说道:“你这逆子,为何胡言乱语,好好说话!”

    “父皇,儿臣管教无方!”

    朱标拉着朱雄英,连忙给朱元璋道歉。

    朱雄英则是委屈地憋着嘴,捂着脑袋,哎,老爹你这下手也太黑了,我这不是在给自己突然的反常举动搞点法理性嘛。

    如今这个时代,君权神授这套还是很吃得开的。

    就连朱元璋自己都深信不疑。

    毕竟,不是谁都能像朱元璋一样,开局一只碗,结局全天下,终结乱世,发家自布衣。

    而且朱元璋,是华夏历史上,唯一一个,从南方征伐北方,并且取得成功的封建帝王,更别提他收回了遗落四百多年的燕云十六州,还有云贵等地。他堪称是数千年来,华夏民族少有的奇男子,若不是他终结乱世建立皇明,我华夏道统散落迭尽,数千年文明难以续袭。

    胡无百年之运,胡无道,汉必昌!

    朱元璋却没有生气。

    他伸手翻着朱雄英献上来的书,坐在龙椅上,他微微闭了闭双眸,深吸一口气,将胸中愤懑全都吐出,含笑道:“雄英呐,你这些见识,从何学来?”

    朱雄英撇着嘴,从朱标怀中挣脱,认真说道:“皇爷爷,这其实是我在梦中所学,实不相瞒,孙儿并非是一时起意去养生,而是因为,我梦中得知了许多天机,孙儿自知,若是我泄露了这些天机,必定有违天和,怕是命不久矣……”

    “古人云,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孙儿如此聪慧,又深情难谅,孙儿若不养生,怕是渡不过这八岁大劫……”

    “因为在梦中,我就是八岁这年登仙飞升,故而,孙儿要在飞升之前,给皇爷爷还有父亲,给大明多留下些有用的东西。”

    朱元璋:……

    朱标:……

    朱雄英微微啜泣一下,正色道:“皇爷爷,其实在我梦中,这百年大计,是教育为本,开启民智,使民众富而国强,养民如羊,不如养民如狼……”

    “似大唐,灭突厥,征高丽,降百济,臣倭奴,民如虎狼,不建长城守边,唐刀扫处,皆为大唐!”

    “似强汉,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元乃北狄,尚可臣服西域数十大国,自应天西去九万九千九百里,皆旧元故土,铁木真一代天骄,忽必烈一时雄主,得运便可统十万里疆域,我皇明继承元祚,乃华夏正统,如今尚有数十万里国土未复,孙儿何不心焦?”

    “今日,皇爷爷您和父亲当孙儿说梦话也好,当我说胡话也好,孙儿就把心里话,说个明白!”

    “还记得我皇明初建,皇爷爷您重复汉家衣裳,彼时华夏大地,披发左衽久矣,我大明众人,求取华夏衣裳旧制,需要派人前往安南取经,安南等人何以言说?”

    “我安南之人,乃华也,非夷,珍藏华服,咸俗汉绯,非为仰慕天国,乃因安南自古为华,中原沉沦,待将来圣人复起,必来取经,故我安南华服鼎盛,汉风不减!”

    朱雄英所说的这件事,是大明建立之后,准备恢复华夏衣冠。

    但是当时,中原大地经过蒙元统治,已经有将近百年没见过华夏服饰了,所以大明派遣了一些官员,前去安南交趾,倭国等地,寻找华夏衣冠旧制,当时安南的人就说,我们留存了华夏服饰很久,我们还保存着华夏衣冠,我们也是华夏正统,我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知道将来华夏必出圣人,圣人复起,必定来我安南取经。

    就连安南都有此雄心……

    朱雄英只觉得眼泪有些湿润,想起后世,安南,高丽,倭国等地都……希望自己的提醒,能让皇爷爷和老爹,时刻保持着国际视野,把目光放长远点,不要只在东亚内卷。。

    “彼西亚中亚诸国,譬如撒马尔罕国,金帐汗国,蒙元可去,我皇明一样可去得,且其国多劫掠我汉家子民为奴为婢,生不如死,又有塞外河套,出嘉峪关外,乃我大唐安西都护府旧址,岂不闻满城皆白发,独不忘大唐?安西五十载,断无一人降,我深信安西旧地,必有我汉家遗风!”

    “犹记长安门外石碑所载:此去安西九千九百里,皆我大唐国土!”

    “似安西,安南,塞外河套,经蒙元百年劫掠,汉民杂居,华夏子民迁徙被掠遗落者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皇爷爷您一定要牢记着,这些地方是我汉家故土,是一定要收回来的,还有高丽和倭国!”

    “此二国畏威而不怀德,当灭则灭!”

    “但是,要想收回故土,首要便是要发展民生!”

    “民为本,社稷次之,唐太宗曾言,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民众水也,我大明承天十五载,各地依旧灾祸不断,百姓生计维艰,为何?皇爷爷,在孙儿看来,这是因为老百姓没有土地,土地都被咱们大明这些功臣勋贵占了,他们勾结起来,互相包庇,占了许许多多的地,老百姓只有一点点地,一遇到天灾人祸,就没得吃,老百姓如何会爱我大明?”

    “而且,咱们朱明皇家,就是天下最大的地主,我们都不做表率,跟着皇爷爷您打天下的那些功臣老将,就更不可能把吃到嘴里的吐出来。”

    “我写的这本《皇明政纲百年大计》,首先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是让一部分老百姓肚子能吃饱,让他们成为自由耕种的良家子,成为我们皇明的忠实簇拥,将我们皇家的,勋贵的,还有官府能掌握到的土地,都按人均分配,分给老百姓种,一份交租子,剩下的大部分留给老百姓自己吃,此法其实皇爷爷您早就在做,只是做的不够彻底,土改需得和军功售爵挂钩,我这个法子名为土改,您只要按照我这个法子来做,五年可平辽东,十年可定北元,三五计划之后,这四海之内,凡江河所至,日月所照,皆我大明国土!”

    ps:感谢书友的打赏,月票和推荐票,教主拜谢~



    第22章 对不起我的王霸之气压不住了

    

此言,振聋发聩。

    此书,救济斯民。

    朱元璋伸手捏着朱雄英所著的这本《皇明政纲百年大计》,即便沉稳如他,也不由得嘴唇嗡动,他轻轻抚了抚朱雄英的脑袋,咧嘴笑道:“咱皇明有后啊。”

    冷厉地眸子扫了扫屋外的毛骧,毛骧立即会意,将偏殿周围所有内侍和侍卫全部撤离。

    屋子里,只剩下了朱元璋,朱标,和朱雄英,爷孙三代。

    朱元璋缓缓踱出几步,面带温和笑意坐在了椅子上,细长眼眸眯起,笑道:“雄英,这政领纲要,是你亲自所著?”

    朱标上前去拿起那《皇明政纲百年大计》,随手翻阅了几下,顿时也被这本书里所记载的内容震撼,要知道朱雄英后世是站在二十一世纪这个时代巨人的肩膀上,他既能便捷的获取知识,又能结合中西方的前朝历史进行总结归纳,所以这份皇明政纲百年大计,堪称是一本奇书。

    “此书断不可落入第三人之手!”

    朱标宽润圆脸露出凝重表情。

    朱雄英抿着嘴,眼神闪烁,自己既然已经戳破了天机,也就无所顾忌了,只要大明日后能少流血,大明能少流汗,我朱雄英纵然身死道消也无妨。

    “时间不多了……”

    朱雄英微微吐出一口浊气呢喃道。

    “嗯?”

    在朱元璋和朱标两人呆愣眼神中,朱雄英继续说道:“皇爷爷,父亲,我常闻,万乘之国和万乘之国的比拼,乃是国力的比拼,北元远遁,虽说蒙古黄金家族势力大损,但要想短期内靖平大漠,绝非易事,我皇明若想平定大漠,需得搞好内政,皇明内政好一分,北元国运便衰一分,此消彼长,当有一日我皇明国运似巨龙腾空,必可以雷霆猛势直捣其穴。”

    “再者,大元乃是东西十万里,疆域数十万里之国,其势虽衰,其形犹在,似大漠种族,身居塞北苦寒之地,自幼以狩猎为戏,孩童三岁可骑马,五六岁便挽小弓猎鼠捕兔,而我汉家子民,朴实耕种,不事狩猎,然汉唐之时,一汉抵五胡,何也?”

    朱雄英看向朱元璋和朱标。

    其实朱元璋和朱标二人都有很多回答,之时他们一时为朱雄英这番言论镇住。

    “皆因汉唐勤修内政,百姓富足,我汉唐儿郎,战必全甲,刀兵精良,前元为何一统四合?前宋虽偏安,然宋之神臂弩,重甲兵仍是当时一流,只因前元先征花剌子模等国,吸收中亚西亚工匠,锻造精良兵器铠甲,他们的回回炮最开始只是投石机,但是发现南宋的火炮犀利之后,又命色目匠人研习南宋火炮,将南宋火炮也学了去,再用改良后的回回炮和火炮来打南宋,又学习南宋之重甲步兵武装骑兵,是以横扫天下,打下了一个大大的疆域。”

    “这是因为他们的‘内政’已经走在了我们前面……铁木真都知道善待读书人,忽必烈重用旧辽耶律丞相,广收汉臣才智,而且他们保证了大部分的蒙元战士享受利益,我皇明就缺在这里。”

    “皇爷爷,我知道您一直想迁都,但是此事一定要慎重,先按照我这纲要里所著,第一个五年计划,让皇明大部分老百姓吃饱肚子。”

    “老百姓吃饱了肚子,才会拥戴皇明,爱护皇明!”

    “第二个五年计划,将周遭的北元余孽,辽东,高丽等国平定,收回我华夏旧土,普兴内政,十年之内,我大明的国力便可迈上一个新台阶。”

    “但是不管一五计划,还是二五计划,都有前提。”

    “人才!”

    “如今,我皇明的官身,大多是国子监出身,或是察举推荐,国子监学生,又多是浙东四贤弟子和江南士林儒生,久而久之,肯定形成党派,皇爷爷您想迁都,这浙东四贤的弟子如何看?江南士林如何看?”

    “北魏孝文帝迁都,都是假借南下狩猎将贵族们哄了过去,而且孝文帝事后早逝,皇爷爷您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呢?”

    朱雄英这句话,又是让朱元璋眸子一缩。

    自古王朝迁都,绝非是一件小事,甚至会动摇一个国家的根本,北魏孝文帝移风易俗,全面汉化并且迁都,遭到了北魏贵族集团强烈反对,要知道,北魏最开始的国都,水质差,是咸的,风沙又大不适宜居住,而且人口越多城市问题越大,早已不堪重负,就是这样,那些北魏贵族仍然强烈反对迁都,而北魏孝文帝这位一代雄主,也很快死去……

    迁都,意味着权利中心的转移,会对固有派系的利益造成极大影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