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在大明养生百年-第1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再加上,大明初期,秘教横行。

    所以他并不是很喜欢,国师这类的称呼。

    “爹,可别小瞧这个国师。”

    “和尚和道士,都爱慕虚名,咱们在南京有天界寺,总辖天下僧尼道士,可是南京毕竟管控不到这西番,您瞅瞅周围,尤其是这成都府周围,多少寺庙?”

    “到了川西,川北,那些藏民夷民吐蕃人,信佛教的也很多,佛头喇嘛个个有钱。”

    “对于这种佛头势大的地方,很有必要,封敕一座官方寺庙,对各地的佛头进行培训,让他们拥护我大明,爱戴我大明!”

    朱雄英说完,又看向蜀王朱椿。

    “十一叔,你在川蜀,任务重大。”

    “不仅要盯着文官们搞好内政,抓好科举和武举,还需要把这些佛头道士抓在手里,尤其是西番诸地的佛头。”

    “若是能够在诸多佛头中,选出一位德高望重之辈,担任大明国师,川蜀等地最大的活佛,那对于你统治川蜀,也是极大的便利。”

    朱椿皱了皱眉,疑惑道:“真的可以?”

    朱雄英点头。

    朱标也是看过朱雄英所著述的那些书,知晓朱雄英所提到的宗教政策,尤其是在里面着重写到了,前世那个时空,康熙是如何利用活佛来对蒙古分化治之,并且接着册封活佛,将大清的势力拓展进入西藏的。

    金瓶掣签,是真正意义上,打破了青藏等地,多年来活佛始终在诸大家族里挑选的传统,使得活佛只能在雪区轮回,平民子活佛想要巩固地位,就需要强大的中央政府支持。

    朱标拍了拍朱雄英肩膀:“此事爹记下了。”

    “咳咳,爹,这选国师没那么简单呀,各地参选的佛头,都得缴纳报名费,不然怎么证明他有威望?”

    “另外,国师国师,为我大明国师,贡献一些庙产帮助大明搞建设,也是合理的吧?”

    “当然,咱可不是白给,和尚们多放长生贷,咱们允许和尚注册银行,正规经营,但需的给我们大明皇家银行缴纳保证金。”

    朱标莞尔一笑,眸子闪烁。

    先前还在担心,川蜀招募移民,推广种植木薯,养肉兔,种植蕈类等,缺少资金。

    如今看来,这的确是条财路……

    (



    第113章 无名枯草戚戚在昔年黄犬入怀来

    

十五天后。

    昆明城城池古老,自元时,此地是少数几个未被蒙古人拆除的古城。

    当年忽必烈乘坐象辇,对于云南十分重视,云南的中书省平章政事常需要进献大象,故而城墙城门十分高大,能通大象。

    大明太子朱标亲临,对于西南地区来说尤为重要,贵州土司头人麝香夫人,乌撒女知府实卜,还有许多被贬来此地的文官武将,纷纷前来迎接。

    车队足足有数十里,带着许多茶叶,蜀绣,陕甘等地的小米等粮食,还有一些吐蕃佛头进献的肉干,这些物品一部分用来赏赐此地的土司头人,另外大部分是为云南的镇守卫所将士们补充粮饷,在车队中最珍贵的莫过于有南直隶府的各种特产,使得许多因罪贬来云南的官员眼泪汪汪。

    沐英虽已是黔国公,却仍旧激动万分,在朱标的车架上紧紧攥着他的手:“大哥!”

    沐英改名之前,本名朱英,他和朱标自幼一起长大,还多次担任朱标亲随,如今相见,双眸泪浸。

    朱标轻轻拍他肩膀,只见沐英年岁不大,但头发已然花白,眉头紧皱,额头上都是皱纹,黑眼圈也是极重,显然这段时间镇守云南,操劳过度。

    “文英,你瘦了。”

    千言万语,朱标只说出一句。

    沐英苦笑一番,又看了看朱雄英,惊喜道:“太孙的个子这般雄壮,有开平王之风。”

    “沐英叔,您如今也越来越有国公风度,您镇守云南,辛苦良多。”

    朱雄英抿着嘴不知说些什么。

    沐英年岁其实不大,在本朝国公里是最年轻的那个,可是他苍老憔悴的不成样子,尤其是见他头发花白,不由自主想起,前世沐家代代忠良,最后一任黔国公更是为保护南明永历帝死在了缅甸。

    车架外,云南土司头人皆震撼大明天兵威武,甲胄犀利,兵强马壮。

    而流放云南的文官武将,纷纷泪流满面,跪在地上高呼天恩浩荡。

    “云南之地,事关我大明光复汉唐大业。”

    “对了,母后如何了?”

    沐英奇道。

    沐英自小就被马皇后养在身边,一直称呼马皇后为母后。

    此刻闻言,朱标正欲说话,却见蒋瓛骑马过来,焦急禀报有军情。

    朱标挥挥手,招进蒋瓛。

    “殿下!”

    蒋瓛焦急不已,他深吸一口气,看了看沐英和朱雄英,低垂下头小声将军情说出。

    “什么!?”

    朱标,朱雄英,沐英三人都是浑身一颤。

    沐英更是身子一歪,倒在车架上,眼中涌出泪水,瞪大眼道:“母后她……”

    ……

    一个月后。

    南京,应天府。

    “啪!”

    朱元璋狠狠地将茶杯摔在地上,指着御医破口大骂:“要你这厮有何用,给我拖出去,斩……”

    “皇爷爷!”

    朱雄英一把抱住了正在愤怒头上的朱元璋,他抿着嘴苦涩道:“皇爷爷,元世祖定天下之刑,也不过荅杖徒流绞,且有言语在先,有罪者使汝杀,汝勿杀,必迟一二日乃覆奏,皇爷爷您是大明的天子,皇奶奶是大明的皇后,您要因为皇奶奶的病责杀御医,皇奶奶醒过来了,会怎么想!?”

    “你!”

    朱元璋瞪大眼睛,盯着朱雄英大怒,他本欲挥开朱雄英,但却下不了手,只得苦涩笑了笑,将朱雄英肩膀搂着,叹道:“咱是担忧你皇奶奶,她的病,怎么就好不了呢,怎么就……”

    话未完全说出口,朱元璋便颓靡地挥挥手,让那御医出去。

    朱雄英望了望里间,自己父亲太子朱标正在给马皇后擦拭额头,侍奉她喝药。

    一个月前,马皇后在香林寺上香时忽然晕倒,自此浑身不能动弹,无法言语,如今只有一口气吊着,偶尔能睁开眼。

    她的身体,终究还是没能抵得过天命……

    朱雄英也不知说些什么好。

    中风,而且可能是脑部中风,所以皇奶奶才会这样,虽说马皇后已经比前世多活了三年……

    他端起一根板凳,请朱元璋坐下,然后又端来一杯茶。

    “雄英,你也进去,看看你皇奶奶吧。”

    朱标从里屋走出,面色颓然,他宽润脸颊上皆是颓色,失魂地对着朱雄英勉强笑了笑。

    朱雄英却犹豫了。

    “爹……”

    “嗯?”

    “我担心,我担心皇奶奶见了我,就,就……”

    朱雄英一句话,终是不敢说出口。

    古人认为,人老了,临死之前有一口殃气,对小孩身体不好,故而马皇后生病之后也不准许朱雄英过于靠近她。

    但更让朱雄英担心的是,马皇后之所以一直吊着一口气,兴许是放心不下自己,如果自己见了她,那她可能就……

    朱元璋和朱标对视一眼。

    朱元璋站起身来,拉着朱雄英的手道:“莫怕,咱陪你一起去瞧你奶奶。”

    说着拉着朱雄英,往里间走去。

    屋子里是浓浓的药香味。

    马皇后已经形容枯槁,瘦的皮包骨头,两边嘴巴都缩成一团儿,眼眸闭着,躺在被褥中几乎没有生息。

    似是听到了朱雄英的脚步声。

    马皇后忽然眼睑一动。

    她许久未曾睁开的眼睛睁开,瞧向朱雄英。

    “奶奶!”

    朱雄英噗通一声,跪倒在地上,匍匐着靠过去,望着那眼睛微微睁开的马皇后,瞬间绷不住了,先前种种所有坚韧,此刻只化作无言哽咽,唯眼中泪花翻涌,筛筛落下。

    “秀英妹子。”

    朱元璋坐到床边,伸手挽着马皇后那枯瘦的手掌。

    马皇后枯瘦脸颊已说不出话来,她抬起头,眼睛难得清亮,望了望朱标,又望了望朱雄英,最后眸光柔和地看向朱元璋。

    “雄英……”

    她声音很弱,说不出完整的话来。

    朱元璋重重点头,苦涩道:“秀英妹子,咱记着的。”

    马皇后还想说什么,却见朱雄英眼中虽流着泪,却带着笑容对她点头,马皇后心中释怀,又看了看攥着她另一只手的朱标。

    “上位,善待,天下……”

    她用尽全身力气,说完这句话,然后面带笑意阖上了双眼。

    大明洪武十八年八月,大明皇后马皇后薨,谥孝慈皇后……

    ……

    小院已经许久没人来过。

    朱雄英走在院子里,此地杂草丛生,青苔遍地。

    “皇奶奶身体好的时候,每日都派人来打扫的。”

    朱雄英望着这个自己住过,开心过,悲伤过的小院,一时间无语凝噎。

    “殿下……”

    周宽和郑和跟在他身边,不知说些什么。

    朱雄英呆呆地蹲下身来,伸手拔了拔地上草,他看向远处,这时之前所养的黄犬欢喜地跑了过来,匍匐在地上来回翻滚,对着朱雄英撒娇。

    “残门锈锁久不开,灰砖小径覆干苔。”

    “无名枯草戚戚在,昔年黄犬入怀来。”

    朱雄英揉着黄犬脑袋,眼神唏嘘地看了看小院,道:“从今天起,我只有爷爷和父亲了。”

    “古人真没说慌,下雨的时候,狗都知道躲在家里最好……”

    (



    第114章 两大帝国必有一战

    

五年后。

    大明,洪武二十二年春。

    北京城皇宫内。

    “拜见太皇陛下。”

    已经投降大明的北元长公主,北元鲁国长公主,率领一群投降过来的北元旧臣,拜见北巡的大明太上皇朱元璋陛下。

    朱元璋虽显得有些老迈,但精神依旧矍铄,随和地与这些北元臣子交谈。

    朱棣,李善长,冯胜,徐辉祖等人,悉数伺候在侧。

    洪武二十年,大明发生了一件大事,洪武天子朱元璋,以太子朱标仁德恭谦,禅位于他,自为太上皇,在南京筹备两年后,督镇北京,迁徙天下十万富户来北京,扩建北京城池,修建各处卫所,并且在北京万寿山为皇上朱标督造陵墓,后世称为北陵。

    皇上朱标,感激涕零,宣布大明年号,永为洪武,世代不迭。

    并且晓谕周边番贡国。

    因他仁义,民间多称他为仁皇帝。

    而大明也在洪武二十年,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保民生,全国土改分田达到两千多万顷,全国有地三百亩以上的地主,不过一万余户。

    基本上做到了,良家子家家户户有其田。

    如今,太上皇朱元璋,携太子朱雄英一道,自南京来北京已经住了一段时间,即将西巡西京长安,视察甘肃卫所,并且下成都会见诸吐蕃佛头,还要去昆明,见见因为马皇后病逝导致心情抑郁,身患重病的大明黔国公沐英。

    如今的大明,国富而民足。

    木薯被大量种植在南方,北方的卫所官兵们,人人都可以吃到从南方送来的木薯干,北方钦察斯拉夫人种的黑麦,他们自己跟着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