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任意门:开局点化秦始皇-第1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样的官府。

    这样的王朝,才会受到百姓的拥护。

    如今大唐的五姓七望其实已经是强弩之末,但是李世民多少还是有一些操之过急。

    他太想要做出一番大事业来。

    然而世家大族摆在他的面前,以至于这几年了。

    李唐还未完全休养生息。

    “嗯,那就召集孔颖达这些个大儒,再以大理寺和刑部主持,让他们修改律法。”

    “按照仙师所言,这律法,只有加,不能减,特别是要针对那些个世家大族还有朝中的官员,做出一个约束来。”

    “到时候再在各地宣传大唐律法,让百姓们知道,什么叫做有法可依。”

    李世民的魄力还是有的。

    他很想要现在的大唐能够彻底稳定下来。

    为此,他不得不做出了让步。

    和那些个世家大族和好如初,提拔了一部分的官员,并且把一些好处也都让给了这些个世家大族。

    但是也因为楚风的点化,开始暗中扶持自己的那些个大臣,也就是大唐新一代的贵勋,建立自己的势力,从而成为世家大族,和五姓七望相抗衡。

    说起来,这李家算得上是最大的世家大族。

    毕竟当年的李渊起义的时候,靠的就是李家乃是大隋的国柱之一,也是大隋的世家大族。

    不然,李渊何以能够得到那么多的资源。

    而关陇集团的支持,算得上是李渊能够进入长安,并且挡住各方诸侯的攻击的原因。

    就拿关陇集团之中的独孤家来说。

    这位可是大隋的皇亲国戚。

    可是这杨广登基之后,对于独孤家的打压,也让他们决定了要造反。

    最后选择了李渊,跟着李家一起南征北战。

    这独孤家的大部分男丁,都死在了战场之上。

    为了李唐的天下,可谓是出了很大的力气和资源,最后成就了李唐。

    李世民要修改律法。

    这种事情,自然不会有人站出来横加阻拦。

    如今双方都已经和好了。

    世家大族也不可能真的就死揪着不放,最后来一个鱼死网破。

    他们之中也并不是那么的团结。

    “陛下,这就是新修订的大唐律法。”

    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坐在李世民的对面,桌子上放着一本厚厚的书籍。

    上面乃是大唐律法。

    李世民是看到过楚风给他们展示的最强法典,那里面的记载,关乎着方方面面。

    有一些,他们都不太理解。

    但是却也不妨碍,他们在见到了法典之后,心中的震撼和敬佩。

    把一个律法玩儿到了这种境界。

    这帝王,当真是不简单。

    也难怪乎,仙师在拿着那本法典的时候,那么的郑重。

    李世民翻看了一下。

    “仙师有言,国不可一日无法,因为法度乃是约束人的基本底线。”

    “法可以约束人心中的恶,让他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仙师有言,人乃是善和恶的总和,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善的一面和恶的一面。”

    “所以,人就有着我等想象不到的好,也有着我等想象不到的恶。”

    “而律法的作用,就是他并不知道你有多好,却能够让你不能做下滔天之大恶之事。”

    “律法对于百姓、对于士族、对于富商、对于帮派、对于官员、对于皇亲国戚而言,都是一种约束。”

    “如若当这个约束约定俗成,已经深入人心的时候。”

    “那么这个王朝将会越发的稳定,因为大家都会按部就班地按照律法来行事。”

    “他们知道,杀了人,必然要偿命。”

    “也知道,偷窃之罪,必然要受到惩罚。”

    “没有人可以以下犯上,也没有人敢以上犯下,大家都受到律法的管治。”

    ……

    李世民的这一番话,当真是让房玄龄和杜如晦大开眼界。

    他们无法想象。

    那样的安宁,又是何等谐和,又是何等的安康和富强。

    真的有这样的王朝吗?

    真的会有如此魄力的帝王,建立这样公正与法度的王朝?

    他们不敢相信。

    可是仙师应该是不会欺骗人的。

    想想几千年的历史,必然会有这样的王朝存在。

    可是大唐如今想要那般,便是痴人说梦。

    首先,这家主惩罚家奴,难道自己也要受到惩罚?

    一个家奴而已。

    死了。

    也就死了。

    在房玄龄和杜如晦的心中,身份地位的成见,就像是一座大山。

    实现绝对的律法和公正,也就只有李世民这样的帝王,觉得可以实施,并且为之向往。

    而对于房玄龄和杜如晦而言,就算他们乃是大唐的攻城,是历史上的房谋杜断。

    可是他们也不太接受,家奴能够和他们平起平坐。

    不过,他们也不能直接就反驳李世民的话,只能是安静地听完,然后说一些恭维的话。

    不过几日。

    李世民终于看完了大唐律法,根据他的记忆里面,按照仙师的法典来对照。

    他还是看出来这个大唐律法有着很多的不足。

    然而,李世民也知道这是大唐,有很多规则,他是没有办法一下子改变的。

    “拟旨,大唐律法经过孔颖达等大儒、大理寺卿、刑部等官员联合修编,如今已经完成。”

    “差,各地的衙役在各地于邸报宣读完毕之后,每日宣读一次大唐律法。”

    “但凡有蒙受冤屈者,皆可前往各地衙门击鼓申冤。”

    “凡是有作奸犯科者,被举报和抓捕,都要一招律法行事,以罪者犯罪之轻重酌情依法惩治。”

    ……

    这个早朝注定有一些不太平稳。
………………………………

第一百九十九章 洪武六年的喜和忧

    “法贵简当,使人易晓。若条绪繁多,或一事两端,可轻可重,吏得寅绿为奸。

    同时,网密则水无鱼,法密则国无全民。你们可悉心考究,日具刑名条目呈送,我将亲自斟酌。”

    朱元璋对于大明律的看法,有区别于李世民,还有楚风这位仙师。

    对于他而言,现在的大明还未完全稳定下来。

    这个时候必然是百废待兴,也会产生很多宵小之辈,多有作奸犯科者。

    这个时候,要制定更加严密,并且条条框框去约束大明的百姓。

    甚至是大明的王公贵族等等,是不太可能的。

    这样一来,大明的官员就将会很难依法办事,因为一旦做作奸犯科者多起来。

    就是牵连非常广,从而引起更大的混乱。

    朱元璋想要的是稳定。

    但是这个大明律法,也不能没有。

    如今洪武六年春。

    天下已经算得上是基本稳定,需要的是休养生息。

    这个时候,律法自然也是要有的。

    “此次编订律法,便以刘伯温为首,以傅瓛(hua

    )、陶安为辅。”

    “遵旨!”

    本来身体已经不太行,并且已经是辞官准备归乡的刘伯温。

    再一次被朱元璋给征招了。

    而且,刘伯温本来会在洪武五年的时候,因为重病而死于床榻。

    但是现在,却活的好好的。

    这一点,楚风没有注意到,而其他人也根本就不知道,刘伯温会死在洪武年,但是现在却还活着。

    随着大明的律法编撰完成。

    朱元璋就开始想着以监察御史和各道按察司来考察天下的官员。

    因为从洪武年到现在,这任命的官员,一部分是科举考试,还有一部分,都是以军功而定下来的。

    少部分则是官员之间的推荐任命,才有了如今大明的天下各地官员。

    朱元璋的疑心病,让他也觉得,自己的这些个官员,可能也和崇祯时期的官员一样,很多可能都开始官商勾结,又或者是直接成为了当地的土皇帝一样。

    他必须杜绝这样的事情发生,才能够建立想象中的盛世王朝。

    “古人言礼义以待君子,刑戮加于小人。

    君子有犯,或出于过误,可以情恕;小人之心,奸诡百端,无所不至,若有犯当按法令处治,不然将遗害百姓。

    君子过误,则之以礼义,身知愧悚,必思改正,而小人不识廉耻,终无忌惮,不得严惩罢免。

    因此,我常宥免廉能官员的小过,而对贪虐之徒,虽小罪亦不赦。”

    朱元璋对百官们说道。

    “如今,天下已经安定下来,然则,这地方之官员如何治理地方,还需要有人去考察。”

    “看一看,他们是否做得好,是否按照朝廷的国策来治理地方。”

    种地半年多的李善长,被朱元璋召见了。

    负责耕种土豆、红薯、玉米等高产农物的李善长,是兢兢业业地把这些农物按照仙师指点的时节,中了下去。

    今年之时令季节到了,就会有一番收获。

    然而,他没能等到自己亲自看一看自己的功劳,就等来了朱元璋的任命。

    “百室(李善长字),朕如今这身边,可用之人还是太少了。”朱元璋叹气道。

    “这考察天下百官,需要一个有声望,也有一定的威信之人去做。”

    “朕思前想后,觉得此事非百室你莫属啊!”

    李善长脸上笑眯眯,说着自己能力不足,并不能担当大任。

    这心中就吗买马匹了。

    想当年,李善长也是跟着朱元璋一起出生入死、南征北战。

    不知道立下多少功劳。

    如今,朱元璋当了皇帝,就开始怀疑当初跟着他的那些个弟兄们。

    前不久,还写了个什么《昭鉴录》。

    劝导藩王们要分得清善恶。

    其实也就是想要敲打敲打这些藩王而已,可是却也把李善长等有功之臣也带上了。

    他们有什么错?

    不过是想要过上安稳的日子而已。

    李善长为了想要保住自己的晚年,已经辞职了不知道多少次了。

    可是朱元璋就是不答应。

    其中的韵味,李善长何尝不知道。

    朱元璋真的要是答应了。

    那他脸面肯定是过不去,让有功之臣成为一个闲散富家翁。

    必然会有人说他这个帝王冷血无情。

    再加上。

    这李善长本身的确有一些能力,也有一些威望。

    朱元璋让他来做一些事情,有一种放心的感觉。

    这看起来是一个比较矛盾的事情。

    担心别人功高盖主。

    却又一直很是信任地任用李善长。

    这就是朱元璋。

    面对这样的帝王。

    李善长是有苦说不出,不能当这个钦差大臣,也只能是接下了这个有苦又累的活儿。

    考察天下百官,是在大明律法出现之后。

    所以这一次,李善长等人自然也要依照大明律法行事。

    因为在他的身边,会有一直跟随在他左右的人,负责记录他每一次对官员的考察。

    也就是说,到时候,会有两份记录摆在朱元璋的桌子上。

    李善长也就不能不做的公正。

    要不说,老朱家的人,那都是玩儿权谋的高手。

    就算是一个木匠皇帝。

    那也是安安稳稳地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