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叛贼-第6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虽然这些兵力中有近半是骑兵部队,可大明眼下的骑兵相比普通步兵并不算强,再加上大明自江南复兴以来,由于缺少战马,对于骑兵的组建要薄弱许多,而且大明将领中真正能指挥骑兵的人并没有几个,再加上训练时间太短,如今大明的骑兵充其量只能算得上是骑着马的步兵而已。
而且8000骑兵,这数量看起来似乎不少,可实际上真正能骑兵作战的并不多,另外一万步军在蒙古草原展开攻势,其中意外性也极大。
要知道现在的大明已从冷兵器时代向火器时代转变,大明军队之所以锐利,那是因为拥有大量的火器配备和严格训练。可火器也不是万能的,如在神州作战,火器自然能发挥优势,但在广阔的草原作战,再加上地形不熟,大明的战斗力必然会打上折扣。
尤其是草原的天气变化莫测,一旦风雨交加,对于大明军队的阵列和火器使用影响也是极大的。所以董大山有些担忧马功成这一部是否能够真正起到牵制蒙古和清军的作用,一旦敌人仅分出一部分兵力同马功成周旋,而其主力援救辽东的话,这种情况并非没有可能。
当即,董大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对于他的忧虑,在场中人也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
“皇爷,马帅的牵制虽然听起来不错,可蒙古之地广阔,敌军骑兵来去如风,当年汉武时期,汉军同匈奴作战,起初一直未能尽其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直到后来冠军侯横空出世,这才扭转了汉匈局势。”
说到这,董大山又道:“永乐年间,我大明也曾多次北击蒙古,但每次虽得大胜,却未能尽其功,那些蒙古人见我明军所至望风而逃,而我明军走后却又安然回归,要解决蒙古并非那么容易,以其牵制同样如此,所以臣以为马帅那边不要报有太大希望,只令其为偏师,为辽东方向减轻压力即可。”
董大山的话让朱怡成表示认可,当即点头赞同。这些情况朱怡成心里也是清楚的,同时让庄岩进一步对牵制蒙古的方案做出调整,以尽力做到完善。
议到这里,关于辽东的大方向已议的差不多了,这时候朱怡成注意到一直未说话的陈五显,见到神色跃跃欲试的样子,顿时笑问:“陈卿可有什么想法?今日议事诸位畅所欲言,不必拘谨。”
陈五显听着顿时咧嘴笑道:“臣并无想法,皇爷知道臣的斤量,这些年来臣只是想为皇爷,为我大明做些事而已,如今皇爷肯用臣,臣只愿在董帅麾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具体的一切听任皇爷和董帅安排。”
听到陈五显这么说,在场众人都不由得笑了起来。要说起陈五显,这位当年的风云人物也算是朝中老臣了,当初陈五显在福建起义军同满清作战,可是声振天下,而之后兵败投靠大明,朱怡成对他也是颇为照顾,不仅给了高官厚禄,甚至在之前福建案中更是重用于他,福建案后陈五显立下功劳,以此报答朱怡成的恩德。
不过,因为陈五显这人虽然资格老,地位高,但实际上真正的军事能力并不强,所以他在军中甚至朝中的地位有些尴尬。
福建案后,陈五显就在五军都督府挂职,却没有实际领兵作战的机会。等朱怡成北迁京师后,重建京营,陈五显这才捞着机会在京营领了一份差。
虽说陈五显在京营担任了实际军职,而且他的军衔也是上将,再加上这一次封爵他是一等侯的爵位,但其位虽高,却只是林建章的副手,主要负责京营的训练和后勤工作。
对此,陈五显早就憋的慌了,这一年多来在京营无所事事,所以当得知朱怡成准备让董大山率领京营精锐去辽东打仗的时候,陈五显哪里按捺得住?当即主动请缨要求上战场为国效力,朱怡成得知后念在陈五显的功劳和忠心份上同意了此事,这才有今日陈五显在武英殿参议议事。
第一千五十九章 策略
朱怡成同大家一起笑了几声,和颜悦色地勉励了几句陈五显,接着把目光投向史贻直。
“军机处这边对于今年的战备准备如何了?”
史贻直当即做了简单汇报,在场所有人都仔细听着。作为如今的首席军机,史贻直身上的担子不轻,尤其是今年大明还要继续打仗,而且不是小仗。
海外就暂且不说了,仅仅说本土,辽东、西南、西北这三地是重中之重。
眼下岳钟琪主攻西南,马功成坐镇山西,至于辽东由董大山负责。这三处大明有两处今年是必须拿下的,那就是西南和辽东两地,这也是朱怡成在不久前做出的决定。
大明现在军力强盛,从这点而言自然是远超满清的。可是打仗不仅仅只是依靠兵力多寡又或者谁厉害就能赢,兵书有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普通的小战役暂且不说,凡是大仗除了兵员、素质、指挥官的能力这些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后勤。
再强大的军队,在没有充裕的后勤保障之下也发挥不出作用。就像是历史上二战时期的三德子,前期横扫天下势不可挡,可到中后期时却节节败退,显露疲势,从而最终失败。
其实那是因为士兵素质和兵力原因么?当然这原因也不是没有,可实际上真正造成这个因素的除了三德子二线作战外,就是资源的贫乏导致后勤崩溃,从而无法再像战争初期那样满足战场需求。
举个简单例子,就算在二战后期,三德子的军队依旧勇猛无比,打得盟军叫苦不迭,可因为机械部队严重缺乏油料,几百上千辆坦克根本无法支持一场战争的持续,在耗尽油料的情况下,无奈只能把这些完好无损的战争机器抛弃在战场上,从而导致不败而败的结果。
其实人类自诞生以来,一直都处在战争——和平——战争的循环状态,每一个文明都是在不断战争中洗礼并成长起来的。
后世曾经有学者说,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是爱好和平的文明,这纯粹就是扯蛋!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起初只是一个小小的部落,经过不断战争和征服,这才发展壮大起来,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稚型。
在此基础上,中华文明不断扩展,由此为中心向四方发展,经历数千年才有了如今的模样。
所以,但凡知道些历史的人都能知道,中华文明的文明史其实就是一部在战争和征服过程中不断壮大的战争史。而在历朝历代的历史中,关于战争的描述也是数不胜数。所谓的爱好和平,那只是宣传而已,如果没有先辈的征战,恐怕这世界上中华文明就如同其他已经在历史长河中消失的文明一般彻底覆灭了。
要支持朱怡成的战略目标,大明需要调动的不仅是军力,还有要支持和满足战争的无数准备。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朱怡成把这件事交给了史贻直负责,同时授权他可以以首席军机大臣的职位调动一切相关职权。
这也是史贻直担任首席军机大臣后第一次负责如此重要的事,自然是极为上心的,这些日子他一直在忙于此事,甚至亲力亲为,所以当朱怡成询问起后自然是对答如流。
听完了史贻直的回答,朱怡成表示还算满意,同时依旧叮嘱他战事为重,一切必须要以满足战争需求为第一。
“如今是二月十五,按计划最迟四月中旬出兵关外,所以留给你们的时间只有两个月而已,时间紧迫,诸位不要大意。”
朱怡成话音刚落,众人连忙施礼应声,随后陆续告退。
众人离开,董大山却被朱怡成留了下来,朱怡成招呼着董大山坐下,小江子端来两杯茶放下后离开,端起茶喝了一口,朱怡成这才笑问董大山对于辽东战事的看法。
董大山简单说了说,无非就是他刚前讲过的那些话,不过当他见朱怡成微微皱起眉头,心里就明白朱怡成应该是看出了自己心里还有所顾虑,想到这他也不再隐瞒,把自己之前未讲的那些也和盘托出。
认真听完董大山的话,朱怡成沉思片刻这才点了点头:“你所虑是有道理的,其实朕心里也是如此。以我大明军力,再加你领兵,要恢复辽东故土应该不是难事,可要彻底解决辽东满清,甚至继续向北推进的话恐怕力有不及啊!”
“皇爷圣明,臣也是这等想的。”董大山之所以前面话只说一半,他是担心给朱怡成制订的辽东战略泼一盆冷水,要知道朱怡成对辽东的重视是众人皆知的,而且也谋划了许久。
再加上这一次由山海关和朝鲜两个方向出兵,总兵力(包括朝鲜军)加起来已经超过了二十多万,这样大的兵力安排是大明自中原之战后从未有过的,何况辽东不比中原,无论地利又或者其他因素都有特别之处,作为主帅的董大山一旦在会议上直言不讳,万一惹恼了朱怡成可是不好。
所以董大山仅仅只提了关于蒙古方面的问题,这也算是他的小心思吧。至少在他看来拿下盛京不算什么难事,甚至恢复前明时期的辽阳府也是水到渠成。
可打下这些地盘并不代表军事上的彻底胜利,要真正拿下辽东不仅要解决辽东的满清力量,还得控制住地方。百年过去,眼下的辽东早就不是以前的辽东了,汉人在辽东的数量早就寥寥无几,明军也不可能像在中原作战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所以在完成第一步战术目标的情况下,怎么才能彻底控制住地盘是最为重要的。
董大山担心朱怡成头脑发热,一旦朝廷要求他继续向北打,以彻底解决辽东全境的话,别说他的这些部队了,就算是百万大军也做不到这点。所以董大山心里明白,却不敢全说,只是打算走一步看一步,等有机会再私下和朱怡成沟通。
但没想到还没等他找机会谈这事,朱怡成就先问起了他的看法,并且一眼就看穿了董大山的顾虑。这点,让董大山心中又敬又佩,这才一五一十的说出了自己所想。
“恢复辽东全境,这是朝廷的策略,这点绝不会变。”朱怡成也不理董大山的马屁,直截了当道。
正当董大山有些惊讶地看向朱怡成,觉得朱怡成前面还在承认彻底解决辽东满清力量,继续向北推进有难度的同时又说出了这样的话,难道不是自相矛盾?
朱怡成笑着又道:“策略是策略,但你领兵在外却丝毫急躁不得。朕这一次只所以让你领兵,那是朕深知你明大局,有你在辽东朕也放心。辽东之战不是短期可以解决的,你到了辽东后可根据实际情况用兵,无论是兵部、总参谋部又或者五军都督府,仅给你的是参谋而已,至于如何用兵,又如何控制地方,这些权利朕都给你。”
“皇爷如此看重臣,臣定为皇爷扫平辽东,剿灭清患……。”听到这,董大山心中顾虑一扫而空,站起身神色激动地说道。
摆摆手,让他坐下,朱怡成又道:“辽东不比中原,这点朕是知道的,占住辽东的根本在于人,这点朕心里也清楚。所以朝廷打算在出兵之后就开始移民辽东,以充实辽东人口,以稳住辽东根基。”
“由关内移民?这恐怕有些难吧?”董大山有些迟疑道,作为曾经的军机大臣,董大山对于大明的情况是非常清楚的,自大明复兴以来,这些年随着大明的统治稳固和工商发展,民间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
虽然同满清争夺天下时,各地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