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叛贼-第5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种大事,谁不想让自己成为见证历史的一员,就算无法亲眼看见皇帝的模样,看看这个入城场面就足够了,别的不去说,仅仅今日所见恐怕就能够让普通人吹上一辈子的了。

    “这就是我的北京城……。”朱怡成的御驾并非是正式御车,毕竟正式的御车太过笨重,行动又极其缓慢,不适合快速而便利地赶路。所以他的御车是特制的,其实以朱怡成看来,自己作为复兴之君不同于普通皇帝,就算是骑马入城也没丝毫问题,但考虑到安全和威严,在廖焕之和礼部官员相劝下,朱怡成最终还是选择了这辆特殊的御车。

    在大明门门口,朱怡成突然揭开了车帘,直接从车内探出身来望着面前高大宏伟的城门,心中发出无比的感慨。

    后世的北京城他去过,但那时候的北京城早就不是原来的北京城了,一些历史的记忆早就被人为破坏,至于这个大明门也不复存在,仅仅留下一些老人记忆的痕迹而已。

    “请皇爷入城……。”廖焕之作为重臣此时此刻陪伴在朱怡成车驾边,见朱怡成探身眺望着大明门,虽然明白朱怡成此时此刻的感受,不过依旧轻声提醒了一句。

    虽然现场有着无数明军和锦衣卫维持秩序,但同样也有着无数百姓前来观礼。这是朱怡成提前告知的,他这个皇帝还都不可能把百姓驱离,他要所有人知道他这个大明皇帝是如此还都又是如何入城的,这代表着他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整个大明的威严。

    但廖焕之实在是担心会出现意外,尤其是现在朱怡成的举动。见到如此连忙提醒道,朱怡成自然明白他的担心,再深深看了一眼后说了声“入城”这才放下帘子坐了回去。

    在坐回去的一瞬间,朱怡成心中突然间想到了一段历史,那就是当年始皇帝巡游被刘邦遇见的那一幕,那时候还是小小亭长的刘邦望着始皇帝的车驾,由心里升出一种“大丈夫当如是”的感觉。

    也许现在,在四周密密麻麻的人群中,也有人会如此想吧。不过他朱怡成不是始皇帝,他的大明也绝对不会是二世而亡的大秦,这个世界上也不可能有刘邦更不会有项羽,所以他的大明帝国必然会千秋万代永存。

 第八百二十八章 奉天

    按礼仪,皇帝入北京即位必要从大明门入至奉天殿,这代表着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威严。

    历史上为了此事还曾经在嘉靖朝开朝当初闹出过大事,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大礼仪事件。

    不过朱怡成不同,因为他不是新登皇位,而是由南京还都北京,所以这路怎么走朝中礼部官员有过争论,有的提出按皇帝出征归来的仪式,但有的也认为依旧应该走即位的路,甚至还有人为了讨好朱怡成变着花样弄出了一套繁琐之极的路线,这些最终送至朱怡成处后由他来决定。

    朱怡成最终选择了由大明门入宫至奉天殿的路线,至于其他礼仪方面他直接去掉了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只保留最基础的一些。朱怡成可不想让自己受折腾,他的话礼部哪个敢不听?何况廖焕之也明白朱怡成的脾气,当即就按皇帝的要求去办了。

    至于奉天殿,这个殿在嘉靖后被改名为皇极殿,后来满清入关后又改成太和殿,是皇宫三大殿之一。

    孙嘉淦至北京后着手对宫中重新调整,所谓的太和殿自然也必须改回来,但怎么改还是要由朱怡成来定夺。

    对此,朱怡成考虑后决定重改为奉天殿,这原因说起来也很简单,因为朱怡成觉得在万历年间虽然有过张居正改革的中兴,可从整体来看嘉靖之后的明朝已开始逐渐走了下坡路,所以在后世对于明亡的争论有很多,有的认为明亡于万历,但也有人提出明实际亡于嘉靖。

    不管怎么说,嘉靖之后前明日渐衰弱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朱怡成觉得嘉靖改名的皇极殿不吉利。再者奉天殿无论是名字还是其中的气势含义都更胜一筹,朱怡成自然就拍板下了这个决定。

    进了宫门,里面就是皇宫的所在了,这时候朱怡成再也不需要继续坐在御车之中,他一揭帘直接从车里走了出来,站在车前的小平台上,望着四周的景色。

    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个不同的皇宫,庄严而又带着朝气,这同后世去游览故宫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放眼望去,让是情不自禁生出敬畏和气度不凡。

    让朱怡成满意的是,孙嘉淦对于皇宫的修整很合他的胃口,在去掉了那些乱七八糟的满文和带着异族的装饰后,皇宫整体让朱怡成感觉亲切。看着这一切,他心中微微点头,孙嘉淦的确是一个干事的难臣,当年把他摆在顺天府是摆对了。

    来到奉天殿,朱怡成下了车,迈步由阶梯而上,在他的身后是百官跟随,两旁有太监和大汉将军护卫。

    朱怡成走的并不快,脚步却异常沉稳,一步接着一步,终于站在了殿门口。此时此刻,他深吸一口气,眺望着前方,在他的正前方金柱之间,高台之上,安设着象征统御万民、无上权威的皇帝宝座——雕龙髹金大椅。

    这个宝座还是当年的嘉靖遗物,后来经历几帝,至到李自成打进北京城才换了主人。

    李自成在这把椅子上坐了没几天就出征山海关,然后在一片石大战而归,逃了回来。逃回来后,李自成并没在北京久留,很快就带着部下逃离了北京城,导致它的主人换成了入关的满清,也就是顺治。

    顺治之后,康熙登位,在这把椅子上一坐就是五十年,直到明军攻破北京城,驱走满清朝廷,它才又一次回到了真正的主人手里。

    望着这把宝座,一时间朱怡成心头百感交集,这么多年来的艰辛一幕幕在他眼前掠过,之后仿佛又看见了曾经坐在它之上的各人容貌,尤其是前明各帝: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等人,似乎他们正望着自己,面容中带着满是微笑和期待……。

    这时候,朱怡成做出了令人惊讶的举动,步入殿中的朱怡成突然间整了整身上的服饰,然后朝着雕龙髹金大椅跪了下来,然后行以三拜九叩之礼。

    在殿外的群臣猛然大惊,许多人搞不清楚朱怡成这是要干什么。还是廖焕之第一个反应过来,连忙唱喝一声,紧接着领头也跪了下去,跟随皇帝一同行以大礼。

    片刻后,朱怡成起身,这时他面带笑容,大步流星地走上前去,直接登上高台,一展衣袖在宝座安稳入坐。

    此时此刻,群臣继续在廖焕之地带领下朝着朱怡成行三拜九叩的大礼,同时山呼万岁。

    “众卿平身……。”朱怡成的声音在殿中回响,紧接着百官按着顺序一一入殿,分为文武在殿中两行站立。

    “今日还都,朕心中百感交集。”宝座上,朱怡成的声音悠悠传来:“八年前,满夷窃取神州权柄,乱我中华,毁我传统。朕当时仅是亡国后裔,深藏于民间,惶惶不可终日,更被满夷所逼至于隐名埋姓。”

    “上天有德,太祖当年曾言,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又曾言: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朕自民间起兵,得多方相助,由宁波而兵起,后效仿太祖当年金陵为基,战战兢兢,小心经营,终究天道在我大明。如今驱逐满夷,光复神州,得还故都,乃我大明之幸,乃我中华之幸。上苍有眼,祖宗恩德,万众之心,当合天意……。”

    朱怡成的话一字一句传入众人的耳中,在场众臣无不听得心潮澎湃眼含热泪,尤其是那些从最早就跟随朱怡成打天下的重臣们,更是想起了一路走来的艰辛,而现在大明还都北京,皇帝高坐奉天殿,这正是应证了大明才是这天下之主的道理。

    等朱怡成一番话说完,刚才不明白朱怡成举动的臣子已彻底知道为什么朱怡成会那么做了,这是为了大明先祖,同样也是为了天下苍生,此拜表示大明又回到了这个古老的城市,而北京也将开始翻开它千百年来崭新的一页。

 第八百二十九章 吾之不如

    还都北京,朱怡成很是忙碌了一段日子。

    刚刚抵达北京,朝中的事就是一大堆,尤其是一些破事更是千头万绪,就算有着军机处这边帮着打理政务也让朱怡成每日忙得不可开交。

    除了第一日入宫,第二日祭祀和大朝会外,接下来的半个月中朱怡成都在宫中处理政事。

    除此之外,这此还都同样也是朱怡成对朝中一些官员进行调整的契机,比如顺天府尹孙嘉淦和新任礼部尚书何显祖,前者这些年在北京城干得非常不错,不仅为朱怡成牢牢掌握住了北京城,同时也借着海贸的扩张以北京为立足点,带动北方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再加上对于皇宫的修缮一新和前明陵寝的休整孙嘉淦更是做的极好,其中对于位于昌化的崇祯思陵更是重新做了整修,同时也把之前被康熙处死的朱怡成父祖兄弟等人的尸骸寻到后在思陵附近建了一个合葬陵,然后隆重下葬。

    在封建时代,皇帝的陵寝修建是一件极大的事,当年崇祯死得突然,又加上当时前明已陷入财政危机,根本就拿不出什么钱来修陵,崇祯又是横死,死后李自成也未进行妥善安置,还是顺治入关后为了收拢天下百姓民心才把崇祯的尸骨移入未完成的陵中下葬。

    当然,满清这么做其实未存什么好心思,毕竟那时候满清入关打着旗帜是要为崇祯报仇的口号,这种理由也只有傻子才信,所以要奢望满清能把陵寝修缮和保护好简直就是异想天开。

    为了修缮陵寝和新建合葬陵,孙嘉淦花了不少力气,而且这也是一个大工程。不过相比之下,孙嘉淦倒是想了一个点子,因为孙嘉淦的修缮和建造需要大量特殊的材料,如果直接采购和完成其耗费金钱和时间可想而知。

    所以后来孙嘉淦灵机一动,就把主意打到了位于遵化的清东陵那边,至于已经下葬的顺治陵寝他当然不会去动,而康熙的陵寝却是最好的选择。

    毕竟康熙现在已经死在西安,而且也不可能再葬在东陵了,康熙的陵寝建造时间长,投入资金巨大,从规模上也已经差不多完工。这样完整的陵寝放着也是浪费,所以孙嘉淦直接派人把这个陵寝给拆了,然后把那些上好的完成材料运了回来稍稍加工后就用到了思陵和合葬陵之上,使得节约了大量时间和资金,在短短几年中就顺利完工。

    对于孙嘉淦这个做法,朝中曾经有几个不张眼的家伙上书朱怡成,弹劾他陷皇帝“不仁不义”之罪,并建议朱怡成夺去孙嘉淦官位下狱。对此,朱怡成只是冷冷回复了一句“何为不仁?何为不义?难道尔等还心中有清?”这句话顿时让弹劾的官员吓得魂不附体,甚至有个胆小的言官回去后当即重病一场,过了不久就自请去官还乡了。

    对于孙嘉淦这样做,朱怡成自然是支持的,先不去说大明和满清的仇恨,就说康麻子杀了其父祖兄弟姐妹这一件事,朱怡成没有把康熙的父亲顺治墓给扒了就算客气的了。

    现在只是废物利用,让康熙用他的墓料做点补偿又如何?难道说他朱怡成将来还打算像迎祖宗一般把康熙烂掉的尸体从西安挖出来再给他送进东陵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