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叛贼-第4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之后岳钟琪才知道一件事,那就是当年杨勖和自己一样,当初作为一镇总兵的杨勖领命同明军作战,由于不听杨勖的劝告,年羹尧孤军冒进,最终吃了败仗,不仅丢了城池还为了自保把杨勖当成了弃子。

    作为将领,在战场上胜负也是常事,做了俘虏的杨勖只能暗叹自己倒霉。可谁想到,后来为了推卸责任,这年羹尧居然把兵败的责任全部推到了杨勖身上,然后上书清廷给他扣了一顶畏敌如虎,出战不利导致兵败的罪名,最终使得杨勖家中被清廷抄家,家里男子发往关外充军,而女子被充入教坊司为奴。

    也正是这件事,使得杨勖愤怒之下投了大明,从而成为了大明的名将。可以说,同岳钟琪一样,杨勖对于满清有着深仇大恨,再加上两人相似的经历和结果,这两人熟悉后反而比起其他人更能亲近一些。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对于杨勖而言什么功劳在他看来并不算什么,为家人报仇血恨才是最重要的。而岳钟琪也恰恰是这样想的,他之所以提出这个计划,而且还索取军权,并非有什么权利欲望,因为这个计划仅仅靠他能力根本无法实施,而是必须这样做。

    如果从战绩来看,杨勖足以独当一面,但要从整个计划来看,岳钟琪才是真正合适的人选。毕竟岳钟琪对于关中、川中的情况远比杨勖更为清楚,而且指挥能力也更胜一筹,对于这点杨勖自然也是知道的。

    翌日,张高蓟领命前往洛阳,岳钟琪作为主帅大张旗鼓地为他送行。这份军令着实有些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有些将领甚至觉得在冬季如此出兵实在是不智的行为,可军令如山,大家也不敢说什么。

    但谁都没有想到的是,接下来的几天内再也没有军令下达,而在第六天后,各级将领突然间接到了命令,当他们先后来到帅府的时候却惊讶的发现坐在主位上的不是岳钟琪,反而是杨勖的时候,所有人都露出了诧异的表情。

    而这时候,杨勖这才告知了所有人真相,原来这时候岳钟琪已经南下,等攻击关中的战斗开始后,大明在湖南和湖北的部队就将直接入川作战,而指挥这场战役的人就是岳钟琪。

    当得知这个消息,大家这才恍然大悟,闹了半天岳钟琪是打着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打算,甚至谨慎到连自己人都瞒着的地步。

    对此,杨勖严厉告知众人,这件事必须严格保密,谁都不允许泄露半分。众人当然知道重要性,自然连声答应,同时又为自己无法出战而感到惋惜。

    不过杨勖又告诉他们,南阳之兵并非无所事事,相反是极其重要的。南阳的位置非常关键,向北可随时增援洛阳的部队,而向南又是岳钟琪大军的后盾,接下来会如何调动南阳之兵,这还得看战局的进展情况,所以大家不能掉以轻心,加紧训练和做好准备,一旦命令下达,部队必须在极短时间内进行调动。

    先不说杨勖在南阳的事,也不提岳钟琪南下后又如何集结部队寻机而战。张高蓟连夜赶到洛阳后,接手部队后立即对部队的情况进行了了解。正如之前岳钟琪对他说的那样,洛阳的部队已经全部准备就绪,至于辎重也一应俱全。

    稍稍休整了几日,就在杨勖在南阳表露身份的前一日,张高蓟领兵自洛阳而出,浩浩荡荡地摆开架势朝着关中方向而去。

    几日后,大军就到达了三门峡,随后再往前就是函谷关了,这时候清军已得知了明军经洛阳向关中出兵的消息,得知消息的清军将领顿时大惊失色,一方面连忙准备坚守御敌,另一方面五百里加急向西安求援。

    等清廷接到求援消息后,建兴皇帝顿时大惊失色,他怎么都想不到明军居然会在这时候对关中发起攻击。一时间有些惊慌失措的建兴皇帝连忙招来手下重臣商议此事,这些人中不仅有上书房的三位大臣,同时还把自己的铁杆兄弟淳亲王也找了过来,仔细想了想后,然后又把直亲王也叫来了。

    众人急忙入宫,向建兴皇帝请安后,建兴皇帝让众人入座,随后就取出了自函谷关发来的急报给众人看。

    众人看后同时露出了惊愕的表情,其中马齐第一个焦虑询问现在函谷关的情况,因为一旦此关丢失,明军就能长驱直入关中,不出几日就能打到西安城下。

    当得知函谷关还在清军手中时,马齐这才松了口气,至少局势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但他马上又提出必须立即增援函谷关,对于这点众人都表示同意。

    “皇上,陕西提督范时捷就在西安,依奴才看,如今应速调范时捷增兵救援,只需牢牢守住此关,明军虽然势大却不为惧。何况,现在是冬季,冰天雪地明军在这时出兵,奴才以为明军是打算打我等一个措手不及,只需坚守些时日,明军只要攻不破自然就会退去。”耿额不仅是上书房大臣,更是兵部尚书,对于兵事自然要表明他的态度,当即提议道。

    建兴皇帝听他这么一说心里稍稍放心,耿额的话有些道理,而且增援是必须要增援的,函谷关是关中的门户,无论如何都要守住。

    当即,建兴皇帝同意调范时捷增援函谷关,不过这一次明军来势汹汹,根据前线急报明军出动了十万兵马(为求援夸大其词),现在关中的兵力全部加起来充其量也就七万多人,而且这些人中西安必须要留守一万……不至少两万部队,再加上地方也需要军队驻扎,除去驻守在函谷关的几千人,范时捷能够增援的兵力不会超过三万人。

    如此大的兵力差距,这让建兴皇帝有些担心,他怕兵力不足,靠这些人依旧守不住函谷关。

 第七百八十四章 一言不发

    “三万对十万,奴才以为兵力少了些,一旦被明军冲破关口,关中可谓一马平川。”淳亲王有些担心地说道,他的担忧也是建兴皇帝所想的一样,如果函谷关守不住,难道西安城就能守住么?到时候明军一旦打过来,靠着手中这些部队能保得住西安城?

    如果到了那时候,自己难道又要再跑一次,到时候恐怕除了往四川跑也只有向北跑了。四川那边建兴皇帝是绝对不会去的,虽说川中号称天府之国,易守难攻,但是熟读史书的建兴皇帝从未听说过以川中为基业然后再夺得天下之事。

    虽然眼下大清已日落西山,可是建兴皇帝心中依旧有着复兴大清的想法,假如退往四川,充其量就是在川中守成而已,到时候非但无法夺回天下,等待他们的也只有彻底灭国的结果。

    至于向北倒是一条道路,向北就是山西,再往北就是蒙古,这些地盘眼下都是清军掌握之中,而且还有鄂尔泰掌握的精锐部队在。如果去了那边,至少依旧能够立足,可是一旦向北的话,等于就把整个陕西、四川包括西南的三省全部丢掉了,这也是建兴皇帝不愿意看见的。

    对了,他还有另外一条路,那就是往甘肃跑,甚至跑到西域去。但是建兴皇帝绝对不会那么做,这么一跑和前者又有什么区别呢,再说相比山西等地,西域那边清军并未完全控制住地方,何况那边各族众多,矛盾激烈,再加上清军刚刚在那边烧杀抢掠,实在是不安全。

    所以想来想去,建兴皇帝觉得这陕西必须得守,而且要一定守住。因为只有牢牢守住陕西,大清还依旧是原来的大清,一旦丢了陕西,那么大清就彻底没有希望了。

    关中兵力不足,建兴皇帝第一个想法就是调兵增援,至于调动哪里的兵力无非也就是四川、山西和西域了。

    如今已是冬季,西域一来一回不仅太过遥远,再加上冰天雪地路也不好走,所以从西域调兵这个想法是不可能的。那么也只有从四川和山西调兵。

    “你们商议一下,是从山西调兵还是从四川调兵?调多少兵力合适。”建兴皇帝想了下开口说道。

    耿额执掌兵部,当然是他先说:“皇上,奴才以为可从山西调兵,一来山西入关中比较便利,而来鄂大人所部荡平漠北后骑兵不少,行动也快捷些,其三,山西和蒙古的兵力较多,奴才以为调山西兵勤王比较合适。”

    “耿大人,那你觉得调多少兵力合适?”马齐在一旁问道。

    耿额想了想道:“奴才以为应调五万之众……。”

    “不可!”耿额的话还没说完,淳亲王就反对道:“山西兵力原本不多,再加上蒙古各部充其量最多也就十数万而已,而且之前进军西域已调走了部分兵力,如今鄂尔泰手中能用兵恐怕连八万都不到吧?如果调兵五万,那山西又如何守?别忘了明廷在北方有重兵驻扎,一旦明廷乘虚而入,让鄂尔泰拿什么抵挡?再者,皇上,这漠北还有罗刹人在,自漠北之战后罗刹人一直态度不明,不可不防啊!”

    “这……。”建兴皇帝一时间沉思起来,淳亲王说的没错,鄂尔泰的部队主要任务就是驻扎山西,一方面四压制蒙古各部,另一方面是防范在直隶的明军。自满清丢掉北京城后,如今直隶早就是大明的地盘,山西作为直隶通往西北的重要通道,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再加上满清日渐西下,蒙古各部早就有所异心,之前也是因为漠北一战这才强压住蒙古各部,使得这些蒙古人不敢有背叛大清的想法。不过这些都是建立在武力压制的基础上,一旦大清在山西和蒙古的兵力压制不住,那么天知道这些蒙古人会不会有所异动?

    再者,鄂尔泰的主力一旦调至西安,大明那边绝对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如果大明这时候由直隶出兵攻击山西,难道说还要鄂尔泰再带兵回援不成?

    至于淳亲王说的罗刹国,一提到它建兴皇帝就气不打一出来,这些罗刹人出尔反尔,占了便宜就翻脸不认人。当初谈的好好的,以漠北之地交换罗刹国对满清的支持,可是现在呢?这些罗刹人推三阻四,始终不肯出兵,就连火器的支援也只是以买卖方式合作,简直把堂堂大清当成傻子耍了。

    正是因为如此,鄂尔泰在防范明军的同时也防范着罗刹人。假如这时候抽调他的兵力,天知道罗刹人会不会动什么歪脑筋,建兴皇帝是绝对不敢冒这风险的。

    那么不调鄂尔泰的兵,建兴皇帝也只有唯一的选择了,那就是调四川的部队。眼下四川的部队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原本四川的清军,这部分清军大多是当年岳钟琪收复四川后留下的兵马。第二部分是由中原大战后撤入四川休整的清军,这部分清军由隆科多和诚亲王两部为主。至于第三部分就是这一年来编练的新军了。

    这三部分部队,现在基本都归隆科多和诚亲王统帅,但是不要忘记诚亲王前不久刚刚上了折子,他正带了一万五千精锐由川入贵,协助平定贵州战乱。所以说眼下能够动用的也只有隆科多的部队了。

    想到这,建兴皇帝深皱起了眉头,考虑着究竟怎么安排才算妥当。

    一直以来,未说话的有两人,一人是张廷玉,另一人是直亲王。

    张廷玉未开口那是因为对于兵事他并不熟悉,如果是在以前的情况下,作为首席上书房大臣自然可以给皇帝参谋一下,但那种参谋是在大清政治稳固的基础上,而非现在这种情况。要知道张廷玉从来没有带过兵,更没打过仗,性格谨慎的他知道这时候自己应该藏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