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叛贼-第4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劳。

    正是因为这些成绩,李卫才上了这份名册,不过由于他的职位太低,所以被摆在名册的最后一页。

 第六百七十五章 收入

    这时候,朱怡成有些怀疑这个李卫就是历史上的那个李卫了,不过究竟是还不是,暂时还无法确定。

    但是有一件事却是肯定的,这个李卫的确是个干员,仅凭他在罗源县立足未稳的情况下就用这么短的时间解决了难题,之后又在福建案中立下汗马功劳,这个人就着实不简单。

    仔细看了一下名册中对于李卫的安排,根据福建那边报上的名单和举荐,吏部对李卫的安排是直接由正九品主簿升为七品知县,一下子就升了四级,更重要的是把他由罗源县直接调至了福州长乐县,成为福州最大也是最重要一县的主官。

    这次升迁可以说是非常不错的,也代表着李卫直接渡过了试用期,而且还成了七品主官。

    说句实话,这时候的朱怡成甚至起了调整李卫官职的想法,把他招来南京见上一见,看看这人是否是自己记忆中的那个李卫。可想了想,朱怡成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毕竟李卫眼下只是个芝麻绿豆官,皇帝下旨召一个还未正式任命的七品知县入京,这消息一旦传出去可不是什么好事。

    何况,无论李卫是否是那个李卫,现在的他对于朱怡成而言并不是什么大事,如果他真是历史上的李卫,那么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朱怡成的心中暗暗记下了此人名字,随后提笔在上面画了个圈。

    处理完这事后,朱怡成把名册交还给廖焕之,让他按照规定去办。廖焕之答应了一声,随后朱怡成又询问起福建案收尾的情况,对此廖焕之也早有准备,当即一一汇报。

    至于那些官员和入案的富商判决,这已是定论了,廖焕之汇报的基本都是查抄和对于地方因为此案之前被夺去田地和家财的人员发还情况,朱怡成静静听着,边听变微微点头,这件事是他特意交代过的,因为贪官和富商勾结,许多地方受难百姓不少,既然已经结了案,针对案情当初被占的田地和家财自然都要发还,这也是朝廷的补救措施。

    除了这外,查抄后的收获倒是让朱怡成有些高兴,根据廖焕之所说,除去发还的田地和家财外,对查抄的结余数额进行了统计,一共有九千多万元财产被没入国库,当得知有这么大一笔数额时,虽然朱怡成提前有过预料,可同样感到吃惊。

    “这些人,真是要钱不要命,九千多万元,呵呵……。”

    廖焕之苦笑一声,当即点头称是,财产最终统计出来后他也是吓了一跳,这么大的一笔数额几乎要顶得上几年前整个大明全年的财政收入了,就算在如今也占大明全年财政收入的大半。

    朱怡成脑海中瞬间闪过一句话“和梗吻斐员ァ保飞洗筇肮俸瞳|最终被查抄,其家财抵得上清朝二十年的税收,当时的皇帝嘉庆一口气就吃成了个胖子,看来朝廷没钱查抄贪官倒的确是一条不错的法子,就如同百姓家养猪一般,这猪养肥了就可以斩了吃了。

    想到这,朱怡成不由得哑然失笑,自己可不是满清的那些皇帝,他要打造的是一个全新的大明。朱怡成情愿整个大明找不出一个贪官来也不愿意看见这些钱被查抄入库。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些钱到了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原本在中原大战后,大明财政就极度吃紧,王樊为了银子每日里发愁,之前因为凤阳之事就连朱怡成都动用了私库拉了户部一把,要不然缺钱的王樊非得被逼疯了不可。

    眼下这大一笔款子入项,户部的缺口顿时就没了,而且之前制订的中原救灾计划也能比较充裕的事实。再加上前些天从新明那边传来的消息,同样让朱怡成很是高兴。

    福建案后,各处每年的收入将暴增许多,想来到明年时候朝廷收入突破二亿甚至更多应该不在话下。此外,随着新明的逐渐稳固,一直以朝廷补贴的新明也逐渐开始反哺大明,其他的不说,仅仅是新明那边金银矿吧,望海城的金银矿山已经投入开采,每日里出产不少,而且随着太阳城的向外扩张,新明政府居然在太阳城几百里处也发现了金山的存在,这一下更让新明上下欣喜若狂。

    这些金银矿山,为新明提供了大量财富来源,按照西方国家的惯例,这些金银自然是要就地铸造货币,或者做成金银条后装上大船运回本土。不过大明却不是这样,之前提过,西方国家对于本土外的领地一向是以殖民地的方式来经营的,也就是无限度地获取殖民地的财富,然后把这些财富运回国内以供国内享受。

    可是大明不同,作为汉民族,向来就有极强的土地意识,还有其民族为外民族所没有的同化文化。在决定开拓新明的当初,朱怡成就打算直领海外领土,让这些地方和神州大地一般成为大明的一份子,而不是仅仅只是获得财富来源的殖民地。

    这是两种不同的经营方式,以前者来看,获得财富的速度会很快,也能利用殖民地的无秩序剥削使得本土在极短时间内强盛起来。至于后者却需要长期的经营,也许在短时间内非但看不到任何收益,甚至还需要本土不断提供从政治到经济再到军事的各项支持。

    后者的投入和需要的时间是前者无法相比的,可能需要多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才能看到效果。这种做法,对于欧洲各国来讲是不太现实,因为和中国相比,欧洲各国历来都是小国寡民,他们的地域政治和贵族结构再加上国王和神权的矛盾等等,根本不可能花大力气去经营这些,所以只能选择前者的做法。

    这也是中国历来大一统和欧洲各国的本质区别,在这个世界上,也只有大明可以做到这点,而西方的欧洲各国却做不到。

    原本朱怡成是打着在新明持续进行长期投入的念头,可没想到望海城和太阳城的连续金银矿发现,再加上新明总督府对于新明扩张的速度出乎意料,仅仅才没过去多久,新明就开始有了自身造血的能力。

 第六百七十六章 章程

    为了确保新明的良好运行,大明没有采取殖民地剥削的方式,而是安心经营的策略,这也使得所开采出来的财富不像欧洲各国那样装船运回本土。

    相反,这些财富全部属于大明政府,眼下仅仅只是摆在总督府的帐上而已,同时在新明初建的时候,皇家银行就已经前往新明设至分行,以保证地方财政的收入支出运行。

    这些财富的获得,一方面使得大明对新明的投入急剧下降,另一方面新明政府也可以通过这些财富以正常贸易的方式从大明获取所需要的一切。这样一来,也就变相刺激了大明和新明之间来往贸易的发展,如今整个太平洋上来往大明和新明的船队是越来越多,而随着这条航线的不断繁荣,同样也带动了航线上的琉球、朝鲜、日本更处港口的繁荣,其中北海道是受益最为巨大的,要知道北海道是这条航线上最重要的中转一环,根据从北海道传回来的消息所说,如今的北海道早就今非昔比,已成了东北航线中不亚于江户的大港口。

    贸易和航线的繁荣不仅加深了大明和新明之间的联系,更同样促进了商品交易和货币流通。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大明向新明,或者反之,两边都是从中获得巨利。

    至于那些金银货币,也同样随着商业的流通进行交换,促进了各自的发展。这种方式相比直接掠夺后装船运输本土远远来得高明许多,而且根据现在预测,等到明年的时候,贸易金额还将翻上几番,而大明也能从这方面获得巨额收益。

    当看到这些数据的时候,朱怡成的心情澎湃,他甚至有想过有一日能够远渡重洋,去新明那边看一看,看一看这片已经属于大明的海外国土,看一看这片焕发着生机的地方。

    可是这最终是不现实的,至少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实现的。远渡重洋,风险重冲。虽然太平洋相比大西洋显得宁静许多,这也是太平洋这名字的主要来源。可是大海却是多变的,谁都无法预测前一刻还是风平浪静的海洋后一刻就变得风浪汹涌起来。

    来往两处的船队,几乎每月都有船失事的情况,如果不是来往大明和新明能够获得巨大利益,这利益甚至远远超过了损失的话,恐怕也没有敢于冒如此风险横渡大洋。

    朱怡成作为皇帝,他的安全性必须要保证,所以他就算有远渡重洋的想法也不可能实施,恐怕他一提出所有的臣子甚至包括百姓们都会反对他这样做,至少在无法确保航行百分之百安全的情况下,他是没有这个机会的。

    也许当科学不断进步,至少大明能够建出来用蒸汽动力推动的铁甲大船那时候,作为皇帝的朱怡成或许才有这种可能吧。

    想到这,朱怡成不由得想起了研究院一直都在研制的蒸汽机,一年的时间过去了,也不知蒸汽机研制的究竟如何了,对了!还有那条朱怡成曾经提议修建的实验性质的铁路,也不知道怎么样了。

    “廖爱卿,此案过后,军机处可有何建议供朕参谋一二?”朱怡成的思绪散发,最终笑了笑把这事放到一旁,打算过些日子去研究院看看。随后他回到了现在的场合,询问廖焕之和军机处对于福建案后的看法。

    廖焕之当即讲了起来,朱怡成的询问并没有出乎他的意料,原本这些作为首席军机大臣就是一直在考虑的。尤其廖焕之还执掌吏部,更是重视这件事。

    在军机看来,接下来对于吏治的监督还需要加强,尤其是巡察制度和考核制度,原本大明就有一套严格的监督机制,朱怡成对于这套机制也进行过进一步的调整,但从目前来看,这些制度还是有漏洞的,所以必须进一步完善。

    廖焕之提出,巡察制度绝对不能流于形式,都察院必须进一步加强管理,并且对于监查御史的人选、工作考核、运用都要有一套更规范化的流程。至于锦衣卫那边,这不属于军机处管,但军机处建议在这方面加强和锦衣卫的合作,而且希望锦衣卫专门抽调一批人来负责这一块工作。

    朱怡成想了想道:“这倒是可行,这样吧,朕让张冉在锦衣卫内直接设一个反腐司衙门,由指挥同知担任衙门主官,直接向锦衣卫和军机会负责和汇报,如何?”

    “如此是再好不过,臣谢过皇爷!”廖焕之闻言大喜,顿时笑逐颜开。

    这个反贪司衙门其实朱怡成之前已经有过考虑,三法司虽然各司其职,不过对于有些情况并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如果反腐吏治仅仅依靠都察院的话,恐怕有些力不从心,朱怡成很清楚都察院的那些人,虽然许多御史有着一腔为国之心,可这些人一来经验不足,二来都察院的目标太大,三来朱怡成也不能完全放心这些人,凭着他们恐怕做不好这些工作。

    至于锦衣卫,作为皇帝亲卫和情报机构,属于朱怡成的夹带,自然是放心的。而且锦衣卫无孔不入的能力也远远超过那些御史,更重要的是锦衣卫是皇帝手里的刀,直接对他负责,福建案最初就是由锦衣卫察觉后这逐渐揭开的面纱。

    可锦衣卫虽强,却有些名不正言不顺,虽然锦衣卫有监察之职,可是这个监察之职却摆不上台面,毕竟他是情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