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叛贼-第4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也是福建历来多事,甚至频出海盗大寇的主要原因,综观前明一朝,包括满清统治时期,出海搏命的百姓比比皆是,而山林中也时常有活不下去的老百姓反抗政府。

    这些都是有前例的,无论是当年大名鼎鼎的郑芝龙还是后来的郑成功,都是福建海盗出身,就算是近些年,如今在江北作战的朱一贵同样是出自于福建,所以换一句话来讲,福建就是穷山恶水出刁民的地方。

    随着复明成功,朱怡成在福建大开商贸,其主要目的也是要扭转福建贫穷落后的现状。而随着这些年的发展,福建的确获利不少,如今福州和厦门两地的市舶司随着海贸的兴起越发繁荣,而因为贸易又促进了手工业和地方商业,也令福建百姓受益匪浅。

    在这点上,朱怡成是比较自豪的,甚至他有时候在看来自福建的奏折,见到那一行行数字时,心里更是沾沾自喜。但谁想到,今天的随意一问居然问出了这么一个结果,这几乎是造着他的脸上狠狠抽了一巴掌,让朱怡成心头怒火顿起。

    “官商勾结,侵吞土地……呵呵,哈哈哈!”

    听着朱怡成气急而笑的声音,张冉吓得脸色苍白,整个人更忍不住微微颤抖。

    “看来福建的官员个个都是人才啊!”朱怡成冷笑道:“朕的锦衣卫也干的不错,还有那些御史和监察,在朝堂上弹劾时倒是头头是道,人模狗样的,却就是瞧不见眼皮子底下的东西,好!真是好!”

    “微臣死罪……死罪……。”

    张冉越发怕了,连连磕头告罪。

    憋着心里的一股气,朱怡成瞧着跪在自己面前的张冉,恨不能抄起桌上的玉如意就冲着他脑袋砸去。不过,他最终还是按捺住了,张冉虽然有过错,但其错归根结底不在于他,至少锦衣卫还查到了东西并且报了上来,再加上这些年张冉战战兢兢做了不少事,把福建的过错归结于他也不公平。

    “给朕查!狠狠的查!”朱怡成重重一拍桌子,怒声道:“此事由你亲自去查,如不能查个水落石出,你这个指挥使也不用干了。”

    张冉连连答应,咬牙切齿保证一定查个水落石出,如查不出结果,不用朱怡成发话,他就先摘了自己的脑袋。

    赶走了张冉,朱怡成心中的气依旧未平,他愤怒地在殿中来回行走着,一时间甚至想召人把军机处各大臣全喊来骂他们个狗血淋头,但最终理智还是让朱怡成平静了下来,这件事如今还未有最终结果,张冉那边固然要查,至于朝廷这边更得查,在没查出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暂时还不方便大张旗鼓。

 第六百三十八章 人选

    最终,朱怡成把廖焕之和史贻直先找了过来,不知发生什么事的两人很快见到了脸色难看的朱怡成。

    朱怡成也不客气,直接就把锦衣卫接到福建之事的消息说了说,随后就看着他们两人。

    对于此事,廖焕之和史贻直心中同时大惊,同时又暗暗叫苦。前者是首席军机大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而后者不仅是军机大臣还是左都御史,换句话来说管着都察院,包括下面的监察御史。

    所谓的监察御史,这是当年朱元璋创建的制度,朱元璋根据唐时旧制设置了御史台,后来又改为都察院,同时在全国设置了十三道监察机构,而负责这十三道巡查的御史就是监察御史,共有一百一十人。

    如今大明虽复,但由于全国还未能全部收复,所以按照现在的行省划分都察院暂时设置了十道,相比之前的行省划分更为细致一些,至于监察御史人数也达到了九十八人,以作平日地方巡察工作,监察御史对全国上下大小官吏的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都有权纠察弹劾,对重大的刑事案件还可以会同刑部、大理寺一同审判,这些都属于都察院的本职工作,而现在福建出了这么大的事,作为都察院的一把手,史贻直惊愕之余更是愤怒不已。

    出了这么大的篓子,分辨是没任何异议的,史贻直当即就跪下表示自己失职,同时请辞军机大臣和左都御史之职。而廖焕之同样也是如此,虽说他作为首席军机大臣不直接管理都察院,可以他的职位和权利,地方吏治出了此事,他自然是难咎其职。

    两人没有推卸责任的态度让朱怡成心头的火平静了下来,原本他就没打算借此事夺了他们的职,要真论起来,这件事归咎于他们两人并不公平,何况把他们喊来是要让他们解决问题而不是追究责任。

    “福建之事作为军机大臣你们自然有责任。”朱怡成先是严厉地说道,接着他又放缓语气道:“但对于此事,其责还未到如此程度,你们起来吧。”

    松了口气,两人连忙称谢,这才起身。

    “坐!”指了指一旁的位置,朱怡成等他们坐下后道:“朕已让张冉去查了,福建那边究竟是如何,有多少官员陷入其中,又到了什么程度,等查明后再进行处置,朕把你们请来是问问你们的看法。”

    相互交换了下眼神,廖焕之起身道:“既然锦衣卫接到福建之报,臣以为此事应该有之,但正如皇爷所言,这事究竟多大,又有多少人参与其中暂时还未得知,皇爷谋地而后动自然是英明的,但臣以为,此事牵涉到监察和吏治,锦衣卫虽有监察之职,但毕竟名不正言不顺,以皇爷耳目查访固然可以,但朝廷也需派人下去,严查究竟。”

    “廖中堂说的没错。”史贻直也起身道:“都察院为臣所管,此事都察院居然毫无报告,这是臣的失职,但朝廷规矩却不可废,何况地方是否真的糜烂这也是两说,锦衣卫只不过是风闻而已,或许情况未到皇爷顾虑的程度,所以臣自请进一步核查,并由廖中堂的吏部派官员下去,给天下一个交代。”

    听他们两人如此说,朱怡成微微点头,廖焕之和史贻直说的没错,关于吏治之事,锦衣卫出面是不合适的,说白了锦衣卫只是情报机构,是对皇帝本人负责的,锦衣卫虽然有一定的监察职权,可是这个职权并不大,而且为了控制锦衣卫的权利过大,当初朱怡成就制订过这个监察之权的权利范围。

    所以,张冉去查不是不能查,但必须要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去查,锦衣卫方面只是一个协助而已。再加上无论从朝廷的结构还是法律等等来看,由朝廷按照司法程序进行核查才是理所当然的,其实这也是朱怡成把他们叫来的原因。

    “可以。”朱怡成点头道:“如何查,派何人去,你们拿个方案出来。”

    当即,两人心中大定,对于方案他们自然是有的,朝廷对监察机构的章程都在,所以他们两人很快就达成了一致,告知朱怡成由都察院派人下去,至于吏部进行协助和跟进,三法司那边等查询出结果后再进一步跟进。

    “可有合适人选?”朱怡成问。

    “回皇爷,臣觉得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徐旭是个合适人选。”

    朱怡成回想了一下此人,微微点头表示赞同,不过徐旭虽然素有清名,而且做事也干练,但毕竟对于福建不是很熟悉,朱怡成表示除了徐旭可以再派一人进行协助。

    接着,廖焕之和史贻直各自提了几个人选,但朱怡成都否决了,这些人虽然都是干吏,不过却都是文官,这一次去福建查案,虽然朱怡成不以为地方会胆大包天到对抗中央的情况,但有些顾虑却不能不考虑到,所以朱怡成是打算从军中挑选一人,一方面文物结合,另一方面必要时候可以动用当地驻军进行协助,如果仅靠文官的话是根本不可能的。

    为了避免之前前明以文御武,导致文武分化,最终兵事败坏,文臣之中又党争严重的情况,复明起朱怡成就尤其注意文武之间的职权划分,而且立下了一套新的规矩。

    在这套规矩下,普通文官,甚至地方大员之尊,都无法调动地方驻军,更不用说对地方驻军长官指手画脚了。至于文官的亲兵,比如说清廷方面的所谓督标、扶标兵等等,大明也全部撤消,除了指定的护卫外,文官手中没有任何武力。

    而武官虽然握着兵权,但这兵权也不是随意可用的,除领兵在外打仗的将领,驻扎地方的军官对于部队的调动有着严格的规定,一旦违反规定调动部队,先不说能不能调得动,那也是几等同于谋反之罪。

    所以出于这些考虑,朱怡成决定再派一员军方人员同行,但这个人选却不是那么好选,提了好几个人朱怡成都不满意,廖焕之想了想,突然说道:“既然如此,皇爷何不用陈五显?”

 第六百三十九章 不一样的侯爷

    陈五显?

    如不是廖焕之提起,朱怡成倒差一点儿要忘记陈五显了。

    作为当年福建起义的首领,陈五显也算是风云人物,但是这些年,陈五显在大明的名声却不显,甚至极为低调。

    当年兵败投明后,陈五显在大明收复福建的战役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在福建收复之后,陈五显就逐渐淡出了军中,不再担任实职。

    这倒不是朱怡成亏待于他,作为义军首领,陈五显还是很得民心的,何况朱怡成也没那么小气,就连祝建才都能容得下,何况他陈五显?

    陈五显主动“退居二线”,实际上是他自己的要求,在他看来要论军事能力不如后来居上的朱一贵,要说治政嘛更不如朝中的普通官员,自己所谓的功劳仅仅只是当年在福建领导起义,可就算那场起义,如果不是后来大明收留,恐怕陈五显早就被蓝理同其主力一起被剿灭了。

    陈五显不同于袁奇和祝建才那样的枭雄,他之所以起义主要原因是心向大明,并对于满清发自内心的仇恨。这个人有人格魅力,却又没有丝毫对权利的欲望,在协助大明平定福建之后,陈五显就主动放弃了手中权利,辞去了他总兵官的军职。

    对于这样的一个“老实人”,朱怡成还是很欣赏的,而且作为义军的首领,朱怡成也乐于把他竖立成标杆。不过陈五显对权利并不热衷,所以后来朱怡成只是封了他一个侯爵,另外再安排他在五军都督府挂了个闲差。

    这些年里,陈五显一直住在南京,他的住处还是朱怡成赏的,在朝中更很少抛头露面,除了大朝会和一些重要场合露露面外,平日里过的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据说他近来已搬出了南京城,在城南附近弄了个庄子整了十几亩田,每日和老农一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乐在其中。

    今日廖焕之突然间提到了他,朱怡成细想之后顿时觉得这的确是一个合适的人选。虽然眼下陈五显没有实职,但他的身份却不低,到了地方堂堂侯爵之位足够压得住场子,而且他真要论起来也还算是军方的重臣,毕竟五军都督府的闲差也是差,这级别摆在那边。

    更重要的是,陈五显在福建威望甚高,他这人的性格又疾恶如仇,让他和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徐旭一同前往福建的确是再合适不过了。

    翌日,得知朱怡成要见自己的陈五显匆匆自南城入了宫城,随后进了大内。为了表示对他的尊重,朱怡成特意在正殿接见了他。

    “臣建宁侯陈五显叩见圣上,圣上万岁万万岁!”

    一见到朱怡成,陈五显就连忙行大礼参拜。当年朱怡成封他为侯,这是表彰他在福建起义的功绩,同时以建宁为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