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叛贼-第4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扎稳打,缓步推进,同时传令在各省的部队朝青阳、池州一带靠拢。
官兵和流寇的打仗特点非常明显,官兵是以力压人,而流寇是飘突不定,双方各有所长,既然己方兵力占优,也知道了袁奇所在的位置,殷化行最担心的是袁奇跳出包围圈。所以,暂时的小小损失他并不在意,他只在意的就是袁奇的主力,只要把袁奇主力盯死打垮,从而抓住这个反贼,那么一切也就尘埃落定了。
可这么一来,清军的行军速度就比之前慢了许多,而且由于袁奇的战术改变和地形,清军也遭到了不小损失。当清军推进到离青阳不远的旗山时,离袁奇主力所在已很近了。
“大帅,翻过这个山头前面就是青阳了。”一员副将指着旗山道,殷化行满意地点点头,这些日子清军损失了二千余人,这都是袁奇部不断接战所至,不过清军的斩获更大,被打死和打垮的袁奇部队却是自己的三倍,等过了旗山,到青阳一带基本是一马平川,就算有青阳城为依托,袁奇也跑不了了。
“其余各部到哪里了?”殷化行问道。
“苏松、衢州、永州三镇已按大帅之令到达位置,正朝池州方向压近,尤其是衢州、永州二镇已切断了反贼西退之路,安徽的绿营封锁住了长江,保证袁奇插翅难逃。”
“好!”殷化行大喜,不过他同时又吩咐道:“传令各部严守各要道,千万不能大意,一旦让袁奇逃出去这次围剿就功亏一篑了。只要能灭掉袁奇,彻底清剿反贼,老夫定上报皇上为诸位请功!”
“谢大帅!”众将兴奋地回道,现在大家全看见了希望,眼看着反贼就要彻底剿灭谁心里不高兴呢?要知道大清可是最重军功的,等抓到袁奇,彻底平定反叛,在场的众人不仅会升官,说不定康熙一喜封个爵位也是有可能的。
也许是知道旗山是最后一道防线,当殷化行大军抵达旗山时,早就在这守候的袁奇部猛然就扑了出来,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虽然袁奇部占了地形要势,而且提前做好了准备,可惜的是殷化行早就料到,再加上清军的战斗力凶狠,兵器精良,而且围剿胜利就在眼前全军士气高昂,袁奇的部队仅仅抵抗了两日就崩溃了,除战死和重伤的义军外,其余人全翻过山头拼命朝青阳逃去,见次殷化行也不客气,挥兵直接追了下去。
当殷化行大军追到青阳,青阳已是惶惶一片,而此时更好的消息也传来了,安徽的绿营已渡长江直击池州,经过一番苦战拿下了池州城,如今袁奇等于是坐守枯城,再无退路。
胜券在握,殷化行踌躇满志,他传令大军在青阳外驻扎,同时派人去劝降袁奇。可谁想过了不多久,城中就把派去的人的脑袋给挂在了城上,还射下一份文书中大骂殷化行为汉奸老狗,替清狗卖命为虎作伥,辱没先人等等,见了此信殷化行是气得火冒三丈,二话不说连夜攻城。
青阳防守严密,而且地处内陆,要攻城也只有靠死攻。殷化行的大军虽然装备了攻城炮,可一时间却拿不下坚固的青阳城。更何况青阳城在袁奇的指挥下殊死抵抗,攻城仅仅两日,双方的伤亡巨大。
“大帅,是不是让兄弟们歇一歇?”这一日傍晚,已连续攻城超过十几时辰的部下对殷化行劝道,可谁想殷化行脸色一变就喝道:“歇什么?拿下青阳三日后封刀!如明日午时还未拿下,老夫就拿你们先开刀!”
听到如此杀气腾腾的话,众人心中都是一颤,哪个还敢再劝的。同时他们心里更把袁奇给狠的死死的,如果不是袁奇不肯投降,还射了那么一封信的话,殷化行如何又会气成这样?
殷化行下了死命令,清军无奈继续攻城,当第二日太阳升起的时候,青阳城再也支持不住了,随着清军登上城头的越来越多,青阳守军开始崩溃,半时辰后,当青阳城头彻底被清军攻占,青阳终于打下来了。
拿下青阳,殷化行的脸上总算露出了笑容,可当进到城中听到先进城的部下回报时这脸色顿时变得难看之极。
“没抓到袁奇?这怎么可能?难道袁奇会长翅膀飞了不成?不!这青阳被老夫围的死死的,此人根本就跑不掉,一定藏在城中,给老夫好好的搜!”
命令下达,清军搜了一日都未有袁奇的下落,甚至连几个袁奇军中的重要人物都莫名其妙失踪了,直到最后才得知这袁奇居然早就不在青阳城,当石门口外的战斗打响一刻起,袁奇就悄悄离开了青阳,留在青阳的只不过是他一个替身罢了。
除了这么一个替身,指挥青阳作战的是袁奇的一个亲信,此人在义军中也算是一个人物,更是在四明山时期就跟着袁奇的老人。只可惜,此人在青阳失陷一刻在城头战死了,也正是因为他的死导致义军崩溃,从而丢了青阳。
至于那替身,兵荒马乱也不知道是死是活,而且在殷化行看来,这个替身根本毫无价值,之后经过仔细搜索终于找到了这个替身,结果也证明了就是如此。可袁奇本人究竟去了哪里?难道悄悄回池州了?不可能!池州已经被自己拿下,袁奇回去就是找死,那么他又在何处?
青阳攻陷入,标志着闹的江南整整一年的反贼终于被基本剿灭,现在除了宁波和台州的朱怡成外已再无反贼势力。而攻入青阳后,殷化行也兑现了自己承诺,部下对青阳大索三日后才封刀,如此整个青阳几乎成了人间地狱,清军烧杀抢掠无所不为,等三日后,青阳已成了一座死城,看着兴高采烈的部下,殷化行却怎么都高兴不起来,因为袁奇并未在青阳,而如今他的下落不明,究竟去了哪里谁都不知道。
无奈,殷化行只能派出部队不断在青阳、池州四周搜索,以期找到袁奇的下落,可惜的是找了半个月都没音讯,无论是袁奇或祝建才,就像是人间蒸发了一般消失的无影无踪。
面对如此结果,殷化行无奈只能上奏康熙请罪,不过康熙对此结果并没有过于责罚,只是让殷化行直接接任闽浙总督,加紧灭掉盘据在宁波和台州的朱怡成,同时暗中查找袁奇和祝建才等人的行踪。
接到此令,殷化行总算松了口气,而在此时宁波的朱怡成也接到了浙西大战的消息,由于祝建才和袁奇两部失败的速度实在是太快,朱怡成根本就来不及反应。
“袁奇就这么死了?”朱怡成不由得呆了半响,由于清军的消息封锁,对外宣传的是袁奇、祝建才已死于战阵,朱怡成并不知道祝建才早在开战前就跑了,而袁奇等人更是下落不明。
虽说对于袁奇这个人,朱怡成曾经是狠之入骨,尤其是自己被袁奇当成傀儡的那段日子更是想起来就不寒而栗。可不管怎么说,毕竟当年是袁奇救了自己,如果不是袁奇误打误撞截了囚车,自己也许早就坟头草老高了。另外,朱怡成更承认,袁奇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枭雄,这样的人物就如此死了,实在是太可惜了。
第六百三十五章 政治
“皇爷,关于西南倒是有一事需皇爷定夺。”
“何事?”
董大山当即告诉朱怡成,贵州那边有几个土司和头人接触大明,意图表示投靠大明,并且还送了不少金银给马功成,对此马功成考虑后留下了金银却未敢专断,把此事报于了军机处。
“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朕如何未接奏报?”朱怡成皱眉问道。
“回皇爷,昨日刚到的军机处,因臣要入宫面圣,故就没再同其他事件一起奏报。”董大山连忙回道,同时从怀中取出一份奏折递上。
微微点头,朱怡成接过奏折翻看了起来,这是一份马功成送往军机处的奏折,其中的内容和刚才董大山所说基本一致,不同的是更为详细。
如今贵州几方势力错综复杂,各股力量已打成一团,在这种情况下地方的土司和头人暗中派人接触大明,提出弃清投明的意图,并表示他们向来就是忠于大明的,其司职要轮起来还是当年大明授予,所以依旧还是大明的臣子。
此外,这些土司和头人还提出要求,希望大明能够给予他们一定的支持,并且允许收复贵州之后继续保留他们的土官之职为大明效力。
奏折中还附了一份几家土司联合写给马功成的信件,这份东西倒是写的颇有文采,应该是找了个秀才或者举人写的,洋洋撒撒近千言,让朱怡成看得暗暗好笑。
“马功成让臣告知皇爷,那些土司和头人共给了黄金六百两,白银五千两,还有各色特产若干,这些东西已记册在案以作军用了。”
“手笔不小呀。”朱怡成笑着道,对大明来讲这笔财富算不得什么,可是对于贿赂来说的确不是小手笔,何况贵州原本就不是富庶之地,这些土司和头人能一下子拿出这么多东西来着实不容易。
“此事你怎么看?”朱怡成并未决断,反而直接问起了董大山。
董大山似乎早就知道朱怡成会问他,当即回道:“臣以为此事或可以行之,贵州局势错综复杂,如今力量最为强大的为三股,也就是贵州本地的清军、广西入桂的清军和高进所部。但贵州之地和其余地方有所不同,民间土司和头人的力量并不能忽视,何况大山丛林处处皆是,山民均为其掌握,历朝历代,朝廷治理贵州无不需这些人配合。如今,既然他们愿意投靠我大明倒也不是一件坏事,倒不如适当地扶持一把,以利将来收复其地后稳定地方。”
朱怡成听后并没什么反应,只是静静坐着,董大山见朱怡成如此表情心中有些惶惶,想了想后又道:“不过这些土司和头人向来不服王化,依仗其势力对抗中央无论前朝还是满清之时常有发生,这些人是否真心向我大明还未知,一旦让他们坐大也是隐患。”
听到这,朱怡成心中暗叹了声,董大山虽是良将,同时也是军机大臣,但他毕竟是军人出身,就连马功成同样也是如此。让他们判断战局,带兵打仗是没什么问题的,可是从政治角度方面的目光就有些局限性。
对于云、贵、桂三省的战略,朝中真正知晓朱怡成打算的人并不多,邬思道是一个,廖焕之或者也猜到了几分,而董大山他们就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了。
一直以来,朱怡成让明军在三省止部,仅仅只是占领其边境几处要地,却始终未下达攻击的命令。从表面看朱怡成是考虑明军兵力不足和西南三省地形复杂,再加上中原之战还未有结果,大明暂时不想多开战线,以集中力量先解决中原之敌后再图西南。
这些只是表像,真正的原因固然有之前说的那些,但更重要的是朱怡成想借这次机会把西南三省重新整合,彻底解决之前的土官问题。在朱怡成看来,西南三省打得越乱越好,死的人越多越好,如果能就此驱虎吞狼,使得土官在三省瓦解,从而失去了控制山民和地方的力量,那么对于未来的长治久安就极其有利的。
要知道从前明时期就试图在三省搞改土归流,却始终未能成功。而真正的历史线上,康熙死后雍正上台,同样也搞起了这一套,但其效果并未想象的那么好。
甚至因为地方的反弹和其他因素,导致乾隆时期闹起了兵变,大小金川之战前前后后打了十几年,耗费数亿银两,前后投入近百万人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