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叛贼-第4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直以来,打通南北,彻底解决中原清军是明军的主要任务,但是中原之战要打并不容易,先不说中原的清军重兵云集,明军虽然作战力强,部队也比清军精锐许多,可从兵力上来讲却比清军少。
眼下中原双方兵力已近百万,但如果说各方总兵力比较,明军兵力只占了其中三成而已。
假如仅仅是数万人交战,明军完全可以依靠其火器和训练有素的部队轻易战胜相等数量或者更多的清军,但在敌人的兵力达到一定程度,尤其是有坚城和工事为依托的情况下,这种仗就不是那么好打的了。
更何况,随着多年交战,清军同样在战斗中不断成长起来,尤其是隆科多岳钟琪这些清军的高级将领,他们的作战经验丰富,又是极有能力的名将,尤其是后者,在江北之时假如不是因为淮安之变,明军想拿下江北根本没那么容易,就算是眼下,岳钟琪的主力依旧未损,其战斗力不容忽视。
再加上在中原作战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黄河!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华的母亲河,可以说没有黄河就没有中华文明的产生。
同长江相同,黄河孕育着这片土地和两岸的百姓,使其文明自远古至今繁衍,甚至相比之下,黄河比长江更为重要。
但黄河在给中华带来文明和繁荣发展的同时,也给它的子民们带来了灾难,尤其是黄河泛滥,更是每朝每代最为忧心的事,远的不说,就说近百年吧,无论是在前明时期还是在满清入关之后,或者说在朱怡成拿下南京复兴大明后的现在,黄河泛滥成灾已是常态,长的每隔几年就会闹灾,短的甚至每年都有,就在去年的时候,黄河还有过决堤的现象,导致方圆千里损失惨重。
当初林建章在邯郸以北止步,一方面是考虑到战线拉长兵力不足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顾虑黄河的原因。如果他当时继续南下,就将面临这两个问题,在兵力不足,后勤无法确保的情况,假如一口气打到黄河边上,一旦清军冒天下之大不韪掘堤,那么林建章的主力必然就会陷入困境,到那时候他的新军别说打仗了,甚至很有可能在黄河边上被滔滔河水冲得七零八落,从而不败而败。
所以林建章在打到邢台就停下了脚步,可以说是极为正确的。这时代打仗讲究的是天时地理人和,三者缺一不可。就算是在后世,日本侵华的时候,那时候的战争模式已早就和冷兵器时代不同,已完全进入了热兵器时代,可就算已经拥有半机械化的日本精锐部队,在黄河面前也无奈止步,不仅损失惨重,而且还差一点儿陷入了绝境。
关于这点,明军方面当然有所顾虑,而选择这个时候展开中原之战正是这个原因。
黄河有汛期,同样也有的枯水期,而黄河的枯水期一般在每年的冬天和四至六月左右。冬天开战,不利于大军行动,同时对于后勤的压力也是极重的,何况明军也需要时间做好万全准备,所以明军选择开战的日子就放到了四月,也就是现在这个时候。
按照林建章的想法,如今趁着黄河枯水期的机会开战,这可以极大避免清军狗急跳墙之时以掘黄河对抗明军。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清军掘开黄河堤岸,对于明军最多也只是造成些麻烦而已,但在汛期就完全不同了,到时候千里泽国,别说打仗了,就连寸步都难行。
第六百三十三章 圣上万岁
林建章和庄岩在对北方清军的举动基本达成一致的情况下,暂时放下了心中的顾虑,紧接着专心面对如今的中原之战起来。
随着战端的开始,明清两军以河南为中心形成了两大战区,其一自然是开封至洛阳一线以北,也就是汤阴、新乡、焦作、晋城一片区域。而另外一个战区就是南边的明军,以南阳为目标,双方大打出手,随着时间推移战况越演越烈。
此时,董大山已回到南京城,正向朱怡成汇报在他北京时的情况。虽然北上之后,董大山一直有奏折来往南北,可回京后面圣述职还是必须的程序。
董大山在朱怡成面前详细讲述了他在北京的一切细节,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对于怀安所出现的俄国军队的调查结果,此外还有如今中原开战的后续安排。对此,朱怡成虽然早就知道这些,不过依旧听得非常仔细,时不时还细问几句。
前后足足一个多时辰,董大山这才讲述完毕,朱怡成点头表示满意。这一次董大山北上,所做的一切还是不错的,至于俄国军队的出现,从目前来看虽然值得警惕,但还不到最初朱怡成顾虑的程度。
但对这件事,朱怡成还是交代董大山必须跟进,自然也包括锦衣卫方面对于这件事的继续调查,必须不能放松警惕。
“臣明白。”董大山正色道:“之前臣的确是疏忽了此事,去了北京城后才逐渐了解情况,这才得知罗刹人的确是我朝心腹之患,如今又同满清勾结,恐怕已有图我神州之心。”
点点头,朱怡成道:“你知道就好,此事朕就交于你了,锦衣卫那边朕也已交代过,张冉定会全力配合。”
见董大山称是点头,朱怡成这才放缓了语气,询问他对于如今中原之战的看法。
“回皇爷,中原之战我大明已做好万全准备,此战臣有十足把握,还请皇爷尽管放心。”
“好!”朱怡成听到这句话很是高兴,神采飞扬道:“等中原之战胜后,南北就完全打通,到时候我大明席卷神州,大局定也!满清丢失中原,再也无立足之地,只能在边角苟延残息。”
董大山的心情也很不错,连连点头称是:“皇爷说的极是,自江北拿下后,山东已是我大明囊中之物,一旦中原战定,无论是山东、徽州还是河南等地都再无清军立足之地,到时候清军只能西窜而逃。”
说到这,董大山突然间想起了什么,又道:“据说今日,陕甘等地似有大旱迹象,去年至上月已连续好几月未下雨了,如再持续下去恐怕要多地绝收。还有山西那边也是如此,虽比陕甘稍好一些,但也不太乐观,看来这老天爷是在我大明这边啊!”
谁想,朱怡成听完这句话后非但没有露出喜色,反而忧心忡忡地叹了口气:“这天旱可不是什么好事,虽说满清毁我中华文明,罪责罄竹难书,但这也是满清的罪过,普通百姓何其无辜也!天降大旱,到头来苦的只是普通老百姓,一旦赤地千里,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朕心中何其不忍……。”
董大山顿时一愣,脸上露出了羞愧之色,起身伏倒道:“臣失言,臣未想到天下百姓之苦,反而为此沾沾自喜,实是羞愧难当,还请皇爷责罚。”
“起来吧。”朱怡成摆摆手,让董大山起身:“你虽为军机大臣,但执掌的是军事,作为军人你更关心兵事也是自然的,再说你刚才的话也未全错,只是稍有失言而已。”
董大山满面通红,磕了三个头这才起身,同时心中为朱怡成之心怀而感到无比敬佩。
“天下苦清已久也!”朱怡成站起身,在殿中走了几步道:“朕何尝不想早一日彻底平定天下,收复神州全境,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可是满清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一时间却难以做到。自朕当年在余姚起兵至今,一晃已有八年了吧?”
董大山点点头,时间过的真快,八年光阴一晃而过。当年在余姚,董大山还是一个昏昏什么都不懂的小兵,跟着袁奇干着造反杀官的买卖,至于朱怡成,那时候也是一个年轻人,被袁奇当成奇货可具,打着反清复明的大旗拉出来硬推到那位置。
说起来也是造化弄人,原本董大山是袁奇派去监视朱怡成的,和他一起的还有田文勇大哥等几个老兄弟,但后来他们这些人先被如今的皇后,当时朱怡成的侍女李娟儿收买,后来渐渐又因为朱怡成的人格魅力而被折服,在杭州战败后护着朱怡成逃脱,从而正式归于朱怡成的部下。
之后,一路艰难困苦,经历了众多惊险,甚至差一点儿全军覆没。董大山至今还记得当年那一战,由于大意他们陷入困境,如果不是田文勇等几个老兄弟拼死相护,最终为朱怡成争取时间的话,恐怕现在根本就不会有大明的存在。
转眼,八年就过去了,如今已是永业六年,大明复国假如从宁波宣布监国开始到现在有七年了。这些年来,大明是蒸蒸日上,眼看着等中原大战结束后,大明就将真正成为神州的主人,可是那些已经死去的老兄弟们,他们却再也看不见了。
想到这,董大山的眼框不由得有些红了,朱怡成深知他的为人,也猜到了他此时此刻在想什么。
“田文勇的家人现在是如何安排的?”
“回皇爷,田大哥父母早亡,也未有子嗣,不过家乡倒有几个族人在,臣几年前已安排地方官员给予照顾,并给他重修了墓。”
“不够!”朱怡成摇头道:“这也是朕疏忽了,田文勇当年为护朕而亡,朕亏欠了他,你从他族人之中挑选一个聪慧的男童过续给他,也算是为田文勇留下后代血脉。此外,这孩子由你暂且抚养,带来京中后送入皇家学院就学,等年龄稍长后报于朕再另行授爵,如何?”
董大山顿时跪下,声音中带着激动和颤抖道:“皇爷如此大恩,臣替田文勇叩谢圣上,圣上万岁!万万岁!”
第六百三十四章 可惜
袁奇料的没错,殷化行并没给他什么时间,拿下文昌后,士气正振的清军直接朝着泾县扑来,袁奇在泾县的兵力并不多,也就仅仅二千余人而已,面对杀气腾腾的清军仅抵抗了没多久城池就告破,拿下泾县后,殷化行大军继续向西扑来,一日功夫就杀到了石门口。
而此时,袁奇已经调集兵力东进青阳,双方直接接触的距离已经很近。袁奇并没在青阳等殷化行打过来,他很清楚靠着守城是守不住的,而且一旦死守,等清军四面八方包围过来这青阳就是死地,如想死中求活,也只有主动出击这条路可走。
从石门口到青阳一路多山,如小黄山、坐基山、虎型山、桐岭山、旗山等等,大大小小的山头有十多个,虽然这些山并不太高,可一片连着一片很不好走,袁奇阻敌的办法就是靠着这地形和殷化行周旋,以期挡他在青阳以东。
要说运动战,袁奇可是老行家,说句不好听的这更是流寇的本能。袁奇把手中兵力分散开来,除自己本部的7000人外,其余兵力以1000到2000左右进行分配,让手下的老兄弟带着人在石门口到青阳一带进行作战,这一来的确给殷化行带来不少麻烦,在打祝建才地盘时几乎不费吹灰之力的清军当踏出石门口的一瞬间就被打了个伏击,伤亡数百人,其锐气顿时一挫。
受到损失的清军连忙把情况报给中军,殷化行得知情况后先是一愣,接着就是一喜,他没想到袁奇会有这样的胆量和自己交战,同时也对直接面对袁奇部而感到兴奋。
殷化行可不是毛头小子,他是康熙朝赫赫有名的战将,更有丰富的围剿反贼经验。面对这个情况,他早就有所安排,当得知袁奇已到青阳,试图用这种方式来阻挡自己大军的时候,殷化行不紧不忙地下令全军稳扎稳打,缓步推进,同时传令在各省的部队朝青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