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叛贼-第3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出出于无奈。
对于这些小算计,崔锡恒原本并不认可,但李焞为了平衡两派最终还是做了这个决定,这也是崔锡恒没有办法的事。他只希望大明并不注意到这事,可谁想越担心什么就越来什么,当朱怡成看过国书后第一句就问到了王世子之事,崔锡恒就知道这事躲不过去了。
“回陛下,此事并非我王不上表,而是另有苦衷。”
“苦衷?你倒讲来听听。”朱怡成问道。
崔锡恒伏在地上,叩首道:“先前王世子为我王长子,但并非嫡出,乃是庶出,其生母为张禧嫔而非王后,前些年,张禧嫔权倾朝野,去良臣用小人,祸乱朝冈,国之上下无不痛恨之极,以至最后被我家大王赐死,而王世子为张禧嫔之子,按理说就应废除世子之位,改由延礽君或延龄君担任世子。但我王考虑到张禧嫔虽死,却残存势力依在,而且王世子本人又无过错,再加上延礽君和延龄君年幼,为稳定朝局就暂时把此事缓了下来……。”
崔锡恒这番话有真有假,不过倒也能自圆其说,他讲完后不由得暗暗为自己的机智点了个赞,同时悄悄抬眼朝朱怡成那边看了看,心中忐忑不安地等着朱怡成的回话。
朱怡成寒着张脸,也不说是也不说不是,接着又问起了第二个问题。
这第二个问题就是询问朝鲜王国在国书中所提到的关于尊大明为宗主国,同时协助大明由北出兵攻击清廷辽东一带的事来。
“此乃我朝鲜为臣之道也!”崔锡恒叩首道:“陛下有所不知,我朝鲜虽之前被逼尊清廷为主,那是因为我朝鲜国小民弱的无奈之举,实际上,我国一直以大明为父母之国,早在我朝立国之初,就有‘愿言修职责,万世奉皇明’的祖训。而崇祯先皇遇难后,我朝也一直沿用崇祯先皇之年号至今,当初我国大王曾经有言:我邦之于明室,君臣之义,父子之恩,盖二百有余年。故义则君臣,恩则父子也。臣不可不祀君,子不可不孝敬父母,故朝鲜要谨事大,诚尊周。明虽亡,作为正统的化身仍然存在,故必须尊奉!”
“如此,足以可见我朝鲜对大明父母之邦的推崇。就连我王在多年前修建了大报坛,来崇祀崇祯先皇。还有我朝鲜大儒宋时烈生前更是主张崇祀先皇,临终前更让弟子修建了华阳洞,并在里面修建了万东庙……。”
崔锡恒的嘴皮不错,说起来一套接着一套,而且他讲的这些倒不是胡说八道,的确是有此事。
随着崔锡恒情真意切的讲述,再加上他慷慨解囊并带着咽呜的语气,倒是让在场许多文武大有好感。毕竟,前明亡至朱怡成起兵复明之间已有六十余年,在这如此长的时间内,朝鲜国居然依旧还在如此尊崇大明,尤其是继续使用崇祯先皇的年号和祭祀实在是难得。
从这点来看,表面上臣服清廷,对于朝鲜来讲似乎的确是无奈之举。毕竟小国寡民,做到这点已经很不容易了。何况,三国时期不也有身在曹营心在汉之说么?如此来看,朝鲜这个小弟还是不错的,也许之前大家还真是错怪他了。
崔锡恒紧接着又讲起了朱怡成复国之事,他直接把复明后朝鲜未第一时间来朝祝贺的锅直接甩给了清廷。
根据他所解释,完全是因为清廷对于朝鲜控制极严,朝鲜王国上下虽心向大明,恨不得插着翅膀前来祝贺,以重归大明怀抱。但清廷在朝鲜派驻官员,一举一动控制着朝鲜上下,使得朝鲜君臣敢怒而不敢言,直到前些时候大明拿下北京城,清廷人心惶惶,再也无法对朝鲜实施掌控,朝鲜国王这才直接驱逐了清廷官员,派他前来大明朝贡。
崔锡恒真不亏是朝鲜难得的干才,无论说词还是表演都能打上满分。如果放在后世,一个奥斯卡金像奖是稳稳的。
不过,早就知道朝鲜是如何货色,更明白朝鲜君臣打着什么算盘的朱怡成哪里会相信这些?
对于朝鲜,朱怡成一要抚,二也要敲打,在崔锡恒在上海的这些日子,通事处关于朝鲜的情报源源不断地送来,这些情报中早就说明了一切。
“崔卿平身。”朱怡成脸上的寒霜渐渐褪去,开口说道。
“谢陛下隆恩!”崔锡恒重重磕了三个头这才起身,站起身来他终于松了口气,看来这件事总算糊弄过去了。
“朝鲜之国历来是我大明属国,我前明蒙尘之时,朝鲜为臣国虽作无奈之举,但依旧能以守君臣之义,父子之恩,实是难得。如今朝鲜重归大明,此乃喜事,朕当无不允之理。着军机处、礼部、理藩院、鸿胪寺以当年常例重列朝鲜为属国,而今清廷未灭,北地未平,朝鲜国小民弱,冒死来投,我大明自然不可不理,更不能坐视不管。令军机处、兵部可择一员干将为我大明以驻朝鲜,以助其抵御清廷,并安朝鲜政局……。”
崔锡恒没想到他刚刚起身,这气还没完全松下来,朱怡成就说出这番话来,顿时令他目瞪口呆。
第四百六十章 外王内圣
不等崔锡恒反应过来,说完这番话的朱怡成就起身了,随着一声退朝,几个大明官员笑呵呵地上前向崔锡恒祝贺朝鲜重归大明。
接下来,自然有各部去处理这些事,朱怡成直接在朝堂做了决定,这自然是无法更改的,就算崔锡恒心中反对也是无可奈何。
毕竟,无论是朝鲜国书还是崔锡恒在朝堂中所说的那些话,大明做出这些安排并没有任何问题。
朝鲜要尊大明为宗主国,大明不仅同意了,而且会召告天下以示朝鲜之忠,并给予表彰。
至于朝鲜担忧清廷,大明这边也做了安排,派驻人员至朝鲜协助朝鲜王国这本就是宗主国的义务。想当年日本侵略朝鲜时,万历皇帝不也是如此?还为了朝鲜狠狠打了一仗,这一仗为万历三大征之一,也正是这三大征耗尽了大明的国力,为后来满清崛起埋下了祸根。
而现在,大明为了属国再一次出头,这放之天下也只能是称赞大明仁义之举啊!
何况,朱怡成根本就不怕朝鲜不答应,如果朝鲜拒绝的话,这正好给了大明借口。你朝鲜不是口口声声说大明是父母之邦,自己是大明的亲儿子么?难道爸爸好意出手要帮你你还拒绝?难道是心里还想着后爹不成?这样一来,朝鲜直接就成了自打耳光,到那时候大明就算直接出兵灭了朝鲜,这全天下也不会说大明的半句不是。
“呵呵,皇爷还真是棋高一着,朝鲜可谓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呀。”邬思道捻着一颗棋子放在棋盘上,笑着说道。
朱怡成摇摇头:“这个崔锡恒是聪明人,可惜他聪明过头了。朝鲜王和两班文武想的什么,朕心里清楚的很,如果朝鲜甘愿放低姿态,直接向朕请罪,朕倒是有些不好意思下手,可现在偏偏把借口交到朕的手边,朕不这么做不等于让他们失望么?”
邬思道闻言顿时大笑:“皇爷说的极是!当日皇爷走后,这崔锡恒简直呆若木鸡,脸色难看之极,恐怕他自己都没想到皇爷会有如此安排。”
朱怡成把手中的棋子放在一角,随后端起茶喝了一口:“时代不同了,邬先生当清楚这些道理。所谓王道、霸道,各有千秋,为君者墨守成规,并非国之幸事。外王内圣总比内王外圣来的好,一切都要从大明的利益角度出发,只要有利于大明的就可做,而无利大明的就不能做!”
邬思道起身,郑重其事地向朱怡成一拜:“臣受教,我大明有皇爷在,实乃大明之幸,天下人之幸也!”
“先生腿脚不便,还是坐吧,这只不过是我们私下闲聊而已。”朱怡成摆摆手。
“不然!”邬思道正色道:“皇爷目光远大,深思熟虑,臣佩服万分。不过皇爷刚才那些话还是不便于公开宣扬,毕竟有违圣人之言,还请皇爷记得慎言才是,等未来民智大开,天下人自然会明白皇爷的苦心。”
“好了好了,朕知道了。”朱怡成笑着摇摇头答应下来,这些话也就和邬思道私下说说,毕竟这思想同如今的主流思想还是有很大差距,虽然朱怡成这些年一直在努力改变,可这种改变是急不来的,需要长时间的潜移默化,所以有些事可以先做,但有些话却暂时还不能明着说。
“对于朝鲜那边的事,军机处那边拿出章程来了没有?”等邬思道坐下,朱怡成转口问起。
“关于属国之事按惯例办就行,这个简单,只不过派驻之事崔锡恒那边还有些麻烦。”
“怎么?他不同意?”朱怡成眼中寒光一闪。
“这倒不是。”邬思道又下了一字,摇头道:“此事皇爷开了金口,已容不得他同不同意,别说他一个区区朝鲜二品,就连朝鲜国王也无这个胆子,除非朝鲜打算同我大明开战。”
说道这,邬思道顿了顿:“只不过崔锡恒以朝鲜驻兵会骚扰地位为由,意图想减少驻兵数字,同时让驻兵之地改为平安道或咸镜道。”
“异想天开!”朱怡成直接回了这四个字,对于朝鲜驻军,朱怡成早就有所交代,朝鲜驻军会分驻京畿道和全罗道,其中京畿道是王城所在地,而全罗道扼守海峡,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可以说掌握了这两道,基本就把朝鲜最重要的地区给掌握住了。至于驻兵,现在大明自己兵力也比较紧张,拿不出太多兵马,所以每道驻扎兵力也只不过是二千至三千人而已,加起来也不超过六千人。
此外,大明要求朝鲜开放济州牧也就是济州岛为大明海军的中转港,可以直接控制朝鲜整个海域。
而对于朝鲜的驻派人员,朱怡成准备用驻朝鲜大臣的名义,这倒是和后世李鸿章的手段差不多,驻朝鲜大臣等于在朝鲜王国中设置的一个太上皇的角色,以控制朝鲜内外局势,直接向军机处和朱怡成负责。
这种结构,不仅李鸿章首先用过,在后世美军一样也使用过,美国人在朝鲜的基地司令和大使实际也就是担任这个职务,只不过大明把朝鲜基地司令和大使的职务合并,以驻朝鲜大臣替代。
“条件绝对不允许更改,但可以承诺如朝鲜一心一意尊我大明,我大明绝不会随意动用驻兵。这些驻兵仅仅只是保证朝鲜局势稳定而已,不会随意插手朝鲜国内政治。”
“臣明白了,臣会同他细谈此事。”邬思道笑着点点头,这些话说白了就是件衣裳,穿着好看些而已。外交上的承诺哪里有百分之百的,如果是换个君主的话,邬思道或许会相信,可现在说这话的是朱怡成,熟知朱怡成想法的他当然明白这里面的意思,再说真要出手,找些理由还不是最为简单的?
“皇爷,驻朝鲜大臣您可有人选?”邬思道问了一句。
朱怡成漫不经心道:“这个人选你们军机处报上来就是,此人需能做事,又懂些用兵即可,何况派驻大臣五年一换,不能常驻,多挑些人,也算是历练了。”
第四百六十一章 陪都
今年的冬天特别的冷,尤其是陕甘的冬天。
深秋之时,西安就下起了大雪,气温突降,四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突如其来的大雪使得道路不畅,再加上西逃的人又不在少数,这一路走的尤其艰难。
从北京城出发,一路至西安,前前后后走了两个多月,等清廷抵达西安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