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振南明-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这对于神策军来说也算是件好事。

    如今的山东已经算是前线,让他们尽早感受战争才能迅速成长。

    虽然神策军老兵也才入伍三个月,但在乱世必须要有如此强的适应性才能生存下去。

    统兵的任务朱慈烺决定交给赵信。他是神策军指挥使,率军驻防山东名正言顺。

    山东、河南、山西、陕西

    各个地方都在调兵,随时可能燃起战火。

    这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啊

    “王大哥,咱们这回真的要去山东了”

    刘三水直到现在还有些不敢相信,山东不是有高杰部驻守吗,为何突然要调他们北上

    “是啊,指挥使大人已经接到圣旨,传令各营三日后开拔。”

    “嘶”

    刘三水倒抽了一口凉气。

    三日,这也太快了吧

    “你也准备准备,不过不用带太多东西。”

    王富贵隐隐有些兴奋。

    虽说山东不比南京舒服,可怎么也算是前线,随时可能和鞑子干仗,想想就觉得刺激。

    “这次去的就我们四个老营”

    “听说还有六个新营,统共十个营,两万人。”

    王富贵倒也是实在人,把知道的消息都告诉了刘三水。

    “去这么多人”

    刘三水吓了一跳。

    这已经不算是小规模的兵力调动了,难道北面有大事要发生

    他的心蹦蹦直跳,面色有些惨白。

    “三水兄弟,怎么了”

    王富贵见刘三水面色不好,上前一步关切的问道。

    “没,没什么。”

    刘三水强自挤出一抹笑容道:“当兵打仗天经地义嘛,我就是一时有些没回过味来。”

    自打被选入神策军,吃上皇粮刘三水的人生便彻底改变了。

    他不再是那个饥一顿饱一顿,在码头上扛麻袋卸货的力棒了,而是天子亲军的一员。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话在理,既然吃了皇粮就该在朝廷需要的时候站出来。

    想到这里刘三水的心情宽慰了几分。

    

第一百零五章 家国

    第二更送到求推荐票支持感谢书友朕躬亲处军国事的100币打赏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两万大军开拔山东,一路上人吃马嚼耗费甚巨。

    户部尚书姜曰广十分头疼。

    照理说神策军是天子编练的新军,应该从内库中拨银拨粮。但前段时间内库中的存粮有很大一部分用来平抑粮价了,银子好说,粮食却不好凑。

    无奈之下,姜曰广只得上疏天子,请求将抄没沈家粮库中的粮食用作大军军粮。

    朱慈烺看到这份奏疏直是又气又笑。

    好一个户部尚书,遇到难题只知道向朕伸手。要是什么事最终都得朕来解决,还要你这个户部尚书做什么

    朱慈烺也知道问题的症结出在了哪儿。

    大明自太祖皇帝朱元璋建国以来便在全国范围内重新丈量了土地,实行了资源的再分配。

    可以说明初时土地资源分配的比较平均,地主、自耕农、佃户之间的矛盾并不严重。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兼并情况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地集中到了少数人手中。

    这些少数人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功名的读书人。

    一般只要举人以上就能获得免税特权,名下土地可以免除赋税。

    照说大明朝的举人也不算太多,几千个举人也占不了太多资源。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普通自耕农为了土地免税,把自家名下的土地挂靠在同乡举人、进士名下,也就是所谓的投献。

    一通操作下来自耕农的地变成了举人老爷、进士老爷的地,自然不能再征税了。

    还有一类人是皇族。

    朱元璋的子孙繁衍速度是很快的,十几代下来宗人府在档的宗室有数万人。

    当然这些人不全部是郡王、亲王,可能只是最底层的宗亲。

    但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宗室数量的庞大。

    就拿郡王、亲王来说,都有属于自己的庄田。

    这些庄田也是不交税的。

    照理说亲王、郡王的庄田数目都是定死的,不会对朝廷整体的税收造成大的影响。

    但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藩王侵吞民田的事情时有发生,为了免税自耕农主动投献土地也是普遍情况。

    当地官员大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没看见。

    不然怎么办,难道带着几十名“如狼似虎”的差役冲到王府大门前责问藩王为何侵吞土地

    正是这两类人使得大量土地免税,朝廷能够征收上来的税银越来越少。

    无奈之下,朝廷只能把更多的税额摊派给无权无势的自耕农,这便导致了越来越多的自耕农破产。

    明末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土地兼并,小冰河时期只是一个催化剂。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都不容易。

    就拿读书人免税来说,若是朱慈烺现在就搞什么土改,绝对会把本来支持明朝的士绅地主推到对立面,直接逼着他们做满清的带路党。

    即便要实行土改,也不是现在,必须得等彻底击败满清才能施行。

    何况要实行土改就必须重新丈量全国土地。如今朝廷手中的鱼鳞图册还是万历初年推行一条鞭法时绘制的,早已不能作数。

    这个工作量是巨大的,眼下国势危难,绝不是分神的时候。

    小规模的实行土改倒是可以,可收效不大。朱慈烺觉得还是铆足劲头全力抗清比较符合当下的局势。

    银子的事情好解决,查抄贪官、奸商效果很好,光是存货就够至少三年的花销。

    但粮食却是个难题。

    南直隶产粮有限,甚至不如两广多。整个南方实际上都在靠湖广的粮食输入。

    而湖广现在并不完全在大明手中。白旺部和左良玉部隔江对峙,摩擦时有发生。

    在随时可能打仗的情况下,农民是不太能静下心来好好种地的。

    因为他们随时得担心被抓壮丁,去军中做夫子。

    说到底这是一个家与国的命题。

    战争还会使本就不算稳定的粮价疯涨,即便手中有银子也买不到粮。

    所以对朱慈烺来说,收复襄阳、荆州、德安、承天四府的意义一点都不比收复神京的意义小。

    前者可以让大明独占湖广粮仓,解决吃饱饭的问题。后者更多是政治象征意义。

    如果按照原本历史发展的话,李自成很可能会弃关中,逃入湖广。到了那时左良玉落荒而逃顺江而下的几率大增。

    朱慈烺要做的就是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所以一定不能让满清轻易的拿下关中。

    北伐的高杰部便成了整个计划中最关键的一环。

    如果必要的话,朱慈烺甚至想让秦拱明部和神策军十营增援高杰。

    当然眼下最重要的是供给军队军粮。

    高杰部的军粮可以让他在山东就地筹措。但神策军路上的军粮却是必须由朝廷拨付的。

    朱慈烺可不打算让神策军按照客军模式筹措粮食,这和纵兵抢掠也没有啥分别,会使得一张白纸的神策军变污变黑。

    朱慈烺只能选择将刚刚抄没的沈家粮仓中的粮食拨给赵信,让他充做随军军粮。

    唉,粮食倒了个手就出去了,朱慈烺充当了一回粮铺伙计的角色。

    只希望这次的北伐计划能够起到应有的效果,为朱慈烺和大明争取到更多的时间。

    与满清的决战还远未到时候,在此之前朱慈烺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来人呐,传旨,命兵部尚书路振飞、工部尚书高弘图,户部尚书姜曰广,神策军指挥使赵信速速入宫陛见。”

    神策军开拔在即,朱慈烺还有许多要嘱咐的。

    其中涉及到一些各部门协作配合的事情,他要当面与路振飞、、姜曰广、高弘图、以及赵信说清楚。

    “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虏寇兮,觅个封侯。”

    神策军诸营的士兵聚集在大校场,一齐唱响了军歌。

    军歌嘹亮,唱出了汉家儿郎的家国情怀,唱出了炎黄子孙的壮志豪情,唱出了华夏儿女的赤子之心。

    刘三水早已哑了嗓子,红了眼眶,攥紧拳头心中默念: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虏寇兮,觅个封侯

    

第一百零六章 私心

    更新送到,求推荐票支持感谢书友随便x、书友20180513210905223、书友只因凡人的100币打赏

    又要打仗了。

    陈顺才叹了一口气,提着满满一袋银子走到后院的枣树下。

    他早已挖好了一个深浅合适的坑,小心翼翼的把银子埋下,又把土填上用脚踩实了。

    做这一切前他把包衣奴才吴狗子支了出去。眼下整个院子中只有他一个人,不可能有人看到他埋银子。

    这些都是陈顺才多年抢掠来的银钱,说多不多,说少却也不少了。

    本想着若是不再打仗,他可以靠着这笔银子舒舒坦坦的过下辈子。谁曾想刚消停了没几日,旗中便传来消息,摄政王要派豫亲王领兵攻打太原。

    陈顺才所在的汉军镶红旗也被抽调一同前往。

    陈顺才依依不舍的冲枣树望了最后一眼,便转过身来拔步朝院外走去。

    “主子,您这次要多久才能回来”

    陈顺才走到大门外时,吴狗子凑上前来媚笑着问道。

    “兴许个把月,兴许一年半载。”

    陈顺才有些心烦意乱,摆了摆手的道。

    其实他是想把吴狗子带上的。

    当初抢西边时主子都是带着包衣奴才的,这样不仅能让奴才抗一些辎重,给胯下畜生省力,还能多个帮手。

    但这次石廷柱主子说的很明白,不许旗兵带包衣奴才。

    陈顺才当然不敢违抗军令,只得把吴狗子留了下来。

    他倒不担心吴狗子逃跑。

    多尔衮王爷刚刚颁布了逃人法,规定包衣奴才逃跑前两次被抓到鞭打一百,第三次被抓获直接斩首示众。

    吴狗子又没有啥亲戚,在这乱世即便逃走了也藏不住,多半会被抓获狠狠打一百鞭子。

    这么蠢得事他不会做。

    陈顺才是担心他的银子。万一那狗奴才发现了他埋在枣树下的银子刨出来偷偷花了怎么办

    他岂不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在吴狗子的侍奉下穿上棉甲,陈顺才清了清嗓子道:“我不在的时候你机灵一点,别惹麻烦。”

    吴狗子点头哈腰连声称是。

    见陈顺才要上马,吴狗子连忙跪趴了下去,双臂撑地,屁股高高撅起。

    陈顺才踩着吴狗子的屁股翻身上马,好生调整了一番坐姿。

    一切准备妥当,他双脚一磕马腹,那畜生便狂奔了起来。

    陈顺才单手攥着马缰,另一只手朝腰间马刀摸去。摸到刀柄的那一刻他心中立时踏实了不少。

    十年了,这把马刀跟了他整整十年。

    十年间这口刀不知饮了多少血,也正是靠着这口刀斩下的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