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振南明-第2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反正是他们看的到大西军将士,大西军将士看不到他们。
久而久之大西军将士们肚子里憋了一肚子气,停下来不肯行进了。
你这搞一次两次还能忍,一直这么搞谁受得了
他们一致表示要给土司们点颜色看看。
张定国得知士兵们的态度后脸色变得很阴沉。
这不光是因为会耽误前往成都的时间,更因为他可能因此失去对这支军队的控制权。
土司的袭击只是一个诱因,归根到底是这段时间大西军太疲惫太累了。
神经处于高度紧绷下总有一天会崩溃。
张定国只希望不是现在。
张定国第一时间安慰士兵们,并表示一定会好好教训一番这些惹是生非的土司。
这原本不在张定国的计划范围之内,但现在必须得临时改变了。
不然他将彻底失去这些士兵的支持。
土司们可以命土民们躲在暗处放冷箭,张定国捉不到他们,但却可以率领军队直捣这些土司的山寨。
这就叫躲得了和尚躲不了庙。
张定国决定了,既然要打就一定要把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土司打痛。
本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原则,张定国决定一家山寨一家山寨的扫过去。
士兵们立即群情激昂起来。
他娘的,老虎不发威以为老子是病猫吗
张可望接到了张定国的回信,总算是长松了一口气。
张定国表示支持张可望继承大西皇帝之位,并会立即率部返回成都进行防御。
有了张定国的支持张可望的皇位便可以算是坐稳了。
就算张能奇反对,以他的实力也掀不起什么大风大浪来。
何况以张能奇闷葫芦的性子多半也不会跳出来反对。
那么接下来就要整合资源一致抗虏了。
清军想要毕其功于一役,势必会集中兵力攻打成都。
张可望不打算把所有军队全部撤入城中坚壁清野,进行被动防御。
而是想在成都的外围设立几道防线,通过分割来减弱清军的实力。
他初步的想法是张定国领一部兵马,再命原成都守将们领一部兵马,他自己则率嫡系军队坐镇城中。
有这三道防线可保万无一失。
第三百七十三章 文安之发兵
大西军对于土司们的报复是冷酷无情的。
张定国下了严令,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绝不留情。
他要让这些不可一世的土司低下桀骜不驯的头颅,懂尊卑守规矩,明白谁才是四川的主人。
土司的山寨虽然有一定的防御性,但面对西军的大举围攻显然抵挡不住。
各家土司单拎出来都远不是大西军的对手,张定国得以各个击破。
在泄愤之后大西军继续向成都进军。
经此一事后相信这些土司不敢再在暗地里捣鼓什么名堂。
不过在途径一片沼泽的时候大西军遇到了麻烦。
很多马匹直接陷了进去,一些士兵拼命拖拽想要把马匹拉出来,结果非但没能成功就连自己也跟着陷了进去。
眼瞅着马匹和士兵们挣扎着沉入泥沼,最终只留下一些气泡,张定国的脸涨得通红。
此前他从未遇到过这种事情故而不知该如何应对。
这面沼泽到底有多大多宽他一无所知。
就这么一眼望过去跟普通陆地也没有什么区别,可踩上一脚就将万劫不复。
这面沼泽就像一只拦路虎一眼横在中间,阻断了大西军的去路。
该死
张定国在心中暗骂了一声。
无论如何他是不敢继续冒险趟过这泥沼了。
士兵且不论,战马可是极为重要的,每陷进去一匹张定国都心如刀绞。
临时造舟也不现实,且不说没有那么多的木头让张定国造舟,即便是真的造出了足够多的舟船,也不一定能够在泥沼中划的动啊。
无奈之下张定国只得派出骑兵四散侦查,看看有没有什么可能绕路行军。
只是这样一来时间就会耽搁了。
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相信成都方面也能够理解吧。
文安之统领着明军已经进入了保宁。
目之所及皆是一片狼藉。
不论是城池还是村舍都有明显劫掠过的痕迹,大部分屋舍都被焚烧过,留下一堆断壁残垣。
文安之不由的长叹了一声。
张献忠进驻四川之后百姓们虽然过得很苦但还没到活不下去的地步。可东虏一来那真是要了命了。
哎,也不知道如今东虏去到哪儿了。
不管怎么样文安之还是决定按照原计划行军。
他们带了充足的粮草完全不用担心粮食不够吃的问题。
袁宗弟、刘芳亮等将领作战经验十分丰富,他们建议文安之保持一个相对居中的速度行军,这样士兵们既不会感到太疲惫又不会有所懈怠。
至于扎营则更有讲究了。
首先不能在山顶上扎营。
这样一旦敌军发现放火烧山,山顶上的士兵是不可能逃出来的。
其次最好不要紧挨着河水扎营。
水源固然重要,但会带来许多突发情况。
可以在水源稍远一些的地方扎营。
再有就是不要在谷地扎营。
这一点在四川尤为明显。
四川多山谷,一些将领人为在这里扎营很舒服,却不知很可能遭到伏击。
这些文安之以前只在兵书上看到过只言片语,但现在听诸将亲口说来却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包括何时出发何时停歇,何时埋锅造饭都是一门学问。
要想领好兵不容易啊。
当然文安之并不觉得后悔。
相反他觉得来到四川做一些事情要比留在京师做一个礼部尚书实在的多。
在他来四川之前明军只能采取守势,还很可能守不住。
但他带领大军入川后形势一直好转,现在明军已经可以主动出击了。
文安之很明白中兴大明不是圣天子一个人的事情。
皇帝陛下便是天纵圣明,也不可能事事亲为。必须要有臣子站出来替他分担。
而中兴大明也不是嘴上说说振臂一呼就能成功的,必须踏踏实实的做些事情。
现在的年轻人啊虽然有一腔报国之心,可却鲜有能静下心来认真做事的。
在热情尚有之时或许他们还能有所作为,可这股热乎劲一过便只剩下了一地鸡毛。
所以文安之甘愿站出来做这个榜样教他们该怎么做。
四川最为混乱的时候他来了,就是为了让年轻人可以更好的看看怎样拨乱反正。
文安之虽然上了年纪可做起事来仍然是精神十足,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气。
田见秀等人十分钦佩,但也感到有些心疼,时常劝文安之要多注意休息,不必什么事都亲力亲为。
可文安之却摇了摇头,告诉他们一个统帅要想带好兵,就必须去不断的了解不断的学习。
你的天赋可以不够却绝不能不勤奋。
不然就会出现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情况。
这种情况在崇祯朝十分普遍,文安之当然不想重蹈覆辙。
大明的积弊有很多,如果什么都认为理所应当,前人如何我也如何不去更改那怕真就是积重难返了。
要想中兴,就要有改变的勇气,有直面错误的勇气。
故而在统兵的时候文安之不是把自己当做一省巡抚,朝廷重臣,而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普通人。
一样会犯错,一样会学习,一样会改变。
在他的眼中个人威望不是最重要的,要勇于面对错误才能更好的改进。
可以说文安之获得诸将的支持不是因为他是朝廷任命的四川巡抚,而是靠他个人的魅力。
这也是为什么文安之当初说要去打成都,众人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却说这日大军刚刚准备拔营,斥候突然回报说抓到了东虏的一个探子。
文安之不由得精神一振。
如今已经是离开保宁进入成都府的地界。
在这个位置发现东虏的探子说明东虏的大军应该就在成都府内。
看来东虏是真的想要直取成都啊。
文安之决定亲自提审那名东虏探子。
既然明军想要取成都那出现的时机就一定要好,最好是等西贼和东虏打的不可开交两败俱伤的时候再突然杀出。
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东虏的动向了如指掌。
因为西贼不用说,肯定是以守为主的。
东虏是发起进攻的一方,明军只要掌握了他们发难的时机,就能做到在最合适的时机出现。
第三百七十四章 田忌赛马
成都城中的大西军收到了一个坏消息,清军赶在回援的张定国之前来到距离成都三十里的位置,随时可能对成都发起猛攻。
张可望直是头疼不已。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清军占据魏城,死死卡住了官道,张定国拿不下魏城只能选择绕远。
走小道山路肯定不如走官道来的快,不知不觉间清军已经占据了先机。
作为现任大西皇帝,张可望一上位就要面临如此难题,直是头疼不已。
而且这是容不得丝毫失误的,一个失误就可能葬送整个局势。
一方面张可望召集诸将,一道商议对策,另一方面他派出哨骑打探清军的动向。
他的总体策略是拖,只要拖到张定国的大军回援,胜算就会高上不少。
既然要拖当然不能一味的退守成都,要靠着外围防线延缓清军的推进速度。
之前张可望已经做过了相应布置,现在不过是商讨一些细节罢了。
成都附近的戍堡还是很多的,张可望认为没有个七八天清军是不可能把这些戍堡全部拔除的。
张可望进行了一番令人热血沸腾的动员,希望可以借此激发一众将士的血性。
“诸位,该说的朕已经说完了。接下来就看诸位的了。不论如何朕绝不会放弃成都,望诸位与朕一道齐心协力,杀鞑虏,固巴蜀”
“杀鞑虏,固巴蜀”
“杀鞑虏,固巴蜀”
“杀鞑虏,固巴蜀”
众人齐声应道。
清军大营,博洛坐在居中的位置,分列他左右的是洪承畴和佟养和。
经过这些时日的磨练,博洛已经退去了初出茅庐的青涩,越来越有上位者的气势了。
他清了清嗓子,沉声说道:“成都就在眼前,本贝勒身负摄政王之命不敢大意,必定要一举克敌。诸位也都说说,为今该如何破局。”
能够在博洛面前说上话的一共也就是那两三个人。
洪承畴作为清廷委任的总督,摄政王多尔衮面前的红人,当仁不让的率先发声。
“贝勒爷,以奴才愚见攻打成都不能太过着急,需将其周围的堡垒先行拔除再行围攻。”
洪承畴虽然掌握了棺材炸城战术,但那毕竟只是在攻打保宁的时候用过一次,在攻打成都这样坚城的时候能否奏效尚未可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贸然孤军深入,一时半会打不下来成都被西军前后夹击那可真的要凉了。
而如果先把成都周围的堡垒拔除,即便一时半会打不下成都也可以选择撤退,不会被西军阻截退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