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振南明-第1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郑芝龙如今被明廷封为了南安侯,又是福建总兵官,朝廷的势力根本就进不来。

    不管明廷愿不愿意承认,郑芝龙如今就是福建一省的土皇帝。

    这种情况下郑芝龙本没有多少理由动心,不过洪承畴给出的允诺很诱人啊。

    洪承畴通过亲随向郑芝龙传话,清廷摄政王多尔衮向他保证将来若取天下,将会拿出福建、广东、广西三省之地作为郑芝龙的封地,封其为王。

    封王

    这个诱惑确实太大了些。

    自打大明建立,除了开国那几位功勋追封了王爵,便没有封异姓王的情况,最多封到国公就到头了。

    郑芝龙如今已经是南安侯,也就是说他最多再往上爬一级混到国公的位置。

    国公和王爷还是差了不少啊。

    何况清廷还允诺给他广东、广西、福建作为藩地。

    福建就不用说了,本来就在郑芝龙手中。可两广亦是富庶之地啊。

    尤其是那广东,繁华不下福建,郑芝龙一直垂涎欲滴。

    郑家水师如今已经控制了东南的大部分海贸,惟独手伸不到广东。

    如果真的能将两广也整合进来,郑家的每年的海贸利润、海税进项还会增加不少。

    郑芝龙是一个商人、亦是一个海寇,所以他最看重的只有利益二字。

    谁能给他更丰厚的利益,他便会选择跟谁合作。

    这也是为何他当年会接受明廷招安,转过脸来就去围剿昔日的老弟兄。

    而现在情况竟然很相似。

    当然作为海寇和商人,风险也是需要考虑的。

    如果风险大过收益,那就要好好考虑一番了。

    

第二百九十九章 土豆、番薯的试种(第一更!)

    多铎退兵后朱慈烺便结束了御驾亲征,率亲军返回南京。

    国都不可一日无君,尤其是在没有监国处理政务的前提下。

    这些时日来重要的奏疏都是经过内阁票拟后派专人快马送至山东前线,由朱慈烺于行在御览朱批。

    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天子还是应该坐镇都城,使天下臣民安心。

    山东有高杰、秦拱明在足矣。

    回宫之后朱慈烺并没有闲着,而是召集了路振飞、高弘图等人分析山东大战。

    虽说山东大战最终是以清军退兵而告终,但整个过程并不轻松。

    清军虽然对棱堡群无可奈何,但却填平突破了战壕,直接兵临城下。

    这是多方因素综合起来造成的。

    一来具体办事的人对朱慈烺意图领会不到位,仅仅把战壕当做是一种阻挡、延缓清军推进的工具。

    而事实上战壕真正的精髓是在于可以快速有效的支援,用动态防守的方式阻击敌军的进攻。

    但在山东之战中战壕各段之间的沟通支持不足,导致清军可以寻到一点重点突破。

    这是今后要重点改进的方面。

    二来战壕挖掘的位置也有问题。

    明军选择挖掘战壕的位置是棱堡之间的连接线,这就导致了清军在填壕突进的时候两翼的棱堡能够给到战壕袍泽的支援有限。

    而如果把战壕挖成拱形,且多层次的挖掘,则棱堡的覆盖面积能够更大,给到的支援会更多。

    这些都是经验教训啊。

    朱慈烺从来不认为可以一蹴而就的战胜满清。

    便是这种新式防御方式也需要经过实战的检验。

    这不就暴露出了问题了吗

    暴露出问题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吸取教训在其基础上进行改善就会有进步。

    战术是死的,人是活的。

    通过不断的改进,相信明军在抗击清军的过程中会变得愈发游刃有余。

    当然,值得肯定的地方还是有很多的。

    譬如六磅炮、十二磅炮的使用。

    这种新式火炮已经证明在许多方面强于红夷大炮。

    譬如射速、譬如装填方式,装填速度。

    便是红夷大炮最引以为傲的威力,也并不比十二磅炮强。

    至于万人敌、炸炮更是大放异彩,杀伤了不知多少清军。

    朱慈烺很欣慰,火器司的设立还是收到成效了啊。

    好的地方当然是需要嘉奖的,朱慈烺命高弘图再接再厉,争取能将新式火铳、火炮装备明军全军。

    二人告退后朱慈烺移驾御花园。

    他当然不是来欣赏花花草草,而是视察一项重要的工作。

    此刻的御花园花圃已经被尽数拆去,土地也被犁了一遍。

    可以说如今整个御花园就是一片农田。

    农田里面种着两样东西土豆、番薯。

    土豆就不用说了,番薯则有一个更令人熟知的名字红薯。

    不管是土豆还是红薯都是在万历末年传入的大明。

    只不过这两样东西都没有得到官方的推广,直到清康熙年间,才得以大规模的种植。

    众所周知,明末遭遇了气候条件最严苛的小冰河时期。

    这一时期天气极为寒冷,加之干旱整个北方粮食欠收严重,连着闹了饥荒,这才有了崇祯年间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

    最终北京被李自成攻破,满清又利用吴三桂和李自成的矛盾渔翁得利,趁机入关窃取胜利果实,白白摘了桃子。

    从气象学来分析,顺治以后气候逐渐转暖,到了康熙年间小冰河彻底结束。

    所谓的“康乾盛世”不过是因为小冰河结束,老天爷赏脸罢了。

    当然除了这一点外土豆、红薯甚至是玉米的大规模推广同样很重要。

    在封建时代,让百姓吃饱饭是最重要的事情。

    因为土地兼并是历朝历代都解决不了的,所以每到一定阶段都会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满清正是靠着土豆、红薯、玉米的大规模推广种植,解决了百姓吃饭的问题,这便有了所谓的“康乾盛世”。

    土地不够,产量来凑。

    满清时期土地同样是大部分掌握在地主手中,从明末的几千万人口却能增长到清末的几亿,当然不可能有别的原因,高产农作物是唯一的理由。

    既然满清可以推广土豆、红薯、玉米,朱慈烺自然也可以。

    不过作为第一批试验品,朱慈烺准备先尝试土豆、红薯的种植。

    这主要是因为土豆和红薯的种植时间接近。

    土豆一般是二月或者三月种植,五六月份收获。

    而红薯是四月中下旬种植,九十月份收获。

    如今土豆已经种植了二个多月,而红薯则刚刚种下。

    至于玉米则至少应该选择在五月中旬以后播种。

    为了将时间错开,朱慈烺选择夏播,也就是在六月播种玉米,这样十月份应该能过收获。

    这三种耐旱高产农作物中朱慈烺最看好土豆和玉米。主要是这两种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较短,而红薯相对来说需要较长的时间种植。

    当然,这三种作物朱慈烺都会尽全力推广。只不过是时间先后的区别罢了。

    先试着推广土豆,接下来就是红薯和玉米。

    只要解决了百姓的吃饭问题,获得了人口红利,那么光靠人数都能碾压满清了。

    相对来说北方是比较适合种植这三种高产农作物的。不过这并不是说南方种不了。

    贵州、云南就很适合种植土豆、红薯嘛。至于四川如果拿下来也是可以大规模推广播种的。

    湖广、江西等地还是种植水稻的好。毕竟一个国家不可能光靠土豆、红薯、玉米过活,适当的大米储备还是很有必要的。

    再过一两个月土豆就可以收获了,届时朱慈烺真想看看这培育出的第一批土豆产量能有多少。

    虽然知道土豆的亩产吊打这时代的一切农作物,但实际产量如何他心里还真是没底。

    但朱慈烺已经暗暗下定决心,只要土豆的实际亩产说的过去,他就会立刻下旨大规模推广。

    不管怎么说这也算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没有理由拖下去。

    

第三百章 川东明军的改变(第二更!)

    来到四川已经数月,文安之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除了稳固重庆防务以外,文安之派袁宗第、刘芳亮拿下了夔州府。

    此举在文安之看来意义重大,不但使得重庆府和夔州府连成一片,拥有更大的战略纵深,还使得整个长江上游相对安全。

    奉节也被他列为仅次于巴县的重要城池,派驻重兵把守。

    陛下把川事托付于他,他自然是要竭尽所能的做好,每走一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在文安之看来张献忠对于川东并不是势在必得的。这便给了他稳固防守的时间。

    一方面文安之命令麾下士兵积极训练,另一方面他又让百姓开垦荒地积极恢复生产。

    四川这几年确实太乱了些。张献忠入川之后和明军几番争夺,百姓们不是被西军抓去做夫子,就是被官军抓去做辅兵,以至于青壮损失严重。

    川东这一代的百姓见到军队的第一反应就是逃跑。跑到大山里面藏起来,等到军队过境之后才出来重新生活。

    文安之率领军队刚刚抵达重庆府时就经历了如此尴尬的局面。

    他花了很长时间才让当地百姓相信官军并不是要强行抓他们壮丁的。

    有了信任许多事情就好办的多了。

    文安之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在川东推行军屯,也就是太祖皇帝在大明立国时推行的军户制度。

    这种制度利于战时的集中分配,但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军户们没有太多的积极性。

    反正干多干少都是一个样,那还不如偷懒休息呢。

    另一种方式就是民屯。

    民屯也有两种,一种是把土地分给百姓去种,但土地的所有权还是官府,每年百姓要给官府缴纳相当一部分的粮食。

    还有一种是鼓励百姓去开垦荒地,开垦到的荒地自然全部属于百姓。

    文安之选择将两者结合起来推行。

    其中开垦荒地所占的比重较大,这样有利于调动农户的积极性。

    即便是那些分配给农户租种的上等田亩,文安之也尽量的减租减息,使得百姓们能多落下一些口粮。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陛下特地嘱咐他的,文安之时时刻刻记在心中。

    当然除了屯田之外,文安之还要负责处理好旧明军与刚刚归顺不久顺军的关系。

    有些矛盾是难以轻易化解的。

    尤其是官军和顺军之间的偏见,没有个一年半载很难消弭。

    文安之采取的办法是把他们分配到不同的防区,尽量不让他们相见。

    譬如刘芳亮、袁宗第就被派去了夔州府驻防。

    当然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并肩作战使得双方获得信任,这个只能等张献忠主动来攻了。

    眼下川东明军还是应以固守为主,等到拥有足够的粮食储备再配合川南土司和云南的沐国公对张献忠进行夹击。

    文安之很重视水师的组建,他在重庆铜锣峡、夔州奉节都组建了一支水师。水师的规模并不大,但很有用,相较于原明军的水师更为灵活。

    除了这些文安之给川东明军带来最大的变化恐怕就是精神上的了。

    在文安之来之前,明军中大部分士兵的心态就是得过且过,能混一天是一天。

    反正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