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穿越大明之汉骨永存-第3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白想。”
    作为一个皇帝,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如果是崇祯帝说的,那底下官员估计也没人当回事,该怎么说还怎么说,该怎么做还怎么做。
    但是现在说话的人是李起,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李起的话可以说是板上钉钉,无人可以更改,管你搬出谁来,都是白搭。
    所以那些不同意的官员这时候也是无可奈何,即便心中再怎么不愿意,也只能同意。
    不过开明的人也有,就比如说像那堵胤锡和顾炎武,他们那是完全赞成李起的。
    他们见识广阔,自然知道海贸的巨大利益,有一句话叫出海跨国十倍利,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海贸的巨大利润。
    当然,这句话也许有所夸张,十倍也许没有,但是三倍、四倍还是有的,可就三倍四倍这样的利润也是不得了了。
    如此之大的利润,如果朝廷完全置身事外,不亲自去做这买卖也就罢了,但如果连税收也得不到,那岂不是亏大了。
    这可就真应了那句话,端着金饭碗去讨饭,饿死也活该。
    堵胤锡第一个站出来响应李起,堵胤锡说道:“皇上英明,禁海令当年因倭寇之乱而起,如今倭寇之乱早已平息。
    而今世道沧桑,禁海令早已成为我大明国运昌盛的障碍,废除禁海令,沿海百姓必然欢腾。皇上不但可以尽收其心,还能因为海贸昌盛,而使我大明税收再上几个台阶。”
    堵胤锡说着,又是转过头来,看着开始那反对废除禁海令的官员们,继续说道:
    “遥想当年两宋时期,海贸是何等之繁荣昌盛,万国货物犹如邻村街巷。若非海贸巨大利益支撑,两宋何以支撑数百年?”
    顾炎武也道:“不错,当年两宋内忧外患不绝,然而靠着这海贸的巨大利润,这才是国富民安,在四周虎视眈眈之下,竟然熬死了一个又一个强大敌人,若非海贸,两宋早已灭亡。
    如今皇上重启海贸,于我大明有大利,于我百姓有大利,此利国利民之举,何以不可?”
    李起是皇上,是天子,万民之首。堵胤锡是内阁首辅,百官之首。
    他们两个人只要对同一件事情一点头,那可以说不管是什么事情,都是就此定下,无人可阻。
    所以这个时候,那开始反对废除禁海令的兵科给事中,还有那一道附和的官员们,这时候也是一个个闭上了嘴巴,不敢说话了。
    如此,禁海令被废除。
    当这个消息传下去,果然如堵胤锡所说的那样,那沿海百姓人人欢腾。
    他们之前因为朝廷的禁海令,使得每一次出海,那收获都要被别人拿去大半不止,即便心有不甘,也无可奈何。
    但是现在禁海令一废除,他们再也不用跟孙子一般的讨好巴结那些官员了,每一次出海也可以堂堂正正的出去了。
    不但如此,有了大明水师的保护,他们再也不用担心海上运气不好,遇上了强盗,会有去无回。
    尽管说他们所要缴纳的税收比之一般商户要高,但这跟以前比起来,简直是好的没法说。
    人心都是肉长的,李起的禁海令对他们确确实实是好的,有利的,他们自然对李起诚心拜服。
    甚至许多百姓的家中也是给李起立下了长生排位,在家里把那李起天天当菩萨拜。
    这些沿海百姓那可是人人都知道出海的获利之丰,这时候可以光明正大的出海了,他们自然是踊跃参与。
    于是家家户户开始凑银子,订造船只,只盼着早点出海赚钱。
    一时间,那负责造船的商户真可谓是成了香馍馍。完全是卖方市场,他们说多少银子一艘船,那就多少银子一艘船。
    但是纵然如此,他们这些商户依然是忙的脚不沾地,连连扩大规模,只想着趁此机会做大买卖,但依然是供不应求。
    如此这般不过两年时间,大明的海面上便已是千帆万叶海中去,车拉马载金银来。
    海贸一天比一天昌盛繁荣,也为大明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直接和间接的税收,大明的国力也在以极快的速度飞涨。
    

第七百三十五章 恒盛七年
   
    时光飞逝,斗转星移,一眨眼,就已经是到了大明恒盛七年的三月初八。
    李起当皇帝已经七年了,时间过的真快啊。
    米脂县县城,时近中午,这里已经是人声鼎沸,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这米脂是李自成的家乡,崇祯年间,陕西是最早流民作乱的地方,而这米脂又是陕西最早乱起来的地方之一,可想而知米脂当年之穷困。
    后来李自成成势,他们以为米脂是李自成的家乡,李自成当了皇帝后,米脂最少可以像大明的南京一样,成为新朝的都城。
    但是好梦还未做多久,李自成起来的快,败的也快,几乎也就是几个年头的事,李自成就彻底败了。
    得知李自成败了,米脂百姓人人惶恐,生怕李起会因为当年米脂百姓全力支持李自成,而降下雷霆怒火。
    但是没想到的是雷霆之怒没有来,反而是一场又一场的大恩惠来了。
    先是米脂和别的地方一样,照样享受免农税徭役的待遇,而后紧接着就是救灾扶困来了。
    朝廷将米脂,白水等一百个县作为重点救灾扶困地点,对这一百个县大力救助。
    朝廷不但在这里大力勘探矿场,以矿场开发来带动当地发展,还将要新设立的军器局,养马场,铸钱司等生产机构优先放在这一百个县,用行政手段来促进当地的繁荣。
    不但如此,朝廷还给这些地方派来了大量的农业人才,指导当地百姓种植高产的土豆,玉米,番薯等作物。
    在他们的指导下,这些县很快便是爆发出极大的生命力,恢复的极快。
    自古以来,老百姓只要有口饭吃,就不会是造反。
    现在朝廷将他们当做重点照顾对象,对他们关怀备至,使得他们很快就是过上了好日子。
    可以说这时候就算是有一百个李自成,一百个张献忠跳出来,让他们造反,他们也不会搭理。
    不但不会搭理,还会毫不犹豫的将这作乱之人扭送官服治罪。
    什么是人心,这便是人心。
    你对别人好,别人即便不说,但是心里也是可以感受得到,猪油蒙了心的毕竟是少数。
    在朝廷的大力支持下,不过短短七年时间,大明便是在李起的带领下,旧貌换新颜,与那崇祯帝时期相比,简直是换了人间。
    李老汉背上两个空箩筐,悠闲自在的走在米脂的大街上,嘴里还哼着小曲,好不自在。
    李老汉家中有两儿一女,其实本来有七个儿女的,但是,,,不提也罢。
    现在他两个儿子老大在家中种那番薯,收成极好,现在朝廷免征农税,收多少粮食都是他家里的,全是。
    小儿子不愿意种地,在铁矿厂找了个挖铁矿的事做,每个月也有一两银子,矿上包吃,这一两银子也可说是纯赚的。
    女儿也嫁给了一个老实巴交的汉子,日子过得也不错。
    现在的李老汉可以说是极其的满意,这样的日子和几年前相比,把简直就是跟在天上一样,每每让李老汉都是不敢睡觉,生怕自己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是在做梦。
    一路出了城门口,又是在官道上走了一阵子,而后便是上了一条乡间小道,差不多又是走了一炷香的时间,李老汉回到家里。
    一回家,李老汉婆娘吴氏见两个箩筐都是空了,知道李老汉将菜都给卖完了,心里欢喜,脸上更加是忍不住笑。
    “老头子,回来的这么早,快进去歇歇。”
    吴氏接过李老汉背上的箩筐,用布巾给他甩了几下身上的灰尘。
    李老汉一边享受,一边将手里装作铜钱的钱袋子交到吴氏手里。
    吴氏接过,看了看,喜道:“这么多,老头子,你可真有本事。”
    李老汉听了婆娘夸奖,只是高兴的呵呵直笑,嘴里说道:“我这一把老骨头哪里有什么本事,还不是托了皇上他老人家的福,要不是现在国泰民安,哪里还有我们这么好的命活。”
    “是咧是咧。”
    吴氏不住的应承,脸上尽是欢喜。
    吃饭的时候,李老汉一家都是围坐在桌边,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吃着碗里香喷喷的饭。
    李老汉大儿子已经成婚,儿媳妇就是左近的人,现在生了两儿两女,目前家里生活条件不错,小两口今年准备再生一个。
    李老汉的小儿子则因为性格比较的野,花钱大手大脚,每个月别看可以净赚一两银子,但也一分都留不住。
    因为名声在外,一直说不上媳妇。
    不过他这小儿子也不着急,说什么现在挺好,不要娶个人来管自己。
    他不着急,但是李老汉夫妇却是急得不行,到处托人做媒,这媒人红包甚至开到了好几两银子。
    一家八口围坐在一张大饭桌前,相互说着今天的见闻。
    小老百姓也不讲究什么食不言,寝不语,都是怎么舒服怎么来。
    菜是三菜一汤,只有那个汤是荤菜,白萝卜炖肉汤,其余的三个菜都是素菜,都是自己家里种的。
    现在李老汉一家不但有三十亩地种番薯玉米,还开了五亩地专门用来种蔬菜,萝卜,青菜,丝瓜什么的。
    这个菜园子每日里都是可以收获许多来卖,大大的改善家里的生活。
    吃过饭后,李老汉又是来到村子中央的一颗槐树下,和村民们闲聊着家长里短。
    这颗老槐树,已有一两百年的历史,村民们早就是养成了茶余饭后再此闲聊的习惯。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聊着天,不时哈哈大笑。
    就在大家高兴谈天的时候,里长李茂根一脸严肃的走了过来。
    大家一见里长来了,都是主动热情的打着招呼。
    不过里长却只是点了点头,并没有如往常那样回应。
    见里长如此,大家心里都是知道有事,脸上也都是变得郑重。
    里长李茂根走到老槐树下,对村里的一个年轻后生大声说道:“敲梆子。”
    敲梆子的意思就是要召集所有的村民来议事,不论男女老幼,只要在家里,就一定要来。
    
    

第七百三十六章 民心所向
   
    村民们见李茂根这样郑重其事,心下都是有些惊慌,不由得便是想起的几年前那流寇肆虐,村梆子响个不停的情景。
    那时候流寇到处为祸村庄,这李家村那时候也是遭了灾,整个村子几乎在一夜之间,便被流贼屠杀了过半的人,可以说那时候真是家家挂白。
    心情忐忑,所有李家村村民都是来到了这老槐树下,一脸惶恐的看着李茂根。
    只有那年少不懂事的孩子,这几年因为日子过得安稳,少有苦难,见这么多大人围在一起,不由的也是来了精神。你追我打,好不热闹。
    不过里长李茂根对这些小孩子却也当做没有看见,只是脸色凝重,等着大家到来。
    等众人到齐之后,李茂跟高声说道:“大家静一静,都听好了,现在我们天下太平,我们李家村也跟着沾光。
    当今皇上英明神武,仁义无双,对我陕西多有照顾,特别是对我们米脂,更要如此。
    我们要懂得感恩。,李自成肆虐,为祸大明,皇上仁义,不迁累米脂,反而对我们扶持帮助,这都是皇上的龙恩浩荡啊。”
    说着,李茂根便是对着京城方向郑重跪地磕头,啪啪啪,三个响头磕在地上。真诚无比。
    一众村民这时候自然也是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