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穿越1618之大明镇国公-第4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请大都督垂怜!”
袁崇焕静静看着单膝跪地五人,手指轻轻点击桌面……
“梆梆……梆!”
手指一顿。
“不瞒诸位将军,此十万两还是袁某自五军都督府挤出的银钱,朝廷赋税不足,陛下与本都督也是有心无力……”
“大都督,公允的说,镇国公待我等兄弟不薄,为了陛下,为了大都督,俺们昧着良心,为了陕西安稳俺们才做了此事,之前大都督说的是照常与俺们发放饷银,十万两……俺们五镇来分半年饷银……是不是不妥?”
四方脸大汉大拳紧抱,却抬头紧紧看着袁崇焕。
“末将粗鲁,若言语冒犯了大都督,俺吴十三自掌嘴巴!”
袁崇焕看着汉子数息,缓缓点头,吴十三深吸一口气,二话不说,照着嘴巴就是一阵“啪啪”狠抽。
“啪啪……”
“吴将军,陛下、本都督答应了,自然会给吴总兵该得的饷银,但将军也知,朝廷一时间确实较为困难,十万两是诸位两个月的饷银和赏赐。”
“砰!”
满嘴鲜血的吴十三重重顿地。余者四人相视,也顿地叩拜。
“谢大都督赏!”
……
“诸位请起。”
袁崇焕微微点头,看着无人抱拳坐回椅凳,沉默两息。
“朝廷困顿事实,却并非是因朝廷无钱,若非因某人捆住了朝廷手脚,当不至于如此,陛下与本都督对诸位将军忠心赤诚报国甚为满意,但被捆住的绳索依然还在,本都督想请诸位可以帮一个忙,一件……私活。”
五人一阵皱眉,相视后,另外四人最后全看向吴十三郎,气的满嘴红肿鲜血的他心下暗骂不止,无可奈何还是起身抱拳。
“十三郎贱命一条,若大都督需要,十三郎绝不二话!”
袁崇焕微微点头,自顾自倒了杯酒水,示意吴十三郎上前,见高大汉子一口饮下,又示意他坐下。
“说是私活,也是件交易。”
五人一愣。
“运河的事情诸位也应知晓,每年往来货物价值数百万两,因种种缘故而落入一群无赖氓流之手,若诸位可做了此事,帮袁某夺了河运,袁某可与诸位三成之利。”
“大都督,河运……是国公的,此事……会不会激恼了国公啊?”
袁崇焕看向身材较矮却腰圆膀阔的孙彪,淡淡点头,就在几人一脸紧张无措时……
“恼怒肯定会恼怒的,陕甘四县发生了的事情不也恼怒了?刘家寨不再售粮与民,京城粮价一日高过一日,诸位当是知晓,却也仅次而已。”
“再说,恼怒也不会恼怒到了诸位头上,镇国公若真的动刀杀人,也只会些流民、山民乱匪,与尔等无关。”
五人一听,又是陕西四县戏码,也不由松弛了下来,漕帮原本只是些搬运苦力组成的松散帮会,里面乱七八糟的跟春秋战国似的,虽大的说是漕帮,毕竟都是靠河运搬运吃饭的苦力,里面各自为政的大小数百个帮派,也就刘卫民凭借着谁都惹不起的权势,这才将漕帮捏在了一起。
原本谁也看不上,后来却让所有人都畏惧,但混混就是混混,披甲的五人还真没将之放在了眼里,听着袁崇焕再做一次陕甘四县之事,也放了下心来。
……
八月的关外已经阴冷的快要下了大雪,最后一批粮食也收入了库中,沈允婻好像是个张开了屁股的孔雀,唯恐他看不到自己怀里的儿子,“三郎”朱慈煊出生极为顺利,甚至比老二出生还要顺利,等他刚得了消息,还没等他拔腿就跑时,儿子就落了地。
有了儿子,有了护身符的女人极为高傲,一手抱着儿子,一手拿着本账册来到书房,看到他身边趴着个小脑袋,怀里还抱着一个,一边翻阅关内送过来的报纸,一边嘟囔着嘴来到跟前,将儿子往他怀里一塞,刘卫民忙手忙脚乱接过,鼻孔直冒粗气。
“你个混账女人,又耍什么疯?”
沈允婻刚想张嘴说“偏心”,眼睛不由落在趴在桌案上的俩纯粹漆黑上,话语登时变成了……
“煊儿太沉,本郡主胳膊都酸肿了!”
看着混账女人似模似样捏着手臂,苦着的脸的光洁下巴一阵无语。
“老子懒得与你一般见识……”
一手抱着一个襁褓,翻看报纸也不能,至于混账女人扔在面前的账册,他连理会的欲望都无。
“儿子,帮爹爹翻报纸。”
幸好还有儿子小副官在旁,爹爹大将军开口,小副官极为尽责尽职,忙站在宽大椅凳上小手翻动颇大的报纸,就是年岁小了些,颇为有些费劲。
估摸着混账女人觉得在长子面前做的有些过火了,忙将报纸给他翻开,嘴里还不满到:“你这是滥用童工、欺负爝儿!”
刘卫民差点没被混账女人噎死,也不搭理她。
“东林报纸?大老爷,你怎么看起了东林党的报纸来了?”
“你……故意气老子,气了老子,又故意没话找话,打一巴掌再给个糖豆,准备将老子当儿子养咋滴?奶水够喂养俩儿子的吗?”
刘卫民一翻白眼,沈允婻老脸通红,又忍不住拍打他一下,却也不再招惹他。
“哼!明知故问,明明知晓知己知彼,还装的跟个跟小白似的,今年的粮食一共收了多少?”
“连同百姓、卫所,今年一共耕种了两千万亩田,从百姓手里、卫所收购的,和咱们自己耕种收获的,大概……四千万石粮。”
脑中大概估算了下,原本辽东本有之军民,随他前来的幼军、百姓,再加上九边迁过来的,已经差不多恢复了原本建州贼未作乱之时辽东之汉民数。
三十万汉民,一人合五十亩,也当有一千五百万亩,事实上耕种的田地要远大于这个数字。
沈辽等地极为适合耕种,田地一直就未荒废过,只是因为人丁、耕种机械和其他杂七杂八原因,这才导致开发并不彻底,一旦真正开发了,养活两三百万人都无任何问题。
五刀犁和相应大型耕种机械运用,一人耕种一两百亩,沈辽开发,以北的哈尔滨城的开发,收获四千万石粮食都有些少了。
刘卫民一左一右抱着俩捆着的襁褓,一左一右亲吻了一下,四岁的长子不乐意了,山不来就我我就山,抱着他大脑袋很是“啃”了一口才作罢。
看着他亲吻了儿子,沈允婻很是满意,说道:“关内粮价并未因秋收而落,咱们收购的粮食价格偏低了些,自美岱召前来的数万卫所老弱还好些,大半粮食卖与了咱们,广宁、山海关的军户收购较少些,好像……好像有私运的念头。”
刘卫民微微点头,辽东人与关内封闭的村落不同,关外生活更加苦一些,百姓性子彪悍,眼范也活,同时乡土观念又特重,很可能也因为这个原因,才让大明朝养了个忘恩负义的“儿子”缘故,朝廷一些颇有见识大臣才认为,只有外军才能对抗建州贼,而不是辽东本地人能对付建州贼。
对生活这里的人性子有些了解,对沈允婻的话语不怎么奇怪,脸上不可置否看着报纸。
“关内说是遭灾,其实没这么严重,是人为造成的恐慌,现在粮价高居不下,估摸着……也就一两个月内,粮价就会回落,甚至可能会低了咱们的收购价格也不一定。”
沈允婻尤为小心肚里的孩子,这段时间只在屋里躲着,有些事情知道些,大多数还是不怎么清楚,有些疑惑不解。
“人为……老爷是说刘家寨吗?”
刘卫民不由翻了一下白眼。
“有咱家的原因,但也只是推了一把,有无咱家参与,粮价都会上升,除非是粮庄对粮价进行打压。”




第520章 事实的隐形执政党
 

长子朱慈爝硬挤坐到怀里,迫使着他不得不双腿微微岔开,身子往后靠了靠,以便儿子可以坐到怀里。
“从魏公公送来的信件可以看出,大明钱庄四十五家商贾们心下是极为焦虑不安的,一方面你在江南煽风点火,一些较为持重商贾、走海经商商贾断绝了与这些人的生意往来,四十五家,包括你沈家在内,都是以盐巴为重的商贾……”
刘卫民有些怪异看着丰韵了不少的沈妖精,笑道:“你倒是够狠,自家都不放过,海外盐巴入境,江南盐巴价格被你打到了谷底,前几日,几个四川籍娃娃拿着信件前来,希望你可以放过四川的盐耗子呢。”
沈允婻与刘卫民的关系很奇怪,两人不像夫妻,反而……更类似情妇,成熟而精明,有些事情刘卫民会犹豫不决,而这个女人却比他狠,做起事来六亲不认。
或许看着三个孩子在他怀里,感觉挺难受的,一屁股坐在书案上,从他怀里将儿子抱了出来,很是一阵“嘟嘟”逗弄。
“你没自幼在大家族里生活过,哪里知晓大家族里的残忍、冷漠,沈家不在乎我们娘俩在驸马府的地位,在你心里的重量,凭什么要俺们娘俩为他们受了这个委屈?”
刘卫民一只手脱离了束缚,将她皱起的衣摆向下扯了扯,却很是翻了个白眼。
“好像老子真的给了你们娘俩气受一般……不过呢,你的反击很凑效,一面这些商贾后路被堵,一面还要承受朱由检不断抽调钱庄里的资金带来的巨大风险。”
“两相挤兑下,大明钱庄承受了巨大压力,四十五家内部已有诸多不满,因此,他们需要另开财源。”
“大明钱庄开设之始,为了打开局面而弄出诸多报社,他们好像尝到了以报社而掌控舆论话语权带来的好处,以天下遭灾之事强迫着朱由检对一些府县免税,甚至拨付银钱赈灾。”
沈允婻一时间没能想明白他的话语,有些不解看着他。
见她如此,刘卫民一阵摇头。
“都说女人一孕傻三年,你不会真的要傻三年吧?不会真的以为大明江山处处卖儿鬻女、处处易子而食吧?”
“不错,大明朝今岁是遭了些干旱,山东、河南、河北各处减了产,估摸……夏粮减产两成至三成,秋粮减产差不多三成,但是……这些地方都是咱家原本尤为注重之地,皇庄、王庄也多在这些地方,以粮、以实物向钱庄纳税,钱庄以钱粮代为向朝廷纳银,实质上山东、河北、河南无数百姓家中是积攒了些粮食的,别说减产两三成,就是减产七成,维持一年食用并无大碍,看似缺粮,实质上并非真的缺粮,真正缺粮的是陕西,陕西才是真的遭了旱灾,减产在六成以上。”
“咱家虽在白水、澄城、郃阳、韩城四县存了些粮食以备不时之需,陕西距离最远,咱家之前与各王府的关系你是知道的,用福王府王庄与秦王、晋王置换的时间较晚一些。”
“四县存储还是自河南调运过去的,还未达到辐射整个陕西的条件,与大同代王府差不多。”
“原本……”
刘卫民一阵叹息苦笑。
“原本我是想着,河套草原土地肥沃,也最为适合土豆种植,大同府产粮不足以辐射整个山西境地,但有河套草原的土豆,以此为基,以大同为锋,自北向南辐射整个山西,就算山西遭了灾,也不至于出现较大的动荡。”
“陕西也差不多,陕西最大的根基是西安府,但西安府的肥沃土地咱们根本插不上手,只能自后方,自河南……以河南为基,以四县推广山地红薯为前沿,河南遭灾则以山东为基,山东遭灾则以海外之粮,以海外囤积在登莱之粮为基。”
“因登莱海外获取诸多利益,数年来,山东百姓很愿意出海冒险求财,事实上,山东之丁是在不断减少、不断富裕的,人丁减少,土地需要承受的压力就要轻了许多,就可以拿出更多粮食救助易于遭灾之地,更何况,咱们们年还要从南洋收购大量粮食,山东若灾则以海外粮食为基,而河北则以辽东广阔土地为基。”
“陕西以河南为基,山西以河套为基,河南以山东为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