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踏枝-第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98章 忠心

    慈宁宫。

    皇太后正色看着皇上。

    皇上靠着椅背,淡淡道:“母后想说什么?”

    “哀家想说什么,皇上不都知道吗?”皇太后叹道,“皇上在位二十年,心里比谁都清楚,只是哀家想不通,要问问你到底是怎么考虑的。”

    皇上笑了笑。

    母后是以退为进,他知道。

    “您也说了,儿子比谁都清楚,那您就别操这么多心,”皇上道,“朕自己能拿主意。”

    皇太后的眉头皱了皱,压着心中脾气,劝道:“一国之君,不可一人独断。”

    皇上的眼中闪过一丝不耐。

    “你……”皇太后收在袖中的手攥成了拳。

    她想好好劝,但显然,皇上并没有这份耐心。

    这让皇太后的心急切起来。

    “太傅犯了什么错,你要把他关在宫里,又让人围了太傅府,”皇太后抬声问着,“太傅一生勤勉,为大周、为皇上尽心尽力,他这样的高龄,皇上为何要这么对他?他不止是臣子,他更是帝师!”

    这番话,皇上听了太多遍了,以至于皇太后才开口,他的心里就充满了愤慨。

    “所以,朕就要一直听他的?”皇上问。

    皇太后厉声道:“皇上是逆反吗?翅膀硬了,就看不上徐太傅了?”

    “不是朕看不上他,是他……”顿了顿,皇上摇了摇头,“母后莫要为太傅求情了,朕又不会把太傅怎么样。”

    “你不把他怎么样?”皇太后品着这话,怒道,“所以你就只是想羞辱他?

    趁着年节无朝,关太傅、围徐家,把文武大臣们都拦在宫外,就为了发泄你那点儿脾气?

    皇上,你坐的是龙椅,不是摇篮!”

    倏地,皇上的脸色阴云密布。

    他最听不得的,就是别人将他当成需要手把手教的小儿。

    徐太傅如此,母后亦如此。

    “母后不必多言,”皇上站起来,声音发冷,“朕自有分寸。”

    皇太后亦起身,仰着头,看着比她高了许多的儿子:“那你就和哀家好好说说你的分寸!”

    争执之间,话题又回到了原点。

    不管有多么生气与不满,皇太后都没有只顾发泄情绪,而忘了话题中心。

    皇上偏过了头,无视皇太后的问题。

    皇太后半步不让:“你认为太傅顽固、迂腐,但皇上不要忘了,在你少年什么都不懂的时候,是太傅教你怎么与臣子打交道,在你初登皇位时,也是太傅教你怎么当皇帝!各种矛盾难以抉择时,还是太傅替皇上分析局势、一步步有了现在大周!”

    “朕难道否认了太傅的功劳吗?”不顺耳的话让皇上怒火中烧,沉声道,“母后让朕听这个的、听那个的,朕都听了……”

    皇太后打断了皇上的话:“他们说的都是对大周有利的!”

    “是,对大周有利,”皇上讥讽道,“对朕呢?

    林宣满心满眼都是大周如何如何,他忠心的难道是朕?

    那一个个老家伙,把朕放在眼里了吗?

    母后,朕已过而立之年,朕知道要怎么做皇帝!也请母后好好当一位皇太后!”

    说完这话,皇上一摔袖子,大步往殿外去。

    皇太后想拦他,却气血上涌、眼前一花,摇摇晃晃中被嬷嬷们扶住,在榻子上歇了。

    夏嬷嬷一面替她顺气,一面劝道:“娘娘,莫要与皇上置气。”

    “他听不进哀家说的话。”皇太后叹道。

    “娘娘,再是母子,皇上也长大了,”夏嬷嬷斟酌着,道,“正如皇上所言,他已经三十六了,不是十六岁,身边人插手太多,他会不满,老太傅就是管他太多,您……”

    “他要不走偏,太傅会说他吗?哀家会说他吗?”皇太后道,“他现在一意孤行!”

    见夏嬷嬷还要再劝,皇太后摆了摆手:“道理,谁都知道,皇上听邓国师的,不听哀家的,还以后宫不干政来堵哀家的嘴。”

    这让皇太后心寒不已。

    嫡亲的母子,她何尝不明白皇上在想什么?



    第85节

    

大周建朝时间短,重臣都是当年跟着先帝打拼的,彼时年轻的皇上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

    可他们对大周忠心。

    这在皇太后看来,足够了。

    皇上刚提到了林宣,皇太后也知道林宣与皇上不可能一条心,但那又怎么样?

    林宣有才有能力,他会为了大周竭尽一切去奋战,这样的人就可以用。

    皇上首先要保证的,就是稳稳地坐在那把椅子上。

    如今,二十年了。

    皇上觉得坐稳了,他开始不满指手画脚的徐太傅,不满只忠大周而对他本人有些腹诽的老人,他想要的是一个个对他赤诚一片的臣子……

    这种对“忠心”的要求无可厚非。

    只是,在皇太后看来,皇上太急切了。

    都忍了二十年了,何不再忍些年?

    三十六而已,不是六十六、七十六!

    难道还会活不过老臣们吗?

    而让皇上急起来的,毫无疑问,就是邓国师那奸佞!

    另一厢,皇上回到了御书房。

    徐公公奉上茶水,皇上一口都没有用。

    “太保大人还候在宫门外,”徐公公观察着皇上神色,道,“劝都劝不动。”

    “随他去。”说完,皇上往后一靠,闭目养神。

    徐公公见状,退开了。

    不多时,外头小内侍探头探脑。

    徐公公出去问了声,啐了一口,又回到御前。

    皇上听见声音,问:“又有什么事?”

    徐公公道:“黄太师与三孤三位大人也到宫门口了,说今夜是大殿下五七,他们来给大殿下上香。”

    闻言,皇上睁开了眼睛。

    漆黑的眸子里,一片阴郁之色。

    “哪个老家伙想出来的主意?”皇上骂道,“让他们去!”

    宫外,范太保重重咳了两声,与其他几人交换信息。

    “永宁侯与我提了一句,我赶紧叫上其他人,”许少保与范太保道,“不管怎么样,先进宫再说,宫里消息总比外头多些。”

    范太保问:“老侯爷没有来?”

    “我们与大殿下近些,”许少保道,“侯爷来了,不太合适。”

    范太保若有所思点了点头:“先问问老太傅到底是何事惹了皇上生气吧。”

    第99章 家书

    夜色沉沉。

    范太保等人上了香,自不会老老实实回去,坚持要面圣。

    徐公公几次禀报,眼看着皇上的郁气越来越重,才明哲保身,不再提了。

    这就够了。

    再添把火,烧着的就是他了。

    老大人们没有见到皇上,宫门又关了,只能在大殿下的宫室坐着,等待天明。

    夜最深时,一人通身黑衣,出现在了徐家不远处。

    御林军守了一天,大冷的天,半夜最是心思放松。

    黑衣人动作迅捷,潜入隔壁宅子,又一个鹞子跃起,神不知鬼不觉地落入了徐家大宅。

    前院里,书房并未熄灯。

    黑衣人走到此处,轻轻敲了敲门。

    里头那人举着灯来开门,见来人这幅装扮,不由吓了一跳。

    再定睛一看,那人惊讶不已,压着声音道:“国公爷怎么来了?”

    黑衣人正是林繁。

    “徐大人,”林繁道,“深夜叨扰,实在是不得已。”

    徐忱摇了摇头,请林繁进去。

    他是徐太傅的长子,外放当了个知府,辖地离京师不远,趁着衙门封印,特特赶回来陪老父过年。

    没想到,老父进宫后没有回来,自己一家老小又被御林围了。

    偏偏,上上下下的,愣是没有一个人知道缘由。

    “家父还好吗?”徐忱忧心忡忡,急着问,“外头到底是怎么一个状况?”

    林繁把来龙去脉说了一遍。

    听说是太平府徐况那儿的问题,徐忱连连摇头。

    “这事儿真是……”徐忱懊恼极了,“家父看得透彻啊,他当初就说过,不能因着同在太平府,就与涂家走得太近,这不是什么好事。

    我却觉得家父太谨慎了,几个孩子往来而已,家父既是大殿下的师长,又怎么会有二心?皇上不会以此怀疑家父。

    现在想来,姜还是老的辣,家父想得对。”

    林繁听他这么说,便问:“老大人早前就知道太平府的事?只说过,并无证据,不知是否有什么书信?”

    徐忱眼睛一亮。

    “有的!”徐忱忙道,“我当时收到家父来信,说他去信训况儿了,让我也督一督况儿,叫他约束几个孩子,我有给父亲回信。”

    一面说,徐忱起身,一面往外走。

    林繁跟上去。

    徐忱引他进了徐太傅的书房。

    老太傅这儿东西不少,摆放很整齐。

    伺候书房的管事被徐忱找人叫醒了,披了件衣裳赶来,把太傅收拢的家书一叠叠找出来。

    徐忱从中找到了自己的那封回信:“这就是我当时寄回来的,按说况儿也会回信。”

    管事蒙着头找,很快,把徐况的信也翻出来了。

    林繁一一接过来,打开看其中内容。

    徐忱的回信如他自己说的,虽答应了会叮嘱徐况,但字里行间也透了几分“老父亲您杞人忧天”的心情。

    而徐况的回信恭谨许多,许是老太傅去信时言辞更激烈,这位次孙回得战战兢兢,直应会管好自己的几个儿子。

    “有这两封信,因能解太傅燃眉之急,”林繁想了想,又道,“不知太傅的信……”

    徐忱犯愁。

    他收到的信都在任上衙门里,可他现在回不去。

    徐况手里的信当然也在太平府,也不知道现在那儿是个什么状况。

    听徐忱一说,林繁便道:“这就不劳徐大人了,我使人去取。”

    徐忱长长松了一口气。

    京中大大小小官员都嫌林繁烦,事多,但在徐忱看来,林繁做事很靠得住。

    只要是行得正站得直的,根本不用怕林繁。

    连他老父亲都感叹,林繁年纪轻轻就这么有能耐,再多历练几年,更是朝廷栋梁。

    林繁吃亏就吃亏在父亲早亡,朝中无人引路、也缺人指点,不似他们徐家,子孙多人入仕,对的、不对的,都有徐太傅掌握着、教导着。

    徐忱备了纸笔,写了两封信。

    一封给留在任上的管事,让他配合去取家书的人,另一封给徐况,简单说明京中状况,让他把家书交出来。

    信上落了印,盖上火漆。

    林繁收下,道:“老太傅在宫中并无危险,府上千万不要着急,外头其他老大人们也在想办法。”

    徐忱连连应下。

    趁着夜色,林繁离开徐家。

    待天亮城门开,两匹快马离京,奔赴两地。

    在宫内等了一夜的老大人们最终还是没有见到皇上,只能无奈又难过地回府。

    毕竟都不年轻了,总不能徐太傅还未脱困,他们其中就有谁倒下了。

    好在,离开印没两天了。

    金銮殿上,皇上总不能不见他们了吧?

    至上朝那日,三呼万岁后,范太保第一个发难,不管如何,总得有个理由。

    皇上坐在龙椅上,听底下大臣们你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