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踏枝-第2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是。
排兵布阵嘛。
各自分工不同,他刘湍就不凑热闹了。
没想到的是,城门失守了。
刘湍收到消息时,反贼就快冲到宫门前的广场上了,惊得他险些仰倒。
太快了,太难以置信了。
皇城这儿还是日常防卫,刘湍只能匆忙调度,提着长刀赶到南宫门。
“守住宫门!”刘湍高声喊着,“别让他们进宫。”
万幸的是,宫门赶在反贼冲进来前,就已经关上了。
只是……
刘湍冲上城楼,居高临下,看了眼宫墙。
宫墙不比城墙,敌人要进宫来,岂是这宫墙能拦得住的?
广场上,林繁坐在马上,抬头看向城楼上。
这里没有弓兵。
御林之中,也有擅长射箭的,只不过都被忠勤伯抽调去守城墙了。
理由很充分。
敌军还在城外,弓箭手有利守城,越多越好。
至于皇宫这儿,敌人还够不着。
以至于,刘湍现在没有一个弓箭手可用。
“刘指挥使,”林繁笑了笑,“我劝你投降。”
刘湍闻言,脸色一白。
这是什么路子?
别人劝降,好歹摆事实讲道理,分析一番,这位厉害了,什么话都不说,一上来张口就劝。
他下意识地,就要嘲讽回去,表示自己绝不会投降,倏地,一个念头划过脑海,他赶紧闭嘴了。
这人是谁?
定国公也好,皇太孙也罢。
说穿了,就是林繁。
是树上那个,全京城顶顶烦的人。
以前,被树上那个牵着鼻子走、最后哑巴吃黄连的官员还少吗?
那些都是前车之鉴!
他要是回应,可不就上了林繁的当了!
林繁也不管刘湍什么反应,继续往下说:“你是不是很疑惑,为何我们这么快就进城了?因为忠勤伯投了。”
刘湍心里一惊。
“你知道为何你没有一个弓箭兵?”林繁又问,问了再答,“因为忠勤伯从一开始就投了。”
刘湍的心,凉了大半截。
更糟糕的是,他身边的御林军,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神色紧张又不安。
“御林军、侍卫,身手如何,你们彼此之间都很清楚,”林繁道,“你们很多人,连把对手打伤的经验都不一定有,更别说杀敌了。
而我身后的将士,都身经百战,见多了血。
第362节
若是西凉鞑子,我们打就打了,绝不手软,可你们不一样。
不管是能打的、不能打的,都是我大周的子民,大周的兵将。
遵循先帝遗诏、随我进攻京城的,是对大周尽忠固守皇城、与我对峙的,亦是在为大周尽忠。
忠勤伯也是不想看到自己人厮杀,才选择了投降。
大军已经在这里了,真刀真枪打,攻破城门也就是费些时间,结果是一样的。
所以,我现在劝说你们,不要做无谓的牺牲。”
刘湍咬住了牙关。
原来,林繁还是摆事实讲道理的,就是这事实与道理,太扎心了。
刘湍不用去看,就知道自己人动摇了、迟疑了,如此畏手畏脚的,还怎么打?
树上那个,蛊惑人心真是一把好手。
“怕什么?”他低沉着声音,怒问身边兵士。
兵士哭丧着脸:“连忠勤伯都投了……”
刘湍咒骂了一声。
这是最关键的。
都说抛砖引玉,忠勤伯那显然是抛了玉。
玉飞出去,其他人还揣着手里的砖头,显得又愣又傻。
刘湍不再说什么,看了眼身边沮丧的兵士,走下城楼,到了宫门前。
这儿的气氛,也没好到哪里去。
一个个心神不宁的,就等着再有人抛块东西出来,哪怕不是玉,砖头也行,只要哐当落地,立刻就跟上。
刘湍用力地抓了抓头皮:“妈了个巴子!皇上倒了血霉养出你们一个个废物!打都没打,就怂得跟鸡仔似的!”
边上御林都被他骂得呆住了。
刘湍抬脚,一脚揣在宫门上,重重地,痛得他龇牙咧嘴,继续骂着:“老子也是个废物!没点儿屁用的废物!开开开,要开就开!一个个的杵在这儿当蜡烛吗?”
吃不准刘湍的意图,一时间,没有人动。
刘湍也懒得管他们了,抬起门闩,拉开宫门。
在所有人注视的目光中,刘湍大步走了出去,当着林繁的面,把自己的佩刀扔在了地上。
林繁从马上下来,冲刘湍点了点头。
南宫门附近的守军都放下了武器,林繁率大军进了皇城。
秦胤走在一旁,精神奕奕:“识时务好啊,老夫也不愿意向自己人挥大刀。”
林繁颔首。
从南宫门到金銮殿,这条路他们再熟悉不过了。
路上偶有反抗的守卫,亦是很快就被拿下。
只不过,离金銮殿越近,气氛越是怪异。
按说,金銮殿里必定知道他们打进京城了,今儿正常早朝,难道所有人都在殿内列队,等他们双方交锋?
皇上也许会这么做,但黄太师肯定不想把事情复杂化。
毕竟,人越多,越容易出状况。
难道殿内有什么问题?
秦胤止住林繁,说了自己的想法,道:“先让人去看看状况。”
林繁亦觉察到了些,想了想,道:“以赵隶的脾气,哪怕认输也会闹出些动静来,还是得动作快些。”
秦胤了然。
叫了几个脚程快的当斥候,他们这里亦加紧步伐。
忽然间,后头传来些动静。
林繁转过头去,越过一众兵士,他看到了一个许久不曾见过的面孔。
那是徐太傅。
老太傅许是怕走不快,便由次孙徐况背着,赶进宫里来。
第412章 做得比他们都好
林繁快步过去,问道:“您怎么来了?”
徐太傅拍了拍徐况的肩膀,让孙儿将他放下来,而后,抬头看林繁。
虽是闭门不出,但近些时日,外头正在发生什么,徐太傅都一清二楚。
谢羽与林繁前后两篇檄文,他也让人寻了来,认真看了。
看完后,要说没一点儿想法,自然不可能。
这些想法,不止是冲着林繁,对着皇上,徐太傅一样是一箩筐的话。
只不过,都藏在肚子里。
皇太孙起兵了,皇上固守京师,这是既定了的。
甚至,最后会是怎样一个走向、怎样一个结局,徐太傅都已经能预见了。
他是大周的太傅,也是一只螳螂。
车轮滚滚着往结局跑,螳臂当车,又怎么可能拦得住呢?
至于向皇上进言,徐太傅更没有想过。
他太了解皇上了。
倘若今时今日是皇上占了上风,徐太傅低个头,那君臣、师生之间,还能有个表面太平。
可是,现在皇上彻彻底底处于下风。
徐太傅站出来说这说那,不管他本人有没有影射之意,落到皇上耳朵里,都会十分刺耳。
到时候,争执免不了。
徐太傅不怕与皇上继续闹僵下去,可大周如今是一个争位的局面,再出他这儿一岔子,朝堂上势必就更乱了。
因而,他依旧在家中闲散着,听外头说道些进展。
原以为,这场仗还得僵持很久,不曾想,晨起时,已经出了结果。
徐太傅自从休养后,身子骨还不错,由家里人扶着爬了梯子,一辆马车到了宫门口,再由徐况背进来。
他必须先见一见林繁。
“你……”徐太傅握住林繁的胳膊。
林繁垂着眼,一副洗耳恭听模样。
徐太傅话到嘴边,却止住了。
明明有一肚子的话,明明他是个言辞犀利的,这点儿事情,他连腹稿都不需要,张口就能说的……
“大逆不道。”
“行事太过尖锐。”
“就算胜算在握,但围京师之举太易伤了民心,速战速决也就罢了,一旦拖得久了,老百姓受难。”
……
可是,这些话在徐太傅喉头里滚了几滚,终究又咽下去了。
云层后,晨光洒落,映照在林繁年轻的面容上。
徐太傅看着他,就这么忽然间,仿佛又看到了先太子,看到了先太子曾经的一言一笑。
平心而论,他以前并不那么喜欢先太子。
赵临太孤勇了。
徐太傅一直都坚持,大周不需要一个一心要御驾亲征的皇上,需要的是坐在金銮殿里、让朝堂稳固的皇上。
开疆扩土,是将军们该做的。
大周不缺将,当年的大周,有最出色的三军指挥,最英勇善战的大将军。
同时,百废待兴,正是要狠抓内政的时候。
可赵临在这一事情上不听他的,坚持南征。
反倒是赵隶,老老实实留在京中,替建隆皇帝分忧、处理政务。
再后来,赵临死了,死在泰山上。
徐太傅甚至想过,这是不是上天替大周做出的选择?
直到二十余年后,他才从林繁的檄文里知道,做出选择的不是上天,是做弟弟的夺走了兄长的性命。
檄文,是林繁的一面之词。
可徐太傅知道并非虚言,若当年没有谋害兄长,皇上在林繁告天下后,不会是那么一个反应。
现在,再见到“赵临”,他突然有些迷惑了。
若是赵临登基,如今的大周是个什么模样?
赵临也许不会听他的,但赵临一样敬重一样敬重他,尊他为师长。
倒不是他多么得好为人师,一定要自抬身份,而是,尊重是对话的前提。
好好说也行,大吵一架也罢,就事论事,很多事情,看法上谁高谁低,不都是切磋着辩论着,才彼此完善、进步的吗?
皇上就是失了这份“敬意”,故步自封,他们也就无法单纯就事论事了。
第363节
以至于……
徐太傅叹息了一声。
如果是先太子赵临,会不会走到现在皇上的这一步?
徐太傅说不好。
就像他之前开解黄太师时说过的那样,时间会带来很多变化,人不能被过去困住,也不能就此束手束脚,不敢展望将来。
只是在做任何决定时,记住“此时此刻”。
就是现在这一刻,来定一个对错。
这么一想,徐太傅的神色缓和了许多。
他看着林繁,心想着,皇太孙这样意气风发的样子,也没有什么不好。
“让老夫看看遗诏吧。”他道。
林繁应了,把随身携带的遗诏交给徐太傅。
徐太傅双手接过,许是老了,又许是激动,他的双手发抖。
他就这样解开了系带,展开了遗诏。
这上头的字迹不是先帝的,徐太傅一眼就能认出来,这笔字出自先帝身边的大内侍卢公公之手。
想来也是。
先帝当时病得很重,已经不可能亲自执笔了,不过这上头内容,无疑是先帝的口谕。
那清晰的御印,更是不可能作假。
徐太傅来来回回,看得很认真。
他几乎可以想象得到,先帝是在怎样一个状况下、又是怎样一个心情下,准备了这么一份遗诏。
想到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