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踏枝-第1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了,”长公主又问,“我那支簪子,你拿回来没有?做事拖拖拉拉的,别耽搁我启程。”
唐筹一口气堵得厉害。
走,是断不可能让长公主走的。
“簪子换回来了,”他道,“在府衙里,长公主回城时,下官给您送来。”
回到衙门里之后,长公主见到了簪子。
她仔细抚了抚,很是珍惜。
李家庄那儿留了自己人,唐筹使人去交马换簪,侯夫人他们就能收到信,知道她这里一切都如计划好的这样。
至于先行一步的秦鸾三人……
顺利的话,他们应该已经出了祁阳地界了。
如长公主所料想的一样,破旧的马车沿着官道,离开了祁阳。
季氏长松了一口气,与两人道:“我怎么觉得,自打离祁阳城远了之后,卡口查得越来越松了。”
之前那架势,如果不是人手有限,祁阳上下恨不能是一里就一卡。
当然,哪个州府都调不出这么多人手,只能尽量多布置卡口,查得严一些。
可越来前行,感觉就越明显。
守备心不在焉,匆匆看一眼就放行了。
“颜氏一族是颜氏一族,唐知府是唐知府,守备是守备,”秦鸾道,“不过,您说得是,确实太松了些。”
就像是,有人牵扯住了似的。
掀开帘子,秦鸾看着前方。
夕阳远落,他们前行的方向,天空尽头一片晚霞。
第291章 胡说八道
御书房里,黄太师坐在一旁。
皇上看着手中折子,久久没有出声。
黄太师没有催促,只眼观鼻、鼻观心。
他很清楚,这封祁阳府快马加鞭送进京的折子,会让皇上心堵。
自那日三府“消失”后,京城里的风就不稳。
时而东风、时而西风。
有人愤怒他们的造反之态,有人认为定有内情,金銮殿里都吵了很多次,更别说下了朝之后。
不止官员们争论,百姓之间也各有各的想法。
当然,谁都说服不了谁。
在黄太师看来,这一点也不奇怪。
毕竟,不是谁都跟他似的,掌握了事情的全貌。
不知道林小子是先太子的遗腹子,不知道皇上对此心生怀疑,不知道永宁侯坚持“带病”出征的根由,自然而然的,对这最后这么一出“三府消失”的结果,会有不同的看法。
思路思路,它就是一条路。
路中间断了一节,亦或是手里无火把、天上无明星,连东南西北都无从分辨,不就是会走进迷宫里吗?
到最后,鬼打墙。
要么误打误撞、稀里糊涂,要么就在里头继续绕着。
千步廊里,这些日子绕迷糊的人,数不胜数。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始终有解释不通的前后因由,于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互相指出对方的不合理,却也无法自圆其说。
第256节
这在黄太师和范太保看来,并不是什么好事。
心思都分摊到那些上头去了,政务必然会有耽搁。
大周幅员辽阔,各级官员行事按部就班,上头有他和太保大人掌着,短时间内,出不了大岔子。
时间久些,也就是蜿蜒中前进,大方向上能控住。
但是,这始终不是什么长久之策。
迟早得拉回正路上来。
而且,越快越好。
偏偏这个节奏与速度,不掌握在他和范太保手中,还得看林繁与永宁侯。
就因着记挂这些,哪怕黄太师看清了、也决定了自己要走的路,他还是在短短不足一月的时间里,愁得头上难寻一两根黑发。
如今,几乎是一头银白了。
对镜自照时,黄太师颇不习惯,转念想想,他这么个身份,朝中出了如此大的变故,若还老神在在、没点儿起伏,才显得怪。
这么一副操劳心塞的老迈相,丑是丑了点,倒也很适合他。
至于范太保
那人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慢吞吞。
所有人都见怪不怪了。
这段时间,衙门依旧没有找到徐公公的下落,包括那日失踪的李生等混混一块,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衙门几乎把西四胡同翻过来,可那夜的雨太大了,什么线索都寻不到。
常宁宫的走水亦查不出个所以然来。
天雷之说,太过难听,往外说时,都道是有耗子打翻了灯台,才会燃起大火。
没有任何进展,朝中又各执一词,皇上的心境如何,黄太师一想就知道。
今儿倒是有进展了。
祁阳府的折子毫无疑问能打破平衡,但显然,皇上高兴不到哪儿去。
折子递进宫之前,黄太师已经看过了。
平阳长公主出现在了祁阳城,说她被永宁侯府与定国公府胁迫,她无缘无故不可能造反,甚至还问唐筹要兵,急得唐筹只能上书请旨。
这折子上的说辞,在不清楚内情的人眼里,可以成为林、秦两家造反的铁证了。
那些至今不相信永宁侯会背叛大周的人,看了这封折子,也只能闭嘴。
哪怕心里想着“恐有隐情”,起码嘴上要老实许多。
可是,他和范太保知道内情。
皇上更是一清二楚。
平阳长公主会受胁迫?
她不止会造反,还造得有理有据。
她从京中消失,出现在祁阳,一定有她的目的。
她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把皇上拉下龙椅,让林繁坐上去。
唐筹当然不敢胡说八道,可唐筹架不住长公主胡说八道。
让皇上用长公主胡说八道编出来的故事,去做林、秦两家造反的铁证,这就像是皇上得了一场重病,治病的药引是一碗活虫子,皇上不吃,病得难受,皇上吃下去,恶心得够呛。
黄太师设身处地想想,这事儿搁在他自己身上,都得拧鼻子,更何况是皇上这性子
皇上确实气闷极了。
好一个赵瑰!
这二十年,他这位皇姐收敛了全部的锋芒。
很少交友出行,大部分时间都在长公主府中,只进宫拜见皇太后。
以至于,他都习惯了她现在的模样。
以至于,他也忘了,曾经的赵瑰,是怎样凌厉的一个人。
赵瑰她装了二十年的老实人,现在不装了,在祁阳府衙里的那个她,才是真正的她。
从折子里抬起头来,皇上压着脾气,道:“让人把平阳带回来。”
黄太师摸着胡子。
这个“带”字,就很有意思了。
黄太师直接问道:“如何带回来?还请皇上明示。”
皇上的眼神一沉。
黄太师只当没看到,继续絮絮叨叨:“照这折子上的说法,长公主并非逆贼,京中只能请,而不是压。请她回京,仪仗如何安排?”
皇上气得嘴角抽了抽。
就赵瑰还不是反贼?她都把反贼两字,贴在脑门上了!
可这话,与黄太师说也没用。
他不可能告诉老太师,赵瑰等了二十年,等到了亲生侄儿长大,等到了他能手握兵权。
“朕”
皇上思索着,还没拿定主意,外头通传,皇太后来了。
“请母后回去,”皇上道,“朕正与太师议事,晚些在去慈宁宫。”
不等纪公公出去劝,皇太后已经大步进来了。
“正好,哀家也有事与皇上、太师商议。”皇太后道。
如此强势的态度让皇上不满极了,又不能把进来的皇太后赶出去,他只能冲纪公公摆了摆手。
纪公公领人退了出去。
皇太后这才道:“哀家听说,平阳在祁阳了?”
此话一出,黄太师稍感意外,再一想,也通透了。
祁阳是颜氏的老家。
长公主在祁阳现身,唐筹急急送折子进京,颜氏族中又岂会没人禀报皇太后?
第292章 就是一出戏
黄太师的视线,不动声色地落在了折子上。
颜氏族中不止报了,走得还是驿馆千里加急的路子。
折子什么时候送到千步廊,消息也是什么时候送到辅国公府。
黄太师送折子到御前,辅国公府递信到慈宁宫。
所以,御书房里正商量着,皇太后就正好赶上了。
很及时,也很犯皇上的忌讳。
以黄太师对皇上的了解,皇上此刻,心情只怕比之前看着药引子还要糟。
颜氏一族如此行事,犯忌讳。
皇太后急切插手,皇上束手束脚。
这对母子之间,少不得还再争执。
皇太后怎么会想不到这一点?
她清楚极了,可她不得不走这一趟。
先前的“惨败”,来自于皇上的自作主张。
没有与她商量,把她瞒在鼓里,更要命的是,去办事的还是徐公公。
三司与京兆衙门调查出来的那些状况摆到慈宁宫里时,皇太后险些一口气仰过去。
天底下怎么会有这么办事的“人才”!
想设伏,竟然临时找混混。
真亏徐六想得出来!
简直不知所谓!
皇太后为此在慈宁宫里,缓了大半日都没缓过来。
皇上身边,出主意的邓国师靠不住,办事情的徐六也靠不住。
出事后,邓国师眼看着是稍稍老实了些,顶替了徐六的纪公公却也不是什么厉害人物。
起码,在皇太后看来,和她身边教出来的宫人比,差远了。
这让皇太后如何放心?
皇上是她的儿子,她养育他、扶他坐上龙椅。
儿子长大了,翅膀大了,不希望她再管这管那,这确实让她十分寒心。
可是,再是难过,再是心寒,她也不能真的不管。
要不然,皇上还不知道要做出什么无法挽回的事情来。
“让人去把平阳接回来,”皇太后道,“她还是长公主,该有的仪仗不能少。”
皇上皱起眉头:“母后难道认为,她会乖乖回京来?”
他不傻,赵瑰也不傻。
母后凭什么认为赵瑰会听话?
第257节
只怕是京里迎接的仪仗还没到祁阳府,赵瑰早跑没影了。
赵瑰不会听话,赵瑰在装模作样,这一些,皇太后一清二楚。
可是,担着这个身份,处于如此局面,有些戏就必须得唱!
平阳难道没有在唱戏吗?
她在大骂永宁侯府与定国公府时,骂的那些难道会是真心话?
就是一出戏!
平阳不止唱了,唱得还十分得意。
他们要对付平阳,就只能先照着这戏本子唱下去。
在那三府从京城脱身的那一天起,皇上和她就已经失去了先机,只能是对面出什么招,他们接什么招,见招拆招。
如若忍不住脾气,一味硬着来,只会被那一拳头一拳头打得鼻青脸肿。
这么简单的道理,皇太后不信皇上不懂。
皇上只是,不到黄河心不死。
也正是因此,皇太后明知皇上忌讳、不满、甚至会怪她,她都得赶来御书房。
“哀家让夏嬷嬷去接她,”皇太后道,“皇上不用担心能不能劝得了平阳,只需安排好仪仗。”
皇上挑眉。
下意识地,他想说,以赵瑰的性情,夏嬷嬷只怕被她一刀劈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