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中国通史-第9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同伐异的政争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官制度的一个副产品。明廷上层的政争成为明代政治的一大特点。而这种政治状况的形成展过程中成化朝是一关键成化间政争的激化与内阁权力的扩展似乎是同步的。

    互相倾轧用心全在排除异己于是政无所规正时有“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之谣。这其中相比之下刘珝还算稍好一些但于成化十八年(1482)为万安讦谄致仕彭华、尹直相继入阁成为万安、刘吉一党天下。成化七年(1471)有星象之变彗见天田犯太微廷臣多称此由于君臣相隔应经常召见大臣议政。大学士彭时、商辂也上书力请司礼监乃约定在皇帝御殿之日召对。可是待到朝见之时彭时刚刚言过一事万安便顿高呼“万岁”彭时、商辂不得已只好叩头而退。事后太监们嘲笑大臣道:“若辈尝言不召见。及见止知呼万岁耳。”一时传笑谓之“万岁阁老”。宪宗从此也不再召见大臣。1到成化末年王恕、马文升、秦纮、耿裕诸大臣相继被逐朝中更无正人。

    明朝文官制度一切政务运转主要靠内阁、六部、都察院尤以内阁为重而内阁行事往往又受制于宦官司礼监朝无正人司礼监怀恩被逐一时政风紊乱颇多弊端。待到孝宗嗣位之时万安草登极诏书内有禁言官假风闻挟私之类言辞引起朝内外一片哗然御史诣内阁质问万安称:“此里面意也。”2里面者自非孝宗而宪宗已卒无非即当权之宦官外威者也。其实万安的弄权是很有限的他无非是控制内阁巩固自己的地位而在一切政事上则依从于掌权太监和外戚。他讨好皇帝的做法也不过是进献一些房中术的小册子。他是个官瘾十足的人直到孝宗命怀恩当面向他宣读诸臣弹劾他的奏章他数跪起求哀仍无去官的表示最终还是得要怀恩动手。怀恩对这位万阁老是厌恶已极的了他上前摘掉万安的牙牌并说道:“可出矣!”1七十多岁的阁老这才惶遽归第表示愿归乡里但一路上还在望着三台星希望能得复用。

    在万安的被逐罢之前人们很可能并不十分了解孝宗其人。成化六年(147o)七月他出生在安乐堂时只是一个没有身份和姓名的宫人之子后来虽得到成化帝的承认但一直受嫉于万贵妃甚至到成化末年还有废立之危。因此当这个十七岁的青年登极为帝的时候除去得到一些正直臣僚们的拥护之外恐怕多少还有些同情他的皇子生活实在太坎坷了。

    但是人们很快便不得不对这位年轻皇帝刮目相看了斥佞用贤的弘治初政给成化后期混乱的朝廷打了一针兴奋剂朝廷官员们感到那失去的秩序仿佛重又来临了。

    2《明史》卷一六八《万安传》。

    1《明史》卷一六八《万安传》。

    2《明史》卷一六八《万安传》。

    1《明史》卷一六八《万安传》。

    而这位皇帝又出奇地宽和善良即使对当初迫害其生母的万贵妃家人也表现了极大的宽容。这一切都出于一个孝字他死后被定庙号为孝宗也正因为此。孝敬父皇也就是维持传统这是一个基本原则弘治朝的政治也便是围绕这一原则而开始的。

    皇帝的个人性格和生活有时往往会影响一个时代。这位年轻的皇帝因为经历的坎坷而明显地早熟。他甚至比他父亲还显得成熟些。乃父虽然也曾因英宗与景帝兄弟在继位上的冲突而遭废立但是却因为自幼依偎于一位年长于自己十岁的妃嫔万氏身边成为了一个永远长不大的皇帝。人们常常不能理解成化帝为什么要去宠爱一个从年龄上可以做他母亲的妃子而且终生不渝。如果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的话这应该是成化帝从幼年形成的心理模式定态化的结果。而造成这种定态的则是万贵妃她比任何人都更了解成化帝的心理性格乃至一切并且一人占据了他身边两个最重要的女人的位置——母亲与妻子。这成为明朝历史或者说中国历史上一大奇闻。

    孝宗的后宫生活与他父亲截然不同。他不仅没有宠妃而且甚至没有册立过一个妃嫔只是与皇后张氏过着民间恩爱夫妻式的生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只同张皇后有性关系有许多史料可以证明正德帝的生母便不是张皇后而很可能是宫女郑金莲。只是这些宫人并未因皇帝的临幸与生儿育女而获得妃嫔的封号。孝宗的这些做法显然是要向人们证明他是一位严守道德规范的皇帝。

    诚然如此对于生活细节的重视往往便是人们道德观念的体现。孝宗即位当年秋季曾欲建棕棚于万岁山以备登临眺望。一个名叫虎臣的国子监监生上疏劝谏。国子监祭酒费訚恐怕招致圣怒牵连于己将虎臣锁系于国子监树下等候落。不久有锦衣卫官校将虎臣带到左顺门皇帝传旨慰谕道:“若言是棕棚已毁矣。”1费訚大感惭愧虎臣则因此名闻都下。费訚并非趋炎附势的佞臣为官政声不错议论宏伟耻言人过朝臣多以公辅期之但他的耻言人过中殊缺正邪之辨又受成化末朝政之影响与弘治初政颇不相合倘若在成化政事中他确有入阁为辅臣之希望然而于弘治中则必然无成。

    作为一个严守道德规范的皇帝孝宗还必须改变成化时不问朝政之弊而努力去做到勤政。这在他即位之初是不成问题的但是随着在位时间既久阁部诸臣又恪奉职守再要勤政不怠就需要皇帝本人的自我约束了。

    孝宗是一位身体孱弱的人这可能与他幼年生活坎坷有关但是他在历史上颇得“勤政”之声。每日清晨视朝遇雨免朝仍令有事衙门堂上官由廊庑至奉天门奏事可以说是无日不视朝。有时身体状况不佳便自我顺养以求调和。据说他有一诗常于病中自诵: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还将心自医。

    心若病时身亦病心生元是病生时。1这种办法对于一个体弱多病的人来说往往是颇见效果的他居然这样支持了十八年之久。

    宦官李广是弘治朝受宠信的内侍以道家之术惑帝对此史书中虽乏明述但是从当时情形分析他很可能引导孝宗游宴宫苑习道家养身之术。1《明史》卷一六四《高瑶传附虎臣传》。

    1陈洪谟:《治世余闻》上篇卷二。

    大约从弘治八年(1495)起视朝渐晏至十年前后游宴及崇道烧炼最为突出。这一年二月间内阁辅徐溥等人送上了一份言辞极厉的奏疏:旧制内殿日再进奏事重者不时上闻又常面召儒臣咨访政事。今奏事日止一次朝参之外不得一望天颜。章奏批答不时断决或稽留数月或竟不施行。事多壅滞有妨政体。经筵进讲每岁不过数日正士疎远邪说得行。近闻有以斋醮修炼之说进者。宋徽宗崇道教科仪符箓最盛卒至乘舆播迁。金石之药性多酷烈。唐宪宗信柳泌以殒身其祸可鉴。今龙虎山上清宫、神乐观、祖师殿及内府番经厂皆焚毁无余彼如有灵何不自保。天厌其秽亦已明甚。陛下若亲近儒臣明正道行仁政福祥善庆不召自至何假妖妄之说哉!自古奸人蛊惑君心者必以太平无事为言今承平日久溺于晏安。目前视之虽若无事然工役繁兴科敛百出士马罢敝闾阎困穷愁叹之声上干和气致荧惑失度太阳无光天鸣地震草木兴妖四方奏报殆无虚月将来之患灼然可忧。陛下高居九重言官皆畏罪缄默。臣等若复不言谁肯为陛下言者。1这份奏疏堪称言辞激厉了目的在为恢复皇帝勤政传统以多接触儒臣而远内侍。与这份奏疏几乎同时侍讲王鏊在侍经筵时也有针对地讲到了周文王不敢盘于游畋之事。这对于孝宗是颇有触动的他为此召来太监李广训诫道:“今日讲官所指盖为若辈好为之。”2并且罢去游宴。

    三月里一次经筵日讲之后孝宗在文华殿又召见了内阁之臣徐溥、刘健、李东阳、谢迁四人。四人来到殿内时看到司礼监诸太监环跪于案侧案上放着厚厚一叠文书。孝宗招呼他们到榻前命太监取来题奏交给徐溥等又分置笔砚和纸条。徐溥等人看过后议定批文陈奏得允后录写于纸进上。孝宗再看并亲自批写有时改二三个字有时删去二三句随手而书。山西巡抚的题本涉及边事孝宗向诸臣问道:“欲提问一副总兵该提否?”“此事轻副总兵恐不必提止提都指挥以下三人可也。”徐溥等答道。“然。边情事重小官亦不可提耳。”孝宗考虑再三终于放弃了提问的念头。徐溥等人在礼部题本上拟批一个“是”字。“天下事亦大还看本内事情若止批一‘是’字恐有遗失。”孝宗边说边取本复阅看罢后说道:“是只须一字足矣。”

    有时遇到涉及事情较多的题奏刘健有意取回细看:“此本事多臣等将下细看拟奏。”孝宗却主张就此处理:“文书尚多都要一看下去不也是闲就此商量岂不好?”

    这次皇帝与辅臣一同处理题奏前后大半天时间将主要的处理过后弘治帝指着案上余本道:“此皆常行事不过‘该衙门知道’耳。”诸臣这才叩头告退。

    李东阳后在《燕对录》中写道:“自天顺至今四十年先帝及今上之初尝召内阁不过一二语。是日经筵罢有此召因得以窥天质之明睿庙算之周详圣心之仁厚有不可测量者如此。”1这确是历朝罕见之举孝宗用矫枉过正之举重振勤政之风并得到了朝中正臣的称许。

    1《明史》卷一八一《徐溥传》。

    2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四二《弘治君臣》。

    1陈洪谟:《治世余闻》上篇卷二。

    不久后一个偶然的事件给弘治朝政的振作又提供了一个机会。弘治十一年(1498)小公主患水痘病死太皇太后将其归罪于李广信奉左道李广畏罪自杀孝宗身边减少了个佞臣。弘治中得到宠任的太监有李广和蒋琮二人后均事而败司礼太监萧敬历事英宗、宪宗诸朝用孝宗的话说:“萧敬朕所顾问然未尝假以权也。”1原因之一是萧敬谙习典故。

    外廷诸臣中最主要的当属内阁、六部及都察院。弘治朝内阁初有万安、刘吉、尹直等人后万安罢尹直被劾致仕仅存刘吉虽身居辅实附名于徐溥、刘健诸正臣之后窃美名以自益而已。弘治帝即位之初丘濬以进《大学衍义补》获重用四年(1491)入内阁参预机务;八年(1495)谢迁、李东阳同时入内阁而是年丘濬卒。终弘治之世居内阁者仅此诸人。十一年(1498)徐溥以目疾乞归刘健代为辅与谢迁、李东阳三人同心辅政竭情尽虑知无不言。所奏请无不纳呼为“先生”而不名。

    内阁的构成变化也是孝宗求治所致他以传统道德规范要求于己也必然以此术要求诸臣。刘吉虽有“刘棉花”之号以其耐弹闻名终于五年(1492)被讽今致仕也正在于此。

    六部之臣的选用也必然遵循这一原则。王恕以正直入掌吏部于宅门写道:“宋人有言受任于朝者以馈及门为耻受任于外者以苞苴入都为羞。今动曰贽仪而不羞于人我宁不自耻哉!”2后又以彭韶为吏部左侍郎皆不避权贵之人一时请谒路绝。

    刑部初用何乔新也是以刚正闻名的官员后虽遭刘吉等诬陷致仕而代之者则彭韶。史书称:“韶莅部三年昌言正色秉节无私与王恕及乔新称三大老而为贵戚、近习所疾。”3礼部尚书耿裕为人坦夷谅直谙习朝章。对时政之弊多有陈言后代王恕为吏部尚书反对中旨内降授官敢以疏争。为人公正不偏于爱憎自奉澹泊家业萧然以名德著称于时。六年(1493)改吏部后以倪岳代为礼部尚书晚年再代屠滽为吏部尚书严绝请托不徇名誉也是名声甚好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