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中国通史-第8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四节新作物的引种和良种选育明代中后期从海外引进了番薯、玉米、马铃薯三种粮食作物和花生、烟草两种经济作物。经过多年的传播这些都逐渐成为我国广泛栽培的重要作物。

    1。番薯。异名很多以番薯和山芋两名比较普遍。《闽小记》记载番薯“万历中闽人得之外国初种于漳郡渐及泉州渐及莆”。据《金薯传习录》记载福建长乐商人陈振龙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从菲律宾带回薯蔓在家乡试种次年由福建巡按金学曾加以推广。据《东莞县志》和《电白县志》记载大致在此同时广东也从越南引进种薯。番薯引进一二十年后就已在闽、粤部分地区普遍栽培并在救荒中起了一定作用。徐光启是最早把番薯从岭南引种到长江流域来种植的人并著有《甘薯疏》。黄河流域大约是在十八世纪前期从福建和长江流域引种的。

    2。玉米。最早提到玉米的是田艺蘅的《留青日札》(1573)说它“旧名番麦”“秆叶类稷花类稻穗其苞如拳而长其须如红绒其实如黄实大而莹白花开于顶实结于节真异谷也。吾乡(指杭州)传得此种多有种之者”。玉米在我国广泛种植大约是十七世纪中后期开始的主要种在山区。十八世纪中叶以后已相当普遍。《植物名实图考》称:“陕、蜀、黔、湖皆曰包谷山氓恃以为命大河南北皆曰玉露秫秫。”

    3。马铃薯也叫洋芋、土豆、山药蛋。约在十七世纪前期传入中国。165o年荷兰人斯特勒伊斯(henrystruys)访问台湾曾见到栽培的马铃薯称之为“荷兰豆”1。内地栽培马铃薯大约在十七世纪后期清康熙《松溪县志》记载:“马铃薯掘取之形有大小略如铃子色黑而圆味苦甘。”根据《植物名实图考》和其他文献的记载十九世纪中期以来我国西南的云、贵、川和西北的山、陕都已广泛种植马铃薯。

    4。花生。过去一般人认为我国花生是直接或间接从南美洲传来的1。最早记载花生的是江苏太湖地区的一些著作如嘉靖《常熟县志》、万历《嘉定县志》和苏州人黄省曾写的《种芋法》。十九世纪后期美国大粒花生品种引种于上海和山东蓬莱2。由于它的产量较高逐渐代替了小粒种的地位。5。烟草也叫“淡巴菰”。十六世纪中后期到十七世纪前期由两路传入我国。南线自菲律宾传入。《景岳全书》记述:“烟草自古未闻近自我明万历时出于闽广之间自后吴、楚地土皆种植之今则西南一方无分老幼朝夕不能间矣。”此外还有自吕宋先传入澳门再经台湾于1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大公报在港复刊三十周年纪念文集》。1经考古掘在距今约五千年前的浙江吴兴钱山漾和江西修水山背遗址都出土过碳化花生米。但对此有不同看法故尚须进一步研究。

    2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十七世纪初进到内地3以及自南洋或越南传入广东4。另一路北线也在明末由朝鲜引进我国东北。《露书》记载:“[烟草]关外人相传本于高丽国。”烟草传入我国很快传遍大江南北。十八世纪末全国各省已遍植烟草了。

    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中期是我国选种技术展的新阶段。宋应星《天工开物·乃粒》所说“种性随水土而分”这一关于作物品种产生变异的论断是符合科学原理的。

    谷类作物的选株、选穗和混合繁殖相结合的方法奠基于六世纪以前而到明代就更完善普及了。如耿荫楼《国脉民天》讲到“必先仔细择种”然后选取条件特别好的田地加倍上粪播种株行距“比别地又须宽数寸”;中耕除草俱“加数倍”并及时灌水收获的种子要特别注意保藏“晒种”。这是当时留种地的种植技术要求。再从这样的种子田挑选“上”、“极大者”作为第二年留种地的种子照样繁殖。“如此三年三番后则谷大如黍矣其妙难言”。耿荫楼把这套办法称为“养种之法”。稍后《知本提纲·农则》进一步指出选择种子田固然不应瘠薄但也不可太肥必须多上底粪;在管理上要加强中耕培土按期浇灌;成熟时继续穗选;收获后再行粒选。反映出混合选种在我国传承愈久愈臻完善。

    单科选择、系统繁殖的方法在生产实践上可能早已有之但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清康熙的《几暇格物编》其一是关于从“丰泽园”中单株选育出“御稻米”的经过;另一是记述“白粟”的选育情况。这两个优异品种都是选取了与众不同的“一科”单独繁殖“生生不已”形成的。“御稻米”曾被“颁其种于江、浙织造令民种之”。以后还推广到浙、皖、赣苏北等地种植。

    由于传统选种技术的展培育新品种的进度加快因此这一时期作物品种相当丰富。如《天工开物》记述黍、稷、粱、粟的名称很多。尤其是稻的品种特别多质性有粘、不粘的;生育期长短有“五十日早”、“六十日稻”、“七十日即获”和“二百日方收获”者等;形状有长芒、短芒、长粒、尖粒、圆顶、扁面的;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有品质特别好的“香稻米”还有“深水稻”、“咸水稻”等等。水稻品种的多种多样和适应性较强有利于种植品种的搭配也为改进种植制度提供了条件。

    3黄先诚:《论嗜好品类作物——菸》《西北农学》1963年。

    4《本草纲目拾遗》卷二“烟草火”。

    第五节棉花栽培技术的进步元代时棉花栽培地区日渐扩大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又大力提倡植棉。由于生产上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所以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对棉花栽培技术作出了比较突出的系统性总结为一巨大成就。《农政全书·蚕桑广类》用四句话十四个字扼要地概括了棉花栽培的六个主要环节:“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1精拣核就是精选种子不仅要“岁岁择种”并要求做到年前选种和播种前选种。年前选种是指棉花成熟之际到田间实地选择其方法除王祯《农书》提出的选留初花以后、近霜以前这段时间里成熟的花以外又强调要“取其高大繁实者特留作种”2“旋熟旋摘”。播种前选种用水选将浮于水面的不良种子去掉并结合手捻“遇壳软而仁不满”3的一并淘汰从而进一步精选。更重要的是确定了以“棉重”(指从籽棉所得到的皮棉的分量多)作为衡量品种好坏的标准。据《农政全书》介绍当时江南农家已百分之九十选用了优良棉种。

    早下种明代特别强调要早播种“凡种植以早为良吾吴滨海多患风潮若比常时先种十许日到八月潮信有旁根成实数颗即小收矣”4。《农政全书》还指出所谓早播的时期也须随各地纬度不同、天气冷热相差悬殊而有所不同如长江下游地区一般以清明至谷雨之间为合适。

    深根明代人认为棉花根系入土不深是遭冻害的原因。对使棉花根系深入土中也采取了几项措施:一是“择秧”棉种好根系生长力就强;二是“稀”植“密则无处行根根不远不远亦不深”;三是“厚壅”多施肥料“少壅”再加上棉种不良“两者皆无力可生根”;四是要“穴种”覆土不能撒播“漫种浮露根不入土”;五是整地要好“皆令地虚苗得深远行根便能寒且能风雨旱亦深耕之义耳”1。

    短干就是对棉株要进行整枝摘心。此项技术元代已开始运用。明代时认识更为深刻。《农政全书》就讲到:“苗高二尺打去冲天心者令旁生枝则子繁也;旁枝尺半亦打去心者勿令交枝相揉伤花实也。”整枝摘心时间要“视苗迟早”灵活掌握;摘心时“不宜雨暗恐聋灌而多空条;最宜清明庶旺相而生”2。

    1此句按上海古箱出版社1979年版的《农政全书校注》断为“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今从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中国农学史》(初稿)下册之说。

    2《农政全书》卷三五《蚕桑广类·木棉》。

    3《农政全书》卷三五《蚕桑广类·木棉》。

    4《农政全书》卷三五《蚕桑广类·木棉》。

    1《农政全书·蚕桑广类》。

    2《农政全书·蚕桑广类》。

    稀科《农政全书》特别强调要“稀科”说“棉之于长数尺枝间数尺子百颗亩收二、三石其本性也。今人密植少收皆其夭阏不遂者耳”。还进一步指出密植之害处“玄扈先生曰棉花密植者有四害:苗长不作蓓蕾花开不作子一也;开花结子雨后郁烝一时堕落二也;行根浅近不能风与旱三也;结子暗蛀四也”。

    肥壅明代人很强调给棉花多施肥料并采取“早种”、“稀科”和“肥壅”相结合的综合技术措施来求得棉花单位面积的丰产。《农政全书》指出:“若依吾法岁岁择种取其高大繁实者特留作种淘汰择取精核又早种科间三尺科用粪数升而遇丰年岂不遍地花王哉即欠岁亦数倍恒时矣。”

    第六节大田作物的无性繁殖技术无性繁殖技术在我国原以果树花卉为最早。到明代又开始应用到大田作物如番薯、苎麻和甘蔗等。

    在番薯引进我国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其无性繁殖技术除藤蔓扦插外还创造了从种薯育苗结合扦插到温床育苗的技术。据文献记载番薯主要有四种育苗繁殖方法其扦插法也有四种。

    番薯育苗的方式:一是露地自然育苗其法是设有“养苗地”“春分后取薯种斜插町内”1等半月芽后“蔓长一丈或五、六尺割七、八寸为一茎勿割尽留半寸许当割后复生生不息”。此即现今常用的冷床育苗法。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是引种番薯后最早采用的育苗法之一。其次是越冬老蔓育苗“若养蔓作苗须用稍长尺许(老蔓)密密竖栽如养葱韭法畏霜畏寒冬月以土盖之。亦有取近根老蔓阴干收温暖处次年亦萌”2。此法经济简便可节省大量种薯但运用过久会使番薯品质和产量下降。这也是最早采用的一种育苗方法。三是切块直播育苗此法以《农政全书》记载最早春分后在大田内直接将种薯切块下种“每株相去数尺俟蔓生盛长剪其茎另插他处”。剪时留近根藤蔓长约二尺使其再生然后于蔓节着土生根之处壅土剪断使各成单株以弥补大田稀植之缺陷。徐光启认为这是“最要法”。第四是催芽畦种育苗此法记载见于《齐民四术》:“择[番薯]肥好者掘干土坑藏之覆以草谷雨后取出四面皆生芽一、二分许摘芽种畦内。蔓生以竹或柴缘之。及夏至剪取蔓枝每一叶下截过节为苗栽之沟塍。”

    关于插蔓技术与现今方法名称相对照则有“斜插法”:“栽茎:使牛耕町宽二尺许高五六寸将茎斜插町心约以七分在町内三分在町外每茎相去一尺余”1;“直插法”:“俟蔓生既盛苗长一丈留二尺作老根余剪三叶为一段插入土中每栽苗相去一尺大约二分入土一分在外即又生薯”2;“波状插法”:“待苗盛枝繁枝长三尺以上者剪下去其嫩头数寸两端埋入土各三、四寸中以土■压之数日延蔓矣”3;“船底插法”:“取所采之苗插其半于土斜插之如船底之状或竖插亦可每苗相离七寸。日日灌水大雨则否”4。

    明代以来种苎麻初次种植用种子以后多用无性繁殖法。其中尤以分1金学曾辑:《金薯传习录》“海外新传七则”。

    2金学曾辑:《金薯传习录》“海外新传七则”。

    1《金薯传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