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中国通史-第7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2。确实在朱棣统治的二十二年中这两方面的成就是不可抹煞的:一是明朝的疆域得到了极大的开拓和巩固;二是他多次派遣郑和出使西洋使得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明皇朝建立后北部的蒙古地区和东北境始终是多事之地。洪武年间明太祖为歼灭北元势力屡次征讨漠北直至洪武二十一年蓝玉追击到捕鱼儿海才消灭了北元的残余势力。永乐初年蒙古分为三大部:兀良哈部、鞑靼部、瓦剌部。三部之间不断生战争。永乐七年(14o9)二月朱棣遣郭骥出使鞑靼要求“相与和好”不料鞑靼杀死了使节。同年七月朱棣命淇国公丘福为大将军率师十万征讨鞑靼明军在胪朐河遭鞑靼骑兵包围全军覆没。永乐八年朱棣亲率五十万大军深入漠北远征鞑靼在斡难河大破鞑靼军鞑靼可汗本雅失里仅以七骑逃脱。本雅失里于永乐十年为瓦剌部所杀明朝廷遂封鞑靼阿鲁台为和宁王。永乐十九年(1421)鞑靼部又起兵骚扰兴和等地朱棣又多次率军亲征沉重打击了鞑靼部巩固了边防。

    永乐十年(1412)瓦剌势力逐渐强大在杀死鞑靼可汗本雅失里后向明皇朝多所要挟并不断骚扰边庭阻遏明朝的西北通道。永乐十二年朱棣亲率三十万大军出塞征讨瓦剌在忽兰忽失温大败瓦剌军瓦剌顺宁王马哈木逃遁。翌年马哈木遣使向明朝谢罪恢复了对明的朝贡。

    在东北永乐二年(14o4)朱棣设置了奴儿干卫七年又建立了奴儿干都指挥使司这是明朝廷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同时还开通了东西两条驿道保证文书传递、贡赋粮饷的运送。在西北永乐年间建立了众多的羁縻卫所如建于西北要冲的哈密卫朱棣先后封其领为忠顺王、忠义王并颁给金印、建筑王城待遇一如朱姓亲王。这些优抚政策无疑是有效的哈密卫的政务一直由明朝廷直接控制。

    1《明史》卷七《成祖纪》。

    2《明史》卷七《成祖纪》。

    永乐年间明皇朝与乌斯藏交往密切相处很好。永乐四年(14o6)噶举派黑帽寺主哈立麻应邀到南京朝贡朱棣亲自接见设宴款待封其为“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领天下释教”赐印诰及金、银物等。永乐十一年萨迦寺喇嘛昆泽思巴亦应邀到南京朝贡明成祖封其为“正觉大乘法王西天上善金刚普应大光明佛领天下释教”赏赐无算。十二年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弟子释迦也失入朝明成祖封授其为“辅国显教灌顶弘善西天佛子大国师赐之印诰”。永乐年间还开通了雅川(今四川雅安)至乌斯藏的驿路沿途设立了驿站。终明之世乌斯藏“奉贡不绝”。1在西南朱棣平息了田琛与田宗鼎之间为争夺职位而引的战乱增设了贵州布政使司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和开。

    《明史》称:“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2故遣郑和等通使西洋。其实不论其初衷如何朱棣的这一举动客观上促成了郑和下西洋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明朝与西南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郑和七下西洋六次在永乐年间。他先后到达三十余国航程最远达非洲东海岸、红海海口。由于对外关系拓展的需要朱棣还在翰林院下开设了“四夷馆”以学习少数民族文字和外语。

    然而朱棣的好大喜功、耀武扬威的性格也不免在处理外交事务上造成失误。永乐四年朱棣派兵入安南平定黎氏之乱后下诏改安南为交阯设立交阯布政司使之成为明皇朝的一个辖区。这一做法显然是违背了安南人民的愿望安南人民不断起来反抗。为了平定安南人民的反抗明皇朝屡屡遣军南征战争持续了二十多年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直至宣德五年(143o)才不得不宣布撤销交阯郡恢复安南。

    迁都北京永乐十八年(142o)十一月明成祖诏告天下正式迁都北京。

    朱棣因封藩北平又从北平起兵夺得帝位永乐元年正月即诏改北平为北京接着又改为顺天府并在北京设立行部。此后又多次迁徙直隶苏州等十郡和浙江等九省商民、山西居民来北京以促进北京经济的展。永乐四年下诏扩建九门、六部、诸司公廨。七年朱棣便借北巡之名居住北京在北京设行在六部而以太子监国南京。“命皇太子所决庶务六科月一类奏”1。永乐十四年“作北京西宫”。永乐十八年北京宫殿正式落1《明史》卷三三一《西域传》。

    2《明史》卷三o四《郑和传》。

    1《明史》卷七《成祖纪》。

    成明成祖即下令以北京为京师将国都迁往北京。

    明成祖迁都北京并不仅仅因为北京是其“龙兴之地”更重要的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早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即有将国都北迁之意。而元朝建都北京近百年使漠北与中原地区加强了政治和经济上的联系。作为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朱棣的迁都与元朝从上都迁往大都同样都有出于长远的政治上的考虑。

    永乐十九年(1421)鞑靼阿鲁台复叛不断骚扰兴和等地明成祖于永乐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三次率军亲征在最后一次亲征途中病死榆木川终年六十有五。

    第三节“仁、宣致治”

    永乐以后仁宗、宣宗采取了宽松治国、息兵养民的政策取代了明初以来的严猛政治在他们治国的十二年间成为明朝历史上少有的政治宽松、吏治清明的时期历史上称其为“仁、宣致治”。

    仁宗治国明成祖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病死于榆木川遗诏由皇太子朱高炽继位。同年八月仁宗朱高炽即位诏改翌年为洪熙元年。

    朱高炽八月即位至第二年五月病死在位仅短短的十个月。然而在这十个月中朱高炽一反其父的所作所为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他一上台便宣布停止北征、宫使采买、营建工程及西洋宝船等劳民伤财之举。永乐年间这些盛大的活动频频举行是一笔巨大的财政开支郑和下西洋一次多达数万人如此大规模的出洋永乐年间即有六次;北征鞑靼、瓦剌南征交阯连年不断用兵这些无疑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仁宗刚即位就果断地停罢了这些糜费之举施行“恤民之政”这无疑是一项有利于社会休养生息的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

    仁宗时期还进一步提高了阁臣的地位使内阁制度得到进一步展。

    洪武十三年(138o)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后由于政务繁忙难以应付便置“四辅官”以协助处理政务但四辅官皆老儒不能胜任其职设置仅一年就罢废了。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但朱元璋是个猜忌心极重的帝王终洪武一朝这些大学士对朝政很少有参决权。永乐时期阁臣设置成为常制并明确阁臣的职责是“参预机务”内阁开始成为明代官僚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此时阁臣的官秩仅五品权位远逊于尚书。地位权力的限制使阁臣在政务决策中难以挥大的作用。永乐二十二年(1424)八月仁宗以杨荣、金幼孜、杨士奇、黄淮等正三品官员兼任大学士以此进一步提高了内阁的地位。其后仁宗又复设官品高达一品的公孤官虚衔并授之以内阁大学士使阁臣的权位远远高过部权。宣德时阁臣已获得票拟权开始直接参预处理国家政事阁权已相当于相权。1仁宗即位三月即下诏礼部将“建文诸臣家属在教坊司、锦衣卫、浣衣局及习匠、功臣家为奴者悉宥为民还其田土”2。当年朱棣残酷屠戮建文旧臣株连无数积怨甚深。连《明史·成祖纪》“赞曰”在颂扬他的卓越功绩时还不忘加上这样一句评语:“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德亦曷1参见汤纲:《明史》第三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4页。2《明史》卷八《仁宗纪》。

    可掩哉!”仁宗的这一道诏令纠正了明成祖的残酷报复政策这多少反映了仁宗对这种报复政策所持的否定立场以及其实行“恤民之政”的决心之大。这也成为仁宣两朝推行文官政治的一个辅助措施。仁宗时还平息了与北部边疆鞑靼部、兀良哈部的战端恢复了往来边市贸易。

    史称:仁宗“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1尽管仁宗在位时间甚短但其所施行的政策却为宣宗一朝所继承以致后代史家将这一时期称之为“仁、宣致治”。

    宣宗平汉王之乱洪熙元年(1425)六月皇太子朱瞻基即位诏改翌年为宣德元年。

    宣宗即位一年后明皇室便又生内乱。宣德元年八月汉王朱高煦效仿其父的“靖难”之役上章指责仁宗违背洪武、永乐旧制诰封文臣指夏原吉等为“奸臣”在其封地乐安起兵对其侄儿宣宗朱瞻基难。然而朱高煦远没有其父来得幸运他曾命亲信枚青潜入京师约英国公张辅为内应而张辅反将枚青执送朝廷;他约山东都指挥使靳荣共同起事结果为山东布、按二司官觉察而阴谋败露。朝中无内应地方无援兵朱高煦一开始就陷于孤立之中。而宣德时的形势亦非建文初期所能比拟。宣德时期历经永乐、洪熙两代在朝廷中已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稳定的统治集团;而永乐时期明成祖一再削夺封藩诸王的实际权力和兵权使他们的力量不足与一镇相抗衡。这些都是宣宗战胜朱高煦的有利条件。

    朱高煦公开举起反叛的旗帜宣宗决定派阳武侯薛禄帅兵征讨但召集群臣计议时大学士杨荣却力劝皇帝亲自出征户部尚书夏原吉也认为“荣策善”主张宣宗亲征。于是八月初十日宣宗命郑王瞻埈、襄王瞻墡留京居守亲自帅五军将士以阳武侯薛禄、清平伯吴成将前锋蹇义、杨士奇、夏原吉、杨荣等扈从向汉王所据的乐安城进。二十日宣宗大军至乐安城外将乐安城围得水泄不通朱高煦的护卫军见此阵势龟缩在乐安城中不敢出来。宣宗敕书谕降。二十一日朱高煦出降被解回京师禁锢于皇城内后被处死。宣宗胜利回朝对有决策之功的杨荣、夏原吉等大加赏赐。

    任人唯贤息兵养民1《明史》卷八《仁宗纪》。

    史称:“仁、宣之际惩吏道贪墨登进公廉刚正之士。”1这也是“仁、宣致治”局面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宣宗曾对臣属们谈到致治在于用人:君子进小人退人君大有为;小人进君子退人君就不能有所作为。“君子小人之进退人君之用舍”“有关世道如此岂可不慎?”1宣宗是个励精图治的有为之君他的致治用人的思想在宣德年间得到了切实的贯彻。宣德年间有几次较大的人事调动对宣德的政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宣德三年(1428)蹇义等一批元老年岁已大相继退职“两京六部堂官缺帝命延臣推方面官堪内任者蹇义等荐九人”2。这次被推荐的九名官员中就有政声卓著的都察院左都御史顾佐顾佐取代了贪墨被黜的都御史刘观后即“奏黜严暟、杨居正等二十人”同时荐举进士邓棨、国子生程富等四十余人堪任御史3。经过这一番整肃官吏的贪浊之风有所收敛朝纲肃然。宣德五年六月蹇义、杨士奇等先后推荐了况钟等九位知府。同年九月周忱、于谦等六位被荐任巡抚。

    其中况钟任职苏州知府周忱巡抚南直隶苏、松等府县期间治绩最为突出。江南重赋租税积欠人民逋逃是由来已久的问题。至宣德初年苏州府积欠的税粮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