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通史-第7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宓笔蔽纯欣⒚髁酱奕斯省V钡1795年钱大昕在苏州玄妙观阅《道藏》时现借抄一部才公开流传。道光年间收入《连筠簃丛书》及《皇朝藩属舆地丛书》以后又被译成俄文、法文、英文1受到中外学者的重视。
此书的地理内容比耶律楚材的《西游录》丰富。在他们两人都旅游过的地方《西游录》没有描述或是描述简略而《长春真人西游记》则作了详细描述。
常德字仁卿元宪宗蒙哥九年(1259)奉命前往波斯朝觐旭烈兀。从和林出经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渡伊犁河、锡尔河、阿姆河、到里海南面的纥立儿。126o年回国往返用了14个月的时间。他的行踪比耶律楚材、邱处机都远已到达伊朗高原西北部1。中统四年(1263)三月由常德口述刘郁笔录写成《西使记》。全书约25oo字内容比《西游录》丰富。如所记撒尔马罕的药物十数种“皆中国所无”当时地中海的采珠方法与中国类似等等。此外还介绍了印度的地理及物产。
周达观温州人自号草庭逸民。1266年左右生终年八十多岁。他出使真腊时是以钦使随员的身份去的并非朝廷命官2。1296年3月他随使团由温州出经过5个月到达真腊国都吴哥在吴哥停留约一年1297年7月回国。1297—1312年周达观写成《真腊风土记》。书中介绍了真腊国的名称演变随使团访问真腊的经过真腊的城郭、宫室、服饰、山川、村落、物产、宗教、文化、风俗、生产、贸易、交通、生活等。《真腊风土记》是现存最早全面介绍柬埔寨吴哥时期情况的专著。翔实可信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1819年被译成法文。
汪大渊字焕章南昌人生平不详。2o岁以后即参与商船航海前后两次分别到印度洋沿岸及南海诸岛国旅游游踪之广在清代中叶以前可居前列。1349年写成《岛夷志略》。全书收录域外地名达22o个有些地方的描述比《马可·波罗游记》详细。1888年以后该书先后被译成英、法、日等国文字。
还有一本《大德南海志》作者陈大震13o4年成书。原书2o卷仅见《文渊阁书目》著录。北京图书馆有残本6—1o卷其中只有第7卷物产篇附列舶货与诸蕃国收录地名较多是元代海外交通的宝贵文献1。
1陈正祥:《中国游记选注》第一集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79年版。1《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第376页。
2段立生:《关于<真腊风土记>的作者周达观》《学术研究》1985年1期。1姚楠:《岛夷志略校释前言》中华书局1981年版。
第二节地志元世祖时开始官修全国地理志。至元二十三年(1286)命札马鲁丁、陈俨、虞应龙等编纂全国地理志至元二十八年(1291)完成共755卷名曰《大一统志》藏之秘府2。元成宗时因得《云南图志》、《甘肃图志》、《辽阳图志》所以有人倡议增修后由孛兰茫А⒃李绲戎鞒钟诖蟮缕吣辏13o3)完成定名为《大元大一统志》简称《元一统志》。全书13oo卷至正六年(1346)在杭州刻板印行。此书体例继承了《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的传统。所引资料基于各行省撰送图志大江以南各行省大多取材于《舆地纪胜》和宋、元旧志;大江以北各行省大多取材于《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和金、元旧志。
此书规模很大但由于民族矛盾的影响流传时间却很短促明朝官府拒不收管私家无力保藏因而很快散失。清代收集残本只遗留15卷。1944—1965年赵万里以《元史·地理志》为纲将元刻残帙、瞿本、袁本与其他文献所引文字汇辑成《元一统志》1o卷约45oooo字。1966年由中华书局分上、下两册出版3。
朱思本著有《九域志》8o卷于大德元年(1297)刻印刊行。此书明代以后没有重版原刻早已残缺难寻成为稀有珍本。朱思本在自序中说:“自嬴秦破九州为郡县中古以下迄而不改暇日因取郡集参考异同分条晰理一以《禹贡》九州为准的。乃以州县属府府属都省以都省分隶焉”1。可见他是把元代的省、府、州、县分隶《禹贡》九州。由于元代官修的《一统志》比《九域志》面世更早因此朱思本的这部私人著作在历史上没有挥多大作用。但他精心绘制的《舆地图》有很高水平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元代地方志约1o余种如:至元五年(1268)于钦纂修《齐乘》6卷;至元二十五年(1288)单庆、徐硕纂修《至元嘉禾志》32卷;元贞二年(1296)骆天骧纂修《类编长安志》1o卷;大德二年(1298)冯复京、郭荐等纂修《大德昌国州图志》7卷;大德五年(13o1)李京纂修《云南志略》1卷;延祐七年(132o)袁桷纂修《延祐四明志》2o卷;至顺三年(1332)脱因、俞希鲁纂修《至顺镇江志》21卷;至正元年(1341)杨譓纂修《昆山郡志》6卷;至正二年(1342)王元恭纂编《至正四明续志》12卷;至正二年李好文纂修《长安志图》3卷;至正四年(1344)张铉纂修《至正金陵新志》15卷;此外还有佚名《河南志》4卷赡思《东阳续志》洪焱祖《新安后续志》以及《岁华纪丽谱》、《吴中旧事》、《平江纪事》等。在这些地方志中南方占多数北方占少数。其中尤以《长安志图》和《类编长安志》颇具特色。
《长安志图》与一般地方志的体例不同它是以地图和图说的形式组成。上卷原有15幅地图今存12幅无图说。中卷有5幅地图外加19篇图说。下卷有2幅地图8篇图说。图说详略不均差别很大字数少的1oo多字多的11ooo多字。如《图志杂说》53oo余字内容涉及龙山、北斗城、小2许有壬:《大一统志序》《至正集》卷三五。
3赵万里:《元一统志·前言》中华书局1966年版。
1王成组:《中国地理学史》上册第51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儿原、村名历史、出土文物、樊川、杜陵等名胜古迹的地理位置、规模、以及古迹之间的关系等。《泾渠图说》11ooo多字讲各渠的开凿历史灌溉面积渠道长度渠道配套工程等是一部水利工程专著。
骆天骧的《类编长安志》是记载长安州郡变迁、城郭迁移以及山川名胜沿革、宫室第宅、丘陵冢墓兴废的地方志。此书原刊本无存北京图书馆藏有明抄残本5册缺1—2卷。卷目录之前有《安西路州县图》一幅。此书体裁与一般地方志也不同除历史资料外又增加了金、元材料。特别是金、元诗文所载尤多。
《元史·地理志》和《元史·外夷列传》是元代中国地理和外国地理著作。《地理志》的范围只是以元政府管辖的各省、府、州、县为限与前代地理志差别不大。地名沿革追溯到唐代为止。《外夷列传》介绍了高丽、耽罗、日本、安南、缅、占城、暹、爪哇、瑠求、三屿、马八儿等国的地理位置主要内容则是记载各国与元皇朝交往的情况。《元史·食货志》中有部分经济地理内容如关于全国的矿产资源及其分布海运及其航线河运对外贸易与主要港口国内市场等都有较详细的记载。《元史·五行志》有部分气象气候、水文、地震资料如水灾的日期霜冻灾害雪雹灾害气候异常山崩地震等。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有较丰富的地理资料。如盐、铁、矾、坑冶、漕运、气象气候、水灾、地震、中国地理、外国地理等。此外还表述了他本人的一些地理学观点。如关于建都条件问题马端临不同意过分强调客观地理条件主张客观地理条件应与国力配合都城才真正安全。如果国力很弱即使客观地理条件再好都城也会受威胁不安全。在河源问题上他赞同杜佑、欧阳忞对河出昆仑说的非议。
第三节官方次派人实地考察河源黄河之源自古以来就得到人们的密切注意公元前五至四世纪人们就已知道黄河源于今青海省出现了“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尚书·禹贡》)的记载。不过由于河源地区环境恶劣人迹罕至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专人实地考察过河源。
元代由于政治上的统一“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使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至元十七年(128o)命都实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都实既受命是岁至河州。“州之东六十里有宁河驿。驿西南六十里有山曰杀马关林麓穹隘举足浸高行一日至巅。西去愈高四阅月始抵河源。是冬还报并图其城传位置以闻”(《元史·地理志》河源附录)。这是中国历史上官方次派人实地考察河源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真正现了河源。
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翰林学士潘昂霄根据都实的弟弟阔阔出的口述写成《河源志》这是我国关于河源的第一部专著。与此同时朱思本从八里吉思家得帝师所藏梵字图书中也有一本记载河源的书并把它译成汉文。这本书与潘昂霄的《河源志》互有详略很有价值惜已佚幸在《元史·地理志》河源附录中保存了部分内容。
根据潘昂霄的记载黄河源出星宿海:“河源在土蕃朵甘思西鄙有泉百余泓或泉或潦水沮洳散涣弗可逼视方可七、八十里。履高山下瞰灿若列星以故名火敦恼儿。火敦译言星宿也。群流奔辏近五、七里汇二巨泽名阿剌脑儿自西而东连属吞噬行一日迤逦东骛成川号赤宾河。又二三日水西南来名亦里山与赤宾河合。又三四日水南来名忽阑。又水东南来名也里术合流入赤宾其流浸大始名黄河”(《元史·地理志》河源附录)。
根据朱思本翻译的梵字本记载则黄河源在火敦脑儿西南一百多里即星宿海西南面的一条河流上。有人认为就是现在的喀喇渠1。梵字本写道:“河源在中州西南直四川马湖蛮部之正两三千余里云南丽江宣抚司之西北一千五百余里帝师撒思加地之西南二千余里。水从地涌出如井其井百余东北流百余里汇为大泽曰火敦脑儿。”(《元史·地理志》河源附录)除上述两种书外元人梁寅也写了一篇《河源记》2。内容与《河源志》相近但未及《河源志》详细。
上述三种关于河源的记载除河源外还记载有关河源地区的地理状况。如“土人抱革囊骑过之其聚落之处多编木如舟以济附以毛革中仅容二人”(《河源记》)“昆仑以西人简少多处山南。山皆不穹峻水亦散漫兽有髦牛、野马、狼、狍、羱羊之类”(《河源志》)“(河)自星宿海至汉地河南北小水旁注者众其山或草或石至积石始林木畅茂”(《河源记》)。《河源志》还对伏流重源的错误说法作了有力的反驳。这种求实的精神是可贵的。
1黄盛璋:《再论黄河河源问题》载《地理学报》22卷1期。
2载《梁石门集》卷一。
第四节地图元代最有名的地图学家是朱思本。他总结了唐宋以来的绘图经验利用当时能够看到的图籍加上他自己的旅游实践和对地图的钻研编成了著名的《舆地图》2卷。这部图影响很大是元、明、清三代舆图的重要范本。朱思本(1273—1333)字本初江西临川人。“学道江西龙虎山中从张仁靖真人扈直两京又从吴全节居都下尝以周游天下考核地理。竭十年之力著有《舆地图》二卷刊石于龙虎山上清之三华院惜今不传”1。此外还著有《九域志》八十卷《贞一斋杂著》一卷诗稿一卷等。在《贞一斋杂著》中有一篇《舆地图自序》自述其研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