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通史-第6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年仁宗又重申了这一政策。随朝军官可能在延祐七年依俸折米。其后直至元朝末年都没有变化。
职田北方外任民职官吏的职田是至元三年确定的具体数额还难以肯定。至迟在至元二十一年北方官吏的职田已如下表所示。由于至元三年至至元二十一年俸禄的调整从未提职田问题因此似乎可以认为该表中反映的数额大多数在至元三年即已确定。江南地方官职田定于至元二十一年。当年中书省据省南北外官吏职田表(顷)
官职达鲁花赤总管知府州尹知州同知治中判官推官经历知事案牍上路1616865441。71下路1414744411散府121264上州1o1o1o5中州884下州664警巡院5543官职达鲁花赤县尹县丞主簿县尉簿尉录事录判巡检上县44222中县44222下县442录事司332按察使副使佥事按察司1686(至元十四年定)(注:表示至元三年未定者“—”表示至元三年定而至元二十一年时不见记载者。)咨定议:“官员职田江淮闽广地土不同合依中原迁转官例每俸钞五贯给公田一顷。都省议得比及通行定夺以来比附腹里官吏职田体例于无违碍系官荒闲地内减半拨付。”1据《至顺镇江志》所载镇江府官吏至顺年间职田数可知官吏实得职田与上述规定基本接近并且南北官吏职田除至大二年“拘田支米”旋即恢复外其数额到元末都没有变化。由于元代钞币贬值情况十分严重职田租入成为地方官相对稳定的收入。
1《通制条格》卷十三《禄令》。
第九章军事制度按照元代人的说法“国朝大事曰征伐曰蒐狩曰宴饗三者而已”1。征伐离不开军队。蒙古建国初期制度简朴但军事决策和号令传达效率很高军事组织系统较为严密。忽必烈即位后“效行汉法”对军事组织进行调整达到了强化中央集权、适应统治全国需要的目的同时保留了游牧民族军事组织的基本特征。由忽必烈确定的军事体制基本上被后人承袭沿用到元朝末年。
1王恽:《大元故关西军储大使吕公神道碑铭》《秋涧集》卷五七。
第一节军队蒙古军蒙古国时期的军队主要分成蒙古军和汉军两大类。
蒙古军以草原各部的蒙古人为主体“其法家有男子十五以上七十以下无众寡尽料为军”按十进制编组成十户、百户、千户“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2。千户是基本军事单位。十五岁以下的儿童被编组成“渐丁军”蒙古语称为“怯困都”军作为蒙古军的后备力量。在战争中6续被蒙古统治者招降和掳掠来的哈剌鲁、钦察、唐兀、阿、康里、畏兀儿、回回、阿儿浑等族人中的丁壮亦有不少“隶蒙古军籍”(《元史·也蒲甘卜传》)被编入蒙古军之中。
蒙古军平时分布在草原上驻牧战时临时招集。随着战争的展统治者需要一支蒙古军队长期留守被征服地区于是从蒙古各部中“签”了部分士兵组成专门用于镇戍的探马赤军。探马赤军官兵被派出去镇戍后仍与蒙古本部保持密切联系所以从体制上来说依然属于蒙古军系统。
为有效地控制刚刚统一起来的蒙古各部和确保蒙古汗廷的安全成吉思汗从蒙古各部中征调了一万名精锐士兵作为大汗的常备护卫军称为“怯薛”。怯薛由宿卫千户、箭筒士千户和散班八千户组成负责护卫大汗并操持汗廷的日常事务。怯薛分为四班每班由功臣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或其后人充任怯薛长率领“怯薛歹”(护卫士)宿卫汗廷三日一换称为“四怯薛番直宿卫”。在战争中怯薛则是全军的中坚力量被称之为“也客豁勒”(大中军)。
汉军汉军是依附于蒙古政权的中原诸军的总称包括金朝降蒙的各种军队、中原各地的地方武装和早期降蒙的南宋军队。窝阔台即位后在中原民户中大规模签士兵补充汉军兵员于是有了“旧军”与“新军”的区别。旧军主要指降蒙的金军和地方武装新军当指从中原签的士兵。
汉军的编制最初比较混乱。太宗元年(1229)“置三万户、三十六千户以总天下兵”1将蒙古军的编制和官称用于汉军系统。各汉军万户统军人2《经世大典序录·军制》《元文类》卷四一。
1《元史》卷一六六《石扶狗狗传》。关于汉军万户的设置情况详见唐长孺、李涵:《金元之际汉地七万户》《文史》第11辑;黄时鉴:《关于汉军万户设置的若干问题》《元史论丛》第2辑;王颋:《蒙古国汉军万户问题管见》《元史论丛》第4辑。
数不等“大者五、六万小者不下二、三万”2。在蒙古统治者进行的战争中汉军也挥了重要的作用。
忽必烈即位后蒙古政权的统治重心由漠北草原移到了中原汉地。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忽必烈对军队组织体制进行改革逐步建成中央宿卫军队和地方镇戍军队两大系统确定了元军的编制和隶属关系。
侍卫亲军朝廷宿卫军队由原有的怯薛和新建的侍卫亲军组成。
忽必烈承袭了蒙古前四汗时期的怯薛宿卫制度四怯薛长仍主要由几位功臣的后裔担任。由于怯薛歹享有优厚的政治和生活待遇不少人想方设法“投充”怯薛歹使得怯薛歹的数量很快过了原来额定的一万人界限朝廷不得不经常下诏“沙汰”宿卫士先是把汉人、南人清除出怯薛但收效不大。文宗至顺三年(1332)将一万五千人宿卫士减至一万三千六百人实际上是对怯薛歹额的确认。
侍卫亲军组织始建于中统元年(126o)是忽必烈仿照中原王朝禁军制度组建的中央军队。第一个卫军组织沿承金制称为武卫军兵员三万人左右士兵来源于中原各汉军万户属下的军队。至元元年(1264)武卫军改名为侍卫亲军分成左、右两翼。至元八年左、右翼侍卫亲军改建为左、右、中三卫。至元十六年以后在侍卫亲军中按照不同的民族分类。原有的三卫军扩充成前、后、左、右、中五卫以汉军为主体称之为汉人卫军;后又6续增设了武卫(1289)、虎贲卫(1297)、大同侍卫(13o8后改为忠翊卫)、海口侍卫(13o9)等汉人卫军。同时将原来隶于蒙古军籍的色目“诸国人之勇悍者聚为亲军宿卫”(《经世大典序录·军制》)先后设立了唐兀卫(1281)、钦察卫(12861322年分为左、右两卫)、贵赤卫(1287)、西域卫(1295)、康里卫(13o8年设1311年撤罢)、左右阿卫(13o9)、隆镇卫(1312)、龙翊卫(1328)、斡罗思卫(1331)、威武阿卫(1333)等机构重编色目卫军。部分蒙古探马赤军也被编入侍卫亲军先后设立了蒙古侍卫(128o年13o3年分为左、右两翊)、宗仁卫(1322)等蒙古卫军机构。此外还设立了直接隶属于东宫或后宫的左都威卫(1279年始设东宫侍卫军1294年改为隆福宫左都威卫)、右都威卫(1285年设东宫蒙古侍卫1294年改为隆福宫右都威卫)、左卫率府(13o9年设卫率府1319年改左卫率府)、右卫率府(1319)等卫军。到元朝后期侍卫亲军的总人数在二十万至三十万之间其中汉人士兵约占三分之二。
元朝统治者组建的侍卫亲军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根据军事或者政治的需要由朝廷下令在指定军队内选调精锐士兵集中到京城编2郝经:《与宋论本朝兵乱书》《陵川文集》卷三八。
组成侍卫亲军;这里面也包括从原有的卫军组织中分编出新卫的建置。汉人卫军和蒙古卫军的编组多采用此种方式。另一种是皇帝授权给某个有功之臣由他来征集同族人或同类人编组成新的卫军;色目卫军的组建多采用这种方式。前一种方式显然是受到中原传统军事制度的影响在中原立国的王朝大多从地方选军入卫京师。后一种方式则是受到早期蒙古军事制度的影响用编组蒙古千户的形式编组侍卫亲军有功之臣可以自己征集下属并实施管理。
怯薛和侍卫亲军虽然都是中央宿卫军队但在职能上有明确分工。怯薛负责皇帝的安全掌管宫城和斡耳朵(宫帐)的防卫一般不外出作战。侍工亲军则既要负责元朝两个都城大都和上都的安全以及“腹里”地区的屯守又是朝廷用以“居重驭轻”的常备精锐部队随时可以派出去作战。隶属关系上二者亦不相同。怯薛由怯薛长掌管直接听命于皇帝。侍卫亲军由各卫都指挥使司掌管除东宫、后宫卫军外均隶属于专掌军政的枢密院之下。兵员征集上的差异也很明显。怯薛成员主要来自蒙古各部侍卫亲军士兵则不仅来自中原、江南的汉军、探马赤军和新附军(南宋降军)原来附籍在蒙古军中的色目人和流亡的蒙古子女等亦是重要来源。按照元廷的规定充当侍卫亲军的必须是精锐士兵因此侍卫亲军成为元军的中坚力量取代了蒙古国时期怯薛作为全军“大中军”的军事地位。
元朝的地方镇戍军队由驻牧在草原上的蒙古军和分驻各地镇守的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等构成。
蒙古军一般不出戍草原以外的地区仍然保持着有战事传檄集合、平时散归牧养的状态。千户组织还是蒙古军的基本组织形式。在元廷与东北、西北蒙古叛王的斗争中北疆的蒙古军队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探马赤军在中原等地区戍守的探马赤军在结束对南宋的战争之后被收聚到山东、河南、陕西、四川等要地屯驻并先后建立了山东河北蒙古军都万户府(1284)、河南淮北蒙古军都万户府(1287)、四川蒙古军都万户府(1289)和陕西蒙古军都万户府(1298)等机构分别置司于濮州(今山东郓城北)、洛阳、成都和凤翔专门管理探马赤军。
探马赤军人有了固定驻地后家属6续从草原牧区迁到中原农区逐渐与蒙古本部脱离关系。如哈剌鲁人伯颜“宋平天下始偃兵弗服乃土著隶山东河北蒙古军籍分赐刍牧在为编民遂家濮阳县南之月城村”。因为是举家南迁定居时间长久后游猎生活习俗逐渐改变“时北方之初至犹以射猎为俗后渐知耕垦播殖如华人”。这样的情况在当时应很普遍1。1详见陈高华:《读伯颜宗道传》《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1o辑。探马赤军人的后代都隶于军籍儿童被编为“渐丁军”有时称“小厮蒙古军”(《元史·兵志二》)。除了在朝廷指定的山东、河南、四川、陕西地区屯驻外探马赤军还经常被签出征和分番镇戍江南、云南乃至西北地区。
新附军南宋灭亡之际大批宋军降元被元人称之为新附军或新附汉军、南军等。新附军内名号繁杂但都不是宋军原来的番号而是元人因军队士兵所具不同特点而起的名称如原来在南宋领取口券的军人被称为“券军”(又有生券军和熟券军的区分);在手臂或手背上刺字的宋军被称为“手号军”或手记军、涅手军等;在江南地区召集贩卖私盐的盐徒为军称为“盐军”等等。当时有人说元廷得宋降军“兵卒百万”1显然有所夸大因为南宋末年隶于兵籍的只有七十余万人大部分被元军消灭或击溃。估计当时新附军的数量在二十万人上下其中手号军人有八万三千六百人盐军六千余人选入侍卫亲军的精锐南军士兵二万人。
自招到大批新附军人后元朝统治者即着手将其原有的组织系统打散分编到元军的中央侍卫亲军(主要是汉人卫军)和地方镇戍军队之中;或以蒙古、汉人、南人军官相参建立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