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中国通史-第5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传注、疏释出故先传注而后疏释疏释而后议论始终原委推索究竟”1。他经过“推索究竟”之后指出理学出自汉唐训诂训诂又本于六经故六经为根本。唐代韩愈、李翱尤其是宋代理学家们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架于六经之上视为理学主要经典。他们只就四书矜谈妙语空谈心性几与佛道相比。刘因认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要返溯六经这是博与约的关系不先求六经之博而先求语、孟之约是颠倒了关系。“世人往往以语、孟为问学之始而不知语、孟(乃)圣贤之成终者”“未说圣贤之详遽说圣贤之约不亦背驰乎!”2刘因的返求六经的思想在当时不失为一种比较清新的思想。刘因还认为六经中的一些经就是历史。认为“古无经史之分诗、书、礼、春秋皆史也。因圣人删定笔削立大经大典即为经也”3。这无异是把儒家一直奉为传世的经典贬为普通的历史记录剥落了经典的神圣意义。这些言论对明代的王阳明“经史无异”、李贽“经史相为表里”乃至清代章学诚“六经皆史”的观点是有一定影响的。

    还应该特别指出的是理学成为官学始自元代。早在赵复北传理学之时忽必烈曾在“潜邸”分别召见过赵复、窦默。忽必烈“问以治道默以三纲五常为对。世祖曰:‘人道之端孰大于此。失此则无以立于世矣’”(《元史·窦默传》)。许衡等人则以程、朱之书“倡其乡人学者寝盛”(《元史·许衡传》)。到仁宗时正式制定科举条格“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解为主”1。苏天爵说:“迨仁庙(仁宗)临御肇兴贡举网罗俊彦其程试之法表章六经。至于《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专以朱子之说为主定为国是而曲2郑士范:《许鲁斋先生年谱》。

    1刘因:《叙学》《静修集》卷一。

    2刘因:《叙学》《静修集》卷一。

    3刘因:《叙学》《静修集》卷一。

    1《通制条格》卷五《学令·科举》。

    学异说悉罢黜之。”2由于把朱熹的《四书集注》定为官本理学成为官学势必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读书、讲学之风上自帝王贵族下至儒生庶民崇儒风气大盛。真金太子、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英宗硕德八剌、文宗图帖睦尔、顺帝妥欢贴睦尔都有较深的儒学修养。他们还提倡蒙古、色目贵族子弟研习汉文化。元代少数民族中儒家学者甚多著名的有党项人高智耀畏兀儿人廉希宪康里人不忽木钦察人泰不华回回人伯颜师圣、瞻思汪古人马祖常等。

    “异端”思想和无神论思想元代著名“异端”思想家邓牧(1247—13o6)字牧心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南宋亡后他怀着极为悲愤的心情四出漫游决心不仕晚年隐居余杭大涤山中的洞霄宫。他自称“三教(儒、佛、道)外人”以表明不列入任何正宗行列。他的哲学思想在《伯牙琴》中得到了充分表露。

    邓牧的宇宙观与理学不同他在《伯牙琴·昊天阁记》中说:“太极之动生阳而静生阴。阳轻清上为天日月星辰雷电风雨丽焉;阴重浊下为地丘陵山岳、川泽江海丽焉。阳变阴化其气冲和则为人。其两间莫不存主宰者焉。”“主宰者”是谁?邓牧认为既不是“无极”也不是“理”而是“玉皇上帝陛下”。他强烈反对元朝之统治以无情抨击“君”和“吏”泄自己的感情。他认为皇帝是“以四海之广足一夫之用”的最大的掠夺者和剥削者官吏是“与虎豹蛇虺均为民害”。他幻想重新出现“天下无乐乎为君”的尧舜社会这个社会“君民间相安无事”“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君子道高而愈谦德尊而愈恭”1。既无盗贼又无战争人人自食其力。这种虚无飘渺的空想当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他对主义的批判则孕育着古代民主思想的精华。

    元末武进(今江苏常州)人谢应芳字子兰他是一位致力于破除世俗迷信和宗教信仰的无神论者。所著《辨惑编》共分死生、疾疠、鬼神、祭祀、淫祀、妖怪、巫觋、卜筮、治丧、择葬、相法、禄命、方位、时日、异端十五目这十五项都是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迷信思想和活动他“引古人事迹及先儒议论一一条析而辨之”。他认为人有病“务求医药不事祈祷”不要信鬼神反对淫祀;他反对迷信风俗对丧葬流行大作佛事、择葬惑于风水之说一一指出其弊端斥巫觋、卜筮为妖妄对于相法、禄命、阴阳五行三术以及方位、时日等忌讳迷信也一概加以反对;至于佛、道宗教他一概斥之为“异端”“古之为异端邪说者众矣若老庄仙佛之流自秦汉以来惑世尤甚!”谢应芳生活于十四世纪科学水平不达的时代面对宫廷、2苏天爵:《伊洛渊源录序》《滋溪文稿》卷五。

    1见《伯牙琴》中的《君道》、《吏道》篇。

    民间广泛的世俗迷信、宗教活动敢于著书立说公开鼓吹无神论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第二节文学艺术元曲元代戏曲艺术有很大展元曲是元代具有创造性的文艺品种之一。元曲包括散曲和戏曲(杂剧和南戏)而杂剧以其艺术上的创造性、内容上的现实性成为这个时代文学艺术的代表。

    一、散曲散曲分小令和套数两种体裁。小令源于唐末五代。通常以一只曲子为一相当于一单调的词但可以将这只曲子再重复一遍也可采用“带过曲”的方式即续写一二个宫调相同而音律衔接的曲调。每句用韵并加衬字形成腔格固定、表达自由的特色。由不同曲牌同一宫调的若干支小曲联缀成套称为套数或散套。散曲共有六宫十一调共十七宫调:正宫、中吕宫、道宫、南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小石调、南平调、般涉调、歇指调、商角调、双调、商调、角调、宫调、越调1。散曲曲调来源很广泛有来自民间的“里巷之曲”又有北方、西域少数民族的“胡夷之曲”。明人徐渭云:“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春壮伟狠戾。武夫上马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徐渭《南词叙录》)明人王世贞则云:“曲者词之变。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者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王世贞《曲藻序》)可见元散曲是继承宋金人词吸引民间俗曲和少数民族乐曲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新体文艺。

    元人杨朝英编《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和《阳春白雪》选录元人散曲传世至今。明人朱权编《太和正音谱》收录元散曲家187人另有“词林英杰”15o人除董解元为金人外共336人。前期曲家有关汉卿、马致远、张养浩、卢挚、王和卿等人后期曲家有刘致、张可久、乔吉等人。元代少数民族曲家人才辈出见于记载的有畏兀儿人贯云石、全子仁回回人马九皋(马昂夫、薛昂夫)、萨都剌、丁野夫、兰楚芳、赛景初、沐仲易、虎伯恭、王元鼎、阿里西英、阿里耀卿、大食惟寅等康里人不忽木、金元素、金云石等女真人奥敦周卿、王景榆、李直夫等蒙古人阿鲁威、杨讷等。其中不忽木之词朱权评为如“闲云出岫”马九皋之词如“松阴鸣鹤”。而贯云石尤以散曲闻名《朝野新声太平乐府》收其作品甚多其号酸斋与号甜斋的曲家徐再思齐名。后人将他们的作品合辑为《酸甜乐府》。朱权评其词如“天马脱羁”姚桐寿称其“所制乐府散套骏逸为当行之冠即歌声高引可彻云汉”(姚桐寿《乐郊私语》)。

    二、戏剧元代戏剧包括杂剧和南戏两大系统。

    1陶宗仪:《辍耕录》卷二七《燕南芝庵先生唱论》。

    杂剧是我国历代歌舞艺术、讲唱伎艺长期展而形成的新的戏曲形式。

    我国戏剧产生于唐代。自宋开始一些大城市就曾建立勾栏、瓦舍许多民间艺人在里面进行说唱表演。金中都的院本就是宋代市民文学的继承和展。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元杂剧把歌曲、宾白、舞蹈动作融合在一起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戏剧艺术。它以(唱)为主唱词由同一宫调的套曲组成句尾入韵并有科(动作)、白(念白)相配合表述剧情。每一出剧通常分为四折剧前或两折之间可加“楔子”。演出时由一个演员(正末或正旦)演唱到底其他演员只作配合的科白。杂剧初盛于山西、河北大都(今北京)是前期杂剧创作和演出的中心。玉京书会等是大都创作剧本和唱本的团体。据《录鬼簿》、《录鬼簿续编》、《太和正音谱》等书记载元代杂剧作家约有二百多人剧目六百余种现在一百五十余种。最著名的剧作家是关汉卿他被誉为“编修师”、“杂剧班头”自称“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通五音六音滑熟”(关汉卿《石伏志》)。明代臧懋循在《元曲选序》中说他“躬战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他共创作了63个杂剧剧本现存曲目俱全的12个科目残阙的3个。其中《窦娥冤》、《单刀会》、《拜月亭》等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王实甫的《西厢记》《录鬼簿》中称之为“天下夺魁”。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等都是这个时代的名剧。关、马、郑、白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元代还涌现了不少成就卓著的少数民族杂剧家女真人李直夫(蒲察李五)编有《虎头牌》等12种蒙古人杨讷编有《刘行》等18种回回人丁野夫编有《赏西湖》等5种。也有反映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剧本如吴昌龄等编有《老回回探狐洞》等多种。著名杂剧演员有朱帘秀等回回女演员米里哈歌喉清婉亦负盛名。南戏又称“戏文”原是浙江温州一带的地方剧宋徽宗宣和年间开始流行到南宋时已很兴盛。明祝允明说:“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祝允明《猥谈》)入元后“南戏”被当作“亡国之音”而遭受歧视。元中期后由于杂剧转衰南戏得到展。南戏也由唱词和科诨组成。唱词多采自宋词和里巷歌谣其曲调除民间曲调外还有大曲、曲破、佛曲、舞队、影戏、鼓板、唱赚等但不限宫调不限折数一剧演唱也不限一人比较自由灵活。同时它的声腔也有了展“腔有数样纷纭不类。各方风气所限有昆山、海盐、余姚、杭州、弋阳”。昆山腔是元末形成的“善南曲之奥”的昆山人顾坚起了很大作用(魏良辅《南词引正》)。海盐腔的创者是畏兀儿人贯云石“今世俗所谓海盐腔实于贯酸斋源流远矣”1。

    现存宋元南戏剧本残本十余种见于记载的存目约17o种。南戏作家也1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一。

    有书会如温州有九山书会平江(今苏州)有敬先书会、九山书会等杭州有古杭书会等。高则诚的《琵琶记》在艺术上有一定成就;《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

    诗词和民歌元代诗词。后人评论说:“元诗尤繁富观诸作者多宗温(庭筠)、李(商隐)间学长吉(李贺)其病为纤浓为繁缛。”“元诗矫宋流弊而失于多学晚唐然其佳者则婉转惆怅附物切情工整而流逸清新而秀丽虑周藻密而不涉于粗疏意深韵远而不失之径直”1。

    元初诗坛北方以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等为代表风格淳朴;南方如方回宗江西诗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