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中国通史-第4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二、淳熙五年(1178)至绍熙五年(1194)朱熹49岁至65岁为进一步展时期。朱熹的主要活动是通过讲学和同其他学派的辩论扩大朱学学派的势力与学术影响。另一个方面是继续使学术的各个方面理学化。对“四书”及其他儒家经籍以理学的教条重新解说构建出理学的体系。

    朱熹一向重视教育和亲自讲学。早在同安任上他主县学“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1。乾道六年丁母忧期间于建阳建寒泉精舍有蔡元定等执弟子礼来从学。淳熙五年(1178)除知南康军。次年于任上复建白鹿洞书院亲自为诸生讲《中庸章句章或问》拟定《白鹿洞书院学规》。

    淳熙八年(1181)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后由于浙东生饥荒改为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于任上“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厘革弊政颇有成效。因弹劾有劣迹的唐仲友由此得罪辅臣王淮。朱熹请祠。淳熙十年主管台州崇道观于武夷五曲建武夷精舍。武夷讲学时期是朱学展至关重要的时期。福建、浙江、江西及皖南等地士子纷纷前来就学。朱学得以大规模地传播。

    朱熹一生的学术活动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即同其他学派争辩他确实想通过辩论以排斥其他学派。在武夷精舍讲“正心诚意”时赋诗明志:“明年定对白虎殿更诵《大学》《中庸》篇。”1他期望在一代人君的支持下使朱学成为钦定的一统学术但在他生前却没有这样的好运。

    吕祖谦去世后各个学派也展开更为激烈的争辩形成“议论蜂起”的局面。朱熹也全面开展对其他学派的斗争。湖湘学派主帅张栻倒向朱学乱了自家阵营。吕学一部分门人投入到朱熹门下。6学还是一大宗但6子寿向朱熹表示悔意。所以朱熹接着把论辩的矛头主要对着“浙学”。

    吕祖谦病逝于婺州朱熹对交游甚密老友的学术责难并没有减轻进而对吕祖谦之弟吕祖俭大张挞伐说:“伯恭无恙时爱说史学身为后生辈糊涂说出一般恶口家议论贱王尊霸谋利计功更不可听。”“婺州自伯恭死后百怪都出。”说金华派“全然不是孔孟规模却做管、商见识”2。骂永嘉学派“卑污”永嘉学者“它自知定学做孔子不得了才见个小家活子便悦而趋之。譬如泰山之高它不敢登;见个小土堆子便上去只是小”3。朱熹与永康派陈亮展开了王霸义利之争。早在淳熙九年陈亮访朱熹朱熹就批评了陈亮。从淳熙十一年(甲辰年)到十三年(丙午年)双方书函往返关于王霸义利问题展开大争论表达对道德功利的看法反映出各自的历史观点。这在学术史上是一件大事。

    朱熹知道自己的批评过分“刻画太精”但在学理的是非上是不会放过的“若孟子之辟杨墨也只得恁地辟”。于诸家中对陈亮的学说攻击尤力但效果不大朱熹说:“陈同父学已行到江西浙人信向已多。家1《宋史》卷429《朱熹传》。

    1《朱文公文集》卷4《读通鉴纪事本末》。

    2《朱文公文集》卷35《答刘子澄》。

    3《朱子语类》卷123。


………………………………

41

    家谈王伯不说萧何、张良只说王猛;不说孔孟只说文中子可畏!可畏!”又说:“江西之学只是禅浙学却专是功利。禅学后来学者摸索一上无可摸索自会转去。若功利则学者习之便可见效此意甚可忧。”1把浙学作为主要靶子来批判甚至把浙学放在禅学之上来攻击可以看出朱熹思想实质。

    此外还继续与6九渊辩“太极”、“无极”诸问题等。

    在这一阶段朱熹写成《易学启蒙》、《周易本义》;修订刊刻《诗集传》。特别是在淳熙十六年(1189)序定《四书集注》次年刊刻于漳州这标志着朱学思想体系的成熟。

    淳熙十四年(1187)朱熹58岁除江南西路提提点刑狱公事。

    淳熙十五年朱熹上封事奏事延和殿说今日之“大本”在正皇帝之心。天下有“急务”者六:即辅翼太子选任大臣振举纲纪变化风俗爱养民力修明军政。次日除主管太一宫兼崇政殿说书朱熹力辞除秘阁修撰奉外祠。

    淳熙十六年(1189)八月朱熹除江南东路转运副使以疾辞十一月除知漳州。次年即光宗绍熙元年(119o)至漳州。在漳州任上奏除无名之赋7oo万减经总制钱4oo万。他欲方量土地行经界法为土豪及在朝权势者所沮。后以子丧请祠。绍熙四年(1193)知潭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使。绍熙五年四月去长沙上任。在任数月用镇压安抚手段平息少数民族起义。重建岳麓书院明教化四方学者毕至。在抑豪民严武备诸多方面有政绩。三、从宁宗庆元元年(1195)至六年(12oo)朱熹去世朱学进一步完善同时朱学内又孕育嬗变的因素。

    宁宗即位除朱熹焕章阁待制、侍讲。但朱熹在朝不过46日即被排挤出朝。朱熹回建阳建竹林精舍后改名沧州精舍继续他的讲学与著述事业。

    庆元二年韩侂胄禁理学沈继祖指控朱熹十罪。庆元党禁立《伪学逆党籍)籍“伪学”赵汝愚、朱熹、吕祖泰、蔡元定等59人。朱熹的门人“从游之士特立不顾者屏伏丘壑;依阿巽懦者更名他师过门不入甚至变易衣冠狎游市肆以自别其非党。而(朱)熹日与诸生讲学不休。或劝以谢谴生徒者笑而不答”1。在学术上他写成《楚辞集注》、《仪礼经传通解》、《韩文考异》以及《周易参同契考异》;修改整理《资治通鉴纲目》等。所有这些都标志朱熹学术进一步深化但朱学在文献学上注意训诂章句以及博采的特点也显示出来了。

    庆元六年(12oo)三月初九这位一代学术大师在凄凉中辞世。临终前还在修改《大学·诚意章》。尽管朝中禁道学很严厉但一些门人学者还是不顾禁忌奔赴建阳。十一月蔡沈、黄榦主丧葬事参加会葬者近千人。朱熹力图使经学、史学、子学及文学融入理学中去而且他也确实建立了一个宏大的学术体系缕析理学的渊源及传授学脉。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后人编纂的有《朱子语类》、《朱文公文集》。庆元党禁解除后朱学地位不断上升。经真德秀、魏了翁的努力朱学终于上升到统治的地位。陈淳、黄榦、蔡元定等门人护师门在一些方面展了朱熹的学术。由黄榦1《朱子语类》卷123。

    1《宋史》卷429《朱熹传》。

    而金华四先生(即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及黄震在闽、浙、赣一带传播朱学、修正朱学、展朱学。到了南宋末期朱6水火朱6合流又相互出入其弊则是6学流于禅而朱学流于训诂。

    朱熹的天理论朱熹继承、展了程颐的天理论并且构成一个完整的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朱子语类》卷一开篇集中表述了朱熹对理的看法他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育万物。

    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伊川说得好曰:“理一分殊。”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及在人则又各自有一个理。

    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

    有人问:“有是理便有是气似不可分先后?”朱熹回答说:要之也先有理只不可说是今日有是理明日却是是气;也须有先后。且如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

    气运从来一盛了又一衰一衰了又一盛。只管恁地循环去无有衰而不盛者盖一治必又一乱一乱必又治。15oooo528_1793_o从上面几段语录可以看出朱熹的天理论、理气论的要点:一宇宙的本原是“理”。天地万物包括社会上的人都是“理”的体现。二理在世界之先存在理在气先。理是不生不灭而气有生有灭。三社会的变动是一种气运循环而且是盛衰的循环。这就建立理本论的哲学体系。四理一分殊。他特别肯定程颐的观点也吸收周敦颐、张载的说法。在《论语集注》中朱熹说:至诚无息者道之全体也万殊之所以一本也。万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

    这是论说全体与个别、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另外朱熹吸收了张载《正蒙》的观点与邵雍的《皇极经世》中的思想进而论说五行阴阳之理说:“气之精英者为神金木水火土非神所以为金木水火土者为神。在人则为理所以为仁义礼智信者是也。”

    朱熹的宇宙观、运动观、社会历史观、伦理观都统一在理学的体系中。

    不仅继承、展了程颐的思想同时也融合理学各家的思想。朱熹认为认识理是要“即物穷理”与“格物致知”。他说:只是推极我所知须要就那事物上理会。致知是自我而言格物是就物而言。若不格物何缘得知?15oooo528_1794_o人能认识“理”是“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通过格物而豁然贯通用事物去印证出心中具有的天理。这是先验的认识论。

    朱熹的历史观是理气论的历史观。他以“理”作为划分历史阶段、评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标准。三代是天理流行汉唐以后是人欲横流。天理存在但不过是暗合。这种观点为陈亮所批驳。此外在社会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学说等各个方面朱熹都贯穿了他的理气说。

    第二节6九渊6九渊(1139—1193)字子静为南宋心学理论体系的创建人。

    五代末年先祖避难至抚州金溪(今属江西)居延福乡之青田。6氏为一方宗族大姓迁至江西后二百年间合族数千人聚居族规严密。父6贺字道乡究心典籍重践履躬行在州里颇有声望。时家道中衰没有田产一门之衣食皆仰仗药肆供给。

    九渊兄弟六人九渊最幼。大哥九思字子强;二哥九叙字子仪。三哥九皋字子昭力学成名是为庸斋先生。四哥九韶字子美与朱熹论学辩《太极图说》这是理学史上一件重要事情。子美在梭山与学者讲学称为梭山先生。五哥九龄字子寿登进士第因斋名为“复”称为复斋先生。

    九渊在应山讲学改应山为象山自号象山翁称为象山先生。他同子寿齐名时人称为“二6”先生。也有的将梭山列入称为江西“三6”。他们兄弟自相师友讲学授徒及门受业者数千在东南有相当大的影响。三6对心学的形成都有贡献“三6子之学梭山启之复斋昌之象山成之”1。其中6九渊成就最大。

    读书有觉6九渊在绍兴三十二年(1164)23岁以前是他青少年求学时期。

    6九渊5岁入学读书这是启蒙学习。他自己说:某七岁读书十三志古人之学亦时习举子之文不好也。二十四以书见先达李公今经略广西者。书辞才百余言而李公嘉之。是岁实今天子新即位颁科诏而某独殊无应书之意李公以为不可。乃以向为举子业云李公亦谓为能其秋竟就试中选。25oooo528_1795_1这是他把自己入仕途之前的生活所作粗线条的介绍。7岁读书9岁能属文。所谓13岁志古人之学是这一年他思考出人与天地万物皆在无穷之中;进而体悟出宇宙便是吾心等一系列认识。

    6九渊自小不爱嬉戏静重如成人他的求学一个重要特点是“读书有觉”。先这是一种探索的精神。他遇不明白的事要问个原委究竟。4岁时就询问天地何所穷际因为没有得到回答深思以至于忘寝食。他提倡读书不能满足记诵“书非贵口诵学必到心斋”1。又说:“读书固不可不晓文义然只以晓文义为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