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中国通史-第3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始姓萧。”由此可知萧氏得姓自萧翰始而萧翰本名小汉为适应中原习俗才由汉人以其名字的谐音制定姓名为萧翰的此后后族便以萧为姓。

    3《辽史》卷31《营卫志·序》。

    律;六月十八日耶律回请萧氏。三月三日射兔重九射虎腊月辰日烧甲;除夕有岁除仪烧盐、羊膏于炉火中萨满赞祝火神皇帝拜火等或与游牧射猎生活密切相关或继承了古鲜卑人的遗风1。立春击土牛、撒谷豆端五挂合欢结、长寿缕等则承自汉地习俗。

    娱乐活动契丹人的娱乐活动既有游牧民族文化特色也受到了汉人渤海人的影响击鞠、射柳、打髀石、角抵、围棋、双6都是契丹人喜爱的活动。击鞠、射柳都是马上竞技活动击鞠又称骑鞠、击球即打马球。射柳多在祈雨的瑟瑟仪之后进行先在场上插柳枝两行削皮使之露出白色。射者以尊卑为序各用手帕系于柳枝上以为标志使距地数寸然后乘马以无羽横镞箭射之射断而接枝在手者为优胜断而不能接者次之断其青处或不断及不中者为负。

    髀石即“髌骨”俗称“背式骨”、“拐”、“嘎什哈”四面凹凸不平形状各异。最晚北魏时的鲜卑已经用它为玩具了契丹人也有击髀石的游戏皇帝也以在冰上击髀石为乐。

    契丹人酷爱角抵这既是竞技活动也是宴会、集会上的表演形式。不但有契丹人参加而且有汉人参加。二人两两相角以倒地为负宋使张舜民曾亲见契丹人角力“两人相持终日欲倒而不可得。又物如小额通蔽其乳脱若褫露之则两手复面而走深以为耻也”1。1931年在辽阳现了一只八角形陶罐罐腹绘有八幅小儿角抵图为研究辽代角抵提供了形象资料1。汉人的游戏娱乐活动也传入了契丹人地区可知者有双6、围棋和彩选格。

    萨满教早期契丹人信仰原始多神教萨满教最尊崇的神灵为天神、地祗、黑山神、木叶山神和鹿神。《辽史·地理志·永州》载:“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契丹人将骑白马男子和驾青牛车女子尊为天神和地祗自认为是他们的后代。木叶山(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合流处的白音他拉)是其始祖奇可汗的祥地黑山(今巴林右旗北罕山)是人死灵魂的归宿地。狩猎曾是他们的主要活动鹿神为猎神猎前祭祀祈求多获。这些都与契丹人的起源、展和生存密切相关因而受到契丹人的崇拜和敬畏每年皆有时祭。

    原始的多神信仰、生活习俗和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又形成了契丹独特的礼仪和诸多禁忌。遥辇阻午可汗时制定了柴册仪和再生仪;遥辇胡剌可汗时制定了祭山仪这是契丹人的重要仪式。建国后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了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7;宋绶:《契丹风俗》。

    1杨渭生:《沈括&1t;熙宁使辽图抄》辑笺》《沈括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1《后汉书·乌桓鲜卑传》载:鲜卑“以季春大会于饶乐水上宴饮毕然后配合”。契丹耶律与萧互相宴请当是为两姓青年选择意中人提供机会。

    汉礼成分内容日渐繁复。契丹人崇日尚东祭祀皆东向称“祭东”;对天日的崇拜演生出对日蚀、旋风和霹雳的禁忌。狗是契丹人看门护帐、游牧、狩猎的重要帮手备受重视也被视为驱邪禳灾的神物每年八月初八日杀白狗埋于寝帐前七步处露其喙。至八月十五日移帐于埋狗处称“捏褐耐”。“捏褐”为狗“耐”为头以狗头驱邪护宅1。

    佛教和道教建国前佛教已经传入。痕德堇可汗二年(9o2)龙化州(今内蒙古开鲁西南)建开教寺为佛教传入契丹的标志。神册三年(918)上京(今巴林左旗南)又建佛寺。天显元年(926)灭渤海后俘渤海僧人崇文等57人至上京又建天雄寺。此后诸京和各州县也相继修建寺庙。圣宗以后兴宗、道宗等都尊崇佛教佛教大盛。贵族之家舍宅建寺舍儿女为僧尼向寺庙施舍钱财、田地、人户建寺修塔造像刻经更为普遍寺庙势力急剧增长。自景宗以来僧人多有被授予侍中、太尉、太保、司徒、司空者。道宗时甚至出现了“一岁而饭僧三十六万一日而祝三千”的情况2。契丹上层的崇佛又反过来影响了汉人辽时南京(今北京)地区的佛事活动也相当频繁场面可观。

    随着佛教的传播个人写经集资刻经、印经和由皇帝下令、寺庙校勘、雕印佛经的活动也十分活跃。辽兴宗时命人搜集各地佛经自重熙至道宗咸雍四年(1o68)校勘雕印佛经579帙收藏在南京清水院和易州涞水县(今属河北)金山演教寺等地称《契丹藏》或《丹藏》。《契丹藏》传入高丽后者据以对照宋藏、高丽藏进行校勘后雕印成新版《高丽藏》成为大藏经的较好版本。1974年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抢修加固时于木塔四层主佛释迦牟尼腹中现了一批辽代瑰宝其中有《契丹藏》12卷不仅为研究辽代佛教传播、藏经雕印提供了珍贵资料而且为研究辽代造纸、雕版印刷技术提供了实物。木塔现的《契丹藏》是辽圣宗时期雕印的看来整理、校勘、刻印大藏经的工作早在圣宗时就已着手进行了。

    佛教的传播促进了语言文字学的展。为了解释佛经音义燕京崇仁寺僧人希麟继唐慧琳《一切经音义》为《开元释教录》之后新译佛经作音注和义释撰成《续一切经音义》1o卷。此书由辽传入高丽再入宋宋刻入藏后传入日本对佛教的传播和文字训释裨益良多。燕京又一僧人行均俗姓于字广济“善于音韵闲于字书”撰成字书《龙龛手镜》4卷收字2643o余注用字16317o余总18961o余字立424部部字及部内各字均以平、上、去、入四声为序。在《说文》、《玉篇》之外多所搜集并广收当时所用异体、俗体、简体字。书成后传入宋朝雕版行改名《龙龛手鉴》。此书编纂的目的在于帮助僧徒识字读经注音或用反切或用直音释义一般都很简单用例多引佛经。今天它对研究宋以前异体字、简体字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原的道教和道家思想对契丹人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辽初以各种方式进入草原的汉人中就有一些道教信仰者契丹部民和某些契丹上层也信仰1《辽史拾遗》引张舜民《画墁录》。

    2参见'日'鸟居龙藏:《契丹之角抵》《燕京学报》第29期单行本。道教。神册二年(918)上京建道观道教最晚此时已传入。辽圣宗对“道释二教皆洞其旨”1其弟耶律隆裕更是个虔诚的道教信徒“自少时慕道见道士则喜。后为东京留守崇建宫观备极辉丽东西两廊中建正殿接连数百间。又别置道院延接道流诵经宣醮用素馔荐献中京往往化之”1。某些上层道士同佛教上层一样受到皇帝的礼遇。道教的传播也带动了道家经典的研究辽初道士刘海蟾著有《还丹破迷歌》和《还金篇》耶律倍译有《阴符经》圣宗时于阗(今新疆和田南)张文宝曾进《内丹书》。寺公大师的《醉义歌》中也杂有道教思想。

    道教信仰的普遍性及其对契丹人思想、文化的影响也可从契丹某些墓葬石棺和画像石、画像砖上刻有四神图绘有道教内容的壁画和随葬品中某些具有道教内容的实物得到印证。

    1《辽史》卷53《礼志》六《岁时杂仪》。

    1《辽史》卷26《道宗纪·赞》。

    第四节西夏的社会风俗和宗教服饰与式早在西夏建国之前长期和汉族人民杂居一起的党项人由于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固有的风俗习惯也逐渐起了变化。西夏人的风俗依境内民族而异。西夏主体民族党项人的服饰除从事游牧生产者外都基本改变了原先“衣皮毛”的习惯穿着与当地汉人一样的布匹或绸缎。景宗李元昊建国时曾规定文武官员的服饰:“文资则幞头、靴笏、紫衣、绯衣;武职则冠金帖起云镂冠银帖间金镂冠黑漆冠衣紫旋襴金涂银束带垂蹀躞佩解结锥、短刀、弓矢■马乘鲵皮鞍垂红缨打跨钹拂。便服则紫皂地绣盘球子花旋襴束带。民庶青绿以别贵贱”1。夏显道元年(1o32)李元昊为保持党项先祖旧俗于国内下达“秃令”秃即剃光头顶穿耳戴重环。他率先自己秃然后令国内人民一律秃限期三日有不从者处死秃即成为西夏境内流行的式。

    饮食与居住西夏农牧民生活方式不同党项牧民以牛、羊肉及乳制品为主要食物还遗存“割鲜而食”即吃生肉的习惯。乳制品有乳酪、奶酥、奶油、奶渣等。农业居民种植的农作物以大麦、荜豆、青稞为主收成不好则常辅以野菜度日。西夏食品以面食为主有面、粥、饼、馒头、包子等几类。食品制作已采用了烧、烤、炸、蒸、煮、炒等方法调味品有盐、油、椒、葱、蜜等1。西夏人普遍喜欢饮茶与酒茶是西夏牧民不可缺少的饮料宋人以西夏党项部族食肉饮酪称其“特茶为命”。酒也是西夏人生活中不能须臾离开的凡聚会、盟誓、喜庆、祝寿、婚丧、嫁娶、出战、仇解皆取酒痛饮一醉方休。

    西夏党项牧民居住在覆以毛毡木架的帐幕中故一家称一帐。除牧民外“民居皆立屋有官爵者始得覆之以瓦”2。有的地方是一列三间住房中“所居正寝常留中一间以奉鬼神”1即中间供神左右两间住人。西夏皇室帝王效法中原皇朝大筑富丽宏伟的宫殿、陵园、寺庙。贵族富豪、大臣官僚也都竞相大兴土木修建官邸、府衙庭院楼阁亭榭台池极尽享乐。

    婚丧节庆西夏的婚俗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制西夏人的著作中记述婚姻程序有“男1《契丹国志》卷7《圣宗天辅皇帝》。

    1《契丹国志》卷14《齐国王隆裕传》。

    2《宋史》卷485《夏国传》上。

    1骨勒茂才:《蕃汉合时掌中珠》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女长大遣将媒人诸处为婚索与妻眷”2这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买卖婚姻。自皇帝起到上层贵族官僚则普遍有纳妾现象如李德明娶三室李元昊凡七娶仁宗时的晋王察哥“年已七十余犹姬妾充下陈”3。部分地方仍保留着性爱自由的风俗史载:“凡育女稍长靡由媒妁暗有期会家不之问。必相挈奔逸于山岩掩映之处并而卧绅带置头各悉力紧之倏忽双毙。一族方率亲属寻焉。见不哭谓男女之乐何足悲悼?”1。

    党项人原本实行火葬焚尸后可能还要建坟埋骨在西夏人编著的辞书《文海》中有烧尸场、墓地等辞语。史书还记载党项人有穴葬风俗西夏建国前宋咸平六年(1oo3)党项领李继迁“寻葬其祖于红石峡障水别流凿石为穴既葬引水其上后人莫知其处”2。西夏建国后多实行土葬使用灵柩。甘肃武威现的两座砖室西夏墓建于夏天庆元年至八年(1194—12o1)之间墓主为刘姓汉人生前任官经略司都案死者葬具是木缘塔骨灰不存题款中有“灵匣”字样与男女主人名字知其为夫妻合葬墓。西夏皇帝墓葬从建国之后便取法于唐、宋帝王陵寝制度在都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附近的贺兰山东麓兴建了规模宏大的皇帝陵园。

    西夏节日很少。西夏节气以十二月为岁故重冬至节亲友团聚欢宴以示庆祝。建国后李元昊下令规定每年四季月和他的生日五月初五为节日让全民欢乐为他祝寿。

    宗教信仰西夏统治者笃信佛教建国前李德明曾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