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通史-第3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cuo+so3↑+5h2o↑so3+h2o=h2so4。
狐刚子的“炼石胆取精华法”是干馏法制取硫酸的世界最早记录比西方要早五六百年。
1《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十二《道藏》总第584—585册。
2《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九《道藏》总第584—585册。
第二节医药化学五毒方中国医药学的展和炼丹术是分不开的。历代丹家常兼修医药学炼丹术的新成就也常被吸收于《本草》和方书之中。《周礼·天官·冢宰》下载:“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东汉郑玄注云:“五毒五药之有毒者。今医人有五毒之药作之合黄堥置石胆、丹砂、雄黄、礜石(feass)、慈石其中烧之三日三夜其烟上著以雄鸡羽扫取之以注创恶肉破骨则尽出。”这是现存古代文献中最早的丹药配方。模拟实验表明“五毒方”的基本升炼产物是三氧化二砷(as2o3)、b型硫化汞(b…as4s4)和硫化汞(hgs);如果石胆相对量较大则硫化汞(hgs)的成分会减少并得到硫酸亚汞(hg2so4);如果石胆过量则硫化汞(hgs)会完全转化生成硫酸亚汞(hg2so4)及少量汞1。“五毒方”的升炼标志着中国医药化学的开端在化学史和医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神农本草经》和炼丹术汉代成书的《神农本草经》明显地受到炼丹术的影响其中吸收了炼丹家的不少成果。此书对一些元素及化合物的化学变化和性质作过一些正确的叙述。例如书中指出:“丹砂能化为汞。”就是说丹砂(hgs)在加热时能分解成汞。又说:“水银杀金、银、铜、锡毒熔化还复为丹。”说的是汞能和一些金属形成汞齐并能缓慢氧化为红色的氧化汞。还说:“空青能化铜铁铅锡作金”“曾青能化金铜”“石胆能化铁为铜。”这是说铁、铅、锡等金属能与铜盐起作用置换出金属铜铜又可以与铁、铅、锡形成金黄色的合金。书中还提到:“石硫黄能化金、银、铜、铁奇物。”意思是硫黄能和金属化合生成硫化物如硫与铁化合则生成硫化亚铁:fe+s=fes1赵匡华、张惠珍:《汉代疡科“五毒方”的源流与实验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第4卷第3期(1985年)第199—211页。
第三节冶金化学冶铁的规模和技术秦汉时期特别是西汉中期以后有很大展。西汉时期炼铁高炉已开始使用石灰石为熔剂。东汉末建安年间曹操命人造“百炼”宝刀五把曹植为此作赋说此刀“实真人之攸御”1说明东汉百炼钢技术的展似与炼丹术有关。
炼钢技术的继续展虽然秦汉时期青铜工具逐步被铁制工具取代但是炼铜技术并没有停顿而是在继续展。除青铜外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新型的铜合金。《淮南子》里有“饵丹阳之伪金”一语。西汉东方朔所撰《神异经·西荒经》中说;“丹阳铜似金故《淮南子》曰饵丹阳之伪金即此也。”据此可知刘安所谓“丹阳之伪金”即丹阳铜。相传西汉武帝时丹阳人茅盈三兄弟先后入山修炼“以丹阳岁歉点化丹阳(铜)以救饥人”所以“后人以煅粉点铜者名其法曰丹阳”。葛洪《神仙传》载;“三茅君中之长兄大司命君茅盈冶铜于句容山(属丹阳郡)。”《抱朴子·黄白》里则明确记载了用武都雄黄点化铜为“黄金”的真秘并且指出这就是刘向得自刘安的作黄金法。可见丹阳铜大概是一种砷黄铜即含砷量在1o%以下的铜砷合金。在现存古籍中“黄铜”一词最早见于西汉东方朔的《神异经》。在其《中荒经》中说:“西北有宫黄铜为墙题曰地皇之宫。”东方朔所见的黄铜大约即丹阳铜。
狐刚子在《五金粉图诀》中曾着重讨论“三黄相入之道”和“五金相入与不相入”之道。所谓三黄相入之道就是用伏火三黄(雄黄、雌黄、砒黄)点化五金(金、银、铜、铁、锡)为药金、药银的方技。如以铜为例狐刚子指出:“铜得伏雄异性合同”;“铜得伏雌成真是非”;“铜得伏砒柔弱自低”。所谓“五金相入与不相入”之道当指五金彼此间能否相互结合形成合金的规律。如狐刚子说:“金得银而虚银得铜而疏铜得铁而缩铁得锡而舒铜得锡而殊锡得铁而俱。”同书还指出:“雄黄功能变铁雌黄功能变锡砒黄功能变铜硫黄功能变银化汞。四黄功亦能变铁为铜反铜为银反银为金。如谷作米是天地之中自然之道。”这里狐刚子明确提到“砒黄功能变铜”四黄功亦能“反铜为银”此“银”当为药银显然是砷白铜即含砷量在1o%以上的铜砷合金。这表明我国古代炼丹家在东汉就已制得砷白铜。
汞、金、银等的冶炼技术秦汉时期汞、金、银等金属的冶炼技术也获得了许多新成就。狐刚子在《五金粉图诀》中还记载了“下火上凝”式炼汞法。这种方法是在铁质下釜中放置朱砂“然后以瓮合之以羊毛稀泥泥际口”“先燃腐草”再以木柴加热下釜于是朱砂分解生成的水银便升到上瓮冷凝在内壁上。狐刚子还对该法的水银产率作过定量研究结论是:“好朱一斤可得十二两1丁晏纂:《曹集铨评·宝刀赋》。
中朱十两下朱八两。”据计算他从优质朱砂(假设是纯hgs)中取得汞的产率已达87%。
在《出金矿图录》中狐刚子次记录了冶炼金银的“吹灰法”。他说:银“若未好白即恶银一斤和熟铅一斤又灰滤之为上白银”。他在“出金矿法”和“出银矿法”中都详细记载了“锡灰坯炉法”即今所谓的“吹灰法”。东汉道教祖师张道陵所撰《太清经天师口诀》中也记载了炼金银的“吹灰法”:“铅炼金法:用金三十六两用铅七十二两。作灰抔火烧令干密闭四边通一看孔。安铅抔中。作一铁抔大小可灰抔上遍凿作孔用合灰抔。抔上累炭炭上覆泥。火之铅尽还收取金。更作灰抔如是三七遍名曰铅炼金也。”
以上史实说明中国古代炼丹家对冶金学的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第四十九章医学先秦医学的展基本上是以医学理论的系统总结为特点是中医学的理论奠基时期。秦汉时期的医学则是在此基础上的一次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和再展。其特点:虽然《内经》的影响明显可见但并不十分拘泥于《内经》的观点。
第一节《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年代“本草”一名初见于《汉书·平帝纪》。《纪》云:“元始五年(公元5年)征天下通知逸经、古纪、天文、历算、钟律、小学、史篇、方术、本草教授者”“遣诣京师至者数千人”1。《汉书·楼护传》有“护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长者咸爱重之”2之记述。《汉书·郊祀志》还有:“本草待诏七十余人皆归家。”3本草待诏是精通本草而等待诏用者说明中国药物学在秦汉时已为最高统治当局所重视并统称之为“本草”这个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如前所述本草学端极古千百年无数医学家用药经验的积累为专门本草学之成书创造了条件。据考证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约成书于汉代。但该书未见《史记》、《汉书》等收录至梁陶弘景时始因参考而提及。因此对《神农本草经》之成书年代有成于西汉、东汉之分歧。不过陶氏撰《本草经集注》时凡《神农本草经》内容则以“朱书”。可知本书在梁时尚存但已多有脱简虫蛀和传抄错讹因以为陶氏撰《本草经集注》之重要动机所以《神农本草经》之成书或早于东汉。
《神农本草经》所收药物品种《神农本草经》三卷分药物为上、中、下三品如序例所云:“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种”以应周天之要。其中除18种重复外实有植物药239种动物药65种矿物药43种。植物药历来占绝对多数或系“本草”命名之由来。本书虽谓上品无毒养命中品少毒养性下品有毒治病实际上并不尽然或正相反。例如:上品中之丹砂、消石等所谓能“轻身延年”“久服不老神仙”等魏晋不知有多少人照此服用而蒙受其害因为这些服石之品倒多为有毒之物。而下品中之附子、大黄、青蒿、白头翁等不但并非大毒之品相反却是至今仍很常用的良药。故从《神农本草经》之内容和思想倾向分析有明显的神仙家、道家影响。
《神农本草经》所总结记述的有效药物如麻黄定喘黄连治痢常山截疟附子镇痛大黄泻下等等均为现代实验研究所证实其中不少为国内外学者所推崇运用。该书虽至隋已佚但《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等多有引用故宋、明、清医家及日本学者有多种辑佚本其中以宋王炎《本草正经》为最早现流传较广者有卢复、孙星衍、顾观光及日人森立之的辑佚本。
1《汉书·平帝纪》。
2《汉书·游侠传》。
3《汉书·郊祀志》。
第二节记录病历的创始者淳于意淳于意和女儿缇萦淳于意姓淳于名意齐临菑(今山东淄博市)人约生活于公元前二世纪初西汉时著名医学家。曾任齐国太仓长故《史记》为仓公立传世人亦多称之为仓公。淳于意从幼年起即喜好医学方术先后以公乘阳庆、公孙光为师学习黄帝、扁鹊脉书五色诊病并得师授禁方。因此他的医疗经验丰富治病效果显著。但因未能满足某些官吏的欲望而被诬告于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76年)解送京都长安。淳于氏只生五女因无男为己之冤案奔走而烦恼。小女缇萦上书汉文帝为父鸣不平表示愿“身为官婢以赎父罪”。文帝为其胆识所感动亲自过问了这一案件。
记录病历的创始当汉文帝询问淳于意案情时淳于意一一回答了经他诊治的二十五例病人的姓名、职业、贯里所患病名、病因、脉象、治病用药、疗效、预后等。其中病名有疽、气鬲病、涌疝、气疝、热病气、风瘅等2o余种多为内科消化系统疾病。从所论述可知淳于氏诊断疾病精于切脉分析病因重视酒色过度治疗多以药物为主。他强调切脉审疾“以起度量主规矩称权衡合色脉辨表里调阴阳别有余不足、顺逆之法参其动静与息相应乃可以论”。他在叙述经自己诊治的二十五例病人(十例死亡)中可贵的是对其治疗结果实事求是对治愈和死亡都有分析并不回避自己的失误。这些有系统的记录史称之为《诊籍》1是我国医学史上最早的病历记录。淳于意传授的生徒有宋邑、高期、王禹、冯信、杜信、唐安等亦为当世名医。
1参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第三节《治百病方》汉代医方简牍早在《流沙坠简》、《居延汉简》中已有现但内容零乱残缺严重且为数很少。《治百病方》即《武威汉代医简》1972年在甘肃武威汉墓出土是一批木质医药简牍共92枚。经整理以《武威汉代医简》为书名出版。据鉴定:墓主人可能是一位年逾七十的医学家约卒于东汉早期2。这批简牍十分珍贵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汉末、东汉初我国西北地区医药学水平的真面貌。《治百病方》内容颇为丰富包括用于临床内、外、妇、五官及伤寒杂病等的治疗方剂三十六所用药物有百种之多剂型分汤、丸、膏、散、酒、栓等其方剂组成几乎均系复方。在用药等方面也反映了西北畜牧地区的特点比内地使用的动物药为多。在治疗伤寒、内伤等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