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中国通史-第3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建宁元年(公元168年)五月陈蕃劝窦武上书窦太后要求立即诛除专横的宦官。窦太后不同意。窦武和陈蕃先诛了专制宫内的中常侍管霸和苏康又多次要求诛除曹节等人窦太犹后豫不决故久未动手。到了八月陈蕃与窦武准备对曹节等下手。九月曹节等人觉矫诏收捕窦武等人。窦武抵抗不力而失败自杀。陈蕃时已七十多岁闻知事带领属官及诸生八十余人持刀冲出承明门攘臂大呼“黄门(指宦官)反逆”。终因势小力弱而被捕关进黄门北寺狱被害。家属被流放门生、故吏都被免官或禁锢。

    第三节李膺附杜密受士人仰慕李膺(11o—169)字元礼颍川襄城(今属河南)人。祖父李修安帝时为太尉。父李益赵国相。李膺生性高傲交结不广只是和同郡荀淑、陈寔等师友往来。

    他起初举孝廉得到司徒胡广征召举高第升任青州刺史地方长官怕他严明多望风弃官而去。后为渔阳太守不久转为蜀郡太守调任护乌桓校尉。鲜卑来骚拢时他常亲自率军迎击。后因公事免官退居于颍川郡纶氏县教授学生常达千人为世人所仰慕。南阳人樊陵求为他的学生他不接受。樊陵后来因阿附于宦官当上了太尉仍为志节之士所羞。荀爽拜谒李膺时因能为他驾驭车马而特别高兴并宣传此事。有的士人以被李膺接待过为荣名为“登龙门”。可见对他为人仰慕之一斑。

    永寿二年(公元156年)鲜卑寇掠云中郡李膺任为度辽将军担任抵御任务。由于他抵御得力寇掠者惧怕放还一些被掠的人口边郡得以稍稍安宁。

    延熹二年(公元159年)为河南尹。当时宛陵大姓羊元群从北海郡罢官归来偷偷地带回“奇巧”财物。李膺揭之并想查办其罪。羊元群向窃据大权的宦官行贿反使李膺坐罪罚到左校(官署名)做苦工。

    起初李膺与廷尉冯绲、大司农刘祐等共同立志纠罚奸倖之徒而这时冯绲、刘祐也因获罪在做苦工。司隶校尉应奉了解其情上疏桓帝为李膺等说情认为李膺等人素有功绩秉公执法百姓称许反而受罚应当宽恕以免激化矛盾。李膺等人才得以免刑。

    使宦者畏惧李膺又被任为司隶校尉与太学生领郭泰等结交反对宦官专权有“天下楷模李元礼”之誉。这时宦官张让之弟张朔为野王县令贪残无道甚至杀害孕妇闻知李膺严厉惧罪逃至洛阳藏匿在张让宅中。李膺知道张朔的罪状亲自带着从吏到张让宅中搜捕张朔交付洛阳狱取得供辞立即处决。张让为弟向桓帝诉冤桓帝诏李膺入殿而亲自诘问为何擅自诛杀官员。李膺据理对答还要求给五日期限追查恶分子。桓帝觉得李膺无罪不再追问便让他退出。从此宦官都小心翼翼不敢再出宫门。桓帝觉得奇怪而问其原因都说害怕李膺。

    经历两次党锢事件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李膺等捕杀与宦官勾结的卜者张成之子。宦官集团乘机反扑指使张成的弟子牢修控告李膺等人交结生徒“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桓帝随从宦官的要求下令逮捕党人李膺也被捕。审查此案经过三府(汉代的太尉、司徒、司空所设的府署合称三府)时太尉陈蕃认为李膺等颇有声誉罪名不实不肯“平署”(联合签署)。桓帝大怒将李膺等人关进了属于黄门署的北寺狱株连达二百多人。外戚窦武等出面援救桓帝才将李膺赦免“禁锢终身”不许做官。官府中还记录有党人名单。这是第一次“党锢”事件。李膺回乡后居于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山中士人“皆高尚其道而污秽朝廷”。

    等到陈蕃免了太尉朝野之人都属意于李膺。荀爽担心李膺因名高而致祸写书劝告他明哲保身。不久桓帝死灵帝立外戚窦武为大将军名臣陈蕃为太傅两人共掌朝政合谋诛除宦者重新任用名士任李膺为长乐少府。但因宦官势大一时未曾动手。宦官却在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先制人迫使灵帝收捕窦武。窦武兵败自杀后宦官得势又肆意逮捕“党人”。乡人劝告李膺逃匿李膺毫不畏惧。结果李膺及杜密等百余人被捕入狱处死。同时受株连而被处死、迁徙、禁锢者“六七百人”。这是第二次“党锢”事件。

    李膺的妻子迁徙边地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李膺的门徒景顾因漏名而未被处治其父景毅不愿苟安上书请求免去侍御史的官职而返回家乡蜀郡。

    时称“李、杜”
………………………………

27

    杜密(?—169)字周甫颍川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人。(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无弹窗广告)据传“为人沈质少有厉俗志”。为司徒胡广所辟升至代郡太守再任泰山太守、北海相。宦官子弟为其属县长官有奸恶行为者都收捕查办之。

    后来杜密去官还乡常去拜谒地方长官多所请托。同郡刘胜(字季陵)从蜀郡告归乡里闭门修养不大交往。郡太守王昱对杜密说:“刘季陵清高士公卿多举之者。”他知王昱激己答道:刘胜官位高您待为上宾但他知善不荐闻恶不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这是罪人;我知善必举知恶必纠使您“赏罚得中”这不是显然的高低之分吗?王昱惭愧而佩服待之弥厚。

    桓帝时杜密任为尚书令迁河南尹转为太仆。“党人”事起被免官还本郡与李膺一同坐罪两人齐名故时人称为“李、杜”。太学生誉之曰“天下良辅杜周甫”。

    灵帝时陈蕃辅政杜密又任太仆。“党锢”事件再起被迫自杀。

    第四节范滂、张俭、贾彪范滂严整疾恶范滂(137—169)字孟博汝南征羌(今河南郾城东南)人。少时因“清节”为州里所佩服举孝廉、“光禄四行”(敦厚、质朴、逊让、节俭)。冀州因饥荒而百姓闹事时范滂由朝廷任命为清诏使前去审理之。他登车前往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待到了州境地方官自知贪赃枉法闻风而弃官逃跑。他对朝廷的报告都能合乎众议。

    任光禄勋主事之时他对光禄勋陈蕃以“公礼”相待颇为不满乃弃官而去。郭泰批评陈蕃未曾优礼对待范滂陈蕃承认欠妥。

    后又被太尉黄琼辟为掾属。皇帝诏令三府掾属“举谣言”即举报地方长官贤奸、百姓苦乐。范滂举奏刺史、二千石(即州郡长官)、权豪之党二十余人。掌举奏的尚书责备他举劾猥多怀疑他有私心。他说:我的举劾如果不是针对奸暴而为民除害那还有什么必要!现在只是先举所急还有待充实材料。“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如果我言之不实愿受处治。但他察觉情况复杂本意难以兑现便投劾而去。

    郡太守宗资曾闻范滂之名任其为功曹委以政事。他在位“严整疾恶”。如有不遵孝悌之行、仁义之道者一概斥逐之。荐举清节隐居之士。他的外甥李颂本是公族子孙但未被乡里荐举中常侍唐衡为其向宗资说情而拟用为吏。范滂以为推荐者人品不正便不召李颂。宗资知之迁怒而责打办事小吏小吏以为范滂决定正确而不可违背。宗资只好作罢。郡中之人对此颇存看法指范滂亲信任用之人以为“范党”。

    后来范滂被诬为“党人”被捕关进了黄门北寺狱。狱吏将拷打审问囚犯范滂因为同囚者大多病弱乃要求先受审遂与同郡袁忠争受刑。中常侍王甫审问拷打囚犯时范滂等颈、手、足上都戴着刑具列于阶下王甫审问他:你为臣不忠“共造部党自相褒举评论朝廷虚构无端诸所谋结并欲何为?皆以情对不得隐饰。”范滂对答:我只知道孔子“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之言政治上要求分清贤奸奖善惩恶不懂得什么是“党”。王甫说:你拔举用人合则相好不合则排斥什么意思?范滂仰天而叹自觉问心无愧。王甫无法只好解下他的刑具。

    范滂因无罪而释放南归。从洛阳出汝南、南阳二郡士大夫迎接者数千辆。同囚乡人殷陶、黄穆也免罪俱归并侍卫于范滂应对宾客。范滂对两人说:你俩相随是加重吾罪遂遁逃还乡。

    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大诛“党人”。诏令急捕范滂等。郡内督邮吴导来到县里手捧诏书紧闭传舍伏床而泣。范滂听说此事知道必为自己随即主动投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要和他一同逃走。范滂说:我死则祸了怎敢连累于你又使老母流离呢!其母与他诀别。他对老母说:我死得其所只是希望大人“割不可忍之恩”不要增加悲伤。老母道:“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得兼乎?”范滂跪下受教再拜而辞。对他的儿子说:“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路人闻之莫不流涕。这时范滂才三十三岁。

    张俭举劾侯览张俭(115—198)字元节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父张成是江夏太守。张俭初举茂才因刺史不是正经人推说有病而不起。

    延熹八年(公元165年)任山阳郡东部督邮。这时中常侍侯览家在山阳郡属县防东(今山东金乡南)残暴百姓所为不法。张俭举劾侯览及其母罪恶请求诛之。侯览扣押其章表使不得上达朝廷从此结怨。乡人朱并本是佞邪之徒因被张俭冷落而怀恨在心上书告张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欲诛捕之。张俭逃跑所到之处都因重其名行而收容之。后来流转到东莱郡躲在李笃家。外黄县令毛钦带着武器来到李笃对毛钦说:张俭天下闻名无罪而躲匿你忍心捕他吗?毛钦劝李笃不必要做老好人。李笃说:我好义你如今也有一半。毛钦叹息而去。张俭由李笃设法逃亡出塞故得以免祸。据说张俭逃难所经历之处“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党锢传·论》对此救贤扶危精神大加表扬说:“张俭见怒时王颠沛假命天下闻其风者莫不怜其壮志而争为之主。至乃捐城委爵、破族屠身盖数十百所岂不贤哉!”

    张俭历经磨难到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党事解”才返回乡里。

    建安年间逝世终年八十四岁。

    贾彪同气相求贾彪字伟节颍川定陵(今河南舞阳北)人。少时游洛阳志节慷慨与同郡荀爽齐名。起初与郭泰同为太学生领结合李膺等人评论朝政褒贬人物与“党人”同气。

    初举孝廉补为新息县长。平民贫困多不养子女贾彪订了严厉的制度凡不养子女者与杀人同罪。有一次他出城巡视城南有盗劫害民者城北有妇人杀子者掾吏想引他往南。他怒道:“贼寇害人这是常有之事;母子相残实是逆天违道。”随即驱车北行查办其罪。因此几年间民养子者数以千计都说这是贾彪治理的效果。

    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党事生太尉陈蕃谏诤无效朝臣惊惧而不敢言。贾彪对同志者说:“吾不西行大祸不解。”于是到了洛阳劝说窦武等人向皇帝报告情由桓帝因此大赦“党人”。李膺释放后说:“吾得免此贾生之谋也。”

    先前岑蛭因党事逃亡亲友大多收匿之贾彪独闭门不纳为众人所怨。他解释说岑蛭触犯皇帝而获罪咎由自取吾既然不能捕捉他又怎能收容他。众人都服他处理有原则。

    后以“党人”禁锢死于家中。

    第五节郭泰郭泰(128—169)字林宗太原界休(今山西介休)人。家庭世代贫贱。早孤母亲想要他到县府做点事。他说大丈夫不能为“斗筲之役”。从师就学三年博通典籍。善于谈论。游学于洛阳。与河南尹李膺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