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通史-第3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檀石槐长到十四五岁时智勇双全。曾单骑击退另一部落的骚扰夺回被掠的牛羊“由是部落畏服”。他制定和维护法令处理部落内部纠纷“施法禁平曲直无敢犯者”威信很高于是被推为“大人”(即部落领)。
第三节称雄于北方檀石槐建“庭”(部落联盟中心)于弹汗山欼仇水(今名东洋涧)地区在高柳(今山西阳高)北三百余里兵马很盛东、西部落领都归属之。这时鲜卑南抄汉境北拒丁零东却夫余西击乌孙势力大为扩张“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网罗山川水泽盐池”。
檀石槐把幅员辽阔的鲜卑占领地分为东、中、西三部。“从右北平(郡治土垠在今河北丰润东)以东至辽东接夫余、貊二十余邑为东部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郡治沮阳在今河北怀来东南)十余邑为中部从上谷以西至敦煌、乌孙二十余邑为西部”大致是今河北丰润以东为东部今河北怀来以西为西部东、西二部之间为中部。三部之地包括今内蒙古、蒙古的大部东北三省以及河北、北京、山西、新疆的一部分。三部各置领掌管都统属于檀石槐。
这时檀石槐招诱汉人采集铁器利用汉人的技术和物资制造武器和工具展生产加强兵力称雄于北方大漠南北。
永和二年(公元156年)秋檀石槐寇抄云中郡被汉度辽将军李膺击退。延熹年间(公元158—167年)鲜卑多次寇抄北边汉郡为患不浅。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汉朝担心不能抵制鲜卑遂遣使者持印绶封檀石槐书·灵帝纪》未记檀石槐之死足见范书对檀石槐死期并不明确。《资治通鉴》写明檀石槐死于光和四年(公元181年)。此从两书所记推断檀石槐的生卒年。
为王欲与其“和亲”。檀石槐不肯接受更加寇抄汉之边郡。
汉灵帝(公元168—188年)时汉朝幽、并、凉三州缘边各郡年年遭受鲜卑寇抄有时一年被掠数十次“杀略不可胜数”。熹平六年(公元177年)秋北地太守夏育上奏灵帝提到“鲜卑寇边自春以来三十余”足见事态极为严重。他建议集中汉兵出塞击之。朝廷未许。田晏通过中常侍王甫的关系求得为将愿与夏育并力讨伐鲜卑。灵帝乃任命田晏为破鲜卑中郎将。汉朝群臣意见不一于是召集百官议于朝堂。议郎蔡邕论说:华夷关系有悠久的历史因历史各阶段形势不同时和时战谋有得失事有成败不可一概而论。汉武帝因文景之积蓄穷兵黩武有得有失晚年后悔乃息兵罢役。如今“人财并乏事劣昔时”;而鲜卑强盛占据匈奴故地“称兵十万”;加之中原铁器传入鲜卑逃去的汉人又为之谋主使鲜卑“兵(武器)利马疾过于匈奴”。在这种情况下夏育、田晏辈岂能取胜。假如大事用兵弄得内外交困便难收拾故强调守御而不出征。灵帝不从命令夏育、田晏、臧旻各率汉军马骑三道并出以讨鲜卑。
檀石槐命令东、中、西三部领各率众迎战将汉军打得落花流水。汉军“死者十七八”即战死三分之二夏育等三将被罢了官。从此鲜卑仍然寇抄汉之边郡。
这时鲜卑族众日多田畜射猎不足以供给食物檀石槐亲自巡视各地现乌侯秦水(今名老哈河在内蒙古东部)流域数百里之内池泽中有鱼但无法捕取。他听说倭人国善于以网捕鱼便东击倭人国收得千余家渔民迁徙到乌侯秦水流域命令他们捕鱼以资助鲜卑食物。
光和四年(公元181年)檀石槐死时年才四十五岁。其子和连代立。和连才力不及乃父“贪淫断法不平众畔(叛)者半”。寇抄汉北地郡时被汉人射死。其子骞曼年幼兄子魁头为领后来骞曼长大与魁头争权内部矛盾严重“众遂离散”。自檀石槐以后“诸大人遂世相传袭”鲜卑统一势力丧失各部实已相对独立。
檀石槐在鲜卑族历史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后汉书·鲜卑传》所论“石槐骁猛尽有单于之地”并非虚言。他实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中的一个杰出的历史人物。
第三十九章党锢东汉“党锢”事件株连上千人有史可查姓名者数十人著名者十余人。据《后汉书·党锢传·序》称:“窦武、刘淑、陈蕃为‘三君’。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窦武、陈蕃等实是反对宦官专横的“党人”之领。故本篇先据《后汉书》之《窦武传》、《陈蕃传》传写窦、陈二人;再据《党锢传》从二十一人传中选写李膺、杜密、范滂、张俭、贾彪五人;还据《郭太传》传写郭泰共写八人。
1此篇材料主要依据于《后汉书》之《党锢传》及《窦武传》、《陈蕃传》、《郭太传》凡引此数篇文字不另加注。
第一节窦武谋除宦官窦武(?—168)字游平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窦融的玄孙。其父窦奉是定襄太守。他少时以“经行”著称显名于关中。
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其长女入宫为桓帝的贵人不久立为皇后。
窦武先为郎中随即为越骑校尉封槐里侯。次年为城门校尉。他在位“多辟名士清身疾恶礼赂不通妻子衣食才充足而已”。这时有羌蛮之难岁俭民饥他得到皇家赏赐的财物或散给太学诸生或以粮食施于贫民。永康元年(公元167年)当宦官专横李膺、杜密等为党事拷问之时窦武上书切谏为李、杜等“党人”伸冤认为这些人“建忠抗节志经王室”“皆国之贞士一朝之良佐”并说应当贬黜宦官“案罪查罚抑夺宦官欺国之封案其无状诬罔之罪”做到“信任忠良平决臧否使邪正毁誉各得其所”。桓帝下令赦免李、杜等。
是年冬桓帝死新即位的灵帝才十二岁。窦武任大将军封闻喜侯子侄三人也封为侯掌握权要。
窦武辅政常有翦除宦官之意太傅陈蕃也素有此心两人合谋起用李膺、杜密等人任以要职共定计策。天下士人闻风振奋。
建宁元年(公元168年)五月日食窦武借此为由请求窦太后诛除宦官并先下手诛了中常侍管霸、苏康二宦官并要动手杀曹节等人窦太后犹豫未决拖延了时间。
迟疑致败到了八月有人劝窦武、陈蕃立即动手以防意外之变。窦武马上着手准备罢了黄门令魏彪以亲己的小黄门山冰代之将狡猾的长乐尚书郑■关进北寺狱。陈蕃建议立即杀了郑■窦武不同意命令山冰等人审问之供辞连及曹节、王甫等宦官并欲上奏收捕之。
是夜窦武归府住宿时宦官朱瑀得知消息偷看了他的奏章大呼窦武、陈蕃阴谋废皇帝而谋“大逆”立即组织反抗力量。曹节闻之惊起挟持灵帝关闭宫门胁迫尚书官属写诏任命王甫为黄门令持节到北寺狱收捕山冰等人。杀了山冰释放了郑飒。接着劫持窦太后夺去玺书。并使郑■等持节收捕窦武等人。窦武不奉诏驰入步兵营射杀使者。召集北军数千人屯于都亭下对军士下令:“黄门常侍反尽力者封侯重赏。”五更时分王甫集结讨伐人马于朱雀掖门。次日早晨两军对阵于阙下。王甫的军士逐渐增多对窦武之军喊道:“窦武反汝皆禁兵当宿卫宫省何故随反者乎?先降有赏!”营府军士素来畏服宦官到了中午窦武之兵几乎散光了。最后窦武被围自杀被枭于长安都亭。他的宗亲、宾客、姻属都被杀害。家属被流放遥远的日南郡。窦太后被软禁于云台。
这时宦官得志士大夫丧气原为窦武府掾的胡腾(字子升)独为窦武殡敛行丧因此也被禁锢。
第二节陈蕃志在清世陈蕃(?—168)字仲举汝南平舆(今河南汝南)人。十五岁时曾单独住于一室庭宇芜秽有客来访对他说:你为何不洒扫庭院以待宾客?他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客知他有清世之志非常器重之。
起初仕于郡举孝廉任郎中。因母去世弃官服丧。服丧之后为刺史周景辟任别驾从事因谏诤不合随即离去。
经太尉李固推荐征为议郎再升为乐安太守。当时李膺任青州刺史有“威政”之名属官闻风多自引退陈蕃独以“清绩”而留任。郡人周璆是个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总不理睬只有陈蕃能请得动他以礼待之。有个叫赵宣的平民葬亲而不封闭墓道居在里面服丧二十多年乡里称孝地方长官多次以礼请之。郡人向陈蕃推荐此人。陈蕃与赵宣相见问起他的妻和子得知他的五个儿女都是丧服期间所生。陈蕃大怒斥责其伪装孝道表里不一“诳时惑众诬污鬼神”随即判处其罪。
大将军梁冀致书于陈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骗求谒陈蕃怒而杀之因此下放为修武令。
陈蕃后为尚书。当时零陵、桂阳二郡“山贼为害”大臣议论派兵镇压。陈蕃上疏驳之说:二郡之民闹事一定是地方官“贪虐”所致应当审查地方长官清除“在政失和侵暴百姓者”更选清贤奉公之人去宣布法令安抚百姓。又提出裁减朝廷和宫中的冗员除去奸恶。因此触忤左右被排挤出京为豫章太守。后又征为尚书令。为人严肃不接宾客送人不出郭门。反对宦官陈蕃任光禄勋时感到“封赏逾制内宠猥盛”乃上疏进谏提到“近习以非义授邑左右以无功传赏授位不料其任裂土莫纪其功至乃一门之内侯者数人”;“采女数千食肉衣绮脂油粉黛不可赀计”;“夫不有臭秽则苍蝇不飞”但求有所改正。这主要是针刺皇帝信任宦官的。延熹六年(公元163年)桓帝到广成苑打猎陈蕃上疏谏道:当今有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的“三空之厄”“兵戎未戢四方离散”又值农忙不当逸游而不恤民。未被桓帝采纳。
延熹八年(公元165年)陈蕃为太尉。这时中常侍苏康、管霸复被任用宦官得势排挤他人。李膺及大司农刘祐、廷尉冯绲等都因忤旨而抵罪。陈蕃在朝会时为李膺等反复说情辞意恳切。在宦官专横与反宦官专横的斗争中有些朝臣惧不敢言陈蕃独自上疏说:“内政不理心腹之患。”自从除外戚梁氏之祸后“近习(指宦官)之权复相扇结”。他建议应当“割塞近习豫政之源引纳尚书朝省之事”选任清高之士“斥黜佞邪”之徒。桓帝不采纳。朝野怨之。宦官由此更怨陈蕃。而太学生敬重之誉其为“不畏强御陈仲举”。
次年李膺等以“党人”案下狱考实。陈蕃上疏极谏为李膺、杜密、范滂等伸冤说他们“正身无玷死心社稷。以忠忤旨横加拷案或禁锢闭隔或死徙非所。杜塞天下之口聋盲一世之人与秦焚书坑儒何以为异?”并指责桓帝“遇贤何薄?待恶何优?”桓帝讳其言切借口说陈蕃征用下属不当罢了他的官。
灵帝时陈蕃为太傅录尚书事。窦太后因陈蕃在桓帝时坚决拥立她为皇后又因陈蕃与窦武共参朝政此时欲封其为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陈蕃上疏辞让。窦太后不许陈蕃固辞“章前后十上竟不受封”。
“党人”失败这时中常侍曹节、王甫等宦官谄事太后膨胀势力“多行贪虐”。陈蕃恨之志诛宦官而窦武也有此谋。他自以为德于太后一定可以如愿先向灵帝上疏指出宦官侯览、曹节、王甫等是“元恶大奸”如不急诛必生变乱并希望皇帝宣示自己的奏章。窦太后不采纳朝廷闻者莫不震恐。陈蕃因与窦武合谋决心诛除曹节、王甫等宦官;并立即起用原被废黜的“党人”李膺、杜密等共定计策。
建宁元年(公元168年)五月陈蕃劝窦武上书窦太后要求立即诛除专横的宦官。窦太后不同意。窦武和陈蕃先诛了专制宫内的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