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中国通史-第3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政治活动灵帝建宁三年(公元17o年)蔡邕步入仕途先在司徒桥玄府干事受到桥玄的器重出补河平长。不久召拜为郎中校书于东观进而迁为议郎。

    先是朝议认为“州郡相党人情比周”规定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互相监临。到了这时又制订了“三互法”规定诸州郡行政长官不仅不能任用本籍之人而且两州人士及婚姻之家也不能交互任官。其目的是防止官吏来互相勾结庇护。但“禁忌转密选用艰难”致使幽、冀两州欠缺不补。所以蔡邕上书皇帝指出幽、冀两州官职欠缺不补耽误了政事就是因避“三互法”。他建议赶快突破禁令选用人才安置诸州刺史。结果他的建议如石沉大海。

    灵帝时天灾连年不断雷霆、疾风、地震、陨雹、蝗灾等往往数害并加之鲜卑不时侵扰百姓赋役加重。熹平六年(公元177年)七月灵帝制书“引咎”要求群臣各陈政要及当务之急。

    蔡邕上书陈述七事。第一行祭“宜如旧典”。他说:郊祭“五帝”是为了“导致神气祈福丰年”;庙祭祖宗是为了“追往孝敬”。这些都是帝王的“大业”应当排除一切禁忌按故典行祭。第二广开言路使“抱忠之臣展其狂直”。他认为国之将兴能听到至言从而“内知己政外见民情”。第三广求贤才“以劝忠謇”“博开政路”。第四督察贤奸。应当恢复朝廷遣使的办法“纠举非法”同时“更选忠清平章赏罚”。对官吏要进行年终考核处分优劣“使吏知奉公之福营私之祸”。第五以经术取士。不能以“书画辞赋”的“小能小善”取士而要取“通经释义”的人才。第六考察治民的长史。应“以惠利为绩日月为劳”。以政绩的优劣定赏罚升黜。第七慎选太子官属。他指出前以宣陵孝子为太子舍人须知今虚伪小人“假名称孝”应当“搜选令德”。

    蔡邕所陈七事大多与官吏制度有关。他认为天灾人祸与官吏良莠有密切关系;而解决的办法只有革除吏制的弊端惩治不法官吏选择贤良任用。

    1本节主要依据《后汉书·蔡邕传》凡引此传文字不另加注。

    蔡邕的奏疏送了上去灵帝采纳了部分建议如亲自迎气于北郊行辟雍之礼令宣陵孝子为太子舍人者一律改为丞尉以及置鸿都门学等。但是对于涉及吏制弊端的问题灵帝并未触动因此问题依然如故。

    当时灾异多次出现吏民惊忧。光和元年(公元178年)七月诏蔡邕与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bsp;等人引入崇德殿使宦官曹节、王甫询问灾异产生的原因以及清解的办法。蔡邕认真作了回答。皇帝又特诏要他不必顾虑“指陈政要”封好上奏。蔡邕说天对于汉朝非常关怀“故屡出妖变以当谴责欲令人君感悟改危即安”。现在生灾害主要原因在“寺署”(指宦官)这是老天给予的监戒。还有一些灾异是“妇人干政”、“小人在位”的“天戒”。对付的办法只有“忍而绝之”意即解决宦官专权、妇人干政等问题才是报答“天望”的切实措施。末了他还要求皇帝保密泄密则有“杀身之祸”。灵帝看了奏章而叹息因起更衣。宦官曹节在后偷看了奏章并泄露了出去。一些仇家便伺机报复。

    蔡邕与司徒刘邰原有矛盾。其叔蔡质与将作大匠杨球也有矛盾。杨球是中常侍程璜的女婿程璜使人飞章诬告蔡邕、蔡质多次以私事“请托”于刘邰邰不听蔡邕怀恨在心便企图中伤之。灵帝得书令尚书召蔡邕诘问。蔡邕上书陈述情况:我与刘邰本有宿怨错在对方我父子(指叔父蔡质与己)本无伤陷对方之事竟然出现谤书应当以我之言与刘邰“参验”以澄清是非。实际上问题出在我上次的奏章中“讥刺公卿内及宠臣”招来了诽谤。请灵帝主持正义否则“言者不蒙延纳之福旋被陷破之祸”。再者这事与我叔父蔡质无关不当株连于他。我年已四十六孤特一身忠言而死“死有余荣”。灵帝昏愦无能。蔡邕及蔡质还是被关进洛阳牢狱被劾为“仇怨奉公议害大臣”定了“大不敬”之罪弃市。

    案件报告皇帝。中常侍吕强觉得蔡邕无罪为其说情灵帝也想起以往的奏章下诏“减一等与家属徙朔方不得以赦令除”即流放朔方而不能再赦免了。杨球收买刺客令追杀蔡邕于路途。刺客为蔡邕的忠义所感动不肯下手。杨球又贿赂其部主毒杀蔡邕而受贿者反以其情告诫蔡邕要严加防范。因此蔡邕幸免于难徙居于五原安阳县。次年大赦灵帝改变“不得以赦令除”的诏令宽宥蔡邕还归本郡(陈留郡)。

    蔡邕在五原安阳县服刑九个月将还五原太守王智为他饯行。王智乃宦官王甫之弟。酒酣王智起舞对蔡邕劝诵蔡邕却不予理睬。王智在宾客前感到失了脸面恼羞成怒骂蔡邕道:“徒敢轻我!”蔡邕拂衣而去。王智记恨在心密告蔡邕“怨于囚放谤讪朝廷”。宦官更加“恶之”。蔡邕为了避祸乃“亡命江海远迹吴会”。在吴度过了十二年。

    跟董卓的关系中平六年(公元189年)灵帝卒董卓为司空。董卓想借蔡邕的名气巩固地位征他入朝。蔡邕称病不出。董卓大怒骂说:“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又令州郡催蔡邕行。蔡邕不得已应征拜为祭酒“甚见敬重”。继而补侍御史又转为侍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不久迁为巴郡太守复留为侍中。初平元年(公元19o年)拜蔡邕为左中郎将随献帝迁都长安封为高阳乡侯。

    董卓的宾客部曲欲推崇董卓比姜太公称为“尚父”。蔡邕说:姜太公辅周翦商故特为其号。你威德“诚为巍巍”然还不可称尚父要等到关东平定车驾还返旧京洛阳然后才议尊号。董卓接受了他的意见。当时关东以袁绍为的反董势力很强蔡邕之言实是反对尊董卓为“尚父”的托词。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六月蔡邕借董卓问及地震答道:地动者“阴盛侵阳”乃“臣下逾制”所致并指出董卓车舆僭越的事实。董卓于是改乘“皂盖车”。蔡邕的诸多建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董卓的权欲。蔡邕虽然很受董卓器重并想借此提出有益时政的建议。但董卓刚愎自用蔡邕恨他很少听取意见对从弟蔡谷说:“董公性刚而遂非终难济也。”表示想脱离董卓而东去以待时机。蔡谷说他状貌异常很难瞒过众人。蔡邕只好作罢。

    董卓被诛时蔡邕在司徒王允处不经意地叹息形之于色。王允勃然斥之说:董卓乃“国之大贼”你受其“私遇”而忘大节岂不是一路货色。即收付廷尉治罪。蔡邕表示愿受刑得以“继成汉史”。士大夫为其说情太尉马日bsp;也劝王允勿失人望。王允说:“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蔡邕遂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

    善音律能文章有志于汉史蔡邕博学多才他善音律能碑传文字有志于续修汉史。蔡邕善弹琴还能制作琴深知琴音。他逃难于吴时听到吴人烧桐炊饭的火烈声知道是良木乃以桐木制琴果然出美妙之音而琴尾犹焦故时人称为“焦尾琴”。他在家乡时应邻人之召去饮酒到达时乡人已酒酣听到屏后弹琴之声仔细听之觉得琴音有“杀心”便返回家去。主人得知蔡邕至门而去便向蔡邕追问何故。蔡邕说了原因众人觉得奇怪。弹琴者说:我鼓琴时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我唯恐螳螂受害这可能就是“杀心”形之于声吧?蔡邕莞然而笑说:这就是了。

    桓帝时宦官徐璜、左悺等五侯专权恣肆听说蔡邕善于弹琴以皇帝的名义令陈留太守督促蔡邕到京师。蔡邕不得已行至偃师称病而归“闲居玩古不交当世”。

    蔡邕著述很多“所著诗、赋、碑、诔、铭、赞、连珠、箴、吊、论议、《独断》、《劝学》、《释诲》、《叙乐》、《女训》、《篆埶》、祝文、章表、书记凡百四篇传于世”。其中《释海》是蔡邕仕宦前的作品其宗旨是“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表达“贫而不耻”的思想标榜淡于名利的清高品格。《释诲》体现了蔡邕早期的思想状态。

    传世的《蔡中郎文集》保留了蔡邕七十余篇作品其中多数是碑铭。碑铭虽然有歌功颂德的成份但它的史料价值却很高个碑传所传记的一些人《后汉书》颇缺其传故碑又成了独一无整二的史料。碑文中的得意之作是《郭林宗碑》。蔡邕在碑文中称郭林宗“砥节励行直道正辞贞固足以干事隐括足以矫时”。他曾对友人卢植说:“吾为碑铭多矣皆有惭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1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曾与当时一些学者“奏求正定《六经》1《后汉书·郭太传》。

    文字”以订正后学对儒家经籍的穿凿得到灵帝允准。他自书丹于碑使工人镌刻立于太学门外这就是有名的《熹平石经》。“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

    蔡邕所作碑文很受当时人的喜爱。传说祢衡能背下来他的一篇碑文“惟两字缺”2。

    蔡邕的史学造诣也很深。他曾在东观与卢植、韩说等撰补《后汉记》因遭事故不得成书他曾上书自陈奏其所著十意。《后汉书·蔡邕传》引李贤注引《邕别传》说“邕昔作《汉记》十意未及奏上遭事流离因上书自陈曰:‘臣既到徙所乘塞守烽职在候望忧怖焦灼无心能复操笔成草致章阙廷。诚知圣朝不责臣谢但怀愚心有所不竟。臣自在布衣常以为《汉书》十志下尽王莽而止光武以来唯记纪传无续志者。臣所事师故太傅胡广知臣颇识其门户略以所有旧事与臣。虽未备悉粗见尾积累思惟二十余年。不在其位非外史庶人所得擅述。天诱其衷得备著作郎建言十志皆当撰录。会臣被罪逐放边野恐所怀随躯朽腐抱恨黄泉遂不设施谨先颠踣科条诸志臣欲删定者一所当接绪者四前志所无臣欲著者五及经典群书所宜捃摭本奏诏书所当依据分别目并书章左惟陛下留神省察。臣谨因临戎长霍圉封上。’有《律历意》第一《礼意》第二《乐意》第三《郊祀意》第四《天文意》第五《车服意》第六。”

    蔡邕既死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此可见蔡邕对汉史造诣之份量。蔡邕所叙汉事有《灵帝纪》及十意有列传四十二篇因李傕之乱淹没多不存。看来继汉史者班固以后蔡邕是一大家。

    第三十七章仲长统王符崔■仲长统、王符、崔■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

    第一节仲长统生平与著述仲长统(18o—22o)字公理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

    仲长统自幼勤奋好学。他博览群书写得一手漂亮文章。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在青、徐、并、冀(今山东、淮北、山西、河北)等地游历访学扩展了自己的学识。凡是与他交往的人都很佩服他。当时的并州刺史高于是袁绍的外甥向来贵显有名门下网罗了不少游士。仲长统去拜访他很受敬重。高干以当世事务向他请教他指出了高干的毛病在于“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提醒他应深以为戒。高干十分自负听不进仲长统的逆耳之言。仲长统见言不见从就辞别而去。不久高干举兵叛乱灭族。仲长统不拘小节一些人目他为“狂生”。他有政治见解却不愿做官。每当地方官想推举他出仕他总是以病为由加以拒绝。他的才智得到尚书令荀彧的赏识被推荐任尚书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