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中国通史-第2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国先进行高空臭氧观测。日军侵入后工作缩小但观测工作未停止。195o年12月徐家汇观象台由军委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接管。徐家汇观象台地面气象观测连续78年是我国境内最长最完整的。

    2。外国人在内蒙新疆的考察。

    1926年冬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svenhedin)受德国委托与北京大学等单位组成中德西北科学考察团于1927年5月出。气象考察由德国气象学家赫德(w。haude)主持。9月28日考察团到额济纳河沿途进行地面观测和测风气球观测。1927年5至7月在百灵庙附近的呼加图沟9月在额济纳河畔的忽图尔(1928年冬止)设站定点观测。1931年5月赫德为勘察中德航空路线再度来华带来风筝高空气象探测设备在义肯公(1931年5—9月)和现内蒙海流图和额济纳旗附近的巴音托来(1931年9月至1932年3月)进行了地面气象观测和123次风筝探测。后来设备由气象研究所购得自1932年9月至1933年5月在北京清华大学探测46次。

    3。日本在中国设立的观象台和测候所。

    日本侵占东北后于1933年设伪满中央观象台于长春恢复中东铁路7个测候所并陆续新建27个测候所及简易测候所百余处地区延扩至热河和绥远。工作人员大部分为日本人。大连和旅顺测候所直属日军部。

    七七事变后华北各气象台站先停顿。194o年北平成立为华北国立现象台。1939年日军在华北设了18个测候所194o至1944年又增设12处包括山东、河南和江苏少数地方。南方在抗日战争期间测站都停办。只汪伪水利部门于南京、杭州、怀广、蚌埠在194o至1943年曾有气象观测。1932至1937年间日本在台湾增设测候所5处简易测候所23处。1938—1945年增设测候所4处。大部分测候所一直维持到1945年。战后由国民党政府接收。

    第三节延安的气象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早在1939年即在延安马家湾创办了最早的农业科学试验农场——光华农场展农牧业增加供应。并设有气象组进行地面气象观测。

    抗日战争中驻我国的美国空军迫切需要我敌后根据地的气象情报1944年7月美军观察员被派到延安并在延安建起气象台。气象台于1944年9月开始多种观测:地面气象、气球测风、高空无线电探空设备是当时最先进的。航空气象服务十分繁忙曾为毛主席赴重庆谈判和很多次其他领导的飞行作出贡献。1946年4月观测组离去。1945年9月八路军总部成立第一个气象台——延安气象台张乃召(1912—1979)为领导人。气象台人员11人有邹竟蒙、曾宪波等。

    为支持美军对日军的轰炸机飞行1945至1946年设立了清丰和太行军区观测站。1945至1946年为保证美军飞机来往延安在陕甘宁边区设定边、米脂、庆阳观测站。

    1947年3月14日气象台撤离延安后组成军委三局气象队先后在山西临县三交镇王家沟、河北平山县王家沟进行观测。解放战争节节胜利许多同志投入接收台站工作后来成为新中国许多气象部门的领导人。

    为建立人民空军作准备中共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于1946年3月在通化成立航空学校成立气象台进行地面、高空风观测和气象预报。1948年1o月在牡丹江航校办气象训练班。1949年6月组建了沈阳、齐齐哈尔、牡丹江、长春、公主岭机场气象台1o月起进行天气预报。12月在哈尔滨、长春、锦州、沈阳、济南、北京、牡丹江成立航校都建立了气象台。7月建立西安等15个机场气象台。不久接管了国民党上海、南京、杭州气象台。第四节科学研究成就这一时期我国开始进行气象科学研究并取得很多成果。科研工作主要是在竺可桢、涂长望、赵九章的领导下进行的。在最后的1o年中由于国内气象资料的积累、科研队伍的扩大和战时开始取得的高空气象资料进一步获得一批重要成果。下面列出主要成果的内容括号内为主要研究人。

    (1)气候资料的整编和主要气候要素的分布图(竺可桢、张宝坤、吕炯、涂长望)。

    (2)气候成因研究:地面、高空基本气流及其季月变化(竺可桢、陶诗言、高由禧、刘匡南);气团性质和分类(赵九章、涂长望、张丙辰);季风的形成和活动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竺可桢、涂长望、黄仕松)。

    (3)中国气候区划(竺可桢、涂长望、卢鉴、张宝坤)。

    (4)历史时期中国气候的变迁(竺可桢、郑子政)。

    (5)天气学研究:气旋路径分类(蒋丙然沈孝煌);气旋与锋(么振声、卢鉴、涂长望、张丙辰);寒潮活动(李宪之、卢鉴);台风(竺可桢、李宪之)。

    (6)中国天气与大气环流和大气振动的关系(涂长望)。

    (7)大气环流理论(赵九章、叶笃正、朱岗昆)。

    这3o年中在气象研究所的努力推动和协助下一些省份农业、水利部门开始重视气象科学研究地面气象观测网的建设有了进展到1937年达到一定规模但在日军入侵时东部除福建外台站多随之消失。但西南和西北有所增加。下表列出1937年和1945年存在的各级测候所数目统计。由于资料不足表中没有包括军事和民航部门的台站。4级所属每天只观测1—2次观测项目少的简易所大多不能维持长久作用有限。

    1937年和1945年各级测候所统计1937年1945年台站等级1234总计1234总计本国设121oo1893366371394167117391外国设4191437743111o125总计161192o3373711121o5177118416这3o年中国民党政府始终没有建成一个分布全国的、稳定的、有基本观测、通讯和质量控制的气象观测网未能形成全国性的天气预报工作。受气象观测网不完备和落后的限制这时期取得的科研成果对中国这样一个广大而地形复杂的国家的气候和气候区域只能说有了个轮廓的了解对气候与农业的关系缺乏研究对天气学的众多方面也只是有了初步的认识。11本章涉及的有些年月和机构等因记忆和资料所限可能不够准确尚待进一步考订。第五十八章物理学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皇朝的统治1919年的五四运动又吹响了反帝反封建的号角。然而在中国实现科学和民主的任务还很艰巨国内政治和国际形势始终严重制约着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等事业的展。尽管如此二十世纪上半叶是我国近代科学技术奠基和初步展的时期也是近代物理学在我国生根芽和成长壮大的时期。

    第一节物理学教育1。大学物理学系的设立。

    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我国许多大学相继设立了物理学系(或数理系、理化系)如:金陵大学(1912)、北京大学(1918)、大同大学(1919)、南开大学(1919)、东南大学(1921)、北平师范大学(1922)、厦门大学(1923)、中山大学(1924)、清华大学(1926)、燕京大学(1926)、浙江大学(1928)、武汉大学(1928)、交通大学(193o)等等。到三十年代中期我国设有物理系(或数理系、理化系)的大学已过3o所。随着在国内和国外物理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日益增多特别是随着出国深造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毕业研究生的陆续归国大学的师资力量得到加强物理学高等教育已在我国具有一定的规模。

    大学物理学教学在二三十年代有了明显的改进。以清华大学为例该校于1929年成立理学院以实验科学为主要展方向这在当时国内实验科学尚不达的状况下是比较新颖和独特的。193o年该校物理系开始招收研究生。三十年代初该校物理系开设的理论和实验课程共37门其中必修课16门选修课21门有的课程还反映了当时物理学的最新展。该系建有普通物理、热学、光学、电学和近代物理五个实验室以及金木工厂设备先进仪器一流。图书方面物理学各科的重要书籍、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的文集以及19oo年以后的各种重要期刊均多齐备。系里经常组织学术讨论会报告研究成果、评介新成就与新展学术风气浓厚。其他各大学对科系的建设也都颇为重视。总之二十世纪上半叶我国各大学的物理系都力图给学生以经典物理和近代物理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的广泛教育。

    2。留学人员及其归国后的教学等工作。

    早年赴国外留学深造的人员大多学成之后立即归国献身于物理学的教学和研究但由于受到国内种种条件的限制继续进行研究工作困难很多所以大部分人都是主要从事教学工作培养物理学专业人才。因此他们既是物理学家更是物理学教育的专家。

    这一时期许多大学里都有我国物理学界的一些老前辈执掌教学如:颜任光、丁燮林、李书华、王守竞、饶毓泰先后主持北京大学物理系;叶企孙、吴有训主持清华大学物理系;谢玉铭主持燕京大学物理系;胡刚复主持东南大学物理系;等等。各校均聘请知名教授任教如三十年代初清华大学物理系有叶企孙、吴有训、萨本栋、周培源、赵忠尧等五位教授真可谓人才济济。这些曾经留学欧美的著名学者在各校建立实验室开设反映最新成就的课程进行理论与实验并重的物理学教学。他们的出色工作使这些大学的物理系享有盛名。

    物理学教学所必需的实验仪器在我国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在这方面留学人员亦作出了很大贡献。1925年颜任光和丁佐成创办上海大华科学仪器公司该公司有实验室修理和制造各种实验仪器。这是我国第一个现代科学仪器工厂从此我国有了自己生产的物理仪器。1929年中国科学社在上海设立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也进行仪器制造在抗日战争结束后逐渐有所展。此外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和北平研究院物理学研究所也有制造。

    3。教材、译著与专著。

    二十世纪上半叶我国物理学家们根据自己在多年教学工作中的经验编写了许多教材。其中供中学物理学教学用的有:丁燮林和王书庄的《初中物理实验》(193o)、《高中物理实验》(193o);倪尚达的《高中物理学》(1933);戴运轨的《开明物理教本》(1931)、《高中物理学实验教程》(1933)、《正中高中物理》(1938)、《初中物理》(1949);方嗣欔的《物理实验》(1932)、《初中物理学》(1934);严济慈的《高中物理学》(1948)、《初中物理学》(1949);等等。这些教材在三四十年代相当流行很受欢迎有的曾多次再版。它们对于提高中学物理学教学的质量起了很大作用。

    我国物理学家们从二十年代起就编写供大学物理学教学用的中文教科书从而改变了在我国大学里曾经一度使用英文教科书的局面。比较有影响的如:李书华的《北京大学物理实验讲义》(1924);叶企孙和郑衍芬的《初等物理实验》(1929);倪尚达的《无线电学》(1929);萨本栋的《普通物理学》(1933)、《普通物理实验》(1935);戴运轨的《大学普通物理学》(1941);严济慈的《普通物理学》(1947)等等。

    为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学术水平我国学者翻译了许多物理学书籍包括学术专著、通俗读物、教科书等。据统计1911至1936年的25年间我国译刊科学书籍495种其中物理学书籍52种占1o。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