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通史-第2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陈省身觉得第一要务是培养新人遂要求各大学推荐优秀学生来所任助理研究员。吴文俊等十余人先后到来陈省身亲自给他们上代数拓扑学课程打算以此为起点向代数、几何、分析等现代化研究方向前进。这是一个高瞻远瞩的计划对后来中国数学的展有深远影响。1948年初数学研究所正式成立并由上海迁往南京。数学研究所曾聘请陈建功来所工作一年另聘苏步青、华罗庚、樊■、许宝騄、周炜良、段学复等为兼职研究员。迁往南京以后曾聘李华宗为专任研究员王宪钟、胡世桢为专任副研究员。
1948年中央研究院选举院士数学方面有姜立夫、陈省身、苏步青、华罗庚、许宝騄5人当选。
香港开埠1oo余年来数学鲜有展香港大学数学系只设一名教授多由英国人充任。1948年黄用诹(1913—)到校任教他以英庚款在伦敦大学获博士学位是微分几何学家。
台湾在日据时期有一所台北帝国大学以农学为主仅有一名日本人在教数学。1945年光复时陈建功、苏步青等曾去接收将其改名为台湾大学。不久陈建功、苏步青即返回浙江大学。沈璇(1899—1983)、施拱星(1918—)、许振荣(1918—)等留日学者在台湾大学执教数学。
1949年1o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国的数学展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第五十六章天文学1919—1949年为中国近代天文事业的草创时期。在这一时期老一辈天文工作者在国家内忧外患的历史条件下为开创和振兴中国的近代天文事业作了艰苦的努力。他们创办中国天文学会建立近代天文研究机构和天文教育机构开展一系列力所能及的近代天文工作同时创办刊物编译图书举办学术演讲参加国际学术活动使中国近代天文事业从无到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正是他们所做的这些开创性工作为日后中国天文事业的兴旺达打下了基础。但抗日战争爆后由于仪器设备遭受破坏机构有的内迁有的瘫痪工作受到严重影响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有些工作还未得到恢复。
第一节天文研究机构概观1。原有的国立天文研究机构——中央观象台1。
在本世纪一十年代末国立天文研究机构仅有1912年接管清钦天监后成立的中央观象台1个。该台初期设置历数、气象两科1921年增设天文科和磁力科是按当时欧洲一些观象台的组织模式建立的。中国早期其他天文研究机构也大多与中央观象台类似天文气象不分家还兼磁力、地震等其他学科。中央观象台成立后台长高鲁曾努力试图把它办成一个具有近代规模的研究机构。气象科科长蒋丙然(1883—1966)在该台开拓了中国近代气象事业1。但在天文方面却因缺乏起码的经费最终未能购置一架较大型的天文望远镜。其天文仪器除明清遗留下来的一批古仪外只添置了等高仪、六分仪、计时钟和小型望远镜等无法用来开展近代天文观测。天文科的业务主要是用六分仪和等高仪观测太阳和恒星以校正计时钟的误差工作开展不多。中央观象台的天文工作主要是编算历书。历数科从民国元年至十六年每年编算一部历书。高鲁与历数科科长常福元对编历工作作了三项改革。其一是改用国际上通用的公历。其二是改革历书推算方法。除民国元年和二年的历书仍沿用旧法推算外自《民国三年历书》起改用各国通行的西方最新之法即采用纽康的太阳运动表和汉森的月球运动表进行推算但由于直接推算工作量过大人手不够实际上没有实现独立的直接推算而是用外国提前出版的天文年历按说明书换算而成。其三是将清代历书中附载的迷信内容完全剔除改以刊载天文常识图说题材围绕历法常识这一中心选取。此外还编算出版了民国四年至八年的5册《观象岁书》模仿外国天文年历把行星历表也包括在内但从民国九年起因财政困难而停止出版。其编算方法有的直接抄录外国原书有的通过换算而成。从1928年起编历工作改由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负责中央观象台建立的一套编算方法也为天文研究所所继承。应该说中央观象台就其设备和工作的总体而言还算不上是一个近代天文研究机构。
但中央观象台是中国近代天文事业的源地。正是由于以高鲁为的中央观象台全体职员的积极倡议1922年在中央观象台内成立了中国天文学会。而在此之前的学会筹备阶段他们于1915年以中国天文学会的名义在台内刊行《观象丛报》表了不少天文学专业文章、科普佳作以及天文学史论文以扩大天文学的社会影响。该刊寄赠单位遍布五大洲曾相继收到近百种交换而来的刊物。
1923年起中央观象台因北洋政府经济拮据而日益萧条。1928年北洋政府灭亡后该台天文部分由南京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接管在原台址成立了国立天文陈列馆陈列古代天文仪器、天体模型、天文照片和星图等等并出售各种天文书刊。
2。民办南通军山天文台1。
1本节主要参考:(1)高鲁:《中央观象台之过去与未来》中央观象台1917年。(2)陈遵妫:《中央观象台》《中国天文学史》第四册第十编第三章第一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1王秀芹:《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先驱——蒋丙然》《中国科技史料》第11卷第1期第41页199o年。
1本节主要参考张明昌:《南通军山天文台始末》《中国科技史料》第5卷第4期第71页1984年。位于江苏南通的军山天文台建于1916年是中国近代天文事业处于萌芽阶段时出现的一座民办天文台。它是由民族实业家张謇(1853—1926)为展当地的农业、水利和航运事业而创办的。业务包括天文、气象两部分。业务人员仅4名台务由刘渭清主持。刘毕业于张謇所办的通州师范测绘科为建军山台曾到法国主办的上海徐家汇天文台学习近代实用天文和气象的观测研究方法。军山台配置的天文仪器有双筒望远镜、经纬仪、天体仪、无线电受信机等均是委托徐家汇天文台向英、法、德等国订购并由徐台代为检验其设备和开展的天文工作均比中央观象台先进。军山台在业务上也与徐台有联系开展的天文工作包括守时报时;以经纬仪测定地方经纬度和子午线;日月食的推算预报;行星的位置与运动的预报;极光与黄道光的观测;潮汐的测量、研究和预报。此外还用经纬仪对太阳黑子作过零星的观测并对黑子的成因及其对地球的影响等作过探讨。曾举办测候训练班教以实用天文和气象的观测方法搞过许多天文科普宣传。但该台自1926年8月张謇病逝后因经费无着而每况日下于1938年日军侵占时毁于战火。
3。青岛观象台的接收和扩充1。
青岛观象台建于1898年初为德国所建其业务以气象为主兼作天文、地磁、地震工作。1914年为日本占领1924年归还中国。当时中央观象台台长高鲁命气象科科长蒋丙然率员前往接收。接收后由蒋丙然任青岛台台长。在台内设立“天文磁力”和“气象地震”两科分别由高平子(1888—197o)和蒋丙然任科长。随即开展有关观测同时大兴土木建房修路添置仪器进一步扩大科研领域。1928年又增设海洋科。当时青岛台成为中国自己拥有的业务最广泛的多学科综合台。
该台的天文仪器原有4厘米子午仪、3。4厘米经纬仪和16厘米盖氏赤道仪。中国接管后陆续增添了32厘米标准天图式赤道仪、8厘米人差子午仪、恒星坐标量度仪、等高仪、无线电报机和电时钟等多种设备。其中天图式赤道仪平行双镜筒可分别用于照相和目视观测是1949年以前我国掌握的最大的折射望远镜。
青岛台在天体测量方面成绩卓著。开展了测时授时工作并以无线电、电音授时取代日人的午炮授时以提高授时准确性。曾于1926年和1933年两次应邀参加国际经度联测1开创中国参加国际经度联测之先河并取得国际一流之观测结果得到国际经度委员会主席的赞扬。1931年小行星“爱神星”大冲时该台特约研究员、山东大学物理系教授李珩(1898—1989)曾负责主持参加该星的国际联测以确定太阳的视差。此外青岛台自1925年起还开展了中国为时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太阳黑子的系统观测和研究工作用盖氏赤道仪投影描绘太阳黑子和光斑。还曾积极开展日月食观测、天象预报和编历工作。该台在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初所开展的天文工作可谓我国近代天文观测研究之先导。该台出版有《观象月刊》、《天文半年刊》、《青岛日历》等书刊其观测报告和学术汇刊与3o多个国家的5o多个科研机构进1本节主要参考:(1)蒋丙然在中国天文学会第14届年会所作青岛市观象台工作报告《宇宙》第8卷第5—6期第85页1937年。(2)邵元疆、孙寿胜:《青岛观象台的八十六年》《中国科技史料》第5卷第4期第9o页1984年。(3)陈展云:《中国近代天文事迹》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1985年版第16—26页。
1李晓昉:《青岛市观象台参加国际经度测量成绩报告》《宇宙》第6卷第4期第61页1935年。行交换。
1938年初青岛台再度被日本占领中国职员全部撤出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后回归中国。1946年后逐渐恢复测时授时以及太阳黑子的观测工作。
4。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及中国第一座现代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的建立。
1928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国立中央研究院在南京设立天文研究所。所长高鲁是原中央观象台台长中国天文学会的创始人中国近代天文事业的先驱者。他早就有在中国建造一座可与欧美各大天文台并驾齐驱的现代天文台的愿望1。由于他的积极呼吁和据理力争天文研究所获准在南京紫金山建立国立第一天文台。但没等该台正式开建1928年12月高鲁受命出任驻法公使。经高鲁推荐中央研究院改聘留美归国天文学家、厦门大学教授余青松(1897—1978)为天文研究所所长2。余青松是二十年代国际负有盛名的天体物理学家而且通晓土木工程因而对天文台的设计和建筑均是内行他于1929年夏到南京上任随即担负起建台重任。紫金山天文台的兴建历时5年于1934年9月落成。
紫台是在战乱频繁、政局动荡的历史条件下由余青松亲自规划、设计并亲自主持兴建的3。他考虑了现代天文研究的四个重要方面即恒星物理、太阳物理、变星研究和方位天文为此分别设置了四个观测室:大赤道仪室、小赤道仪室、变星仪室和子午仪室并为每个室配制了观测所需的当时国际最先进的仪器。大赤道仪室配制的6oo毫米反射望远镜是当时远东最大的望远镜德国蔡司厂最新产品。其附有双石英棱镜摄谱仪可拍摄恒星紫外光谱进行分光光度观测。小赤道仪室上层设置德制2oo毫米折射望远镜和15o毫米天体照相仪附有太阳放大投影器、日珥观测器和物端棱镜等;下层安装美制海尔太阳分光仪是专为参加国际太阳分光联测而订购。变星仪室装置美制1oo毫米罗氏变星仪是专为参加国际造父变星联测而订购。子午仪室配制瑞士制13o毫米人差自动子午环可观测天体过子午圈的精确时刻地下室为恒温钟房。除此之外还订购了用以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