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通史-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2孟子的话不只是表示了学术上的门户之见而且表示了他对其他民族的严重歧视。所谓“南蛮舌”简直就是骂人了。孔孟对民族关系的两种态度实际上是民族关系史上两种观点上的根本分歧到了秦汉以后就更为明显了。
多民族史撰述的杰作司马迁是中国史学的奠基人他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都是有卓越成就的史书。它们在民族史方面也都有杰出的撰述。《史记》把环绕中原的各民族尽可能地展开一幅极为广阔而又井然有序的画卷。它写了《匈奴列传》、《南越尉佗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大宛列传》分别按地区写出北方、南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民族历史。把这六个专篇合起来可以说是一部相当完整的民族史其中有些记载是越当时和今日国境范围的。这与先秦2见《观堂集林》第二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
3见《闻一多全集》第一册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版。
4这两条分见《论语·卫灵公》又《子路》。
5见《论语·八佾》。这句话有不同解释。朱熹《论语集注》引程子曰:“夷狄且有君长不如诸夏之谮乱。”这个解释近是。
1以上两条分见《论语·子罕》又《宪问》。
2见《孟子·滕文公上》。
记载之局限于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的有关事迹是大不相同的。秦汉的空前统一局面及其对外交通的展使当时人大开眼界也使我们的历史家能写出这样包容广大的民族史。自战国以来我们的先民有了解世界的追求。邹衍大九州之说是这种思想的地理形式。《礼记·中庸》说:“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是这种思想的道德形式。《史记》写民族也许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这种思想的历史形式。
《匈奴列传》在材料的选择和表述的形式上都有创始的意义。列传的开头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这是说匈奴历史的古老、地理的位置和民族的最大特点。下文紧接着就说: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駞、驴■駃騠、騊駼、■騱。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
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功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1t;//pgn》贱老弱。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姓字。这两段话把这个游牧民族在生产上的特点畜牧、狩猎和军事相结合的特点日常生活和婚姻制度的特点以及文化水平都说到了。这同列传开头的一小段话概括地勾画出这个民族在几个重要方面的特点大体上反映了匈奴社会所可能达到的历史展阶段。
《匈奴列传》除开头的三段外可分为三个部份。一个部份是从夏后氏少康之衰说起直到冒顿称单于之前说的是匈奴不断展及其与汉族先民的关系。冒顿称单于在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o9年)。他在位三十六年是匈奴最强盛的时期也是列传中重点表述的部分。这里写出冒顿的坚毅雄悍并因写匈奴的强大而同时写出月氏、东胡及一些北方民族的盛衰。冒顿与汉廷曾有书信往来可见这时已使用文字但未明说是匈奴自制文字或是汉字。这是关系匈奴社会展的一项重要记事。最后一部分是从老上单于即位之年(前174年)起写到天汉四年(前97年)。列传写出在这一时期因汉降人对匈奴的教唆和汉家将相贪图战功匈奴跟汉朝的关系复杂化了。列传在写这一时期的双方关系时很有分寸透露了作者对双方关系的独到见解。列传还写了在老上单于时汉降人中行说“教单于左右疏记以计课其人众畜物”。这也是关系匈奴社会展的一项重要记事。对于这一类好象细小但有历史意义的事司马迁往往不轻易放过。
匈奴的活动主要是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后来鲜卑、突厥、回纥、蒙古等几个在全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民族也都在这里活动使这里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特别活跃的地方因而《匈奴列传》也就越来越加强它在民族史文献上的重要地位。
《匈奴列传》以外的五篇民族史传记都各有特点也都在民族史文献上有其重要性。《西南夷列传》的篇幅较少而在地理范围上包含今云南省、贵州省及四川省西南部涉及的民族的数目也特别多。传文把这些民族加以简明的叙述:西南夷君长以十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十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十数邛都最大。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桐师以东北至叶榆名为嶲昆明皆编随畜移徙亡常处亡君长地方可数千里。自嶲以东北君长以十数徙、莋都最大。自莋以东北君长以十数冉駹最大。其俗或土著或移徙。在蜀之西自冉駹以东北君长以十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此皆巴蜀西南外蛮夷也。这一小段文字把西南夷区分为四类。田耕邑聚者为一类。随畜牧迁徙无君长者为一类。或土著、或移徙者为一类。有君长而定居或移徙不明者为一类。每类各有若干族群各有相当范围内的活动地区。《西南夷列传》总的说来材料并不丰富但提供了一个研究西南少数民族古代史的线索是很可珍贵的。象《西南夷列传》这种按照地区分别表述民族历史的方法特别对于民族复杂的地区很适用。这种办法对于后来的民族史撰述有很大的影响。
应该特别指出来《史记》对汉族的形成做了很多的工作。学者们习惯于把这些工作看作是中国史的一般工作。而从民族史的角度看这些工作还应该说是对叙述汉族形成过程所做的工作。《史记》有《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秦始皇本纪》以至汉以后的帝纪它们所表述的不同的历史阶段也就是汉族形成的不同阶段。《史记》又有《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这些表是表述不同历史阶段的又一形式。尽管司马迁还没有“汉族”的概念他也不一定会意识到这是为一个民族的形成写历史但实际上他做了这个工作。一直到现在他的工作成果还是我们研究汉族形成史的基本文献。
《史记》论述了不同民族的社会展的不平衡但不斤斤于夷夏之别。
司马迁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是理智的没有明显的狭隘民族思想。《史记》记:“禹兴于西羌”1而为夏后氏之祖。又秦之先祖大费其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2。又春秋时秦以“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3后来秦用商鞅变法改革了一些戎俗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史记》记周人历史说周在夏殷的基础上展成为文化较高的民族4。而周的先世却曾“奔戎狄间”到古公亶父始“贬戎狄之俗”。又匈奴在一般人眼中好象是不可能有什么文化历史的民族但它却是“夏后氏之苗裔”。5《吴太伯世家》说:“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越王勾践世家》说:“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山。”这些记载所反映的思想与战国时期的孟子大不同。孟子只承认“用夏变夷”而不承认夏会“变于夷”。《史记》的这些记载则是“用夏变夷”者有之“变于夷”者亦有之。
匈奴问题是汉代尖锐的民族问题。《史记》既反对匈奴对汉边地的侵扰也反对汉朝对匈奴牧地的侵夺。在关于河南地的争夺上《史记》肯定了匈奴在当地的主权。所以《匈奴列传》记秦始皇侵占这块土地时是说:“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而在记匈奴冒顿单于时事是说“悉1《吏记·六国年表·序》。
2《史记·秦本纪》。
3《史记·六国年表·序》。
4《论语·八佾》:“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5《史记·匈奴列传》。
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
对于汉和匈奴间的战争《史记》并不认为是不可避免的。它指出汉武帝初年“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但自王恢设计诓骗匈奴以后双方才不断用兵。《史记》指出汉家对匈奴用兵为自己带来很大的困难。《平准书》指陈对匈奴战争的严重后果说:及王恢设谋马邑匈奴绝和亲侵扰北边兵连而不解。天下苦其劳而干戈日滋行者齎居者送中外骚扰而相奉百姓抏弊以巧法财赂衰耗而不赡。入物者补官出货者除罪选举陵迟廉耻相冒武力进用法严令具。兴利之臣自此始也。其后汉将岁以数万骑出击胡。及车骑将军卫青取匈奴河南地筑朔方。。。转漕甚辽远自山东咸被其劳费数十百巨万府库益虚。乃募民能入奴婢得以终身复。为郎增秩及入羊为郎始于此。
其后四年而汉遣大将将六将军军十余万击右贤王获虏万五千级。明年大将军将六将军仍再出击胡得&1t;//pgn》虏万九千级。捕斩虏之士赐黄金二十余万斤。虏数万人皆得厚赏衣食仰给县官;而汉军之士马死者十余万兵甲之财转漕之费不与焉。
《匈奴列传》对于汉廷在民族问题上所犯的错误是微婉其词的。所以在列传的结尾感慨于《春秋》“隐、桓之间则章至定、哀之际则微为其切当世之文而罔褒忌讳之辞也。”但以《平准书》和《匈奴列传》合观可见作者对自己的真实思想还是不愿掩盖的。司马迁死后两千多年的悠久岁月中在汉与匈奴的问题上很少有人能象他这样看的。
班固的《汉书》和范晔的《后汉书》继承《史记》在民族史方面对前史或续或补对创兴的新史专立篇目。它们在资料上可说是收集得不少而见识上要比司马迁差得多。
《汉书》的《匈奴传》有上、下两卷收录了《史记·匈奴列传》的旧文增益了李广利降匈奴以后以至更始末年的史事。把《史》、《汉》和《后汉书》的《南匈奴传》合起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对夏、殷以至东汉末年的匈奴历史具有相当完整的记载。《汉书·西域传》也分上下两卷比较系统地记录了天山南北各民族的情况对于道里和户口的数字也都有所记载。这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古代民族史的重要资料。《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几乎全是抄录旧史而所收文帝赐赵佗书和赵佗所上书是《史记》所缺略的重要文献。
《后汉书》的民族史部分收罗繁富甚见工力。《西域传》、《南匈奴传》接续前史记录了匈奴和西域在东汉时期的重大变化。《东夷传》、《南蛮西南夷传》好象是因袭旧规而记载翔实过于前史。西羌问题是东汉时期比较突出的民族问题乌桓和鲜卑是这时期新兴的民族而鲜卑对后来中国历史的展大有影响。《西羌传》和《乌桓鲜卑传》是《后汉书》新创的篇章。陈寿的《三国志》一向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四史”而陈书民族史部分很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