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通史-第16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6)中国天气与大气环流和大气振动的关系(涂长望)。
(7)大气环流理论(赵九章、叶笃正、朱岗昆)。
这3o年中在气象研究所的努力推动和协助下一些省份农业、水利部门开始重视气象科学研究地面气象观测网的建设有了进展到1937年达到一定规模但在日军入侵时东部除福建外台站多随之消失。但西南和西北有所增加。下表列出1937年和1945年存在的各级测候所数目统计。由于资料不足表中没有包括军事和民航部门的台站。4级所属每天只观测1—2次观测项目少的简易所大多不能维持长久作用有限。
1937年和1945年各级测候所统计1937年1945年台站等级1234总计1234总计本国设121oo1893366371394167117391外国设4191437743111o125总计161192o3373711121o5177118416这3o年中国民党政府始终没有建成一个分布全国的、稳定的、有基本观测、通讯和质量控制的气象观测网未能形成全国性的天气预报工作。受气象观测网不完备和落后的限制这时期取得的科研成果对中国这样一个广大而地形复杂的国家的气候和气候区域只能说有了个轮廓的了解对气候与农业的关系缺乏研究对天气学的众多方面也只是有了初步的认识。11本章涉及的有些年月和机构等因记忆和资料所限可能不够准确尚待进一步考订。第五十八章物理学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皇朝的统治1919年的五四运动又吹响了反帝反封建的号角。然而在中国实现科学和民主的任务还很艰巨国内政治和国际形势始终严重制约着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等事业的展。尽管如此二十世纪上半叶是我国近代科学技术奠基和初步展的时期也是近代物理学在我国生根芽和成长壮大的时期。
第一节物理学教育1。大学物理学系的设立。
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我国许多大学相继设立了物理学系(或数理系、理化系)如:金陵大学(1912)、北京大学(1918)、大同大学(1919)、南开大学(1919)、东南大学(1921)、北平师范大学(1922)、厦门大学(1923)、中山大学(1924)、清华大学(1926)、燕京大学(1926)、浙江大学(1928)、武汉大学(1928)、交通大学(193o)等等。到三十年代中期我国设有物理系(或数理系、理化系)的大学已过3o所。随着在国内和国外物理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日益增多特别是随着出国深造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毕业研究生的6续归国大学的师资力量得到加强物理学高等教育已在我国具有一定的规模。
大学物理学教学在二三十年代有了明显的改进。以清华大学为例该校于1929年成立理学院以实验科学为主要展方向这在当时国内实验科学尚不达的状况下是比较新颖和独特的。193o年该校物理系开始招收研究生。三十年代初该校物理系开设的理论和实验课程共37门其中必修课16门选修课21门有的课程还反映了当时物理学的最新展。该系建有普通物理、热学、光学、电学和近代物理五个实验室以及金木工厂设备先进仪器一流。图书方面物理学各科的重要书籍、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的文集以及19oo年以后的各种重要期刊均多齐备。系里经常组织学术讨论会报告研究成果、评介新成就与新展学术风气浓厚。其他各大学对科系的建设也都颇为重视。总之二十世纪上半叶我国各大学的物理系都力图给学生以经典物理和近代物理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的广泛教育。
2。留学人员及其归国后的教学等工作。
早年赴国外留学深造的人员大多学成之后立即归国献身于物理学的教学和研究但由于受到国内种种条件的限制继续进行研究工作困难很多所以大部分人都是主要从事教学工作培养物理学专业人才。因此他们既是物理学家更是物理学教育的专家。
这一时期许多大学里都有我国物理学界的一些老前辈执掌教学如:颜任光、丁燮林、李书华、王守竞、饶毓泰先后主持北京大学物理系;叶企孙、吴有训主持清华大学物理系;谢玉铭主持燕京大学物理系;胡刚复主持东南大学物理系;等等。各校均聘请知名教授任教如三十年代初清华大学物理系有叶企孙、吴有训、萨本栋、周培源、赵忠尧等五位教授真可谓人才济济。这些曾经留学欧美的著名学者在各校建立实验室开设反映最新成就的课程进行理论与实验并重的物理学教学。他们的出色工作使这些大学的物理系享有盛名。
物理学教学所必需的实验仪器在我国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在这方面留学人员亦作出了很大贡献。1925年颜任光和丁佐成创办上海大华科学仪器公司该公司有实验室修理和制造各种实验仪器。这是我国第一个现代科学仪器工厂从此我国有了自己生产的物理仪器。1929年中国科学社在上海设立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也进行仪器制造在抗日战争结束后逐渐有所展。此外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和北平研究院物理学研究所也有制造。
3。教材、译著与专著。
二十世纪上半叶我国物理学家们根据自己在多年教学工作中的经验编写了许多教材。其中供中学物理学教学用的有:丁燮林和王书庄的《初中物理实验》(193o)、《高中物理实验》(193o);倪尚达的《高中物理学》(1933);戴运轨的《开明物理教本》(1931)、《高中物理学实验教程》(1933)、《正中高中物理》(1938)、《初中物理》(1949);方嗣欔的《物理实验》(1932)、《初中物理学》(1934);严济慈的《高中物理学》(1948)、《初中物理学》(1949);等等。这些教材在三四十年代相当流行很受欢迎有的曾多次再版。它们对于提高中学物理学教学的质量起了很大作用。
我国物理学家们从二十年代起就编写供大学物理学教学用的中文教科书从而改变了在我国大学里曾经一度使用英文教科书的局面。比较有影响的如:李书华的《北京大学物理实验讲义》(1924);叶企孙和郑衍芬的《初等物理实验》(1929);倪尚达的《无线电学》(1929);萨本栋的《普通物理学》(1933)、《普通物理实验》(1935);戴运轨的《大学普通物理学》(1941);严济慈的《普通物理学》(1947)等等。
为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学术水平我国学者翻译了许多物理学书籍包括学术专著、通俗读物、教科书等。据统计1911至1936年的25年间我国译刊科学书籍495种其中物理学书籍52种占1o。5%。1在这些物理学书籍之中有相当数量的书其著者是著名物理学家如牛顿、法拉第、迈克尔逊、普朗克、密立根、爱因斯坦、布拉格以及罗素、石原纯等。而在译者之中也有为数不少的人是我国著名学者、科学家或翻译家如何育杰、夏元瑮、文元模、周昌寿、张贻惠、杨肇燫、郑贞文、张钰哲、任鸿隽、郑太朴等。这些译著不仅包括许多颇负盛名的教材而且还有不少学术专著如《相对论浅释》(1922)、《最近物理学概观》(1922)、《物质与量子》(1936)等等其原著就很有名译书也很有影响。抗日战争期间物理学家们在生活和工作都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坚持翻译世界著名科学著作为日后国家复兴和科学进步作准备。如:严济慈和李晓昉合译的《理论力学纲要》(1938);王普译的《原子物理学入门》(1945)、《核子物理学入门》(1946);6学善译的《力学概论》(1949)、《柔体力学》(1949);许国保译的《热学与声学》(195o);杨肇燫译的《电学理论》和《电学原理》(1951年再版)等等。
我国物理学家在多年教学与研究的基础上也撰写了不少专著。如:。corbett(郭察理)的《物理学原理及其应用》(英文本1924;中译本1928)、《物理学实验》(英文本1924);倪尚达的《无线电学》(1929);吴大猷的《多原子分子的振动光谱及其结构》(英文本1939);萨本栋的《并矢电路分析》(英文本1939)、《交流电机基础》(英文本1946)、《交流电路》(1948)、《交流电机》(1949);黄昆和玻恩(m。born)的《晶格动力学》(1954);等等。这些专著颇负声誉在国内甚至国外都有相当的影响被用作教本或被视为经典之作。
4。人材培养。
我国物理学教育在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的前半期得到了较大的展培1参阅周昌寿:《译刊科学书籍考略》载《张菊生先生七十岁生日纪念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实际上按周昌寿所列的书目其中物理学书籍近6o种约占12%。
养了许多物理学的专业人才。然而总的说来二十世纪上半叶我国缺乏安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尤其在抗日战争期间学校被迫内迁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大量散失师生备尝颠沛流离之苦。当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迁到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中央大学和交通大学迁到重庆;浙江大学迁到贵州湄潭。在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师生们坚持教学和开展学术活动在此期间培养出的学生中后来多人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如杨振宁、李政道、林家翘、黄昆、朱光亚等等。
二十世纪上半叶我国老一辈的物理学家献身教育与研究事业为国家培养年轻人才。像胡刚复曾先后在11所高等院校筹建物理系或理学院或在其中任教。清华、燕京和北京三所大学的物理系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其中许多人后来成为优秀的物理学家。学有师承后继有人保证了中国物理学事业的不断展。
第二节物理学研究1。物理学研究的主要成就。
我国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物理学研究绝大部分是在国外进行和完成的。
这种状况的形成不仅是因为国内缺乏和平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缺乏必要的研究经费而且也是由于国内缺少实验研究所必需的仪器设备缺少理论研究所必需的资料信息。我国国内的物理学研究从二十年代后期才逐渐开展起来。
然而无论在国外抑或在国内我国物理学工作者奋努力在纯粹物理学和应用物理学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其中许多成为我国物理学某领域或某分支学科的开创性或奠基性的工作有些还在国际物理学界产生过较大影响。
下面仅列举若干人物与事项以简要说明之。二十年代初叶企孙用x射线法精确测定的普朗克常数值曾一度为国际物理学界所采用他也是我国最早开始近代磁学研究的物理学家;饶毓泰研究原子和分子光谱得到重要成果;严济慈在光谱学等方面做了许多研究;吴有训从实验上全面验证了康普顿效应并开创了我国国内的x射线研究;王守竞把新诞生的量子力学成功地应用于原子分子的研究其成果受到国际物理学界的重视;施汝为在我国国内最早开始近代磁学的研究;萨本栋在研究交流电机和电路理论方面颇有建树;赵忠尧在193o年最早观察到正负电子对的产生和湮没;张文裕现μ介子和多种放射性同位素;吴大猷在原子和分子物理以及光谱学等领域的研究成绩卓著;谢玉铭三十年代关于氢原子光谱的研究事实上现了在四十年代后期才得到肯定的“兰姆移位”;王竹溪在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方面有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