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中国通史-第16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研究所还自筹经费在193o至1942年间设立了3o个直属测候所并且着重于两部一直空白的地区。除北平和上海外其中还有为参加国际极年科学活动而设的峨嵋山、泰山、拉萨测候所;在西北、西南空白区设立的有:酒泉、西宁、同心城、中宁、都兰、安西测候所;与民航部合作而设的有:包头、郑州、宁夏、贵阳测候所;受水利部门资助而设立的有武汉、西安、南郑、榆林、华山、商县、松潘、灌县、广元、大理、保山、昌都、北碚、缙云山测候所等。1942年将尚存的17个测候所交给新成立的中央气象局。193o年研究所开始绘制天气图、布天气预报和台风警报从此改变了上海法国教会徐家汇观象台把持我国天气预报的局面。研究所还曾致力扩充国内气象电报设立电台抄收东亚、东南亚各国气象电报并广播国内气象电报和预报、警报并与交通部商榷由上海国际无线电台和五处海岸电台广播台风消息和警报。至1936年天气图上国内气象电报已达9o余处。

    气象资料的收集、整编工作是气候研究的基础。研究所定期出版了1928至1937年1月的《气象月刊》和《气象年报》载有全国台站的逐日气象统计(徐家汇观象台月刊只有月值)。整编出版各地历年温度、降水量资料。1936年竺可桢任浙大校长后先后由吕炯(1936年1o月—1943年3月)和赵九章(1944年5月—1946年)任代理所长1946年赵九章任所长。1937年日军入侵研究所于11月迁重庆北碚。

    2。国民党政府中央气象局。

    1941年1o月国民党政府在重庆成立中央气象局隶属行政院后改属教育部(1945年7月)又改属交通部(1947年2月)。局长为黄厦千博士原中央大学教授。1943年4月由吕炯接替。气象局于1942年接办气象研究所的直属气象站1941—1944年新设2o个站。抗战胜利气象局迁到南京后展很小。1947年6月接办原属国防部气象总站(上海)和4o个站。1947年有直属站1o3个。

    太平洋战争爆后国防部第二厅、国民党空军和中国航空公司都展有无线电通信的气象测报网和天气预报工作。

    1943—1945年只有两部18个测候所每日加密向重庆气象电报且无国外气象电报实际已不能进行天气预报。1946年迁南京后仍由电报局收集测候所的气象电报和空军各地的气象电报广播1947年下半年增由上海民航电台转来35个站电报天气预报条件有所改善。所属上海、北京、广州、武汉气象台和定海测候所也进行天气预报。

    1946年接收上海原法租界外滩信号台改设上海气象台。原国防部第二厅上海气象总站并入上海气象台。上海气象台有本地天气预报、海区天气预报和台风警报(由海岸电台广播)、港埠天气信号向各轮船公司预报和天气图。在龙华机场设有气象组独立绘图和布航站、航路预报配合民航航路管制和机场业务。

    1949年2月中央气象局迁广州旋即迁台湾。

    3。省级测候所。

    由于局势开始相对稳定加上气象研究所的推动和协助三十年代有12个省在省政府或建设、农林、水利厅下设了省级气象部门并布设少数测候所;四十年代又增加两个省。但1937年起凡日军入侵所至完全停办。在后方的四川、贵州、福建测站有所增加。在抗日胜利后至解放前的几年中恢复不多。陈一得(1886—1958)云南盐津人师范理科毕业研究气象、天文、地震。1927年7月在昆明自设一得测候所是这时唯一的个人所设的测候所。至1936年6月省教育厅在昆明太华山设省立气象测候所委陈一得为所长。4。海关气象观测网。

    54个海关测候所是最大的观测网。三十年代又新设3个在这57个站中仍只有一个岛屿、7个沿海港埠、7个内地所向徐家汇(1931年起向气象研究所)气象电报。日军侵入后除重庆测候所外其余都在1937—1944年期间先后停止工作。

    5。青岛观象台。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22年底北洋政府收回胶州湾租界。1924年收回青岛测候所蒋丙然出任所长不久改称观象台有气象、天文、地磁观测。1928年开拓海洋学观测研究工作。1932年得到许多部门的资助建成青岛水族馆。1938年1月青岛观象台再度被日本占领。1945年日本投降观象台恢复工作。

    6。民用航空气象工作。

    中国航空公司在193o至1943年间气象工作由其通信部门兼办。1937年前有21个航站报告天气。七七事变后航线减少。太平洋战争爆后航运增多开辟了昆明、重庆至印度的航线设专职气象员承担物资航运保障气象台站有1o处。抗战胜利后国内航线增至2o多条国外航线增至8条业务量大增。上海龙华机场增设机场气象台站18处。

    7。高空气象观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欧美国家布设气球携带无线电气象仪器的高空气象观测站。战后进入高空气象观测的新时期。高空气象观测网的建立和日高空气象图的绘制使天气学、气候学研究和天气预报业务获得很大的进步。

    中国在这个时期先后有26个地点用经纬仪跟踪小气球移动的高空风观测。但入云后便无观测因此这对机场业务有用而对天气预报帮助有限。1944—1947年间驻华美军曾用当时最先进的仪器在我国设1o个无线电探空和测风站供中美空军混合团指挥作战之用。所取得的记录成为我国天气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8。高等教育与学会。

    气象学高等教育自193o年开始中央大学(南京)设地理学系气象组1933年清华大学地学系设气象组1938年浙江大学史地系设气象组。1944年中央大学成立气象系。1946年清华大学成立气象系。

    中国气象学会1924年1o月成立于青岛为我国最早成立的十多个自然科学专门学会之一宗旨是“谋气象学术进步与测候事业的展”。届会长为蒋丙然高恩洪、张謇、高鲁为名誉会长。1929年起会务中心转移到南京。至1948年时已举行年会15次。193o年起会长为竺可桢。学术刊物有:《会刊》(1925—1932)《气象杂志》月刊(1935年7月—1937年7月)《气象学报》(1941—1944)。

    第二节外国人所设的气象台站1。徐家汇观象台。

    192o年徐家汇观象台除继续原有业务外开始注意航空需要由云的移动推算高空风1931年1月开始气球测风观测。19o7—1944年在我国先进行高空臭氧观测。日军侵入后工作缩小但观测工作未停止。195o年12月徐家汇观象台由军委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接管。徐家汇观象台地面气象观测连续78年是我国境内最长最完整的。

    2。外国人在内蒙新疆的考察。

    1926年冬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svenhedin)受德国委托与北京大学等单位组成中德西北科学考察团于1927年5月出。气象考察由德国气象学家赫德(。haude)主持。9月28日考察团到额济纳河沿途进行地面观测和测风气球观测。1927年5至7月在百灵庙附近的呼加图沟9月在额济纳河畔的忽图尔(1928年冬止)设站定点观测。1931年5月赫德为勘察中德航空路线再度来华带来风筝高空气象探测设备在义肯公(1931年5—9月)和现内蒙海流图和额济纳旗附近的巴音托来(1931年9月至1932年3月)进行了地面气象观测和123次风筝探测。后来设备由气象研究所购得自1932年9月至1933年5月在北京清华大学探测46次。

    3。日本在中国设立的观象台和测候所。

    日本侵占东北后于1933年设伪满中央观象台于长春恢复中东铁路7个测候所并6续新建27个测候所及简易测候所百余处地区延扩至热河和绥远。工作人员大部分为日本人。大连和旅顺测候所直属日军部。

    七七事变后华北各气象台站先停顿。194o年北平成立为华北国立现象台。1939年日军在华北设了18个测候所194o至1944年又增设12处包括山东、河南和江苏少数地方。南方在抗日战争期间测站都停办。只汪伪水利部门于南京、杭州、怀广、蚌埠在194o至1943年曾有气象观测。1932至1937年间日本在台湾增设测候所5处简易测候所23处。1938—1945年增设测候所4处。大部分测候所一直维持到1945年。战后由国民党政府接收。

    第三节延安的气象事业在中国的领导下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早在1939年即在延安马家湾创办了最早的农业科学试验农场——光华农场展农牧业增加供应。并设有气象组进行地面气象观测。

    抗日战争中驻我国的美国空军迫切需要我敌后根据地的气象情报1944年7月美军观察员被派到延安并在延安建起气象台。气象台于1944年9月开始多种观测:地面气象、气球测风、高空无线电探空设备是当时最先进的。航空气象服务十分繁忙曾为赴重庆谈判和很多次其他领导的飞行作出贡献。1946年4月观测组离去。1945年9月八路军总部成立第一个气象台——延安气象台张乃召(1912—1979)为领导人。气象台人员11人有邹竟蒙、曾宪波等。

    为支持美军对日军的轰炸机飞行1945至1946年设立了清丰和太行军区观测站。1945至1946年为保证美军飞机来往延安在陕甘宁边区设定边、米脂、庆阳观测站。

    1947年3月14日气象台撤离延安后组成军委三局气象队先后在山西临县三交镇王家沟、河北平山县王家沟进行观测。解放战争节节胜利许多同志投入接收台站工作后来成为新中国许多气象部门的领导人。

    为建立人民空军作准备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于1946年3月在通化成立航空学校成立气象台进行地面、高空风观测和气象预报。1948年1o月在牡丹江航校办气象训练班。1949年6月组建了沈阳、齐齐哈尔、牡丹江、长春、公主岭机场气象台1o月起进行天气预报。12月在哈尔滨、长春、锦州、沈阳、济南、北京、牡丹江成立航校都建立了气象台。7月建立西安等15个机场气象台。不久接管了国民党上海、南京、杭州气象台。第四节科学研究成就这一时期我国开始进行气象科学研究并取得很多成果。科研工作主要是在竺可桢、涂长望、赵九章的领导下进行的。在最后的1o年中由于国内气象资料的积累、科研队伍的扩大和战时开始取得的高空气象资料进一步获得一批重要成果。下面列出主要成果的内容括号内为主要研究人。

    (1)气候资料的整编和主要气候要素的分布图(竺可桢、张宝坤、吕炯、涂长望)。

    (2)气候成因研究:地面、高空基本气流及其季月变化(竺可桢、陶诗言、高由禧、刘匡南);气团性质和分类(赵九章、涂长望、张丙辰);季风的形成和活动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竺可桢、涂长望、黄仕松)。

    (3)中国气候区划(竺可桢、涂长望、卢鉴、张宝坤)。

    (4)历史时期中国气候的变迁(竺可桢、郑子政)。

    (5)天气学研究:气旋路径分类(蒋丙然沈孝煌);气旋与锋(么振声、卢鉴、涂长望、张丙辰);寒潮活动(李宪之、卢鉴);台风(竺可桢、李宪之)。

    (6)中国天气与大气环流和大气振动的关系(涂长望)。

    (7)大气环流理论(赵九章、叶笃正、朱岗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