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通史-第15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店前楼;华盖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都饭店(1932—1933年)以及福昌饭店(1932年)等。这几座建筑大多是既造型简洁又同时保持竖线条或横线条的装饰只有都饭店已基本将造型加以净化而且平面根据功能与基地的特点做成不对称形式是同期建筑中手法较新颖的一座。由于这种形式的建筑符合现代建筑功能的需要又便于应用新的材料与结构而且工程造价经济建筑造型新颖因此在商业性和公共性建筑中很快得到展而且逐步形成一种潮流。除南京之外在广州、武汉、天津、北京等地的现代建筑也方兴未艾尤其是广州成为南方新思潮的先驱1936年建造的爱群大厦高18层平面成熨斗形内部能适应多功能需要立面造型简洁新颖并以竖线条强调高耸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是近代南方建筑的一朵新秀。
本时期各城市的居住建筑也普遍有所改进里弄住宅、花园新村、集体宿舍楼、单元式公寓楼、花园洋房等已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院落式或天井式的民居在平面布置上比较紧凑、实用和舒适结构上是用砖木混合结构以砖墙代替过去的立帖式木梁架承重设备也已现代化一般都有水电设备和卫生间建筑造型比较简洁。三十年代以前多为清水外墙三十年代中期开始已有不少居住建筑在外部使用各种粉刷饰面这些做法都为后来住宅建设开辟了现代设计的道路。
3。近代宫殿式建筑。
五四运动后逐渐出现了一批“宫殿式”建筑形式的公共建筑这类建筑应用新技术建造仿传统宫殿式的屋顶内部用砖墙与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完全按功能需要布置不拘传统旧制;立面多为二、三层经常做有装饰性的壁柱柱间布置着一个个长方形的窗户。这种形式的建筑当时一般通称为“宫殿式”建筑。
上海圣约翰大学怀施堂是现存这类建筑中最早的实例之一建于1879年内部用砖木结构平面为四合院式入口处有高耸的钟楼顶部为中国传统的重檐翘角外墙用西式券廊显然是中西混合手法造型比较生硬表现了早期不成熟的特征。
由美国基督教创办的南京金陵大学与金陵女子大学的建筑是应用新技术建造这种“宫殿式”建筑较为典型的例子。美国芝加哥的珀金斯与汉密尔顿建筑师事务所(perkinsfe11oap;hami1tonarnetbsp;年曾应用这种方法建造了金陵大学的礼拜堂外墙用城砖砌筑不施粉刷内部用木结构屋顶为传统飞檐与灰色筒瓦造型朴素无华平面则按礼拜堂功能布置。1919年美国建筑师司马(sma11)又为金陵大学设计建造了北大楼也是应用同样方法。同时北大楼在外观上突出中部五层塔楼可能是受欧洲中世纪市政厅构图的影响。此后由司马在1925年设计的西大楼以及1926年齐兆昌设计的东大楼(1956年被烧后已按原样重建)、科学馆等建筑虽仍用传统形式但内部已改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了。
金陵女子大学略晚于金陵大学该校筹建于1918年1921—1923年先后落成七幢主要建筑形成一组完整的宫殿式建筑群其中包括会客厅与健身房、科学馆、教学楼、宿舍等。1932年又增建图书馆(楼下为教室)及大礼堂(楼下为音乐室)。此后又6续建有许多附属建筑。金陵女大建筑群的主要设计人为美国著名建筑师茂菲(y1877—1954)中国建筑师吕彦直(1894—1929)为助理。这组建筑的总平面仿照了中国建筑的传统布置对称严谨并且还考虑到采用中国廊庑的联系方法建筑物的形体不大均为二层平面依照功能需要进行设计材料完全现代化并全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而立面则为中国宫殿形式柱子、斗拱、梁枋、兽吻等一应俱全。由于门窗受立面限制故光线与通风较差。另外某些细部也处理不当例如教学楼檐下斗拱不置于柱顶之上而放在柱头两边既不合传统习惯也不能形成象征主要支撑构件的作用。但它应用现代建筑技术来展中国传统建筑形式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同时也为吕彦直后来设计中山陵与广州中山纪念堂奠定了基础。
此外茂菲又于1925年在北京开始设计建造了燕京大学校舍同年美国建筑师安那(neter)也设计建造了协和医学院1926年德国建筑师格里斯尼特(。b。)设计建造了北京的辅仁大学其他还有广州的岭南大学、成都华西协和大学等也都作了类似的探索。
中山陵是近代宫殿式建筑最杰出的代表也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最重要的建筑之一。陵墓位于紫金山中部茅山南坡。1925年9月吕彦直的应征中山陵墓设计图案获头奖被定为陵墓实施方案吕彦直也被聘为建筑师。中山陵于1926年3月12日举行盛大的奠基典礼至1929年初步建成。陵墓建筑群所用的材料大部分为苏州金山之花岗石或为香港之花岗石。当时全部建筑造价共为15o万元。
陵墓共占地8万余平方米总平面范围“略呈一大钟形”象征着孙中山先生毕生致力于唤醒民众反抗压迫为拯救国家、民族奋斗不息的伟大精神。中山陵的创作思想是把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总体规划吸取中国古代陵墓总体布局特点采用了轴线对称的平面陵墓建有牌坊、甬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所不同的就是甬道两旁没有石象生并打破了传统神秘、压抑的基调代之以严肃开朗又平易近人的气氛反映了孙中山先生的民主性。
陵墓甬道长375米宽4o米墓室位于海拔158米高处由陵园入口至墓室距离7oo米高差7o米连续的空间序列与轴线上一系列的重点建筑创造出了庄严雄伟的气魄。
陵墓的单体建筑造型亦基本上采用传统帝王陵寝的形式但不同的是不用红墙黄瓦而用蓝色琉璃瓦屋顶花岗石的墙身内部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主要建筑造型严谨尺度、体型、材料、表现和细部传统花纹的应用均较成功具有稳重、纯朴的庄严气氛比传统帝陵更显得清高肃穆。入口的“博爱”牌坊完全是传统的三间石牌坊形式;陵门为清式歇山顶三拱门石建筑;后面的碑亭则为典型的重檐歇山顶石建筑。而主体建筑祭堂的平面为方形并将四个角墩突出以适应功能需要使建筑形式突破传统旧制但仍不失传统建筑风格。外观用重檐歇山蓝琉璃瓦顶檐下施以石斗拱祭堂内部的黑色花岗石立柱和黑大理石护墙衬托着中间孙中山的汉白玉坐像构成宁静肃穆的效果。而其不足之处是建筑群的组合较分散台阶坡度遮挡祭堂下部视线。但总的来说中山陵的落成仍不愧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杰作。除陵墓主体建筑之外在周围尚有一系列传统形式的纪念建筑这是当时各界人士和海外侨胞缅怀孙中山先生而捐资修建的。其中仰止亭、光化亭(1935—1936)为刘敦桢设计行健亭为赵深设计。
4。新民族形式建筑。
三十年代初期中国近代建筑师中的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技术、现代功能结合的矛盾并且也考虑到宫殿式建筑造价昂贵于是大胆探索了“新民族形式的建筑”。这类建筑一般采用现代建筑的平面组合与体形构图并多半用钢筋混凝土平屋顶或用现代屋架的两坡屋顶但在檐口、墙面、门窗及入口部分则重点施以中国传统构件装饰并辅以适当的传统花纹图案。在室内也采用类似的传统装饰有时还应用传统的平棋天花做法和彩画等等。这种设计实际上是希望兼顾新的建筑功能需要与现代技术特点又能带有民族风格的一种尝试。因此也有人称之为“现代化民族形式建筑”或“混合式建筑”。它为中国建筑的现代化与民族化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并对解放后民族形式建筑的设计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三十年代南京对这类建筑的探索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它已突破了单纯对传统形式的模仿而进入了创造的领域其中有不少建筑不失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重要范例。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赵深、陈植、童寯合作设计的前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1932—1933今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办公楼);由奚福泉、李宗侃合作设计的国民大会堂(1935年今南京人民大会堂)、国立美术馆(1935年今江苏美术馆);新街口的中国国货银行(1936年今新街口邮局);由基泰工程司杨廷宝设计的中央医院主楼(1933年今南京军区总医院)、中央体育场一组建筑(193o—1933年)、中山陵音乐台(1932年)、紫金山天文台(1931—1934年)等等其中尤以外交部大楼与中央医院主楼最为典型。
1932年以“赵深建筑师事务所”名义提出的外交部大楼方案当时是以所谓“经济、实用又具有中国国有形式”的特点击败“基泰建筑工程司”设计的中国宫殿式屋顶方案而夺标的。当然这也与当时外交部经费的限制有关。
外交部大楼于1933年落成平面呈“t”字形入口有个突出的门廊主体建筑为四层另有一个半地下室。整座建筑的平面设计与立面构图基本采用西方现代建筑手法但却结合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与细部因而体现了新民族形式的精神。立面上下划分为三段即勒脚、墙身和檐部。墙面用褐色面砖贴面平屋顶檐口下部用同色玻璃砖做成简化斗拱装饰底层半地下室部分的外墙用水泥粉刷象征基座。内部大厅天花饰有清式彩画室内墙面亦做有传统墙板细部。该幢建筑具体方案的设计指导思想是既不完全抄袭西方样式也不是一成不变地照搬中国宫殿式传统做法而是根据现代技术与功能的需要安排平面布局与造型同时又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以达到新民族形式的目的和反映建筑的时代性。
位于南京中山东路的原中央医院也是新民族形式建筑的一个重要杰作1931年由杨廷宝设计1933年建成。医院主楼平面按现代功能布置立面在西方现代建筑构图的基础上装饰有传统的细部与花纹并在入口部分重点加以传统处理手法简化了传统建筑形式又能获得新颖稳重的民族风格。立面构图仍为三段式左右对称细部还做有仿传统构件的装饰如花纹、梁枋、霸王拳、线脚、滴水等等。
除南京之外全国许多大城市也有效仿比较著名的有上海江湾体育场董大酉建筑师设计1934年建;上海外滩中国银行大厦建于1936年英国公和洋行(pa1mer&turnerarchitect’s)与中国建筑师6谦受合作设计;北京交通银行建于1931年杨廷宝设计。其中上海中国银行大厦是应用新民族形式手法探讨高层建筑的先例但造型比例欠妥在建筑艺术上并不成功。
5。西方现代建筑思潮。
1937至1949年西方现代建筑思潮对我国有很大影响西方的建筑理论建筑设计方法建筑表现技巧建筑教育制度建筑杂志建筑书籍都在中国建筑界占据了统治地位。这时期建造的房屋除少数例外如南京中央研究院内继续兴建的社会科学研究所(1947年建杨廷宝设计)为了与环境协调仍采用宫殿式建筑其他新造建筑大都采用西方现代建筑手法已很少有人再去考虑“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了对于创造结合中国特点的新建筑思潮已逐渐淡薄。
这一时期比较典型的建筑有:重庆国民政府大厦(建于1938年)重庆美国顾问团招待所(建于1942年前后李惠伯设计)重庆嘉陵宾馆(建于1942年前后基泰工程司设计)重庆的孙科住宅南京傅厚岗前公路总局大厦(建于1946年华盖建筑事务所设计)南京中山东路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