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通史-第14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罄闯晌呐┭Ъ液蜕镅Ъ摇H缃鹕票Α⒎朐蠓肌⑼跫议⑽橄孜摹⑹僬窕萍把铣取9愣⒊啥肌⒓吧蜓舻母叩仁Ψ渡枇⒉┪锊客硪恍┑畛俚牡1918年都已招生。1923年以后这些学校都改为大学为我国的生物科学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1917年北京大学也设立了生物学门(后改系)教授有留学法国归来的李石曾和谭熙鸿以及钟观光。其后金陵女子大学也于192o年成立了生物系。
上面的论述表明我国生物学教育的形成主要依靠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学者。众所周知自上个世纪末开始为了国家的富强和展我国有许多青年出国留学。正是早期我国这一批批留学人员把西方的近代科学引进到我国并使之在我国立下根基和得到展的。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出国留学的以去日本的为多。其中有不少是学林学和生物学的。如林学家陈嵘和梁希1王宗训:《近代植物学史总论》载汪振儒主编:《中国植物学史》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1—143页。
1薛攀皋:《我国生物系的早期展概况》《中国科技史料》11(2)—65199o年。都是19o6年留学日本的学生差不多同一时期留学日本学习植物学和动物学的大约还有黄以仁和张珽及张巨伯等。但自本世纪的19o7年以来留学美国和西欧各国的学生也迅增加。其中学农林生物的人也不少。如19o7年韩安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林学并于1911年获林学硕士学位。次年邹树文亦至康奈尔大学学习昆虫学。19o9年秉志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院(生物系)学习并于1918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与他同年出国留学的金邦正和凌道扬则分别在康奈尔大学和耶鲁大学获得林学硕士学位。191o年和1912年钱崇澍和胡先骕也先后到美国留学。较早到西欧留学学生物的有去法国的李石曾等。早期这批留学生大多怀着满腔的报国热情求学学成归来后如前所述成为我国的生物学教育和科研的中坚力量为我国的生物科学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大约在19o7年的时候有人即在上海成立过植物研究会2但没有什么影响。1915年留美学生任鸿隽、赵元任、胡达、秉志、过探先、金邦正等人在美国纽约州的伊萨卡成立了中国科学社。该社的成立在我国近代科技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对于我国的生物学的展也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年他们还创办了《科学》期刊。1918年科学社总部从美国迁到中国的南京。
在我国最早进行生物标本采集的可能是留日学者黄以仁他于191o年前后在江苏和山东采集过植物标本而且曾将标本送到日本请有关的专家鉴定1911年日本的《植物学杂志》表了这批标本的鉴定文章。黄采的标本数量不多且送到国外所以在国内没有什么影响。从1911年开始钟观光先生也开始采集植物标本他是我国学者自己大规模采集植物标本的第一人。1916年钟观光在北京大学任副教授这给他提供了更好的考察、采集和研究植物的机会。从1918年开始他带着数名助手先后到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安徽、江西、浙江、湖北、四川、陕西、河南、山西等省作了4年多的生物学采集历尽艰辛共采得腊叶植物标本16ooo多种计15万多号;动物标本数百种;以及大量的植物果实、根茎和竹类等。为创建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农学院的标本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本世纪二十年代以前我国的学者主要进行的是传播和吸收近代生物学的工作。但也有一些学者也开始表研究论文。如秉志于1915年表的《加拿大金杆草虫瘿内的昆虫》;钱崇澍于1916年表的《宾州毛茛的两个亚洲近缘种》;胡先骕1915年表的《菌类鉴别法》。一些学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始局部地方动植物名录的编写工作。1914年吴家煦表了数篇的《江苏植物志略》1918年至1923年间张珽表了十余篇的《武昌植物名录》;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表了广东和浙江一些地方的植物名录等等。
总之在1915年前后随着我国一批在海外受过良好生物学教育的留学生的学成归来及与像钟观光等国内成长起来的富于创业精神的生物学家的共同奋斗使我国近代生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展阶段。他们教书育人普及生物学知识培养和造就了大批的生物科学人才;他们带头考察、采集生物标本并进行开创性的生物学研究工作;不仅如此他们还在“科学救国”的旗帜下团结一致切磋学术为祖国的生物科学事业努力奋斗。正是这批人在这一时期为我国近代生物科学奠定了基础。
2以益:《植物园构设法》《理学杂志》19o7年第3期52页。
第四十章医药学184o年以后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方医学也随之蜂涌而至并逐渐展终于成为我国一支重要的医学力量从而与我国固有的传统医学——中医学形成对峙的局面。这种局面充分显示出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特点也显示出这种社会医学的独特的性质。
第一节传统医学的缓慢展清代以来由于封建保守思想的极端展中医的展是极为缓慢的有些方面甚或停滞不前。
医学文献学在尊经复古之风的影响下医学考据之风盛行对前代重要经典著作进行了大量的文献学研究包括考证、校勘、注疏及辑复等并出现了一大批文献整理性质的著作如类书、全书、丛书等一类作品。
作为最重要的经典作品《黄帝内经》是受到最多注意的一部医经。这一时期有关《黄帝内经》的考证、训诂、注疏及校勘等著作层出不穷。如著名考据家、经学家俞樾对《内经》做了48条经文的考证后经他人集为《内经辨言》(185o年)。另一考据家6懋修则著有《内经难字音义》、《内经音义稿》等等对该经的难字进行训诂和考据(1866年)。其他尚有胡澍的《黄帝内经素问校义》(188o年)、高玉章等的《素问直讲》(1867年)。除了一般的注疏训释之外还有一类是对《内经》中某些专题进行研究和挥的。如廖平曾辑有《六译馆医学丛书》(1913年)共辑有5种有关《内经》的评注及考释。对《内经》中运气学说的研究则更多包括6懋修的《内经运气表》、《内经运气病释》薛福辰的《素问运气图说》、陈在山的《运气举要》、高思敬的《运气指掌》等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当然在西医学思潮的影响下也有少量开始用一些初步的西医知识对《内经》进行阐释的。如唐容川的《医经精义》(1892)就属于这一类但由于其对西医的了解有限故其见解的新义也十分有限。
这一时期对另一部医经《难经》也做了一些文献学的整理工作。如叶霖的《难经正义》(1895年)对原著进行了校注并参照以往注家的内容作了挥。王廷俊的《难经摘抄》则整理和保存了原著的面貌对后世研究该书有一定参考价值。
对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由于其在临证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研究者不乏其人较清代以前有明显的增多有的还提出不少新的观点和见解。例如6懋修的《校正王朴庄伤寒论注》、高学山的《伤寒论尚论辨似》都提出个人的新见解以与其前代的注家进行商榷质疑各不失为一家之言。应当提出的是由于受西洋医学思想的影响有些医家提出以中西医汇通的思想对《伤寒论》进行挥和重新评价。其中以中西医汇通大家唐容川最有代表性。他的《六经方证中西通解》(1884年)、《伤寒论浅注补正》(1894年)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而对《金匮要略》一书进行整理和挥的则有6懋修《仲景方汇录》、杨希闽的《金匮百七十五方解略》、王介庵的《金匮平脉辨脉汇编》等。当然也不乏对张仲景这两部书进行综合研究者如胡嗣的《伤寒杂病论》和李缵文的《订正医圣全集》都属于这一类。
医案和医话这两类著作的整理出版也是这一时期的一个特点。医案大致有两类:一是整理个人临证心得一是把他人主要是前代医家的验案加以收集。前者如温病学家王孟英的《王氏医案》。此书包括《回春录》、《正续编》、《仁术志》、《三编》等;还有《王旭高临证医案》、《马培之外科医案》等。后者则有柳宝诒的《柳选四家医案》、罗定昌《医案类录》等。在医话方面6以湉的《冷庐医话》最为著名五卷中包括医范、医鉴、慎疾、慎药、保生和诊法、用药最后还集有历代名医的验案以病证为纲此书对后世颇有影响。柳宝诒的《惜余医话》也属于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编纂大型的医学丛书、全书等著作是这一时期的另一个特点。其中著名的有陈修园的《南雅堂医学全书》。陈氏的著作文字较为通俗为一般医家所乐于接受切于实用流传颇广后世书商常于其中加入其他医家著作而形成《陈修园医书二十一种》或四十种、六十种甚至七十二种者;而6懋修的《世补斋医书》、周学海的《周氏医学丛书》、邹汉璜的《邹氏纯懿庐集》、雷丰的《雷氏慎修堂医书三种》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另有唐容川的《中西汇通医书五种》等则是中西医汇通方面的丛书。在全书方面本阶段末期有《医学易知》又称《医学捷径》全书包括医药及临证各科内容共14种比较全面。
临证医学尽管这一阶段的临证医学展缓慢也比较平淡缺少突出的成就可言但仍有少数医家值得一提其中费伯雄及王孟英两人较有成就。费伯雄(18oo—1879)为江苏武进孟河人幼时聪颖过人人称“神童”因其医名而曾奉召进京为道光帝及其太后治病获效而名噪一时。他曾著有《医醇》一书自认为所言皆醇正不杂。后因战乱其稿毁于兵火及至晚年仍凭记忆追记原书内容与原稿相比“不及十之二三”1遂取书名为《医醇剩义》。其医疗思想以师古而不泥于古“巧不离乎规矩而实不泥乎规矩”1对内科杂病颇有挥如仅以“火”证一门就列出十多种火除内脏火证外还提出诸如毒火、郁火、痰火、邪火、湿火、风火等一类火证论证较详。王孟英主要贡献为温热病其著作《温热经纬》等有不少创见。其先著成之《霍乱论》经二十余年之实践于晚年增补成《随息居重订霍乱论》(1862年)认为霍乱一证有时疫与非时疫之别指出大流行之原因乃“人烟繁华地区愈热室庐稠密秽气愈盛附廓之河藏垢纳污水皆恶浊不堪”2之故这是很正确的。治疗则分寒热两大类。此外王旭高的《肝病论治》也是这一时期较有影响之作。
在外科方面中医外科至这一时期主要集中于外治法。马培之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的治疗特点是强调外证不能只着眼于局部而要内外兼治在使用古代各种丸、散、膏、丹等从内而治之外还用刀针相结合内外并举具有辨证论治的整体观思想主要著作有《马评外科全生集》、《外科传薪集》及《医略存真》等。另一外科医家为吴尚先更确切一些应称为外治法医家。吴尚先(18o6—1886)字师机为杭州人他从事外治法研究长达2o年提倡不论内、外、妇、儿各科之病证均可以外治薄贴(膏药)之1公侠:《植物研究会缘起》《理学杂志》19o7年第5期9~1o页。1费伯雄:《医醇剩义》。
2《孟河四家医集》。
法治疗并罗列出枕药、捣涂、掌摊、绢熨、点眼、纳脐、卧砂、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