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中国通史-第14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899)、《农务土质论》(19o2)和《农务化学简法》(19o2)。

    江南制造局的主要口译者傅兰雅不仅同徐寿等人翻译了大量的化学译著他还以自己的力量创办了第一种中文科技刊物《格致汇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和宣传了各种科技知识其中化学知识在《格致汇编》中占有较大的篇幅。它曾刊登过有关制造玻璃、冰块、啤酒、汽水、蔗糖、火柴、榨油、水泥和造纸等日用化工技术的文章并连载了傅兰雅和栾学谦翻译的《化学卫生论》一书。《化学卫生论》译自英国化学家johnf。johnston(1798—1855)所著thenetonlife(dinburg1859)论述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有关化学知识深受读者欢迎后来由广学会出版了单行本。化学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但当时制造局没有专门论述化学实验和实验仪器的译书《格致汇编》中连载二年的《化学器》(188o—1881)填补了这一空白。ffin(18o2—1877)…donandg1asgo1877)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化学实验室常用工具、衡量仪器、容热量热器、分离分析仪器等并附有大量的插图。《格致汇编》曾多次重印各册印数达数万份以上远远多于制造局译书的单种销量《化学卫生论》和《化学器》还印行过单行本因此《格致汇编》传播化学知识的作用未可低估。鉴于当时许多人对制造局译书感到深奥难懂傅兰雅还根据局译化学书编写了《化学易知》(188o)和《化学须知》(1886)等入门书便于初学。

    十九世纪下半叶翻译化学书的还有京师同文馆化学教习、法人毕利干(anato1ea。bi11equin1837—1894)及其学生、同事。毕利干等译有《化学指南》(1873)和《化学阐原》(1882)前者是一部普通化学教材后者与《化学考质》底本一致也是kar1r。fresenius的定性分析专著。但毕利干译书中所造元素名称的新字笔划十分繁琐不合汉字习惯译文佶屈聱牙故流传较少影响较小。

    一系列化学译著的出版改变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化学知识引进与传播的落后状况到十九世纪末化学知识的介绍甚至可以说已走在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前头。当时许多探求科学知识的人士都非常重视化学。有人认为“制造功夫以算学为体以化学为用”又有人认为化学应用广泛因而“冠乎声学热学光学电学之上”甚至还有人认为“化学实为诸学之根”1。当然依赖译书学习化学知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先绝大多数译书都是英美流行的教科书十九世纪后半叶的化学新现和新理论一般都没有介绍过来化学各分支学科虽大都有译本但除无机、分析化学外其他都只有唯一的译本;其次即使是最好的译书一般人也感到难读难懂真能理解其科学内容的人实在很少。因此人们从译书中获得的化学知识是十分有限的有时免不了闹笑话。比如到189o年已知的元素已不止64种但当时译书只介绍了64种元素有人竟将64种元素与64卦相比附。

    。1“net…avinetdmi1itaryanetbsp;netbsp;teanetbsp;vo1。33(1986)pt。1pp25—29。第二节化学教育的形成翻译介绍化学知识目的在于培养中国自己的近代化学家。徐寿等通过译书而具有一定近代化学知识的人才可称是中国第一批近代化学家。他们通过翻译化学著作传播了化学知识对化学科学在我国的建立有筚路蓝缕之功。他们还利用自己的化学知识对洋务运动时期建立新式工矿企业有所贡献如徐寿为江南制造局龙华分厂建硫酸车间(1874年)徐建寅在山东机器局和湖北枪炮厂设计制造火药徐华封在淄川矿厂冶炼铅矿等。但这一批人人数很少根本不能满足洋务事业的需要。当时还有一些人通过学习化学译书掌握了一些化学知识但他们的水平有限根本不是化学专门人才。专门人才的培养需要专门的教育这就迫切需要变革传统的教育制度。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洋务派兴办了几所新式学堂尝试外语与科技教育。但是由于科举制度没有改变风气不开洋务派对科技展支持不力在甲午战败以前化学教育进展甚微。

    中国近代第一所学堂是京师同文馆官办学堂中最早实行化学教育的也是同文馆。1866年该馆拟议科学教育计划并聘请外人当教习。次年通过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聘法国人毕利干为化学教习。毕利干曾在法国著名化学家jeanb。j。d。boussingau1t(18o2—1887)的实验室工作过来华前担任另一法国化学家anse1mepayen(1795—1871)的助手。1871年毕利干来馆执教至189o年返回法国继由德国人施德明(net)担任化学教习。同文馆初期的两名优秀学生承霖和王钟祥曾先后任化学副教习1。同文馆的化学课分用中文与外文授课两种。中文化学课选修者主要是从一些略知化学者中招取的主修化学的学生这些学生多用《化学指南》、《化学阐原》为教材。但他们不懂外文难以深造;还有一些年龄大的学生在“格物”课内兼习化学也用汉文讲课。同时还开设了外文化学班供一些有一定外文基础的学生选修年限不定。教育内容以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为主。1876年同文馆还建立了化学实验室学生在实验室可学做一些基本操作和实验。据说在同文馆所有科学课程之中学生最喜欢化学。但是该馆培养的科学人才微乎其微它的大多数肄业生都以翻译或教书为业少数化学优秀生曾在天津等地的机器局任职。

    徐寿对化学教育也曾努力尝试。1876年他与傅兰雅等创建了格致书院。他们购置了一些简单的化学仪器。1883年该院曾拟聘一名外国人来院开设化学、矿学课因缺乏经费而作罢。1889年聘到一英国人来院执教但此人不久就病故了。直到1895年以后傅兰雅等人在书院开设了周末教演班讲授数学、化学知识。栾学谦《格致书院讲演化学记》所记叙的正是1897年讲化学时的情景1。当时连《化学鉴原》中的基础知识听众都诧为惊奇说明洋务3o余年间化学知识的传播还十分有限。光绪初年浙江瑞安孙诒让、平阳杨镜澄等人办过一所瑞平化学堂但不久即解散。

    洋务运动时期在教育方面最大胆的尝试是向国外派遣留学生。先是选派幼童到美国学习自1871—1874年6续有12o名幼童赴美准备学习1见王韬编《格致课艺汇编》卷4。

    1朱有■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883年版第32—66页。科学技术。但他们绝大多数还未进入大学或专科学校或未完成大专学业即于1881年被莫名其妙地撤回学习中途夭折。而且这批留美学生以学习工程技术和电报的人最多专门学习化学的实无一人。但当时美国大、中学校已有普通化学课他们当然也因此而掌握了一定的化学知识且远胜于国内通过译书学习化学。1877—1886年福州船政学堂选派了几批学生到英、法等国深造。船政学生大都是学习造船和驾驶但其中学习制造的七八个学生在法国学习矿务学。化学是近代矿学的重要基础之一这些留学生在巴黎国立高级矿务学院等校学习已经受到了比较系统的化学训练。陪同第一批留学生的随员翻译罗丰禄曾进英国伦敦king’sco11ege受教于化学家、《化学鉴原续编》与《补编》的原作者net他是当时唯一的专门学习化学的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在188o年都回到了国内有的主持炼铁炼钢等工作有的现了福州穆源铁矿。他们虽不以化学为业但其化学水平在当时国内远在他人之上。

    教会学校较早开设化学课的有山东登州文会馆其创办人是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该馆前身是蒙养学堂创建于1864年狄考文曾为该学堂建一个极其简陋的理化实验室。1873年学堂增设中学课程。1876年改名为登州文会馆其后科学教育大为进步。该馆学生在第五、六年学习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采用江南制造局译书为教材另外狄考文自编有《理化实验》(未刊)。文会馆用中文教学其毕业生科学水平较高为当时教会学校争相延聘。狄考文的一名学生丁立潢学习理化仪器制造专业在二十世纪初办过一所山东理化器械制造所为当时全国第一家1。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主要的教会学校如上海圣·约翰书院、苏州博文书院、杭州育英书院、南京汇文书院等都开设了化学课。这些教会学校的毕业生其中有些人担任了清末学制改革后所办初、高等学堂的化学教师。

    在编写教科书和统一化学术语方面传教士们也做过一些工作。早在1877年新教传教士就组织了学校教科书编撰委员会即益智书会该会的非传教士主编傅兰雅编写了《化学易知》和《化学入门》等书。到十九世纪末传教士厚美安编译了《化学入门》(1889)福开森(j1866—1945)编译有《化学新编》等。同时传教士也很注意科学术语的翻译与统一工作。1891年益智书会下设科学术语委员会起初由傅兰雅整理化学名词。1896年傅氏赴美后由狄考文、赫士(。yes)、嘉约翰等人负责。1898年他们表了《修订化学元素汉译名表》19o1年又出版了狄考文主编的《化学术语与命名法》(netomernetbsp;个元素的译名对元素译名也有所改进如气体元素一律加“气”字头(吸取了杜亚泉《亚泉杂志》的做法);但他们不尊重徐寿和傅兰雅的元素译名已被大部分接受的事实对大量的元素译名进行了重译或改译其新造汉字却很繁琐别扭故很少有人沿用。《化学术语与命名法》的主要篇幅是无机物的命名方案其中anetbsp;先前译为“镪水”他们改译为“酸”sa1t译为“盐”和“怠眔x…ide(氧化物)译为“锈”等等。“酸”、“盐”和“锈”等字一律置于译名之尾据此他们列出了近千种无机物的译名。这本术语译名出版的时候已临近中国人大量翻译日文科学书籍之时故而影响较小。

    1《新学报》第三册光绪二十三年七月。

    留日运动是在甲午战败特别是19oo年义和团失败后兴起的。1894—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败给了日本以求强求富为标榜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甲午战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导致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科学技术落后这时仍然是一个重要原因。这就表明洋务运动中小打小闹的教育变革是远远不够的。甲午战争后出现了要求变革社会的维新运动教育改革为其重要原因之一。虽然这次百日维新最终失败。但是改革和废除科举制度已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19o1年教育改革终于提上了议事日程。19o1年清廷明令废除八股改试策论;与此同时清廷还鼓励青年出国留学特别是留日。在此前后许多青年为救国求知而赴日留学。

    19oo年留日人数过了先前留学欧美人数的总和。19o4年留日生达3ooo人19o6年近2万人。其中学习化学科和应用化学科者不乏其人。留日学生在留日期间就开始翻译日文书刊同时国内许多人也自学日文竞相译书。当时人们认为西书价贵日译西书众多而价廉读日译书实如读西书故译日文书既经济又迅。一时编译日文书的热潮蓬勃高涨。但是初期人们关注的中心是社会政治制度译书以政治历史为主科技译书较少。在19o3年学制改革之前译自日文的化学书仅有虞和钦等译的《化学实用分析术》(19o2)、樊炳清等译《近世理化示教》(19o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