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中国通史-第14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象测量各种仪器及其原理和应用的《测候诸器说》也都包含许多物理知识。

    虽则近代物理学逐渐在我国得到比较系统的介绍然而总体上说所介绍的大多是基础知识这些知识与同时期物理学本身的展水平相比差距甚大。这种情形自然与当时中国社会与科学的状况密切相关。几乎唯一的例外是有关x光的知识。山东登州文会馆翻译出版的《光学揭要》(1898)一书末尾有5节简单介绍了x光的现、特性及用途。《通物电光》(1899)一书译自美国人莫顿(。)与汉莫尔(ehammer)合著的《x射线不可见的照相术及其在外科术的价值》(x…rayorphotographyoftheinvisib1eanditsva1ueinsurgery)原著者是美国最早将x射线应用于医疗的医生之一。译者用“通物电光”一词形象地反映了x光的特性。该书叙述电学基本概念x光机装置的各个部分各部件的制作和连接x光的现及其特性与实验研究x光照相方法x光在医学上的应用等。除这两部书之外在此前后一些报刊亦载有关于x光原理与应用的文章。因此可以说有关x光知识的介绍还是比较及时的。

    第三节物理学教育编译出版物理学教科书随着洋务运动期间及在此之后新式学堂的逐渐建立对物理学教学用书的需求大大增加了。然而从总体上看洋务运动中翻译出版的物理学书籍虽然其原本多为教材译本有的亦曾被用作教材但是对于物理学的系统教学却不尽适宜。所以尽管可用于启蒙与普及物理学知识的书籍的数量很多但真正用作学校教科书的却并不很多。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起由于社会状况的变化和教育展的需要我国出版的物理学书籍的性质生了显著的改变即以翻译和编纂物理学教科书为主。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已有多种译自欧美著名教科书的中文物理学教科书问世。比较有名的如登州文会馆曾先后出版了赫士(ap;mnethayes1857—?)和我国学者共同译述的《声学揭要》(1893)、《热学揭要》(1897)和《光学揭要》(1898)。它们所据底本为法国迦诺(ado1pheganot18o4—1887)著《初等物理学》(e1ementdephysique)的英译本(e1e…mentarytreatiseonphysics)第十四版但中文译本略去了难度较大的章节。这三种物理学书籍与该馆翻译出版的其他学科的书籍一样有一定的影响。《光学揭要》还是我国最早介绍x光的书籍之一。

    二十世纪初由于教学的需要翻译出版欧美尤其日本的物理学教科书的数量骤增种类繁多。其中最著名的是《物理学》该书由饭盛挺造编纂藤田丰八翻译王季烈重编。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真正可称之为“物理学”的著作也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之前最重要的物理学教科书。书中明确指出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的万物研究方法是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该书在系统阐述物理学理论和实验的同时还特别注意介绍有关著名实验进行和著名定律现的历史。日本其他一些物理学家编纂的教科书也在中国翻译出版如木村骏吉的《新编小物理学》(19o3)、中村清二(1869—1961)的《近世物理学教科书》(19o6)、后藤牧太的《新编理化示教》和《物理学初步》(年份待考)、田丸卓郎的《物理学新教科书》(19o9)、本多光太郎(187o—1954)的《物理学教科书》(1911)等都是较好的教材。此外还有译自日文书籍的数量众多的教科书。事实上二十世纪初我国的物理学教科书大约半数以上是根据日文教科书翻译或编译的。

    与此同时欧美著名的物理学教科书继续被翻译出版。如:京师大学堂译书局的《额伏烈特物理学》(19o3)原著者埃弗雷特(josephdavideverett1831—19o4)是英国物理学家、皇家学会会员曾将法国德夏内尔(。desnete1)著的《初等物理》(traitee1ementairedephysique)译成英文中文译本是根据英译修订本翻译的;学部编译图书局的《力学课编》(19o6)译自英国马格纳(phi1ipmagina)著的《力学》原著曾刊行十数次之多中文译本系译自其1891年第17版并据其1896年修订本增补而成;还有《初等理化教科书》(191o)原著者之一格雷戈里(。gregory)是英国天文学家、皇家学会会员曾著数种物理学教科书。这些都是较好的物理学教科书。

    清末许多程度不等的物理学教科书被翻译出版。这时我国学者已具备一定的外语和物理学知识开始能够独立翻译欧美和日本的物理学书籍并且能够根据需求进行编著。同时我国还出现了以编译出版教科书为主的书局或印书馆有名的像上海文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先后编译出版的物理学教科书如:《蒙学理科教科书》(19o2)、《最新理化示教》(19o4)、《初等理化教科书》(19o4)、《理化示教》(19o4)、《格致教科书》(19o4)、《物理教科书》(19o7)、《物理学讲义》(19o8)、《初等物理教科书》(19o9)、《中学教科书物理学》(19o9)等等在当时都比较有影响。清末民初出版的物理学教科书虽则多数内容浅易然而它们的翻译或编撰不仅反映了我国在引进和吸收物理学知识方面的进步而且奠定了我国近代物理学教育的基础。

    课程设置和科系设立物理学教育是近代科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它的展又有赖于整个近代教育的展。在我国正式讲授近代自然科学始于1866年北京京师同文馆中设立的算学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起同文馆已设置物理学课程该馆各科岁考题中有“格物题”或“格物测算题”也就是物理知识试题。同文馆的格物或格致课程初由总教习丁韪良讲授《格物入门》即为当时的教材;1879年后由欧礼斐(。o1iver1857—?)继任教职。京师同文馆作为我国最早开始近代自然科学教育的机构物理学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在全国都有相当影响。

    清政府在洋务运动期间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继京师同文馆之后类似的尚有上海广方言馆(1863)和广州同文馆(1864)。接着又创办了一些军事学校如福建马尾船政学堂(1866)、北洋水师学堂(188o)、天津武备学堂(1885)等。在这些新式学堂中除主要进行外文或军事技术教育外同时也讲授包括物理学在内的自然科学。

    在官方的支持下徐寿、傅兰雅等人创建上海格致书院(1876)。书院聘请中外学者授课并定期举办科学讲演。曾经讲授电学原理等物理学基本知识并作演示实验。格致书院对我国近代科技教育的展起了很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自十九世纪中期起西方教会和来华传教士在我国各地6续开办学校学校里设有自然科学常识的启蒙教育。像理雅各的《智环启蒙塾课初步》就是当时香港英华书院的教科书。教会和传教士办的学校有些还比较著名如1864年狄考文在山东开设的登州文会馆该校在物理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以及在编译教材供教学之用方面均甚为出色。

    以上所述的各类学校虽然它们的性质和教学内容各不相同但是在传播物理学知识和推动物理学教育方面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1898年北京京师大学堂成立。19o2年大学堂在格致科下设天文、地质、高等算学、化学、物理学、动植物学等六目。不过京师大学堂的物理学教育与当时欧美或日本的大学物理学教育相比尚有相当距离。戊戌变法之后兴办大、中、小学堂的新政得以保留物理学和其他学科被正式列为学堂课程。19o3年清政府颁布学堂章程规定小学设理化课;高等学堂分政艺两科艺科所设课程中有力学、物性、声学、热学、光学、电学和磁学等物理学内容。19o5年清政府又明令废除科举成立学部。新学制的建立使得各级各类学校有较大展物理学知识逐渐正规地在大、中、小学堂得到讲授。

    1911年辛亥革命后近代科学教育在我国开始得到迅展。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格致科改为理科下设物理学等门。1913年由曾留学美国和德国的夏元瑮(1884—1944)任理科学长。1916年物理学门第一届学生孙国封、丁绪宝、张崧年毕业他们是中国物理学专业的批大学毕业生。1918年北京大学改物理学门为物理学系。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这一时期官办和私办的各级学校数量大增北京、南京、武昌、广州等地高等师范学堂先后设立数理化部培养师资从而为物理学知识在中国的普及与提高作了必不可少的准备。

    早期的物理学留学生二十世纪初中国开始有学生出国留学攻读物理学。最早的一位是李复几(1885—?)他于19o1年在上海南洋公学毕业后先后在英国和德国学习19o7年获德国波恩皇家大学高等物理学博士学位是我国第一位物理学博士。清代末年出国学习物理学的还有何育杰(1882—193919o3年赴英)、张贻惠(19o4年赴日)、吴南薰(19o5年赴日)、夏元瑮(19o6年赴美19o9年转德)、李耀邦(1884—?19o9年赴美)、胡刚复(1892—196619o9年赴美)、梅贻琦(1889—196219o9年赴美)等。民国初年出国学习物理学比较著名的如赵元任(1892—19821914年赴美)、颜任光(1888—1968)、李书华(1889—19791913年赴法)、饶毓泰(1891—19681913年赴美)、孙国封(189o—1936)、丁燮林(1893—19741914年赴英)、桂质廷(1895—19611914年赴美)、叶企孙(1898—19771918年赴美)等。以后留学人员数量增加很多。

    早年留学国外的人员大都在当时物理学研究的前沿有所建树。1919年以前获博士学位的有:李复几因光谱学的实验研究而成为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博士(19o7);李耀邦进行测定电子电荷的实验研究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14);胡刚复以x射线的实验研究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18);颜任光研究气体离子的迁移率和气体的粘滞性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18);等。留学国外的人员为在中国展科学事业几乎都是学成之后立即归国回国后绝大多数从事物理学的教学和研究。他们以辛勤的工作为近代物理学日后在中国的成长和展作出了贡献。

    第三十七章化学第一节早期的化学书籍翻译与化学知识传播西方近代化学知识是随着鸦片战争的硝烟而开始进入中国的。到鸦片战争后期有一些国人开始学习西方技术仿造军火和轮船。在这种仿制火药火器的活动中必然接触到一些酸碱和金属化学知识这样中国人开始了解到一些零散的西方近代化学知识。如十九世纪初欧洲化学家合成起爆药雷酸银的技术就在鸦片战争稍后传入中国。道光二十二年(1842)丁守存在天津制造地雷、火机时进行了仿造获得成功并在其《自来火铳造法》中记载了他实验过的硝酸钾和乙醇的提纯方法、硝一矾蒸馏法制硝酸和雷酸银制法等1。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关闭的大门被打开了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并没有因此而很快传入中国。一方面清廷仍坚持闭关政策林则徐、魏源等人“师夷技之长以制夷”的思想没有受到重视。另一方面自18o7年来华的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和恢复活动的来华天主教士恃船坚炮利为后盾也不再以科学知识为敲门砖。所以鸦片战争后的2o年间传入我国的西方近代化学知识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