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通史-第14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算设立补习学堂“兼综各科而择行之”。对那些偏僻闭塞的村邑黄遵宪提出开设讲习会的设想“略仿专门学校俾分科肄业以期成”5。
黄遵宪生命的最后几年正是中国革命与立宪之说开始进行激烈论争的时候。他曾抱着中国应“以立宪为归宿”的信念投身于戊戌变法运动。变法失败被放归数年后他的信念依然“未改”。然而他既对当时盛行的“立宪之说”“缄閟而不敢妄言”;又对“提倡革命、主持类族”“闻之而不以为妄”。黄遵宪持这种态度是因为他认为“必有此数说者各持戈矛互相簧鼓而宪政乃得成立”1。
在对待中西学问题上黄遵宪指出:“中国旧习病在尊大病在固蔽非病在不能保守。”他主张“中国固有之学”要在“大开门户容纳新学”“互相比较互相竞争”2中加以扬光大。晚年他把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供养案头3年还阅读了严译的西方资产阶级的名著《原富》和《名学》3等。
光绪二十七年(19o1)《辛丑条约》签订后不久慈禧太后宣布实行“新政”以遏止革命运动的兴起。黄遵宪对“新政”曾抱有幻想“私谓我目的庶几可达矣”。然而事实很快令他失望。次年他在给梁启的信中说:6《文学大纲》(4)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611页。
1《黄遵宪致梁启书》北京图书馆藏手稿。
2黄遵宪:《敬告同乡诸君子》梅州市博物馆藏手稿。
3《黄遵宪致梁启书》北京图书馆藏手稿。
4黄遵宪:《敬告同乡诸君子》梅州市博物馆藏手稿。
5《敬告同乡诸君子》梅州市博物馆藏手稿。
1《敬告同乡诸君子》梅州市博物馆藏手稿。
2《黄遵宪致梁启书》北京图书馆藏手稿。
3《黄遵宪致梁启书》北京图书馆藏手稿。
“今回銮持一年所用之人所治之事所搜括之款所娱乐之具所敷衍之策比前又甚焉。辗转迁延卒归于绝望。”4他还表示:“今日当道实既绝望吾辈终不能视死不救。”他以为挽救的宗旨、方法和策略“当避其名而行其实”5。黄遵宪在伦敦曾染上了肺病光绪三十年底(19o4)病情加重他作《病中纪梦述寄梁任父》诗写道:“人言廿世纪无复容帝制举世趋大同度势有必至。”6他断言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势必取代封建帝制中国将如睡狮惊醒。
光绪三十一年(19o5)初黄遵宪知道自己的病“在今日医术中尚无治疗之方”他在给梁启的信中表示:“余之生死观略异于公谓一死则泯然灭耳。然一息尚存尚有生人应尽之义务。于此而不能自尽其职无益于群则颓然七尺虽躯壳犹存亦无异于死人。无辟死之法而有不虚生之责。”1黄遵宪临终前的这段话可以说是他对自己晚年生命价值的评价。光绪三十一年二月二十三日(19o5年3月28日)黄遵宪病逝于故乡。4《黄遵宪致严复书》吴天任:《清黄公度先生遵宪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5《黄遵宪致梁启书》北京图书馆藏手稿。
6《黄遵宪致梁启书》北京图书馆藏手稿。1985年版第178页。1《人境庐诗草笺注》下册第1o75页。
第二十章张謇第一节从状元到资本家张謇字季直号啬庵江苏通州(今南通)人。咸丰三年五月二十五日(1853年7月1日)出生于一个富农兼小商人家庭。5岁就读于乡间私塾。16岁考取秀才。19岁以后热衷于攻读桐城派古文和宋儒著作。
同治十三年(1874)因家道中落辍学。22岁的张謇前往南京投奔原通州知州孙云锦在孙所负责的江宁审局任书记。当时南京有几个大书院山长都是国内知名学者张謇经常向他们请教“治经读史为诗文之法”其中尤以凤池书院山长桐城派大师武昌张裕钊对他影响最大。光绪二年(1876)夏张謇应庆军统领吴长庆邀请前往浦口入其幕府是为他政治生涯之始。光绪六年春吴长庆升授浙江提督奉命入京陛见。张謇随同前往在京师结交袁昶等名士见闻渐广。同年冬吴长庆奉命帮办山东防务张謇随庆军移驻登州黄县。当时边疆危机已渐趋严重日、俄加强侵略朝鲜意在染指中国东北。光绪八年(1882)朝鲜生“壬午兵变”日本乘机派遣军舰进抵仁川。张謇随庆军从海上疾趋汉城协助朝鲜国王恢复统治暂时杜绝了日本动侵略战争的口实。他在错综复杂的国际斗争中增长了阅历并且以处事冷静而又干练受到赞誉。他曾为吴长庆起草《条陈朝鲜事宜疏》并撰写《壬午事略》、《善后六策》等政论文章主张反抗侵略对外持强硬政策。
吴长庆、张謇的建议受到南派“清流”领潘祖荫、翁同和等的赏识但却受到对外主张妥协的李鸿章等实权人物的冷遇。吴长庆于光绪十年(1884)奉调回国驻防金州不久郁郁病故。张謇离开庆军基本上结束了长期寄人篱下的游幕生涯重新致力于科举考试。
张謇于光绪十一年前往京师参加顺天乡试以第二名中举时称“南元”(南人列北榜名次最先者)声名渐著成为“清流”着重延揽的对象。但此后四次参加会试均遭蹉跌这不能不使张謇为之心灰意懒。他回顾自己从同治七年(1868)到光绪十八年(1892)总共25年的时间经县、州、院、乡、会等各级考试2o余次其中仅直接消磨在考场中的时间就有12o天之多结果无非是供考官“喜怒而寒燠之”。失意之余他把自己多年所用的一套考具也丢掉了。
但是这些年张謇也不是毫无作为。光绪十三年(1887)曾随孙云锦赴开封府任协助治河救灾并拟订《疏塞大纲》。光绪十四年(1888)以后又曾应聘主持赣榆选青书院、崇明赢州书院讲学著述之余还兼事县志纂修工作。同时张謇又开始了“经营乡里”的活动:一是办理通海地区的花布减捐;二是提倡改良和展蚕桑;三是协助筹办滨海渔团防范法国侵略者从海上侵犯。他明确提出“欲固国必去厘捐”的口号2并且主张改良农业、采用机器和集资兴办公司说明他已初步具有维护和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倾向。同时通过这些活动张謇与通海地区的花布商、典商、木商、烟商、纸商、洋药商和一般中小地主及富农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正是这些人以后2《黄遵宪致梁启书》北京图书馆藏手稿。
成为大生纱厂创办时期的主要支持力量。
光绪二十年(1894)春张謇奉父命再次进京参加会试一举高中一甲一名循例授翰林院修撰。不久甲午中日战争爆民族危机促使帝后两党矛盾有所激化。以翁同和为的“清流”拥戴光绪帝好主战议论;其主要抨击目标为畏日如虎的李鸿章实际上都是借以冲击主和的后党企图为虚有“亲政”其名的皇帝争取若干实权。名噪一时的新科状元张謇由于历史渊源和政见相近很快就成为“清流”的佼佼者是“翁门”弟子中的决策人物。九月他单独上《推源祸始防患未来请去北洋折》悲愤陈言:“试问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但能漫为大言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稍有人理能无痛心。”1在对李鸿章罪行的愤怒谴责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精神。但是“清流”们的激昂议论往往流于迂阔的空谈提不出什么切实可行的办法。他们自身缺乏实力作为后盾。正在主战、主和两派斗争激烈之际张謇因父丧循例回籍守制。光绪二十一年(1895)初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奏派张謇举办通海团练以防御日本海军随时可能对长江下游的侵犯。张謇认真组织训练民团曾起草《海门团防营制》、《民团续议》等条例文件还写过一《通海劝防歌》。歌词以通俗的语言揭露日本侵略军的残暴罪行激人们奋起保卫乡里鼓舞练勇战斗信心。但由于清廷很快就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通海团练未及接受实战检验便半途而废。
张謇愤于清廷的“昏聩”同时又深忧外资于内地设厂将会导致“尽撤藩篱”、“喧宾夺主”的恶果因此产生“实业救国”的思想。他在光绪二十一年夏为张之洞起草的《条陈立国自强疏》比较明确地主张:尽讲求商务、工艺、采取保护政策各省设立商务局、工政局提倡招商设局、建立公司以谋抵制洋货倾销。他认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应该奉行“商办官助”的方针以展民族近代工业。次年初张之洞奏派张謇和在籍前国子监祭酒6润庠、在籍前礼科给事中丁立瀛分别在通州、苏州、镇江设立商务局。丁立瀛在镇江无所作为可是张謇与6润庠却分别在南通和苏州创办了大生纱厂与苏纶纱厂这就是清末流传一时的“状元办厂”的故事。大生纱厂最初确定是商办筹集资金十分有限。张謇无可奈何只得向官府寻求援助请领“官机”折价作为“官股”以求解决集资难题。所谓“官机”共4万余纱锭原系张之洞于光绪十九年(1893)为湖北南纱局向地亚士洋行定购闲置堆放在杨树浦江边已经整整锈烂了3年。就这样几经周折拖到二十四年(1898)大生纱厂才正式在通州城西唐家闸破土动工。次年(1899)大生纱厂总算建成投产。但开工以后需用棉花日多资金周转更加困难。张謇再次向官府求援结果碰壁而归;请求另派殷富绅商接办又未能得到许可。张謇等走投无路只有“定计尽花纺纱卖纱收花更续自转至不能有花纱则停车而闭厂以还股东”1。纱厂刚刚开工就准备出让、停车、闭厂可见幼弱的民族近代工业前景是多么暗淡。
幸好这几年华洋机纱已经在通海地区畅销纱价一直看涨。大生纱厂利用当地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而且又可以节省大量长途运费因此在市场竞1《张季子九录·文录·致黄学使函》。
1《张季子九录·政闻录》。
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当年秋天卖纱所得价款日益增多原料得以供应不缺大生纱厂总算初步站稳了脚跟。大生纱厂的利润逐年增长光绪三十年(19o4)该厂增加资本63万两纱锭2万余枚。三十三年(19o7)又在崇明久隆镇(今属启东县)创办大生二厂资本1oo万两纱锭2。6万枚。到宣统三年(1911)为止大生一、二两厂已经共获净利约37o余万两这就是张謇进一步创办各种企业的本钱。
为了给大生纱厂提供廉价原料张謇着手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光绪二十六年(19oo)秋洋纱进口由于义和团运动而锐减大生纱厂产品畅销促使张謇急于用企业方式解决原料基地问题。在此后将近1年的时间里勘测地界起草章程并初步筹集到一批资金。基建工程于光绪二十七年冬正式开始整整花去1o年时间才算粗具规模。垦牧公司在创建阶段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地权纠纷一是风潮灾害。
垦牧公司以平均每亩一钱九分低廉地价领得的12万多亩土地看来好象是无人过问的荒滩实际上原有产权关系却极为复杂。其中既有属于淮南盐场的“荡地”属于苏松、狼山两镇的“兵田”又有属于民间“坍户”、“酬户”、“批户”等原业主或土地实际占有者的各种名义土地而且犬牙交错、界限不清。张謇依靠刘坤一等高级官员的支持并且通过当地豪绅大户的斡旋整整花去8年时间才把这些土地的产权逐个清理收买完毕。
狂风巨潮给公司和垦区农民、民工带来更大的危害堤、闸、渠、路等基建工程经常是在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