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通史-第13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与点石斋石印书局成鼎立之势的石印书局有同文书局和蜚英馆。同文书局是光绪八年(1882)由徐鸿复、徐润创办于上海这是由中国人自己集资创办的第一家石印书局。它用石印术专门翻印古籍中的善本较著名的有殿本《二十四史》、《康熙字典》、《佩文斋书画谱》等。总理衙门曾以白银35万两委托同文书局石印《古今图书集成》1oo部作为赠送外国的礼物这样它在石印业的声誉鹊起。蜚英馆是光绪十三年(1887)由李盛铎在上海创办的。它用石印刊印了一些和古籍获利颇丰。除上述三家外上海还有其他一些石印书局。如凌佩卿等创办的鸿文书局是我国最早石印五彩图画的书局;魏允文、魏天生创办的中西五彩书局是最早由国人创办的彩印书局2。还有钟寅伯创办的积石书局何瑞堂创办的鸿宝斋书局等。当时上海已成为中国石印书业的中心“上海已用蒸汽机石印法印成中国著作数百千种现有石印局四五家其所印的书销行于全国”1。在上海石印书业的影响下南京、武昌、广州、苏州等地也相继有人开创石印书局石印书风靡一时。在这些铅印、石印书局的影响下一些传统的刻书业也开始购置铅印、石印机出版图书。
2。近代出版企业的创建。
在上述民营铅印、石印书局产生和展的基础上中国近代出版企业日趋成熟而其标志就是商务印书馆的创建和展。
商务印书馆由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等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创办于上海。该局原来只有印刷所以印刷商业簿册表报为主。光绪二十六年(19oo)商务印书馆收购日本人在上海办的修文印书局开始在国人自建的出版机构中先使用纸型2。光绪二十八年(19o2)商务印书馆始设编译所和行所成为一家出版、印刷、行全能型的新式出版机构。任编译所所长由蔡元培兼任。光绪二十九年张元济正式任编译所所长。编译所分国文、英文、理化数学和辞典等部分别编辑出版了《帝国丛书》、《地理丛书》、《华英音韵字典集成》、《英文汉诂》、《原富》、《自然科学小丛书》、《新字典》、《辞源》等书。同时张元济还广延人才组织教科书的出版光绪二十九年开始出版《最新教科书》为商务印书馆出版各类教科书奠定了基础。另外商务印书馆还辑印了一些珍本、善本古籍如1胡道静:《申报六十六年史》《中国近代出版史料》补编第88页。2吉少甫:《中国出版简史》第274页。
1《北华捷报》1889年5月25日。引自吉少甫:《中国出版简史》第275页。2吉少甫:《中国出版简史》第271页。
《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续古逸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
商务印书馆的创办对新式民营出版业的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继它之后文明书局、开明书店、广智书局、林、群学社等新式出版企业先后创办。到光绪三十二年(19o6)上海成立第一个书业商会有22家新式书刊出版机构参加。
辛亥革命后新式出版业进一步展其中新创办的、比较著名的有中华书局、大东书局、世界书局。中华书局由6费逵等于1912年创办于上海。该书局初期以编辑出版小学、中学、师范学校教科书为主并先后创办了《中华教育界》、《中华界》等多种杂志。以后又编辑出版一些重要古籍和工具书如《二十四史》、《古今图书集成》、《辞海》等。它成为一家与商务印书馆齐名的集编辑、印刷、行为一体的新式出版企业。大东书局由吕子泉等于1916年创办于上海世界书局由沈知方于1917年创办于上海它们与商务、中华一起成为民国时期出版行教科书最多的新式民营出版企业1。
传统刻书业的展鸦片战争后的一段时间中国图书出版行的主要手段仍是传统的刻书业。即使在近代出版事业产生和新式出版机构创建后传统刻书业也并没有因此而衰落。从同治到光绪年间传统刻书业得到了长足的展。这一时期传统刻书业主要有三种类型。
1。官书局刻书。
官府刻书是中国图书出版业的一个传统自唐宋以来历代封建皇朝都在中央设有刻书的机构。同治年间清皇朝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后为重建封建统治秩序加强思想统治在各地广置官书局大量刊刻传统经史书籍。
早在咸丰末年就有了地方督抚创设的官书局。如湖北巡抚胡林翼于咸丰九年(1859)在武昌开设书局刻印了《读史兵略》、《弟子箴言》、《大清一统舆图》等书这是最早的官书局1。同治三年(1864)两江总督曾国藩创金陵书局于南京(后改名为南京官书局)被以后版本学家认为是最早的官书局。以后各省督抚纷纷仿效几乎每个省都设有官书局。这些官书局仍采用雕版印刷刊印的书主要是传统的经、史、子、集。其中金陵书局刊刻的《四书》、《船山遗书》金陵书局、江楚编译官书局、淮南官书局、浙江官书局、崇文官书局合作刊刻的《二十四史》浙江官书局刊刻的《二十二子》、《续资治通鉴》、《十通》湖南官书局刊刻的《十三经注疏》都有较大影响。光绪二十二年(1896)清廷将维新派的强学书局查封改组设立了直隶官书局亦称京师官书局实际上是中央官书局。但该书局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即并入京师大学堂。
2。民间书肆、书坊刻书。
民间书肆、书坊刻印、销售书籍仍是中国近代各地非常普遍的图书出1《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第72页。
1吉少甫:《中国出版简史》第243页。
版活动。这些书肆、书坊既刻书又贩书它们以获利为目的所刻印销售的书很多是一些制艺、试帖诗、类书以及民间用的历书、医书、童蒙读物、占卜星相书等。也有一些较大的书肆刻印了一些大部头古籍。晚清时期书肆、书坊较集中的有北京的琉璃厂、上海的棋盘街、山东的聊城、四川成都的学道街等地。其中北京琉璃厂的富文堂、双峰书屋、富晋书社、宏京堂、荣宝斋上海棋盘街的扫叶上房、文瑞楼、著易堂、广益书室山东聊城的旧书业“四大家”即书业德、善成堂、有益堂、宝兴堂成都学道街的尚友堂、九思堂、志古堂、二酉书店等都是当时有名的旧书肆、书坊。这些书肆、书坊刻印的古籍较著名的有《皇朝经世文编》、《殷契钩沉》、《百子全书》、《金石萃编》、《宋元明清四朝学案》、《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五经体注》、《五经备旨》、《四书备旨》、《昭明文选》、《许氏说文》《玉海》等。
3。私家刻书。
同治、光绪年间随着学术空气的日趋浓厚也由于官府刻书的推动文人士大夫私家刻书之风也十分兴盛。据粗略统计这一时期湖南私家刻书者就有17o多人刻书近26oo种之多1。而湖南刻书业当时在全国仅居中游。私家刻书中以丛书为多。其中福州张伯行的《正谊堂全书》、归安6心源的《十万卷楼丛书》、遵义黎庶昌的《古逸丛书》、巴陵钟谦钧的《古经解汇函》、长沙王先谦的《皇清经解续编》、定州王氏谦德堂的《畿辅丛书》、江阴缪荃荪的《云自在龛丛书》、仁和江标的《灵鹣阁丛书》等都是较著名的。
随着近代印刷技术设备的引进和新学的传播到戊戌变法时传统刻书业也开始生新的变化出现了一些近代因素。这主要表现在:各地官书局除继续刻印经史典籍外也开始刻印一些“新学”著作和教科书。如金陵书局曾印行《几何原本》湖南书局也曾刻印《支那通史》等江楚编译官书局更是以译刻新书为主所译刻新书达6o余种占所刊行的全部7o多种书籍的85%1。另外一方面一些民间书肆、书坊则受新式出版业的影响引进近代印刷设备印刷古籍。如上海著名的老牌书肆扫叶山房引进石印机翻印了大量古籍、旧、中医药书、字典、字帖其石印线装书成为行销于清末民初的珍品。再如上海著易堂原来也是刊刻售雕版书籍的老店光绪十七年(1891)它用铅印机出版了王锡祺编辑的地理丛书《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成为当时比较著名的出版物。
1静雨:《清代印刷史小纪》《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编第347—35o页。1吉少甫:《中国出版简史》第244页。
………………………………
15
中国通史丁编传记第一章林则徐第一节悉心研求经世之学林则徐(1785—185o)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竢村老人、七十二峰退叟等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清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o日)。父林宾日是位穷秀才一生以教读为业;母陈帙刻苦持家平日制作手工艺品换取微薄的收入以补助家用。在父亲的谆谆教导下林则徐从4岁起开始读书7岁学作文13岁获府试第一14岁便考取秀才。此后就读于鳌峰书院7年2o岁中举人。
书院山长郑光策(1755—18o4)是当时福建知名的学者讲究气节注重经世致用之学给他以严格教导。还有前辈学者陈寿祺(1771—1834)被称为“研究今文遗说者”他的文章对林则徐有较大影响。
林则徐中举以后家境仍较困难不得不和其父一样假馆于外维持生计。他曾应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之聘担任了短时期的书记(文书)以后又被福建巡抚张师诚招入幕中司笔札凡4年。他的才华和勤奋大为张师诚所赏识。在张师诚的帮助下他学到不少历史掌故和有关兵、刑、礼、乐等方面的知识为他日后成为一名精明能干的官吏准备了必要的政治和文化素养。
林则徐在21岁后两次去北京参加会试都落选了。到嘉庆十六年(1811)
27岁时他第三次参加会试终以二甲第四名朝考第五名中进士被选拔为庶吉士。在庶常馆他致力于研习满文悉心研究舆地、象纬及经世致用之学。嘉庆十九年(1814)授编修嗣被派充国史馆协修。此后五六年间他先后任撰文官、譒书房行走、清秘堂办事、江西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和江南道监察御史等职。在近1o年的京官生涯里他利用翰林院和京师丰富的藏书和档案等有利条件更加努力研究经世之学仔细综核“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1一心等待机会实现自己济世匡时的志愿。
1李元度:《林文忠公事略》《国朝先正事略》卷25。
第二节实现匡时济世之志嘉庆二十五年(182o)林则徐36岁外放任浙江杭嘉湖道。从这时起到道光十八年(1838)的近2o年间他历任江南和西北、中南地区一些省的司道包括按察使、布政使等职旋被擢任河东河道总督以后又担任江苏巡抚、署两江总督和湖广总督成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虽然其间因故和两次丁忧有所中断但在仕途上他基本上是一帆风顺的使他得以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他平素的主张和宿愿。
林则徐为学“实事求是不涉时趋”办事认真负责讲求实际。他任杭嘉湖道仅一年“于所属海塘水利悉心求之”1。道光帝在接见他时特予嘉奖认为他“在浙省虽为日未久而官声颇好办事都没有毛病”2。此后他奉派接署浙江盐运使又协助浙抚帅承瀛“厘革夙弊”整顿盐政取得了成绩一些由他制定的规章制度一直被沿用下来。道光三年(1823)夏秋之际他任江苏按察使时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