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中国通史-第13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习满三年后升入中院;第三中院或称二等学堂这是中学性质的学堂分四班学习;第四上院或称头等学堂这是大学性质的学堂也分四班学习其中高材生升入师范院。学生人数规定:师范院4o名;外、中、上三院各分4班每班3o名。办学经费皆由招商和电报两局众商人及买办所捐故定名为南洋公学。

    维新运动时期开设的新式学堂比洋务学堂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从学堂的设置看它已从专门的习西文和习西艺的培养外交军事人材的专门学堂展到近代教育结构初步完善的普通学堂。如京师大学堂、各省的实业学堂、南洋公学等。从课程的内容看它已从偏重于理学转向偏重于实学。如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定公法学、掌故学、格算学为专门学把经学、诸子学降为普通学;京师大学堂设立后把经学、理学、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农学、矿学、商学、卫生学等实学为专门学。从招生的对象看出现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新事物开办了女子学堂。如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十二日(1898年5月31日)上海电报局的经元善起创办经正女子学堂开学课程分中文西文两种中文课主要有《女孝经》、诗文、图画医学等;西文课主要有体操、琴学等。

    戊戌运动时期新式学堂的开办比洋务学堂开办更重要的历史意义是它1梁启:《戊戌政变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一第31页。

    直接冲击了科举取士制度并改革了旧的书院体制。百日维新中光绪帝下诏废八股取士改试策论。伴随着废八股改革传统书院体制也成为维新学堂开办的重要内容。光绪二十二年(1896)山西巡抚胡聘之、学政钱骏祥上《请变通书院章程折》主张更定书院章程书院除讲求经学理学外也应兼习算学格致等有用之学。同年翰林院侍讲学士秦授章上《请整顿各省书院预储人才折》提出“定课程”“重师道”“核经费”等主张;对书院课程议分经、史、掌故、舆地、算学、译学六门并主张以算学、译学作为正途选拔。梁启也上书张之洞议改书院课程主张向日本学习“以时务一门课程为诸学之归宿”。在一片改革书院的呼声中同年陕西巡抚张汝梅等在陕西创设格致实学书院课程不限定中学西学但求有裨实用。这是维新运动时期开创的第一所新式书院。不久贵州学政严修将贵阳南书院改为经世学堂讲授经史、算学、时务、政要开贵州新学风气。百日维新中光绪帝下诏将各省、府、厅、州、县现在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堂。这样改旧书院为新学堂之风一时盛行如八月十九日(9月14日)两江总督刘坤一同时奏请将江南旧有之储材学堂改为江南学堂并将旧有之钟山、尊经、惜阴、文正、凤池、奎光等六所书院全部改为府县学堂1。

    留学政策的确立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和一些开明官吏在积极推进新式学堂开办之时也积极倡导派遣学生出洋留学。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896年2月7日)总理衙门以“近日交涉日繁需材益众”拟派同文馆学生4名分往英、法、俄、德四国学习语言、文字、算法以3年为期。清廷同意照派。这是甲午战后中国第一次向外派遣留学生。两江总督张之洞也奏请仿照曾国藩派幼童赴美肄业。及福州船政局屡派学生赴英、法肄业成案派江南6军学堂、铁路学堂、储才学堂中已通西文学生出洋肄业预定中学3年、大学6年为期先派4o名请出使法国大臣庆常就便监督由候补知县沈翊清带领出洋。这是维新时期地方上次奏派留学生。光绪二十二年二月(1896年3月)中国驻日公使经日本政府同意选定唐宝锷、戢翼翚等13人留学日本委托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嘉纳治五郎借东京神田三崎町住户为学校校舍由本田增次郎任监督吉田、后滕任讲师教授日语、日文及普通学科。这最早的中国留日学生学校没有校名办了3年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结束13名留学生有6人中途辍学7人毕业获得毕业文凭。这7名毕业生中唐宝锷、胡宗瀛、戢翼翚3人转入专门学校攻读1。此为中国正式派遣留日学生之始。同年夏船政学堂选派学生6人由监督吴德章带赴法国学习制造新法是为船政学堂派学生出洋之第四届。以上为维新运动初期留学生派遣的大致情况。

    自光绪七年(1881)清廷全部撤回留美学生后一直没有统一的派遣留学生计划与明确的政策以致派遣留学生长期未形成风气。直至光绪二十四年三月(1898年4月)湖广总督张之洞著《劝学篇》其“游学篇”大1《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第3o1—3o2页。

    1实滕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第2o页。

    力倡导留学日本之效才促成了留学风气的形成和清廷留学政策的逐步确立。张之洞在“游学篇”中大力宣扬:“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此赵营平百闻不如一见之说也。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学堂三年此孟子置之庄岳之说也。”并认为:“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一、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1随后日本驻北京公使矢野文雄也积极推动。这年四月矢野文雄向中国政府提出建议:“该国(日本)政府拟与中国倍敦友谊借悉中国需才孔急倘选派学生出洋习业该国自应支其经费人数约以二百人为限。”2第一个赞成这一建议的是御史杨深秀。他连夜制订《游学日本章程》并且上奏皇帝请旨准行。随着维新运动的展这一建议开始实现。同月康有为上《请广译日本书、派游学折》指出“日本道近而费省”主张“广励东游成尤易”3。六月十五日(8月2日)光绪帝诏谕军机大臣等:“出国游学西洋不如东洋。东洋路近费省文字相近易于通晓且一切西书均经日本择要翻译。令着即拟订章程咨催各省迅即选定学生6续咨送;各部院如有讲求时务愿往游学人员亦一一并咨送均毋延缓4。军机处奉旨令总理衙门提出具体方案。总理衙门复奏:“同文馆东文学生酌派数人;并咨行南北洋大臣以及两广、闽、浙各督抚就现设学堂中遴选年幼颖悟粗通东文诸生开具衔名咨报臣衙门知照日本使臣6续派往即由出使日本大臣就近照料无庸另派监督。各生应支薪水用项由臣衙门核定数目提拨专款记交出使大臣随时支。”1这是清廷第一次明令全国派遣留学生。这样一来留学政策开始确立留学日本也从此成为一种国策。

    此后张之洞率先派遣志愿学习6军者4人又在浙江求是学院派出志愿学习文科者5人(1人因事未出)赴日留学。各省总督也跟着派遣学生留学日本。综计此时派遣赴日留学生共有64名其中南北洋、湖北各2o名浙江4名。日本方面也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在东京成立成城学校和日华学堂分别接受以6军为志愿和以文科为志愿的中国留日学生。在另一方面维新人士罗振玉在上海开设东文学社陈宝箴在福州开设东文学堂教授日语及普通学科。自此以后同类学校在日本和中国不断增加。戊戌政变后清廷下令废除维新之法但百日维新中确立的留学政策并未废除。光绪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七日(1899年9月1日)光绪帝秉承懿意诏谕军机处与总理衙门制定“出洋学生应如何分入各国农工商等学校专门肄业以备回国传授”的详细章程。总理衙门遵旨议定出洋学生肄业实学章程六条即:“一请饬出使大臣就现派出洋学生督令各肄专门之学;一请饬选拔农工商矿务书删繁举要使人人易于通晓;一请饬疆吏宽筹常年经费续派高等学生出洋肄业;一出使参赞随员如有精通洋文者亦可令肄习各学;一俟学生业成回华分派各省农工等艺学堂以开风气;一请将业成回华得有文凭之学1《劝学篇·外篇》第5—6页。

    2《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第23页。

    3《戊戌变法》第2册第222—225页。

    4《清德宗实录》卷422。

    1《约章成案汇览·游学门》乙篇卷32上第24页。

    生甄别优劣分委用量予官职以资鼓励。”1但因义和团运动使这一章程未能实行所以这时期派遣的留学生仍以军事为主。光绪二十四年(1898)派遣留学日本的64名留学生中有45名学生于光绪二十六年(19oo)毕业于东京成城学校成为这所6军士官学校的预科学校的第一届毕业生。随后升入6军士官学校。

    这时期留学生派遣与洋务时期留学生派遣比较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由留学西洋转为留学东洋。此外有一个极为重要的新情况是政治流亡学生的出现。戊戌政变后维新运动失败康有为、梁启逃亡日本其门人弟子亦纷纷到日本。次年梁启与横滨华侨商议后在东京牛噫东五轩町筹设东京大同学校最初有学生18人多数是流亡日本的维新人士包括蔡锷和范源濂等原长沙时务学堂学生2。光绪二十五年(1899)康有为离日本赴美之后孙中山从欧洲来到日本章炳麟后亦来相会政治流亡学生与自费留日学生也随即增多。

    1《约章成案汇览》乙篇卷32上第21—28页。

    2《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第28页。

    第三节科举制度的废除与新政学堂的开办科举制度的废除光绪二十六年七月(19oo年8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帝逃往西安。十二月(19o1年1月)慈禧太后指示光绪帝在西安布上谕宣称:中国过去向外国学的只是表面的语言文字而非“西政之本源也”因此高级官员“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等情向上奏报以备朝廷实行新政时采纳1。次年政务处创立成为实行新政的指挥部。

    办理新政先需要人才。当时积极赞同新政的封疆大臣袁世凯、张之洞赵尔巽、周馥、岑春煊端方等一致认为:“人才之兴赖乎学校”然而“科举一日不停”“学校决无大兴之望”2。于是这时期新式学堂的开办其矛头直接指向了清末科举取士制度。从这点而论新政学堂的开办是维新学堂的继承与展。

    清末科举取士制度的废除经历了三个阶段:先对科举取士内容的改革。戊戌变法中曾一度明令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取士因戊戌政变而被取消。光绪二十七年(19o1)清廷迫于形势不得不改革教育第二次明令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并同时下旨废除武举。为了破格选拔人才这年还仿博学鸿词科例诏开经济特科定于癸卯(光绪二十九年)会试后正式举行3。

    其次对科举中及第人数的递减。光绪二十七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两江总督刘坤一联名上《会奏变法自强第一折》认为“今日育才要旨自宜多设学堂分门讲求实学考取有据体用兼赅方为有裨世用”。然而学堂毕业难于取得功名这样聪颖子弟多裹足不前于是建议“按科递减科举取士之额为学堂取士之额”“必当使举人、进士作为学堂出身以励济世之人才”1。光绪二十九年(19o3)张之洞又会同张百熙、荣庆上《奏递减科举折》把递减办法具体化建议“从下届丙午(光绪三十二年19o6)科起每科递减中额三分之一”2奏定9年内分三科减尽。

    最后对科举取士制度的全部废除。时代洪流难以阻挡不待9年仅仅两年之后光绪三十一年(19o5)许多封疆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