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通史-第13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奕䜣等向皇帝报告说由于倭仁的奏章已众所周知“臣衙门遂无复有投考者”。奕䜣等被迫放弃了原来鼓励士大夫学习近代技术的计划而仅仅请求皇帝批准按照原计划举行新科目入学考试以接纳那些包括满、汉两族的72名报考者参加了入学考试。被录取的学生有3o名但最后毕业的仅只5名。由于没能坚持让有声望的士人肄习西学同文馆开设科学馆的原有意义几乎完全被消除了。纵使如此同文馆由此也从一个翻译学校逐步转变为一个实用科学的学校。继科学馆开设后输入的新课程有:算学(1868年)李善兰为教习;化学(1866年)先是赫德兼后请法国人毕利干为教习;万国公法(1869年)英国人丁韪良为教习;医学生理(1871年)英国人德贞为教习;天文(1877年)美国人海灵敦为教习;物理(1879年)英国人欧礼裴为教习。科学馆开办的第二年(1869年)经总税务司赫德的介绍任命丁韪良为同文馆总教习这是同文馆的第一任校长。丁韪良总管校务达三十二年之久光绪1《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6第47—48页。
2《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8。
二十年(1894)由欧礼裴继任总教习。光绪二十六年(19oo)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两宫西狩同文馆一度解散。次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改为译学馆1。以上为洋务派举办的第一个洋务学堂的历史它反映出洋务时期七所专习“西文”洋务学堂开办的概况。
同治年间随着近代军事工业的兴办洋务派开办了一些专习“西艺”
的洋务学堂解决“学造未能尽洋技之奇”“造轮船不能自作船主”1的困境以培养军事将领与军备军械制造人材。这些专习“西艺”的洋务学堂中以同治六年(1867)左宗棠创办的马尾船政学堂和光绪七年(1881)李鸿章创办的天津水师学堂较为完备影响也较大。马尾船政学堂是第一个专习“西艺”的洋务学堂。同治五年五月十三日(1866年6月25日)左宗棠在奏请设立福州船政局时请求在船政局内设置学堂。次年初学堂开办分前后两学堂聘请洋人担任教习总名为求是堂艺局。前学堂注重法文专习舰船制造主要课程包括算术、代数、画法几何和解析几何、三角、微积分、物理以及机械学;此外学校还进行船体建造、机器制造与操纵的实践教育。后学堂注重英文教习专习管轮驾驶主要课程包括算术、几何、代数、平面三角和球体三角、航海天文学、航行理论以及地理这些课程规定在三年半内学完;此后学生需参加一年半至两年的在训练船上进行的包括航海技术、射击技术和指挥的训练。同治五年十二月一日(1867年1月6日)两学堂同时开学学生除本地考选的聪颖子弟外还从香港英国学校中挑选优秀者前来肄业。前、后学堂分别按法国和英国海军学校成规学习年限都为五年学成后优异者分赴英法两国留学。前学堂的目的是培养“船主及能按图监造者准授水师官职”;后学堂的目的是培养“制造驾驶之人为将来水师将材所自出”2。除前后两学堂外后因需要又添设绘事院及艺圃两所。同治六年(1867)冬福州船厂法人监督日意格认为:“中国匠人多目不知书且各事其事、恐他日船成未必能悉全船之窥要。”于是主张开设新科1。次年初绘事院成立分为两部:一部学习船图一部学习机器图待遇与前后学堂学生大致相同目的是培养船舶设计制造工程师。两个月后又创设了艺圃专门招收十五六岁的艺徒实行半工半读以培养领班工头。据沈葆桢在同治十一年四月二十日(1872年5月26日)和同治十二年二月十六日(1873年3月14日)给皇帝的奏章中报告学堂共有学生和艺徒3oo余名2。继马尾船政学堂后专习“西艺”的洋务军事学堂纷纷在各地创立。这些新创办的军事学堂的章程基本都是仿行船政学堂的章程到光绪七年(1881)李鸿章创办天津水师学堂才对旧的章程有所突破。这一突破主要表现为改变以往的就近招收的办法。《天津新设水师学堂章程》第一条规定:“无论天津本管或邻县或外省寄管良家子弟自十三岁以上十七岁以下”3都准报考这就使军事学堂从以往的地方性学校进入到全国性学校。据朱有
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统计洋务派共创办军事学堂16所在学堂的1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第122—124页。
1《左文襄公奏稿》卷2o第62—68页。
2《左文襄公奏稿》卷2o第62—68页。
1朱有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上册第435页。
2《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上册第467页。
3《万国公报》第361卷。
数量和学堂授课的课程上都大大过了专习“西文”的洋务学堂。
洋务学堂是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萌芽时期因此极不完善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正如梁启在《学校总论》中指出的:今同文馆、广方言馆、水师学堂等洋务学堂“不能得异才何也?”是因为“受病之根有三:一曰科举之制不改就学乏才也。二曰师范学堂不立教习非人也。三曰专门之业不分致精无自也”4。此外还有个“病根”是受外国人的支配。如同文馆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海关拨款受总税务司赫德的支配与控制。许多洋务学堂的校长和教习为赫德所推荐如同治八年(1869)在其建议之下丁韪良被任为同文馆总教习和满汉提调一起工作任职达32年之久丁氏自称:对同文馆说来“赫德算是父亲我只是一个看妈而已”1。尽管洋务学堂存在这么多的缺点与局限仍不可忽视其开办的重大历史意义。先它们是中国第一批近代性质的新式学校打破了儒家学说一统天下垄断教育的局面。新学堂内不仅开设了西文还开设了大量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等近代自然科学课程这就大大推动了西方近代技术的引进与传播。其次它们的开办第一次冲击了晚清科举取士制度揭开了近代教育改革的序幕。同治六年(1867)同文馆开设科学馆并由此产生的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大论争其意义是深远的。此外它们的兴办直接推动了中国近代早期留学生的派遣。留学生的派遣同治十一年(1872)第一批留美学生的派遣是中国近代次正式派遣留学生。同治九年(187o)曾国藩、李鸿章等上《奏选派幼童赴美肄业办理章程折》详细地说明了第一批留学生派遣的理由:其一办洋务急需。曾、李等在奏折中驳斥那种认为“京师设同文馆选满汉子弟延西人教授又上海开广方言馆选文童肄业似中国已有基绪无须远涉重洋”派学生留学的错误思想指出“百闻不如一见”洋务学堂的学生之所以对西方近代技术的“本源无由洞彻曲折无以自明”原因即在于此因此“造募学生出洋肄业西学”可弥补洋务学堂育才之不足是为“当务之急”。其二条件已成熟。同治七年(1868)签订的《蒲安臣条约》第七条规定中国人可到美国游学。同治十一年(1872)春美国公使路经天津时又与李鸿章详细面商此事;加之早在同治六年(1867)中国第一个毕业于美国高等院校的留学生容闳在苏州谒见江苏巡抚丁日昌时就劝其派学生留美在丁、曾、李等人的支持下容闳正在积极筹划办理。这样通过曾国藩、李鸿章、丁日昌等洋务官员的倡导留学事务作了相当周密的安排经费预计库平银12o万两每年6万两分2o年由海关洋税项下指拨并在上海设立了“出洋局”筹备出洋事宜。同治十一年七月初八日(1872年8月11日)委四品衔刑部候补主事陈兰彬、江苏候补同知容闳分别任留学生正副委员叶绪东为汉文教习曾兰生为翻译率第一批幼童詹天佑等3o人赴美。容闳已先期1个月抵达美国在康涅狄格州教育司的合作下设立清朝留学使团办事处于哈特福德市。自同治十一年至光绪元年(1872—1875)清廷每年分别派遣了3o名共12o名幼童分入美国中小学学习。留美学生除学习英文外还4《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19页。
1《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上册第168页。
要学习《孝经》、《大学》、《五经》和《大清律例》等书并定期聆听《圣谕广训》宣讲朝假想北京方向行礼。这12o名幼童全部是男童年龄在12岁至14岁之间多出自贫寒家庭并大部分是南方人。留美学生的年限规定为15年。后来考虑到留美学生年龄过幼学年过长又以福州船政学堂为中心进行出洋前的知识教育要求在出洋时具有相当的外文水平与专业知识。这样后来留学英、法等国的期限就缩短到了三年。
出身翰林的留美学生正监督陈兰彬是一个守旧派人物心中早就对派遣留学生不满对外国教育极端鄙夷他与容闳共事初还貌似同心协力后来“时有龃龉每遇极正当之事大可著为定律以期永久遵行者陈辄故为反对以阻挠之”1。就连学生的衣冠穿戴也导致陈与容之间的冲突。学生参加宗教礼拜活动被陈视为叛逆;学生健身运动跳掷驰骋不复安行矩步也被陈目为恃迂。私自剪去辫子则被看作对清皇朝的不忠而被剥夺留学资格遣送回国。至光绪二年(1876)因剪辫子等原因而召回国的幼童就有9名2。陈兰彬升任驻华盛顿公使后光绪二年(1876)清廷派遣由陈推荐的吴子登任监督使矛盾更加尖锐。吴更是变本加厉处处挑剔“苛求其短”不断夸大事实密报清廷。他因学生不向自己行跪拜礼而勃然大怒攻击学生“绝无敬师之礼”“若更令其久居美国纵能学成回国非特无益于国家并且有害于社会”。他对学生留美事业必欲破坏殆尽而后快悍然提出遣返全部留美学生并说早一日撤回“即国家早获一日之福”3。
陈、吴二人对留学事业的破坏并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与国内守旧派的攻击遥相呼应的。国内不断对留学提出“非议”“士大夫议者纷纷“4。守旧派的进攻至光绪六年(1881)达到监察御使李士彬上书弹劾不仅照例指责留美学生入耶稣教门“流为异教”而且将连留欧学生的预备班——福州船政学堂也牵连在内说什么“洋局之废弛如彼”“闽局之废弛又如此”1。在守旧派内外夹击下李鸿章怕贻人口实“不愿为学生援手”先是提出“半撤半留”后因美国制造华工禁约事件被迫同意全部撤回2。光绪七年(1881)清廷下令解散留学事务所留学生全部停学、撤回。12o名留美学生除因事故早已撤回及在外洋病故的26名外其余94名均于年内分作三批回国。头批学生21名均送电局学传电报二、三批学生内由船政局、上海机器局留用23名其余5o名分拨天津水师、机器、鱼雷、水雷、电报、医馆等处学习当差。这样留美学生未能竟其学业不得不中途辍学返国。维新思想家郑观应在当时即深叹留学生“全数遣回甚为可惜”批评洋务派“浅尝辄止贻讥中外”。爱国诗人黄遵宪在《罢美留学生感赋》中也说:“亡羊补恐迟蹉跎一失足再遣终无期。目送海舟返、万感心伤悲。”3表达了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忧虑与对疾新如仇的守旧派的严正批判。
与赴美留学使团比较起来赴欧留学的规划在派遣上更加实际。光绪二1容闳:《西学东渐记》第1o2页。
2《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3o第5页。
3《西学东渐记》第193页。
4《复陈荔秋星使》《李文忠公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