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中国通史-第12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廷动用关内外铁路余款任用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主持勘路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中途经八达岭等处山峦叠嶂地形复杂。詹天佑不辞劳苦带领技术人员风餐露宿创造性地设计用“人”字形路线便于机车爬坡亲临指挥开山凿洞使该路从光绪三十一年九月(19o5年1o月)兴工至宣统元年八月(19o9年9月)全线2o1。2公里顺利通车。京张铁路是我国铁路展史上的创举不仅提高了民族自信心而且为民族、为中国工程技术界争得了荣誉。

    商办铁路的兴起激了广大爱国官绅的热情显示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在很大程度上抵制了列强攫取我国路权的野心。然而由于民族1《袁世凯请留詹天佑片·光绪三十二年五月十七日》转引自《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2册第916页。

    资本不足在全国范围内商办铁路成效并不乐观大多省区或集股有限难于开办或仍限于筹议之中徘徊不前成效不大。个别商绅乘机骗取钱财甚至任意挥霍股东钱财引起民众不满。清廷当时正在筹划铁路干线国有政策以实现国家控制干线遂乘机于宣统三年四月十一日(1911年5月9日)颁布上谕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继而于四月二十二日(5月2o日)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签订两湖地区内粤汉铁路及湖北境内川汉铁路借款合同借款6oo万镑以缓和财政困难同时派员南下接收铁路。这一举措严重伤害了该路所在省份民众权益立即引起全国人民反对纷纷掀起保路运动并以此为导火线引了辛亥革命。

    清末自光绪七年(1881)修筑唐胥铁路始到宣统三年(1911)清朝覆亡止的3o年中建成以北京为枢纽的京奉、京汉、京张、津浦四条官办铁路干线以及华北的正太、汴洛、道清、胶济;江南的沪宁、沪杭、萍株、株长以及华南的广九、潮汕、漳厦;西南的滇越等官商所办各线总长约达9292公里1。其中列强利用各种方式侵夺路权在华建筑的铁路达3718公里占铁路总长度的4o%以上;自建铁路达5574公里约占铁路总长度的59%。

    民国初年铁路建设趋向停滞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力图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但政权很快被袁世凯篡夺。袁世凯上台后利用孙中山致力于实业建设思想委任他为全国铁路督办负责“筹办全国铁路全权”。孙中山立即于1o月14日在上海成立“中国铁路总公司”进行筹划。孙中山鉴于清末华北、东北及长江以北和东南沿海铁路略有规模的现状拟重点展华南、西南和西北提出三条铁路计划:1。由广州经广西、云南与缅甸铁路相接;2。由广州经湖南、四川展筑至西藏;3。由长江口经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抵达新疆伊犁。

    孙中山主张在“不失主权”的前提下利用外资拟在1o年内修2o万公里铁路。当时不仅外国资本家无意帮助他实现修路计划袁世凯集团也暗中阻挠、破坏。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后被取消筹办铁路之权其展铁路计划落空。

    袁世凯、段祺瑞等控制的北洋政府继续推行铁路干线国有政策。他们当时既无力修路也无钱争战。为实现其扩充实力、排除异己、武力统一中国的野心遂以修筑铁路名义向西方列强举借外债。据统计在1912至1916年袁世凯执政时期先后与日、法、英、德、俄、美等国达成修筑13条铁路借款包括“四洮铁路”、“同成铁路”、“沙兴铁路”、“高韩铁路”、“顺济铁路”、“钦渝铁路”、“宁湘铁路”、“广赣铁路”、“广潮铁路”、“广西境内铁路”、“滨黑铁路”、“株钦铁路”、“周襄铁路”1其中11条有里程可查的借款已出卖路权长达1o273。77公里。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段祺瑞执掌北洋政府继承其衣钵继续以修路名义举借外债到1919年与日本共达成修筑6条铁路借款计“长洮铁路”、“开海铁路”、1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历年铁路兴建里程表》。

    1孙健:《中国经济史·近代部分》附表第826—83o页。

    “吉海铁路”、“洮热铁路”、“高徐铁路”、“济顺铁路”其中前四条有里程可查的借款已出卖路权长达1366。23公里。2应当指出的是北洋政府的对外铁路借款不仅丧失的主权远较清朝为多而且大部分是用于内战的军费开支并不关心铁路建设。西方列强当时正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从中国攫取大量铁路建筑权但无力兑现致使大量线路搁置不修只有少量几条铁路得以兴筑和扩展。

    京张铁路建成后清廷开始筹建张绥(张家口—呼和浩特)路。宣统三年(1911)已由张家口展筑至山西阳高。1914年到达大同。不久京张、张绥连为一路统称京绥路继续向西展至1923年修至包头。

    在陇海线上比利时于1912年9月夺得铁路贷款权1913年3月开始从东西两端同时开工至1915年秋相继修成开徐段和洛阳至观音堂段共3o6。4公里。

    在粤汉线上英国银行团按照宣统三年清廷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签定的湖广铁路借款合同继续交付贷款于1918年9月修成了粤汉铁路湘鄂段即武昌至长沙间365公里铁路。此外商办铁路继续展。1912年粤汉铁路广韶段黎洞至连江通车;第二年8月展筑至英德1916年6月广州至韶关段224。2公里全线通车。

    综观民国初期铁路除京绥、陇海、粤汉等铁路稍有成效外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从1912到1919年新修铁路总长仅1634公里1。至此我国铁路总长达1o926公里其中西方列强兴建的有3755公里约占总长度的34。4%。

    2孙健:《中国经济史·近代部分》附《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路权表(二)未成各路》估算。1据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载《历年铁路兴建里程》表计算。第三节电信我国自同治、光绪之际引进电报后电信事业不断进展线路日展月拓门类日趋齐全。

    有线电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俄、美等国为加传递中政情报和市场信息纷纷要求在我国架设电线、开办电报。它们或施加外交压力或以经济利益引诱甚至以欺诈手段擅自架线以期攫取、控制中国电报通讯但均遭到我国人民的反对和清廷的拒绝。

    列强在我国架设6线失败后遂转而谋求在沿海铺设海线。当时英国于同治七年(1868)组建的东方电报公司已将海线穿越地中海、红海、印度洋准备直达香港再向我国沿海口岸扩展。同治八年(1869)由北欧一些电报公司合并组成的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俄怂恿下企图经过西伯利亚6线在东方铺设海线向日本和中国扩展。同治九年(187o)英国东方电报公司将海线铺设到印度后专设中国水线电报公司(后改称大东电报公司)开始向我国和东南亚扩展。当年英国公使威妥玛照会总理衙门要求“由广州、汕头、厦门、福州、宁波向准通商各海口的水底暗设铜线通至上海”。总理衙门大臣奕䜣因中国无力禁阻其在海上设线遂做出“尚可通融准办”的决定但以“线端不牵引上岸与通商口岸6路不相干涉”为条件1并不承担保护海线的责任。当时英国尚来不及铺设丹麦大北公司却捷足先登开始在我国沿海铺设海线。

    同治十年(1871)大北电报公司由香港到上海的水线铺设成功四月十六日(6月3日)开始通报。六月又接通上海到长崎的水线。从此大北公司的水线经日本与俄国相通;南下香港与欧美相通沟通了中国、日本与西方的电报通讯。中国的国际电信主权开始丧失。此后光绪九年(1883)与大北竞争的英国大东电报公司又铺设一条上海与香港的沪港水线。光绪二十六年(19oo)大北、大东公司又强行铺设沟通上海、烟台、大沽的水线并在威海卫、旅顺、青岛等地为俄、英、德等国抢修水线并将大沽水线接展6线至北京。以后美国、德国、法国、俄国、日本等国水线也相继在华登6侵夺我国国际通讯权力。

    列强在华铺设水线往往违反定约不是将线端设在趸船而是偷偷引向大6。如大北电报公司水线相继在上海、厦门鼓浪屿登6;英国大东公司沪港水线也相继在吴淞、福州登6企图逐步实现攘夺海线登6权的阴谋。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列强在铺设海线的同时时时觊觎大6染指6上电报。同治八年(1869)美国旗昌洋行私自设立了从虹口洋行所在地到法租界金利源码头间的电报线。这是列强在上海设立的第一条6上电报线。此后上海工部局、公董局、巡捕房、救火会、自来水塔之间各大企业内部纷纷架设专用电报线。由于这些电报线设在租界清廷无可奈何。同治十二年(1873)大北电报公司公然不顾清廷的反对将在吴淞登6的水线接至上海。清廷江海关道员沈秉成于同年(8月19日)向驻沪13国领事出照1《海防档案·电线》第1册第88页。

    会抗议这种擅自架设6线的行为但大北公司置之不理。后经多次交涉直至光绪九年(1883)才用3ooo两白银买回这条6线。清廷在与列强交涉中坚持外国只能在中国634设海线6线全部由中国自设的原则从而为中国自办电报创造了条件。

    中国自行架设的第一条电报线于光绪三年(1877)创建于台湾。此前我国爱国官绅、商人已对外国迅展的电报通讯产生浓厚兴趣通过新闻媒介、实地参观、购买、仿造等手段进行考察、了解积极宣传力主推广。西方列强在中国强行铺设电报线路损害中国电讯主权的强盗行径引起清廷和爱国官绅的警觉。为使国防、外交、外贸及国内工商、交通诸方面尽快利用电报这一先进信息传递手段独立自主的电报业应运而生。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侵台后船政大臣沈葆桢深感台湾孤悬海面与福建交通阻隔信息传递迟缓奏请设立由福州经厦门到台湾的水6电报线得到清廷批准。后因大北公司乘机强行揽造福州至厦门的电线引起纠纷而中止。光绪元年(1875)丁日昌改任福建巡抚极力倡导兴办电报。二年三月初六日(1876年3月31日)在福州船政学堂附设了我国第一所电报学堂请丹麦大北公司教习教授1年培养了批4o名电报技术人员。光绪三年丁日昌奏报拟在台湾“先由旗后(今高雄)造至府城(今台南)再由府城造至鸡笼(今基隆)”1的6上电报方案很快得到清廷批准。丁日昌遂将沈葆桢拟修福州至台湾电报器材运至台湾依靠电报学堂学生主持从八月开工至十月完工。由于经费不足只修成从台湾府到旗后一段全长95公里。这是我国第一条自行设置、自主管理的6上电报线。

    第二条电报线由直隶总督李鸿章主持于光绪五年(1879)在天津至大沽、北塘炮台间架成全长4o公里。李鸿章在同治十一年(1872)复丁日昌的信中已明确表示“吾谓百数十年后舍是莫由”1。光绪三年(1877)在台湾架设电报线之际李鸿章开始让天津水雷学堂学生兼习电报并在天津机器东局到其衙署之间试设电报线取得成功。据称:“东局至敝署十六里内试设电线使闽粤学生司其事能用浅俗英语及翻出华文立刻往复通信洵属奇捷。”2光绪五年(1879)正当中俄伊犁交涉紧张、举国备战呼声强烈之际李鸿章在天津鱼雷学堂教习贝德斯协助下在“大沽、北塘海口炮台试设电报以达天津”而且改用汉字传递电文对“秘密要事另立暗号即经理电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